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贵妃 (完)-《快穿,平平淡淡就是福》

  如意对海外的好奇心也从未减退。

  在她的影响下,周明登基后站稳脚跟就开始训练水兵,试探性的远航。

  这些年,如意通过商队收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就连她最想要的种子也带回来了不少。

  只是这些东西往往都是最原始的样子,并不如她在后世见到的高产和美味。

  既然如此,如意干脆自己动手。

  经过几代的筛选和栽培技术优化,这些“番物”在如意的手中渐渐褪去了“水土不服”的毛病,产量稳步提升,尤其是番薯,在贫瘠之地也能有不错的收成。

  如意再次将这些作物的特性、适宜的土壤气候、栽培要点整理成册,作为《增产辑要》的补充,交给周明:“明儿,此等番物,虽非主粮,但耐瘠薄、适应性强,可于山地、旱地、边角之地广泛种植,乃备荒济贫之佳品。可令劝农司于适宜之地引导种植,丰富百姓餐桌,广辟食源。”

  于是,在如意的推动下,优化后的番薯、玉米、土豆开始在大周一些非传统的农耕区、山区坡地推广开来。

  它们不仅成了百姓饥荒年的“救命粮”,也丰富了日常饮食的结构。太后“点石成金”,化海外寻常之物为宝的故事,也成了美谈。

  尝到了不少好处的周明,干脆放宽了一些对海商的限制,鼓励他们探索更远的航线,带回更多异域的知识和物产。

  随着越来越多的船队和走的越来越远的行商,海上的消息也源源不断的送来回来。

  周明也看到了以前听母后描绘的大海另一边的世界,那里有有盛产香料的岛屿,有擅长冶炼锻造的国度,有精于航海的民族…

  至此,周明已经完全了理解了母亲以前说的话:

  “闭门造车,终非长久之计。海纳百川,方能成其大。与海外通商,非仅为金银珠玉,更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我大周永葆生机。”

  周明被母亲的远见所折服。

  他下旨扩建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规范海贸,并派出官方使团,携带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出访南洋诸国,甚至远航至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等地。

  大周精美的货物、先进的文明,以及开放包容的态度,迅速吸引了四方来客。

  南洋的香料、宝石,天竺的佛像、经文,大食的玻璃、地毯,甚至更遥远的欧罗巴的钟表、仪器…源源不断地涌入大周。

  同时,大周的文化、制度、强大也随着商船远播海外。

  承平十五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盛典在京城举行。

  来自南洋、天竺、大食、波斯、乃至遥远欧罗巴的数十个国家的使节,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和通商国书,齐聚金銮殿,向大周天子周明行跪拜之礼,请求建立邦交,互通有无。

  金銮殿上,周明身着龙袍,威仪天成。他看着殿下肤色各异、服饰奇特的使节,听着他们用生硬的官话表达着对大周天朝上国的敬仰与向往,胸中豪情万丈。

  他知道,这一切的起点,是寿康宫那个小小的后苑,是母亲那双沾满泥土却点亮未来的手。

  如意的影响,远不止于田垄之间。

  她深知,一个真正强盛的王朝,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源源不断的活力。

  她利用自己偶尔回寿康宫时召见命妇、宗室女眷的机会,看似闲聊家常,实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新的观念。

  她讲述前朝才女的故事,赞叹她们在诗词歌赋、医术算学上的造诣;她提及海外番邦,亦有女子行医、经商,甚至参与政事,为家国贡献力量;她鼓励勋贵之家,让女儿读书明理,学习管家理财、甚至一些实用的技艺,而非仅仅困于闺阁绣花。

  起初,这些言论被视为奇谈怪论。但渐渐地,随着如意在民间的声望日隆,以及她身体力行地支持(如出资兴办了几所专门招收平民女子、教授纺织、刺绣、简单医术和算学的“慈幼堂”),风气开始悄然转变。

  一些开明的官员和世家,开始允许家中女儿读书识字,甚至学习一些“旁门左道”。民间也出现了更多识文断字、有一技之长的女子。

  周明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女子才能”有了新的认识。

  他并未立刻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谨慎地尝试。

  他先是在太医院增设“女医官”,专为世间女子看病;又在户部下属的织造局、内务府的绣坊等处,任用有才能的女子担任管事、甚至低级官吏。

  这些举措虽小,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为日后更深远的变化埋下了种子。

  直至如意去世前,大周已经出现了第一位入阁的女性官员。

  岁月如梭,承平四十年春。

  寿康宫内,花香馥郁。

  年逾古稀的如意,已是白发苍苍,但双眼依旧清明。

  她躺在铺着厚厚锦褥的软榻上,窗外是满园盛放的牡丹。

  周明,这位已步入老年、威震四海的承平大帝,正跪在榻前,紧紧握着母亲的手,眼中含泪。

  “明儿…”如意的声音微弱,却带着满足的笑意,“别哭…娘…这一生,值得了!”

  她看着窗外明媚的春光,仿佛看到了景阳宫那个小小的婴儿,看到了他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看到他头戴太子冠冕,看到他身着龙袍君临天下…看到了金黄的麦浪翻滚,看到了海港千帆竞发,看到了金銮殿上万国来朝…

  “娘…您看,”周明哽咽着,指向窗外,“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