第351章 贵妃 29-《快穿,平平淡淡就是福》

  一日午后,周明处理完政务,再次来到景阳宫。

  庭院里,如意正坐在暖阳下,悠闲地修剪着一盆菊花。

  “母后。”周明走上前,恭敬行礼。即使身为皇帝,他对母亲的敬重丝毫未减。

  如意放下剪刀,慈爱地看着他:“明儿来了。坐吧。”

  母子二人坐在廊下,品着新贡的秋茶。周明谈及朝中几件棘手事务的圆满解决,言语间带着少年天子的意气风发。

  如意静静听着,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待他说完,她放下茶盏,目光温和而坚定地看着儿子:“明儿,你做得很好。比母后想象的,还要好。”

  周明微微一怔,感受到母亲话中不同寻常的意味。

  如意缓缓道:“这三年,母后看着你一步步走过来,从初登大宝时的如履薄冰,到如今的挥斥方遒。你已深谙为君之道,朝堂内外,皆已臣服。母后…很放心。”

  她顿了顿,声音更加清晰:“母后老了,精力大不如前。这景阳宫虽好,但终究是妃嫔居所。母后想…搬去京郊行宫。往后这后宫诸事,自有皇后打理(周明已大婚,册立了皇后)。母后也该享享清福,颐养天年了。”

  周明心头一震,猛地抬头:“母后!您…您何出此言?若无母后扶持,儿臣岂能有今日?这江山社稷,仍需母后帮扶…”

  如意微笑着打断他,轻轻拍了拍他的手背:“傻孩子。你是皇帝,是这大周的天子。母后能扶你上马,却不能替你走完所有的路。为君者,当自有担当。如今你羽翼已丰,母后若再事事过问,反倒成了你的掣肘,也违背了为君之道。”

  她的眼神清澈而平静,没有丝毫留恋权力的痕迹:“母后这一生,所求不多。看着你平安长大,看着你成为一代明君,看着这天下在你手中海晏河清…母后心愿已足。”

  “如今,母后只想在行宫里种种菜,读读书,偶尔看看你,听听你讲讲这大好的江山…便足矣。”

  周明看着母亲平静而坚决的面容,眼眶微微发热。

  他明白,母亲心意已决。

  这并非疏远,而是最深沉的成全与信任。她将自己推上巅峰,又在最恰当的时机抽身而退,将完整的权力和广阔的天地留给他。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激荡,郑重地起身,对着如意深深一揖:“儿臣…谨遵母后懿旨!母后养育教导之恩,儿臣永世不忘!”

  “只是行宫虽好,但到底不在宫里。母后可以偶尔小住,却不能长久不回,儿会想您的。”

  “母后不愿意住慈宁宫,不若搬去寿康宫,儿臣必亲自安排妥当!儿臣定当勤政爱民,不负母后期望,亦不负这大周江山!”

  如意含笑点头,眼中满是欣慰与释然:“好,好。母后信你。”

  不久后,如意搬离了承载她半生荣辱与心血的景阳宫,迁入了宁静祥和的寿康宫。

  虽然说是到了寿康宫,但如意却没怎么在寿康宫里住,而是常年住在行宫里。

  起初周明还不解,经常过来请人。

  还是如意和他深谈了一次,周明这才不再说什么。

  如意褪去华服,日常只以舒适为主,亲自指挥着选出来宫人下地劳作。

  她没有种奇花异草,而是命人从大周各地寻来不同品种的稻谷和麦种。

  翻土、播种、浇水、除草…这些事情让她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她用以前学到的知识,结合这个世界有的粮种,开始了改良和培育。

  她的目标明确而务实:提高大周最主要的口粮——稻和麦的产量。

  如意有先进行选种,在收获时,选取那些抗倒伏、穗大粒多、无病害的优良单株,单独脱粒,留作下一年的种子。年复一年,优中选优。

  她还尝试改进肥料,在原来简单的堆肥,将落叶、杂草、人畜粪便混合堆积发酵后的肥料上加入自己调配的药水,能让这些肥料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她改进灌溉方法,注重排水晒田,精心除草除虫,记录不同水肥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情况。

  试验田开了一片又一片。

  随着她把整个行宫的空地都用上,消息也逐渐传了出去。

  起初,宫人们惊愕不已,朝野上下也颇多微词——堂堂太后,竟如农妇般躬耕于田亩,成何体统?

  而且,这是不是也说明了皇帝不孝顺?

  一些头铁的御史,甚至开始上书指责皇帝皇后。

  但周明力排众议,坚定地支持母亲:“母后心系黎民,躬耕以验农事,乃社稷之福!”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数年的精心选育和栽培,行宫的试验田里,稻穗变得前所未有的沉甸甸,麦粒也格外饱满金黄。

  实测下来,麦子亩产比京畿地区最好的良田还要高出近三成!

  而稻子,也多了一倍!

  消息一出,整个朝堂都震动了起来。

  如意不等朝堂反应过来,自己已经将这套系统的选种、肥田、精细管理的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命名为《增产辑要》。

  她郑重地将书交给周明:“明儿,此乃增粮之本。当着户部选良吏,于皇庄及各州府择良田试种推广。切记,需选派老成持重、精通农事之官,需先试验各地是否合适,然后再进行推广!”

  周明捧着那本凝聚着母亲心血的书册,看着母亲被阳光晒得微黑却神采奕奕的脸庞,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敬佩与感动。

  他立刻下旨,将《增产辑要》刊印天下,设立劝农司,选派得力官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套精耕细作之法。

  数年之后,大周主要产粮区的稻麦产量有了显着提升。

  虽然还未到翻天覆地的程度,但稳定的增长足以让更多百姓填饱肚子,国库粮仓也更加充实。

  “太后娘娘增产法”的美名,开始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