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九头十八匠 文运铸魂-《科级帝君》

  这天傍晚,陈远在整理凤城文旅资料时,被一份关于九头十八匠的地名报告深深吸引。报告中记载,凤城一带竟有数十个以和命名的村落,这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爸爸,为什么这么多村子都叫啊?小陈曦好奇地指着报告上的村名:冯匠、苗匠、武匠……好像武林门派!

  林薇笑着猜测:听起来像是古代工匠住的地方。

  睡前,陈远仔细研读了相关资料,对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工匠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带着这份好奇,他进入了梦乡。

  工匠祖师驾到

  文昌殿今夜格外不同,殿内陈列着各种传统工具,锤子、铁钳、刨子一应俱全。更让陈远惊讶的是,一位身着古代工匠服饰、满面红光的老人正在和书灵交谈。

  帝君,这位是工匠祖师鲁班。书灵笑着介绍,九头十八匠的工匠英魂齐聚文运长河,特来拜见。

  鲁班拱手笑道:听说帝君对九头十八匠感兴趣,老夫特来为您解惑!

  地名谜团

  陈远连忙请教:祖师,为何凤城有这么多带和的村名?

  鲁班抚须而笑:这就要从一千多年前说起了……

  文运长河中浮现出古代场景: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泽州建立兵器作坊,工匠们安营扎寨。管理者称,匠人住的地方就叫。

  头是管理者的意思!陈远恍然大悟。

  匠魂现身

  这时,一群古代工匠的魂魄热热闹闹地涌进殿来。为首的铁匠冯师傅声如洪钟:

  帝君,我们冯匠村可是有来历的!祖上是给军队打造兵器的,后来子孙繁衍,形成了村落。

  苗匠村的代表接话:我们村以琉璃咯嘣闻名,这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匠村的匠人得意地说:我们村最早是一位姓武的匠人在此定居,所以叫武匠!

  趣味对联

  鲁班变出一副金光闪闪的对联:

  上联:冯吕苗郜夏马牛

  下联:孔申司孟谢武侯

  横批:金江郝段

  十八匠的村名对联,鲁班解释道,每个字代表一个匠村,好记又好玩!

  小陈曦的元神拍手笑道:真像武林门派的暗号!

  历史变迁

  文运长河继续展现历史画卷:

  唐代时,每个行业都有管理。

  金元时期实行匠户制度,工匠世代相传。

  明清时期,钢针、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

  原来这些村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代工业史!陈远感慨道。

  现代传承

  第二天,陈远特意走访了几个村。在冯匠村,他看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村里的双龙竹马非遗项目正在传承;在武匠村,古老的庙宇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

  更让他感动的是,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拾祖辈手艺,开办传统工艺工作室。

  文运新篇

  陈远在单位发起匠心传承计划,组织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传承方式。

  一个月后,文运长河显示:那些村的文运之光格外明亮,工匠精神在新一代中生根发芽。

  晚上,陈远在日记中郑重写下:

  今日得见九头十八匠之魂,深感工匠精神之珍贵。一锤一凿,皆是匠心;一村一落,尽显传承。愿传统工艺永流传,愿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从此,陈远在处理文运案件时,特别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他发现,当古老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创新结合时,文运之光就会焕发新的生机。

  书灵欣慰地看到,文运长河中代表工匠精神的星光越发璀璨。那些千年匠魂在新的时代找到了传承,继续书写着九头十八匠的传奇。

  而小陈曦也迷上了传统木工,经常在课余时间跟着老木匠学习,说是要成为新时代的小匠人。

  也许,这就是文运传承最动人的篇章——让千年的匠心在新时代继续跳动,让古老的手艺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