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赤兔诱降吕奉先 董卓乱政群雄起-《谋杀三国精编版》

  且说董卓见李傕败于吕布顿时大惊,未及反应,吕布已挥戟冲杀而至。丁原见吕布败李傕,即刻挥军掩杀董卓军阵。

  吕布单骑追李傕突入卓阵,长戟翻飞,如入无人之境;张辽、高顺率军紧随其后,自吕布撕开的缺口杀入,三路夹击之下,董卓军阵大乱,抵挡不住,溃败而逃。吕布追至卓营方收兵,董卓清点兵马,折损大半,怒于帐中咆哮,急令并州兵马尽数渡河入雒阳。

  众将肃立,李儒捻须沉吟,亦无对策。董卓见帐内默然,转向李儒问:“文优,今当如何?”

  李儒上前低语:“吕布骁勇,我军无人能敌。欲除丁原,必先除吕布。若能设计除之,丁原自易破矣。”

  董卓打断:“除吕布易灭丁原,此理皆知!然吕布之勇,何人能制?何以除之?” 李儒语塞,帐下忽有一人出列:“明公欲除吕布,还是收为己用?”

  董卓视之,乃骑都尉李肃,喜问:“吕布骁勇,若能归降,何愁天下不定!汝有何计令其来投?”

  李肃答:“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愿凭三寸之舌说其来降,唯需明公相助。”

  董卓急问:“需何相助?” 李肃道:“吕布乃熊虎之将,甲胄、画戟皆非凡物,唯坐骑平平。闻明公有赤兔马,日行千里,若以此马并金珠相赠,说其归降,必成!”

  董卓不舍赤兔,问李儒:“此计可行?” 李儒笑答:“欲取天下,何惜一马!吕布若归,赤兔仍为明公所用。” 董卓决意:“好!予你黄金千两、明珠数十、玉带一条,携赤兔说降吕布!”

  李肃易文士袍,携礼跨赤兔,往吕布营而去。至营前,被巡卒围住,大呼:“烦报吕将军,故人李肃求见。” 吕布闻之,令引入营,亲往帐前相迎。见李肃胯下赤兔,目光不离,面露艳羡。

  李肃知其心动,拱手道:“贤弟别来无恙!” 吕布回神问:“李兄久别,今居何处?” 李肃笑答:“愚兄不过行商,偶得一良驹,思天下唯贤弟配之,特来相赠。”

  吕布喜问:“莫非此马?” 李肃点头:“贤弟可一试。” 吕布接过缰绳翻身上马,赤兔咆哮腾跃,奔驰如飞,翻山过涧如履平地。归营后,吕布对李肃愈发恭敬,设宴款待,召张辽、高顺作陪。

  张辽、高顺至营,张辽问:“将军唤我等何事?” 吕布笑引二人出帐,令牵赤兔:“今日得一良驹,特请二位一观,并见赠马之人。” 二人见赤兔,皆大惊,高顺道:“此莫非当年所言气运神驹?”

  张辽亦惊:“昔年学涛言,将军得方天画戟与赤色神驹,必封侯拜将。画戟早有,今得此马,果应其言!” 吕布闻言忆起旧事,慨然:“学涛之言竟应验!我吕布必能拜将封侯!”

  李肃闻之,暗忖可借“封侯拜将”诱之,遂假作刚出帐,问:“贤弟,此二位是?” 吕布引见:“此乃张辽、高顺,同在建阳公帐下。”四人入席,高顺不饮酒,吕布、张辽与李肃对饮。

  酒酣,李肃忽道:“某与贤弟久别,令尊却常相见。” 吕布愠道:“兄醉矣!先父已逝多年,何来相见?” 李肃大笑:“某所言乃建阳公也!” 吕布警觉:“兄乃行商,何以与执金吾相交?”

  李肃反问:“贤弟在建阳公帐下任何职?” 吕布默然:“帐下听用。” 李肃叹:“贤弟有擎天之才,当封侯拜将,何以屈居人下?” 吕布长叹:“恨不逢明主。”

  李肃道:“良禽择木,贤臣择主。欲取功名,当早定抉择。” 高顺忽问:“兄非行商,实为何人?” 李肃坦言:“某乃董卓帐下骑都尉,奉明公之命,赠马说贤弟归降。”

  张辽按剑怒问:“董卓赠马何意?” 李肃答:“助将军封侯拜将!若归董公,功名指日可待。” 吕布暗思:“学涛所言神驹,竟为董卓所赠,莫非天意令我投之?” 遂对李肃道:“布得董公厚赐,无以为报。”

  李肃道:“功在翻手之间,唯贤弟愿否。” 吕布沉吟:“吾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 李肃赞:“此莫大之功!事不宜迟,当速决。” 张辽、高顺虽觉不妥,未敢多言。

  李肃留金珠、玉带,嘱:“此乃董公相赠,明日于营中相候。” 遂告辞。高顺问:“将军真欲背建阳公?” 吕布恨道:“我为丁原效力多年,仅任主簿,怎甘埋没!学涛早言我当封侯拜将,今良机在前,必不相负!汝等愿助则助,不愿可旁观,若泄消息,休怪我无情!” 二人默然告辞。

  李肃回营禀报:“吕布愿降,今夜必杀丁原。唯末将代明公应其封侯拜将之请,望乞恕罪。” 董卓大笑:“得吕布,何惜封侯!汝无罪也。” 当夜二更,丁原营中火起,喊杀震天。董卓欲出兵接应,李儒阻:“吕布心未可知,恐为诱敌之计,不可妄动。” 董卓从之。

  次日清晨,吕布持丁原首级往卓营,李肃引见于董卓。董卓大喜,置酒相待:“今得将军,如旱苗得甘霖!” 吕布纳头便拜:“愿拜明公为义父。” 董卓赐金甲锦袍,令吕布统丁原旧部,封其为中郎将、都亭侯。吕布得兵权,愈加感念李虺预言之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儒劝董卓早定废立,董卓遂设宴集公卿,令吕布领甲士侍卫。太傅袁隗及百官皆至,酒过数巡,董卓按剑道:“今上暗弱,当依伊尹、霍光故事,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不从者斩!”

  群臣惶怖,中军校尉袁绍挺身斥:“今上无过,汝废嫡立庶,乃谋反也!” 董卓怒抽剑:“天下事在我!谁敢不从?视我剑不利否?” 袁绍亦拔剑:“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二人剑拔弩张。

  李儒急阻:“事未定论,不可妄杀。” 董卓知袁氏势大,未令吕布动手。袁绍提剑辞出,悬节东门奔冀州。董卓转向袁隗:“汝侄无礼,看汝面恕之。废立之事如何?” 袁隗答:“董公所见极是。” 董卓喝令:“敢阻者以军法从事!”群臣皆应从。

  宴罢,董卓问周毖、伍琼:“袁绍此去若何?” 周毖道:“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若追之必反。不如赦其罪,拜为郡守,可安其心。” 伍琼亦附议,董卓从之,拜袁绍为渤海太守。

  迁延两月,时入七月底。八月朔日,董卓请少帝登嘉德殿,大会文武。董卓拔剑高声:“天子暗弱,宜废立。” 李儒读策文:“废皇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何太后还政。”

  读罢,董卓叱令扶少帝下殿,解玺绶,令其北面长跪;又命何太后去服待罪。少帝与太后抱哭,群臣悲愤。忽有尚书丁管怒喝:“贼臣董卓,敢行篡逆!” 挥笏砸向董卓,被武士拿下。董卓令斩之,丁管骂不绝口,至死不屈。

  董卓遂扶陈留王刘协登帝位(即汉献帝),改元初平。自号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命将何太后、弘农王及唐氏迁永安宫,封锁宫门,威势煊赫,权倾朝野。

  时李儒劝董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举荐大儒蔡邕。董卓素闻邕名,遣使徵召。蔡邕耻与卓为伍,固辞不就。董卓怒,以 “不来则灭族” 相胁,蔡邕无奈,只得应召而至。

  董卓见蔡邕,大喜过望,降阶相迎,礼遇甚隆。一月之内三迁其官,拜为侍中,待之愈发亲厚。

  为结好袁家,董卓加封袁氏门生御史中丞韩馥为冀州牧,以辖袁绍;又上表荐袁术为后将军。袁术不愿依附,惧祸逃往南阳,屯兵鲁阳。

  表面文章既毕,董卓愈发肆无忌惮,每夜入宫奸淫宫女,竟宿龙床。

  时弘农王刘辨与何太后、唐妃困居永安宫,衣食匮乏,母子终日泣涕。李儒献计董卓:“可遣弘农王就藩,再以鸩酒毒杀,绝群臣望,如此可固汉帝(刘协)之位。” 董卓从其计,未几,刘辨母子及唐妃皆于弘农王宫被鸩杀。

  越骑校尉伍孚痛恨董卓残暴,暗藏短刀于朝服内,欲伺机行刺。一日,董卓入朝,伍孚趁近前之机拔刀直刺。董卓力大,双手擒其腕;吕布自旁跃出,扑倒伍孚。

  董卓怒问:“何人唆使汝谋反?” 伍孚瞋目大喝:“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滔天,人人得而诛之!吾恨不能车裂汝以谢天下!” 董卓怒不可遏,命左右将其凌迟处死。伍孚至死骂不绝口,董卓自此出入必带甲士护卫。

  东郡太守桥瑁伪作三公檄文,传布各州郡,历数董卓罪状,称“朝中公卿遭卓迫害,无力自救,望各州郡兴义兵解国难”。

  袁绍身为四世三公之后,又有诛宦、抗卓之名,桥瑁特将檄文送与袁绍。冀州牧韩馥见人心归附袁绍,恐其危及自身,常遣从事守袁绍府门,限其行动,袁绍虽任渤海太守,实同虚设。

  韩馥得檄文,召部属议:“今当助袁氏,还是助董氏?” 治中从事刘子惠愤然起曰:“兴兵为国家,非为袁、董二氏!” 韩馥语塞,面露愧色。迫于时势,韩馥不敢再阻袁绍,任其赴渤海就职,且表支持讨董。

  檄文传至长沙,太守孙坚早闻董卓废立之罪,久有讨卓之意,然麾下仅万余人,又无诏命,徒自愤懑,无计可施。恰于此时,袁术自鲁阳致书,邀其共举义兵。

  孙坚得书,急欲起兵会袁术,然“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府库粮草仅够万人支两月,难济久战,即便收尽长沙赋税,仍有不足。孙坚忽念及“邻郡”豫章太守李虺,欲往借粮。自芦溪一会后,孙坚已改对李虺之见,视其为豁达之士,前隙皆为误会。

  为表诚意,孙坚决亲往豫章拜访。时孙策往庐江寻访周瑜,不在临湘,孙坚遂携祖茂同行,留孙静、吴景主持郡事,黄盖、孙贲操练兵马。

  李虺早在五月底便已出黄河抵青州。原来,接应其之两艘楼船,本是运送最后一批青州百姓船队中的动力船。

  周泰率船队至青州时,马忠已快马先到两日。二人议定先往接应李虺,遂拆分船队,驾两艘动力楼船北上,接李虺后复归青州,再将楼船与大船衔接,载黄巾百姓往豫章进发。

  抵豫章时,李虺首闻喜讯 —— 己身为人父。自去年八月得知王洁有孕,至今已近一年。李虺离豫章赴雒阳时,王洁孕肚已大,本欲待其生产后再行,然产期迁延,只得先行。未料其离豫章后,王洁便诞下一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到于码头迎见李虺,急呼:“父亲,我有妹妹了!” 李虺愕然:“妹妹?何来妹妹?” 陈到瞪大眼:“母亲生了,是个妹妹!” 李虺方悟,王洁已产女。

  众将纷纷道贺,李虺问周泰:“幼平,此事何以不早言?” 周泰委屈道:“主公,末将久在舟中,亦是刚知此事。” 李虺释然,周泰数月往返豫章、青州,未知此事情理之中。

  李虺不及多言,策马入城,直入府中后堂。见王洁正与二婢女逗弄婴儿,王洁见其归,忙起身行礼:“主公归来。妾身无能,仅诞一女。” 婢女亦上前见礼。

  李虺挥令婢女起身,问:“府中何时有婢女?” 王洁答:“自生产后,妾身身体违和。叔至日从军师读书习武,无暇照料,故买婢女、仆役打理家事。” 李虺颔首,转而望向婴儿:“此乃吾女?” 王洁颔首,面露惭色:“正是,未能为主公添男丁……”

  李虺笑曰:“生男生女无别!今乱世缺人,添丁便是幸事。” 王洁见其真心无憾,忐忑稍平,道:“女儿尚未取名,待主公赐名。”

  李虺沉吟 —— 古人取名多讲究,然女子取名规矩稍宽。念及王洁貌美,女儿必不丑,欲取历史美女之名。思及四大美女,尤以貂蝉闻名,虽史无其人,然故事流传甚广,遂决意以此为名。

  正是:

  赤兔一赠易忠魂,废立朝堂乱汉恩。

  毒杀旧主行暴虐,逼贤就范显凶痕。

  关东义檄传天下,江表雄师欲叩阍。

  乱世烽烟初四起,英雄逐鹿定乾坤。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