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李虺念及貂蝉,决意借其名,遂道:“不如名李蝉,乳名蝉儿,如何?”
王洁颔首应:“谨从主公。蝉儿此名,妾身甚喜。主公可抱蝉儿一观。”
此言令李虺犯难,其力大无穷,恐失手伤婴。未及细思,王洁已将婴儿递入其怀。李虺手足无措,仅能双臂轻拢,不敢稍动,额角冷汗涔涔而下。王洁与婢女见其窘态,掩口轻笑,忙令婢女抱回婴儿,王洁亲取手帕为其拭汗。
李虺闻王洁体香,忆及久未亲近,热血上涌,不由分说抱起王洁,径往卧室而去。
孙坚往豫章借粮时,豫章首季作物已收,次季作物待熟。是年乃豫章首推水稻大面积种植,得士族土地、青州迁民,水稻种植渐重于山药。然为稳妥计,次季水稻种植面积减半,仍以高产且利通商之山药为主。
首季稻谷多留作种粮,为来年扩种储备;对获地百姓,更行 “一斗种粮代赋税” 之策,所缴种粮需穗实饱满,若有百姓献单株穗多粒壮者,免其赋税,另赏百金,余粮以高于市价一成收购。
此策一出,百姓竞相甄选良种,豫章首季水稻之优种尽为李虺所集。待来年,李虺欲设水稻培育基地,以优种试种,再广征民间良种迭代培育,以期提亩产、育双季良种。
孙坚闻 “一斗种粮代赋” 之策,惊问:“贤弟,每户仅收一斗,郡中何以积粮养兵?”
李虺答:“文台兄所言极是。然年初山越之乱方息,百姓生计维艰,故轻赋休养生息,亦谢兄曾遣兵相助。”
孙坚叹:“贤弟勇武之外,文治亦令愚兄钦佩!”
李虺谦辞:“兄过誉矣。兄军务繁忙,今来豫章,不知有何见教?” 明知其来意,故作不知。
孙坚迂回问:“贤弟可曾得东郡太守桥瑁(字元伟)所传三公讨董檄文?”
李虺早知桥瑁将传檄,然实未得之,遂问:“檄文?何为檄文?”
孙坚愕然:“乃讨伐逆贼董卓之檄文,贤弟竟未得?”
李虺叹:“想来乔瑁视我为攀附十常侍买官之奸佞,故不传檄与我。”
孙坚摇头:“贤弟此言差矣!以财买官乃朝廷旧制,不过通张让门路,何奸佞之有?且贤弟凭功得太守:平长沙黄巾、定豫章山越,战功赫赫,愚兄亦深服!” 为借粮,极力称颂。
李虺再谦:“小弟不擅治郡,唯能剿山越耳。兄此来,莫非仅告知传檄之事?”
孙坚被问得语塞,李虺复催:“兄有话不妨明言,无需隐晦。”
孙坚方直言:“贤弟,愚兄得檄文,欲兴兵讨董,然粮草匮乏,仅够万兵一月之用,恐未抵雒阳,粮已尽。故厚颜求借粮草两万石,助我讨贼!”
李虺闻其仅借两万石(不足万兵半年之需),知其未识讨董之战持久,暗忖其或欲沿途劫掠。忽忆史载孙坚讨董时曾杀荆州刺史王睿:昔孙坚为长沙太守讨零陵、桂阳叛贼,与荆州刺史王睿共事,王睿以孙坚出身武将,轻慢之,孙坚隐忍怀恨。及各州郡讨董,王睿欲与孙坚合兵,然因与武陵太守曹寅有隙,扬言先诛曹寅。曹寅惧,伪作光禄大夫温毅檄文,令孙坚捕诛王睿。孙坚得檄,遂以索赏为名赚开城门,逼王睿吞金自尽。
李虺顿悟:孙坚欲借少量粮草行军,待杀王睿后取荆州府库之粮,以支讨董战事。
李虺决意助其借粮,孙坚出兵越多,长沙守备越虚。待其大军在外,可水陆并进取长沙诸县,临湘孤弱,旦夕可破。而取长沙之由,早已藏于雒阳北宫太庙井中(假玉玺与宫女之事)。
古汉语改写内容
李虺故作为难,抚颌沉吟半晌,道:“文台兄开口,小弟自当倾力相助。然文台兄亦知,今岁赋税……”
孙坚闻言,忆及李虺轻赋休民之事,愧然道:“贤弟,是为兄思虑不周,忘却年初山越之乱,此时借粮,实乃为难贤弟。”
李虺叹曰:“若早知文台兄欲兴兵讨董,小弟便多征赋税以助。今若临时加征,虽可得粮,恐失民心,日后政令难行。若文台兄能待月余整兵,小弟即刻遣人往邻郡购粮两万石,由水路运至罗县,待兄北上时顺路取用,不知兄意下如何?”
孙坚本以为借粮无望,闻李虺愿购粮相助,感激不已:“贤弟此恩,愚兄无以为报!日后贤弟有命,纵刀山火海,愚兄必不推辞!”
“文台兄言重矣!小弟不过尽绵薄之力助兄讨贼,岂敢求报?兄回长沙后,可先驻罗县整兵,待粮草运到,便可渡江北上。” 李虺故将出兵日期延后月余,欲将董卓废立之事的时间偏差扳回正轨,使诸侯讨董仍循旧史节点。
孙坚去后,李虺故作大肆遣人往丹阳、会稽、吴郡购粮,实则雷声大、雨点小,仅作姿态。盖其府库早积海量粮草财货,或取自管承刘公岛藏宝,或假扮山越掠士族,或搬空少府金库,除留部分济青州外,余皆入豫章。
月余既过,李虺亲率船队,押两万石粮草往罗县交割。此次运粮所用,皆为动力楼船普及后将淘汰之老式划桨战船,此前转运青州百姓时,曾以铁锁连舟为 “拖船”,今为孙坚运粮,乃其最后之用,事后便售与江夏黄祖。
原来 “筹粮” 期间,李虺已令李严赴江夏,与黄祖议定交易:三百余艘旧战船仅售百金,另授 “连舟为巨舰” 之法。黄祖惊其价贱,又闻连舟之策,喜不自胜。唯李严提一条件:豫章水军战船可自由通行江夏所辖长江水域。
黄祖迟疑:“李郡丞,荆州水域岂容豫章战船随意往来?”
李严含笑躬身:“黄将军不知,豫章精瓷远销巴蜀、荆楚,瓷器易碎,陆路转运损耗甚巨,非水路不可。我家太守体恤商贾,遣战船护瓷船入蜀,以减损失。”
黄祖沉吟片刻:“可许通行,然每次不得过十艘。若逾数,我军必拦截,货物没官。”
李严暗忖:“十艘楼船携火箭炮齐出,足以尽灭江夏水军,他日黄祖必悔。” 遂应曰:“便依将军之言。然空口无凭,当立公文为证。” 黄祖颔首,令李严草拟文书,约定交割船只时共盖大印为凭。
此次运粮,李虺仅携百余艘船,余船留柴桑码头待黄祖接收,纵有三百余船,亦无足够桨手驾驭。
船队抵洞庭湖南、汨罗江下游之罗县时,孙坚已领兵驻此等候,见李虺至,携麾下诸将亲往码头相迎:“贤弟竟亲来运粮,愚兄感激不尽!”
李虺逊谢:“些许小事,不足挂齿。小弟虽未得讨董檄文,亦有报国之心,奈何粮草有限,仅能助兄成此大功。他日兄功成名就,勿忘小弟借粮之劳便好。”
一番话听得孙坚动容,竟落泪道:“贤弟之恩,愚兄铭记于心!随我入营痛饮,以表谢意!” 言罢拉李虺往大帐而去。
李虺随孙坚行,与帐下诸将寒暄,忽瞥见孙策身侧立一翩翩美少年,神色微动,虽表面谈笑如常,心中已断定此子必为周瑜。
入帐后,李虺仅带李严、周泰随行,较上次芦溪之会更显势单。双方分宾主落座,孙坚命设酒食,案上唯肉一块、素菜两碟,甚为简陋,李虺知其军中匮乏,亦不介意,唯留意那少年。
酒过三巡,孙坚指少年向李虺介绍:“贤弟,此乃犬子伯符总角之交,庐江舒县周瑜,字公瑾。伯符前番往庐江寻访,邀其来军中效力,今随大军讨董。”
周瑜起身行礼:“小子周瑜,拜见太守大人。”
李虺抬手令起,故作轻慢:“观公瑾容貌文弱,不似伯符有乃父之风,恐难在战阵建功。”
孙策闻言怒起:“公瑾虽无万夫之勇,然熟读兵史,善运筹布阵,非手无缚鸡之力者!”
孙坚恐孙策失言,斥曰:“长辈言语,伯符休得插嘴!”
李虺忙笑曰:“文台兄勿责,伯符所言有理,是小弟粗鄙,看走眼了。若公瑾果有运筹之才,实乃文台兄得一少年英才!”
实则孙坚对周瑜亦不甚看重,以为其年少文弱,若非孙策力荐,断不携其出征,遂谦曰:“贤弟过誉。此子虽有学识,然战阵之上终需将士拼杀,此次不过令其随军历练罢了。”
李虺探知孙坚心意,知周瑜此行必难获重用,若其才华不得施展,未来恐与孙策同殒于己手。然世事难料,其间变故,亦不敢妄断。
李虺偷觑周瑜神色,见其对己与孙坚之评似毫不在意,唯恭立听言,终躬身退归席位,小小年纪已显处变不惊之态,与孙策之锋芒外露截然不同。
宴罢,李虺辞孙坚,登船赴江夏与黄祖会,欲交割战船、互盖印信定约。江夏郡辖十四县,治所西陵(后世武汉新洲区),而汉口彼时称夏口,尚非县治,因夏水(汉水)入长江处得名。然夏口地势险要,黄祖遂以之为军政重地,水军主力屯驻于此。
船队抵夏口港,百余艘战船虽非巨阵,亦惊动守军,速报黄祖。黄祖料是豫章交割船只,遂携子黄射、水军都督苏飞等官吏出迎。
登岸后,李严为李虺、黄祖引荐,二人礼毕寒暄,令苏飞、周泰清点现地战船;柴桑港中余二百余艘,则待江夏水军送李虺一行归柴桑后再接收。
交割已毕,黄祖于水军大营设宴,正式定约。李严取草拟公文两份,李虺与黄祖各盖太守大印,约定以三百余艘战船易豫章水军长江通行权,互换文书后,二人对饮大笑。
李虺本欲辞行,念及黄祖乃射杀孙坚元凶,遂决意暗嘱,先捧曰:“黄太守扼荆扬门户,必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更兼春申君之后,令人仰慕!”
黄祖惯闻恭维,谦曰:“李太守过誉,黄某不过忝居其位,何敢当此赞誉?”
李虺顺势续道:“太守承祖上遗风,智谋远胜勇力,非我等舞刀弄枪之辈可比。”
黄祖闻及“春申君遗风”,大笑:“李太守谬赞!黄某岂敢比肩先祖,唯好圣人之道,兼习六艺罢了。”
李虺再捧:“太守堪称儒将,运筹帷幄以智谋为先,此乃真将才,非我等匹夫可比。”
黄祖愈喜,仍谦:“李太守战功赫赫,不可自轻,你我各有所长耳。早闻太守勇武,不料竟如此明理,日后你我当结友邻之好。”
李虺故作谦逊:“能与太守相交,乃李某高攀,求之不得。” 见黄祖意动,遂切入正题:“早闻荆州岘山,既是胜景,亦是兵家设伏之地,不知太守曾往否?”
黄祖笑答:“岘山在襄阳西南,风光清幽,山道蜿蜒、草木繁茂,确宜设伏。黄某曾游其间,未想李太守亦知此,不知从何听闻?”
李虺搪塞:“早年乡居时听旅人所言,久未得见,故向太守请教。”
黄祖邀曰:“若太守有暇,黄某愿陪往一游。”
李虺辞曰:“岂敢劳太守大驾?今诸侯传檄讨董,此时游山,恐遭非议。”
黄祖亦觉失言,连称:“李太守所言极是。”
二人再叙片刻闲话,李虺以郡中事繁请辞,黄祖不强留,令苏飞遣船送其归柴桑,并接收剩余战船。
既为孙坚之死埋下伏笔,李虺遂安然返豫章,静待诸侯讨董之乱世闹剧上演。
汉之初平元年,岁在庚午,正月,关东诸侯会于陈留酸枣。世传 “十八路诸侯讨董”,实则仅十四路,分别为: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长沙太守孙坚、上党太守张杨。徐州牧陶谦、右北平太守公孙瓒、西凉刺史马腾、北海太守孔融,皆未参与;刘关张三兄弟,更无会盟之事。
然此番会盟,十四路亦未能齐聚:广陵太守张超,早于黄巾之乱时为叶雄斩于长社城外;骁骑校尉曹操,今沦为丧家之犬,踪迹难寻。
唯史上未参与讨董之孔融,此番竟来赴会。盖因董卓专权欲废少帝刘辨,孔融与之争辩,言辞激烈,董卓衔恨,先迁其为议郎,复暗示三府荐其为北海相,时北海为黄巾猖獗之地。
孔融赴任,见原治所剧县经黄巾数度攻伐,城垣残破、百姓流亡,且守城军司马武安国不知所踪,遂暂迁治所于都昌。及得桥瑁讨董檄文,即率军赴酸枣会盟,至此凑得十三路诸侯。
正是:
豫章轻赋蓄良谋,假粮纵敌祸暗投。
稚子命名藏巧思,老黄受捧入彀囚。
诸侯会盟酸枣地,龙虎潜踪乱世秋。
笑看风云翻覆处,一着闲棋定九州。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王洁颔首应:“谨从主公。蝉儿此名,妾身甚喜。主公可抱蝉儿一观。”
此言令李虺犯难,其力大无穷,恐失手伤婴。未及细思,王洁已将婴儿递入其怀。李虺手足无措,仅能双臂轻拢,不敢稍动,额角冷汗涔涔而下。王洁与婢女见其窘态,掩口轻笑,忙令婢女抱回婴儿,王洁亲取手帕为其拭汗。
李虺闻王洁体香,忆及久未亲近,热血上涌,不由分说抱起王洁,径往卧室而去。
孙坚往豫章借粮时,豫章首季作物已收,次季作物待熟。是年乃豫章首推水稻大面积种植,得士族土地、青州迁民,水稻种植渐重于山药。然为稳妥计,次季水稻种植面积减半,仍以高产且利通商之山药为主。
首季稻谷多留作种粮,为来年扩种储备;对获地百姓,更行 “一斗种粮代赋税” 之策,所缴种粮需穗实饱满,若有百姓献单株穗多粒壮者,免其赋税,另赏百金,余粮以高于市价一成收购。
此策一出,百姓竞相甄选良种,豫章首季水稻之优种尽为李虺所集。待来年,李虺欲设水稻培育基地,以优种试种,再广征民间良种迭代培育,以期提亩产、育双季良种。
孙坚闻 “一斗种粮代赋” 之策,惊问:“贤弟,每户仅收一斗,郡中何以积粮养兵?”
李虺答:“文台兄所言极是。然年初山越之乱方息,百姓生计维艰,故轻赋休养生息,亦谢兄曾遣兵相助。”
孙坚叹:“贤弟勇武之外,文治亦令愚兄钦佩!”
李虺谦辞:“兄过誉矣。兄军务繁忙,今来豫章,不知有何见教?” 明知其来意,故作不知。
孙坚迂回问:“贤弟可曾得东郡太守桥瑁(字元伟)所传三公讨董檄文?”
李虺早知桥瑁将传檄,然实未得之,遂问:“檄文?何为檄文?”
孙坚愕然:“乃讨伐逆贼董卓之檄文,贤弟竟未得?”
李虺叹:“想来乔瑁视我为攀附十常侍买官之奸佞,故不传檄与我。”
孙坚摇头:“贤弟此言差矣!以财买官乃朝廷旧制,不过通张让门路,何奸佞之有?且贤弟凭功得太守:平长沙黄巾、定豫章山越,战功赫赫,愚兄亦深服!” 为借粮,极力称颂。
李虺再谦:“小弟不擅治郡,唯能剿山越耳。兄此来,莫非仅告知传檄之事?”
孙坚被问得语塞,李虺复催:“兄有话不妨明言,无需隐晦。”
孙坚方直言:“贤弟,愚兄得檄文,欲兴兵讨董,然粮草匮乏,仅够万兵一月之用,恐未抵雒阳,粮已尽。故厚颜求借粮草两万石,助我讨贼!”
李虺闻其仅借两万石(不足万兵半年之需),知其未识讨董之战持久,暗忖其或欲沿途劫掠。忽忆史载孙坚讨董时曾杀荆州刺史王睿:昔孙坚为长沙太守讨零陵、桂阳叛贼,与荆州刺史王睿共事,王睿以孙坚出身武将,轻慢之,孙坚隐忍怀恨。及各州郡讨董,王睿欲与孙坚合兵,然因与武陵太守曹寅有隙,扬言先诛曹寅。曹寅惧,伪作光禄大夫温毅檄文,令孙坚捕诛王睿。孙坚得檄,遂以索赏为名赚开城门,逼王睿吞金自尽。
李虺顿悟:孙坚欲借少量粮草行军,待杀王睿后取荆州府库之粮,以支讨董战事。
李虺决意助其借粮,孙坚出兵越多,长沙守备越虚。待其大军在外,可水陆并进取长沙诸县,临湘孤弱,旦夕可破。而取长沙之由,早已藏于雒阳北宫太庙井中(假玉玺与宫女之事)。
古汉语改写内容
李虺故作为难,抚颌沉吟半晌,道:“文台兄开口,小弟自当倾力相助。然文台兄亦知,今岁赋税……”
孙坚闻言,忆及李虺轻赋休民之事,愧然道:“贤弟,是为兄思虑不周,忘却年初山越之乱,此时借粮,实乃为难贤弟。”
李虺叹曰:“若早知文台兄欲兴兵讨董,小弟便多征赋税以助。今若临时加征,虽可得粮,恐失民心,日后政令难行。若文台兄能待月余整兵,小弟即刻遣人往邻郡购粮两万石,由水路运至罗县,待兄北上时顺路取用,不知兄意下如何?”
孙坚本以为借粮无望,闻李虺愿购粮相助,感激不已:“贤弟此恩,愚兄无以为报!日后贤弟有命,纵刀山火海,愚兄必不推辞!”
“文台兄言重矣!小弟不过尽绵薄之力助兄讨贼,岂敢求报?兄回长沙后,可先驻罗县整兵,待粮草运到,便可渡江北上。” 李虺故将出兵日期延后月余,欲将董卓废立之事的时间偏差扳回正轨,使诸侯讨董仍循旧史节点。
孙坚去后,李虺故作大肆遣人往丹阳、会稽、吴郡购粮,实则雷声大、雨点小,仅作姿态。盖其府库早积海量粮草财货,或取自管承刘公岛藏宝,或假扮山越掠士族,或搬空少府金库,除留部分济青州外,余皆入豫章。
月余既过,李虺亲率船队,押两万石粮草往罗县交割。此次运粮所用,皆为动力楼船普及后将淘汰之老式划桨战船,此前转运青州百姓时,曾以铁锁连舟为 “拖船”,今为孙坚运粮,乃其最后之用,事后便售与江夏黄祖。
原来 “筹粮” 期间,李虺已令李严赴江夏,与黄祖议定交易:三百余艘旧战船仅售百金,另授 “连舟为巨舰” 之法。黄祖惊其价贱,又闻连舟之策,喜不自胜。唯李严提一条件:豫章水军战船可自由通行江夏所辖长江水域。
黄祖迟疑:“李郡丞,荆州水域岂容豫章战船随意往来?”
李严含笑躬身:“黄将军不知,豫章精瓷远销巴蜀、荆楚,瓷器易碎,陆路转运损耗甚巨,非水路不可。我家太守体恤商贾,遣战船护瓷船入蜀,以减损失。”
黄祖沉吟片刻:“可许通行,然每次不得过十艘。若逾数,我军必拦截,货物没官。”
李严暗忖:“十艘楼船携火箭炮齐出,足以尽灭江夏水军,他日黄祖必悔。” 遂应曰:“便依将军之言。然空口无凭,当立公文为证。” 黄祖颔首,令李严草拟文书,约定交割船只时共盖大印为凭。
此次运粮,李虺仅携百余艘船,余船留柴桑码头待黄祖接收,纵有三百余船,亦无足够桨手驾驭。
船队抵洞庭湖南、汨罗江下游之罗县时,孙坚已领兵驻此等候,见李虺至,携麾下诸将亲往码头相迎:“贤弟竟亲来运粮,愚兄感激不尽!”
李虺逊谢:“些许小事,不足挂齿。小弟虽未得讨董檄文,亦有报国之心,奈何粮草有限,仅能助兄成此大功。他日兄功成名就,勿忘小弟借粮之劳便好。”
一番话听得孙坚动容,竟落泪道:“贤弟之恩,愚兄铭记于心!随我入营痛饮,以表谢意!” 言罢拉李虺往大帐而去。
李虺随孙坚行,与帐下诸将寒暄,忽瞥见孙策身侧立一翩翩美少年,神色微动,虽表面谈笑如常,心中已断定此子必为周瑜。
入帐后,李虺仅带李严、周泰随行,较上次芦溪之会更显势单。双方分宾主落座,孙坚命设酒食,案上唯肉一块、素菜两碟,甚为简陋,李虺知其军中匮乏,亦不介意,唯留意那少年。
酒过三巡,孙坚指少年向李虺介绍:“贤弟,此乃犬子伯符总角之交,庐江舒县周瑜,字公瑾。伯符前番往庐江寻访,邀其来军中效力,今随大军讨董。”
周瑜起身行礼:“小子周瑜,拜见太守大人。”
李虺抬手令起,故作轻慢:“观公瑾容貌文弱,不似伯符有乃父之风,恐难在战阵建功。”
孙策闻言怒起:“公瑾虽无万夫之勇,然熟读兵史,善运筹布阵,非手无缚鸡之力者!”
孙坚恐孙策失言,斥曰:“长辈言语,伯符休得插嘴!”
李虺忙笑曰:“文台兄勿责,伯符所言有理,是小弟粗鄙,看走眼了。若公瑾果有运筹之才,实乃文台兄得一少年英才!”
实则孙坚对周瑜亦不甚看重,以为其年少文弱,若非孙策力荐,断不携其出征,遂谦曰:“贤弟过誉。此子虽有学识,然战阵之上终需将士拼杀,此次不过令其随军历练罢了。”
李虺探知孙坚心意,知周瑜此行必难获重用,若其才华不得施展,未来恐与孙策同殒于己手。然世事难料,其间变故,亦不敢妄断。
李虺偷觑周瑜神色,见其对己与孙坚之评似毫不在意,唯恭立听言,终躬身退归席位,小小年纪已显处变不惊之态,与孙策之锋芒外露截然不同。
宴罢,李虺辞孙坚,登船赴江夏与黄祖会,欲交割战船、互盖印信定约。江夏郡辖十四县,治所西陵(后世武汉新洲区),而汉口彼时称夏口,尚非县治,因夏水(汉水)入长江处得名。然夏口地势险要,黄祖遂以之为军政重地,水军主力屯驻于此。
船队抵夏口港,百余艘战船虽非巨阵,亦惊动守军,速报黄祖。黄祖料是豫章交割船只,遂携子黄射、水军都督苏飞等官吏出迎。
登岸后,李严为李虺、黄祖引荐,二人礼毕寒暄,令苏飞、周泰清点现地战船;柴桑港中余二百余艘,则待江夏水军送李虺一行归柴桑后再接收。
交割已毕,黄祖于水军大营设宴,正式定约。李严取草拟公文两份,李虺与黄祖各盖太守大印,约定以三百余艘战船易豫章水军长江通行权,互换文书后,二人对饮大笑。
李虺本欲辞行,念及黄祖乃射杀孙坚元凶,遂决意暗嘱,先捧曰:“黄太守扼荆扬门户,必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更兼春申君之后,令人仰慕!”
黄祖惯闻恭维,谦曰:“李太守过誉,黄某不过忝居其位,何敢当此赞誉?”
李虺顺势续道:“太守承祖上遗风,智谋远胜勇力,非我等舞刀弄枪之辈可比。”
黄祖闻及“春申君遗风”,大笑:“李太守谬赞!黄某岂敢比肩先祖,唯好圣人之道,兼习六艺罢了。”
李虺再捧:“太守堪称儒将,运筹帷幄以智谋为先,此乃真将才,非我等匹夫可比。”
黄祖愈喜,仍谦:“李太守战功赫赫,不可自轻,你我各有所长耳。早闻太守勇武,不料竟如此明理,日后你我当结友邻之好。”
李虺故作谦逊:“能与太守相交,乃李某高攀,求之不得。” 见黄祖意动,遂切入正题:“早闻荆州岘山,既是胜景,亦是兵家设伏之地,不知太守曾往否?”
黄祖笑答:“岘山在襄阳西南,风光清幽,山道蜿蜒、草木繁茂,确宜设伏。黄某曾游其间,未想李太守亦知此,不知从何听闻?”
李虺搪塞:“早年乡居时听旅人所言,久未得见,故向太守请教。”
黄祖邀曰:“若太守有暇,黄某愿陪往一游。”
李虺辞曰:“岂敢劳太守大驾?今诸侯传檄讨董,此时游山,恐遭非议。”
黄祖亦觉失言,连称:“李太守所言极是。”
二人再叙片刻闲话,李虺以郡中事繁请辞,黄祖不强留,令苏飞遣船送其归柴桑,并接收剩余战船。
既为孙坚之死埋下伏笔,李虺遂安然返豫章,静待诸侯讨董之乱世闹剧上演。
汉之初平元年,岁在庚午,正月,关东诸侯会于陈留酸枣。世传 “十八路诸侯讨董”,实则仅十四路,分别为: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长沙太守孙坚、上党太守张杨。徐州牧陶谦、右北平太守公孙瓒、西凉刺史马腾、北海太守孔融,皆未参与;刘关张三兄弟,更无会盟之事。
然此番会盟,十四路亦未能齐聚:广陵太守张超,早于黄巾之乱时为叶雄斩于长社城外;骁骑校尉曹操,今沦为丧家之犬,踪迹难寻。
唯史上未参与讨董之孔融,此番竟来赴会。盖因董卓专权欲废少帝刘辨,孔融与之争辩,言辞激烈,董卓衔恨,先迁其为议郎,复暗示三府荐其为北海相,时北海为黄巾猖獗之地。
孔融赴任,见原治所剧县经黄巾数度攻伐,城垣残破、百姓流亡,且守城军司马武安国不知所踪,遂暂迁治所于都昌。及得桥瑁讨董檄文,即率军赴酸枣会盟,至此凑得十三路诸侯。
正是:
豫章轻赋蓄良谋,假粮纵敌祸暗投。
稚子命名藏巧思,老黄受捧入彀囚。
诸侯会盟酸枣地,龙虎潜踪乱世秋。
笑看风云翻覆处,一着闲棋定九州。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