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挂断电话后,林蔚然没起身。她坐在终端前,手指还搭在键盘边缘,掌心贴着U盘的金属外壳。屏幕上的坐标依旧亮着,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她等了七分钟。足够顾明远赶回局里调人,也足够对方察觉异常。
她拔下U盘,塞进帆布包夹层,拉好拉链。起身时顺手关掉录音笔电源,再打开——这是新习惯,防止信号被截。走廊灯光偏黄,照在墙上形成一道斜影,她低头看了眼腕表:上午九点零四分。
心理诊疗中心位于市立医院五楼东侧,预约单上写着“常规复诊”。她没告诉任何人,包括夏岚。登记台护士扫了眼证件,递来一张蓝色门卡。电梯上升过程很安静,数字跳到“5”时发出轻微“叮”声。
诊疗室门开着。一个穿白大褂的男人站在窗边记录数据,听见脚步转过身来,微笑点头:“林小姐,请坐。”
他约莫五十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眼神温和。桌上摆着两份脑电图报告,标签朝向她这一侧。
“我们开始吧。”他说,声音平稳,“先做一次基础监测。”
林蔚然坐下,任他将电极片贴在太阳穴和耳后。仪器启动后发出低频嗡鸣,屏幕上逐渐浮现波动曲线。她余光扫过设备型号——MDK-802,和海东集团三年前捐赠给疾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同款。
“数据显示,您最近频繁出现夜间惊醒、记忆闪回。”医生翻动报告,“但有趣的是,这些症状的波形特征,与另一位受试者高度一致。”
他调出第二张图。两条曲线并列,几乎重合。
“顾警官?”她问。
“准确率97.3%。”医生轻推眼镜,“不仅频率同步,激活时间也完全吻合。你们最近是否共同接触过某些刺激源?”
“你说我们‘互相影响’?”
“更像是一种创伤共鸣。”他指尖划过屏幕,“两个人的记忆回路在相同节点共振,说明你们共享的心理锚点太深。长期下去,现实判断力会受损。”
林蔚然垂下眼,假装记录。袖口内侧的微型录音笔已开启,红灯隐在布料褶皱里。
她忽然抬头:“我父亲埋下的证据胶囊,是不是也在影响我?”
医生笔尖一顿。
那一瞬,他的左手抬起来,食指轻轻擦过嘴角,动作短促而僵硬,像是条件反射。
她记住了这个细节。
“这类说法缺乏医学依据。”他合上文件夹,“不过我可以理解,亲人失踪带来的执念容易让人产生象征性补偿行为。”
“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每次我接近真相,顾明远就会出事?”
“巧合也可能被赋予意义。”他语气依旧平和,“倒是你们同时出现的生理反应,值得深入研究。比如现在——”
他指向屏幕。她的α波出现短暂震荡。
“你在紧张。”
林蔚然不动声色:“因为你说的话,听起来不像治疗,倒像在定义什么是真实。”
医生笑了笑,起身走向控制台:“接下来进行深度诱导测试,可能会触发一些潜意识画面。如果您感到不适,随时告诉我。”
他按下按钮,窗帘无声闭合。室内光线骤暗,只剩仪器面板泛着幽蓝。
林蔚然闭眼。她知道真正的试探才刚开始。
就在医生俯身调整参数时,她突然抬手,按住胸前口袋——那里插着一支录音笔。她假装眩晕般向前倾倒,顺势撞向对方。
男人本能伸手扶她。就在贴近瞬间,她用笔帽边缘猛击其下颌。
一声脆响。一块指甲盖大小的东西从他口中飞出,在空中划出微弱红光,落在地毯上。
他踉跄后退,捂住嘴,指缝渗出血丝。
林蔚然没停。她扑向那枚芯片,指尖刚触到表面,身后传来机械锁死的声音。门自动反扣,通风口关闭,整间屋子陷入封闭状态。
她回头。医生正缓缓抹去嘴角血迹,脸上表情变了。
他扯开领带,从口袋掏出一把镊子,夹住上唇边缘,一点点撕下一层薄如蝉翼的膜。皮肤分离的声音细微却清晰。
整张脸变了样。颧骨更高,鼻梁更窄,连下巴线条都不同了。
“你以为只有你们在追溯过去?”他开口,声音沙哑,“我们一直在看。”
林蔚然攥紧芯片,另一只手摸向桌角的摄像机。那是她带来的备用设备,一直放在包外侧。
“周慕云派你来,是想监听我们的心跳吗?”
话音落下的同时,她抡起摄像机砸向主显示屏。玻璃爆裂,电线迸出火花,整个系统短路,应急灯亮起。
趁对方躲避碎片,她冲向门口。刷卡、密码、指纹三重验证正在运行,她迅速输入初始代码——0,父亲工作牌背面的数字。
门开了。
她没跑。转身面对那个已经撕下面具的男人,举起手中的芯片:“他在哪儿?南海那个岛,是不是张立最后出现的地方?”
对方冷笑:“你拿到的只是个信标。真正的东西,早就沉在水底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你们还在用它接收信号。”她盯着他,“不然你不会这么紧张。”
她按下录音笔传输键,确认数据已发往顾明远终端,然后掏出读卡器,撬开芯片外壳,接入接口。
屏幕亮起,跳出一张地图。红色光点稳定闪烁,坐标显示为北纬16度48分,东经112度35分。下方标注一行小字:气象站B区地下三层。
她认得这组经纬度。三年前张立逃亡路线终点,也是陈建国最后一次收到匿名邮件的位置。
手机震动。顾明远来电。
她接通,贴在耳边:“不是治疗,是镜像操控。他们在复制我们的记忆,制造同步幻觉,让我们自己怀疑真相。”
“我已经封锁周边海域通讯。”他的声音传来,“你现在在哪?”
“还在诊疗室。”她看着地上破碎的假牙残片,“但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这里有人配合。”
“别动。我十分钟到。”
通话结束。她把芯片收进内衣夹层,顺手捡起那块脱落的面部薄膜。材质特殊,边缘有编码印记。
门外传来脚步声,节奏整齐,像是安保人员。
她没躲。站在原地,把撕下的面具放进证物袋,封好。
门开时,两个穿制服的人走进来。她出示记者证,指着屋里破损的设备:“刚刚遭遇身份冒用者袭击,所有数据已被远程清除。我要带走现场残留物。”
其中一人犹豫:“我们需要上报科室主任。”
“可以。”她说,“但现在这间屋子里发生的一切,都涉及一起跨国环境犯罪案的证据链。你们要是耽误了,责任谁担?”
两人对视一眼,让开了路。
她走出去,电梯按钮亮起。下到四楼时,她停下,拐进洗手间。
锁好隔间门,她取出芯片读卡器,重新加载数据。地图仍在,但多了一条隐藏信息流:每隔十二小时,系统会自动上传一次脑电波样本记录。
目标地址加密,但IP尾段与海东集团旧服务器一致。
她关掉设备,抬头看向镜子。
脸上有血,不知是谁的。一滴顺着额角滑下,在下巴处凝聚,迟迟未落。
她抬起手,用指腹抹去。
镜中人眼神没变。
她知道他们想让她怀疑自己,想让她相信那些记忆是被植入的幻觉。可刚才那一击,那块飞出来的芯片,还有眼前这份实时定位——都不是假的。
她走出洗手间,迎面看见走廊公告栏贴着一张通知:心理科即日起暂停对外接诊,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她停下脚步,盯着那张纸看了两秒。
然后继续往前走。
大厅里人不多。她穿过候诊区,推开玻璃门。
外面阳光刺眼。
她抬手挡住光线,从包里拿出手机,拨通顾明远号码。
“南海那个岛,”她说,“我们必须去一趟。”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
“你知道那地方没有信号,也没有救援。”
“我知道。”她握紧手机,“但张立去过,我父亲去过,现在连你们的脑波都被他们录下来了。这不是调查,是清算。”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
“而且,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什么?”
“真相比记忆更顽固。”
她等了七分钟。足够顾明远赶回局里调人,也足够对方察觉异常。
她拔下U盘,塞进帆布包夹层,拉好拉链。起身时顺手关掉录音笔电源,再打开——这是新习惯,防止信号被截。走廊灯光偏黄,照在墙上形成一道斜影,她低头看了眼腕表:上午九点零四分。
心理诊疗中心位于市立医院五楼东侧,预约单上写着“常规复诊”。她没告诉任何人,包括夏岚。登记台护士扫了眼证件,递来一张蓝色门卡。电梯上升过程很安静,数字跳到“5”时发出轻微“叮”声。
诊疗室门开着。一个穿白大褂的男人站在窗边记录数据,听见脚步转过身来,微笑点头:“林小姐,请坐。”
他约莫五十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金丝眼镜后眼神温和。桌上摆着两份脑电图报告,标签朝向她这一侧。
“我们开始吧。”他说,声音平稳,“先做一次基础监测。”
林蔚然坐下,任他将电极片贴在太阳穴和耳后。仪器启动后发出低频嗡鸣,屏幕上逐渐浮现波动曲线。她余光扫过设备型号——MDK-802,和海东集团三年前捐赠给疾控中心的监控系统同款。
“数据显示,您最近频繁出现夜间惊醒、记忆闪回。”医生翻动报告,“但有趣的是,这些症状的波形特征,与另一位受试者高度一致。”
他调出第二张图。两条曲线并列,几乎重合。
“顾警官?”她问。
“准确率97.3%。”医生轻推眼镜,“不仅频率同步,激活时间也完全吻合。你们最近是否共同接触过某些刺激源?”
“你说我们‘互相影响’?”
“更像是一种创伤共鸣。”他指尖划过屏幕,“两个人的记忆回路在相同节点共振,说明你们共享的心理锚点太深。长期下去,现实判断力会受损。”
林蔚然垂下眼,假装记录。袖口内侧的微型录音笔已开启,红灯隐在布料褶皱里。
她忽然抬头:“我父亲埋下的证据胶囊,是不是也在影响我?”
医生笔尖一顿。
那一瞬,他的左手抬起来,食指轻轻擦过嘴角,动作短促而僵硬,像是条件反射。
她记住了这个细节。
“这类说法缺乏医学依据。”他合上文件夹,“不过我可以理解,亲人失踪带来的执念容易让人产生象征性补偿行为。”
“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每次我接近真相,顾明远就会出事?”
“巧合也可能被赋予意义。”他语气依旧平和,“倒是你们同时出现的生理反应,值得深入研究。比如现在——”
他指向屏幕。她的α波出现短暂震荡。
“你在紧张。”
林蔚然不动声色:“因为你说的话,听起来不像治疗,倒像在定义什么是真实。”
医生笑了笑,起身走向控制台:“接下来进行深度诱导测试,可能会触发一些潜意识画面。如果您感到不适,随时告诉我。”
他按下按钮,窗帘无声闭合。室内光线骤暗,只剩仪器面板泛着幽蓝。
林蔚然闭眼。她知道真正的试探才刚开始。
就在医生俯身调整参数时,她突然抬手,按住胸前口袋——那里插着一支录音笔。她假装眩晕般向前倾倒,顺势撞向对方。
男人本能伸手扶她。就在贴近瞬间,她用笔帽边缘猛击其下颌。
一声脆响。一块指甲盖大小的东西从他口中飞出,在空中划出微弱红光,落在地毯上。
他踉跄后退,捂住嘴,指缝渗出血丝。
林蔚然没停。她扑向那枚芯片,指尖刚触到表面,身后传来机械锁死的声音。门自动反扣,通风口关闭,整间屋子陷入封闭状态。
她回头。医生正缓缓抹去嘴角血迹,脸上表情变了。
他扯开领带,从口袋掏出一把镊子,夹住上唇边缘,一点点撕下一层薄如蝉翼的膜。皮肤分离的声音细微却清晰。
整张脸变了样。颧骨更高,鼻梁更窄,连下巴线条都不同了。
“你以为只有你们在追溯过去?”他开口,声音沙哑,“我们一直在看。”
林蔚然攥紧芯片,另一只手摸向桌角的摄像机。那是她带来的备用设备,一直放在包外侧。
“周慕云派你来,是想监听我们的心跳吗?”
话音落下的同时,她抡起摄像机砸向主显示屏。玻璃爆裂,电线迸出火花,整个系统短路,应急灯亮起。
趁对方躲避碎片,她冲向门口。刷卡、密码、指纹三重验证正在运行,她迅速输入初始代码——0,父亲工作牌背面的数字。
门开了。
她没跑。转身面对那个已经撕下面具的男人,举起手中的芯片:“他在哪儿?南海那个岛,是不是张立最后出现的地方?”
对方冷笑:“你拿到的只是个信标。真正的东西,早就沉在水底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你们还在用它接收信号。”她盯着他,“不然你不会这么紧张。”
她按下录音笔传输键,确认数据已发往顾明远终端,然后掏出读卡器,撬开芯片外壳,接入接口。
屏幕亮起,跳出一张地图。红色光点稳定闪烁,坐标显示为北纬16度48分,东经112度35分。下方标注一行小字:气象站B区地下三层。
她认得这组经纬度。三年前张立逃亡路线终点,也是陈建国最后一次收到匿名邮件的位置。
手机震动。顾明远来电。
她接通,贴在耳边:“不是治疗,是镜像操控。他们在复制我们的记忆,制造同步幻觉,让我们自己怀疑真相。”
“我已经封锁周边海域通讯。”他的声音传来,“你现在在哪?”
“还在诊疗室。”她看着地上破碎的假牙残片,“但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这里有人配合。”
“别动。我十分钟到。”
通话结束。她把芯片收进内衣夹层,顺手捡起那块脱落的面部薄膜。材质特殊,边缘有编码印记。
门外传来脚步声,节奏整齐,像是安保人员。
她没躲。站在原地,把撕下的面具放进证物袋,封好。
门开时,两个穿制服的人走进来。她出示记者证,指着屋里破损的设备:“刚刚遭遇身份冒用者袭击,所有数据已被远程清除。我要带走现场残留物。”
其中一人犹豫:“我们需要上报科室主任。”
“可以。”她说,“但现在这间屋子里发生的一切,都涉及一起跨国环境犯罪案的证据链。你们要是耽误了,责任谁担?”
两人对视一眼,让开了路。
她走出去,电梯按钮亮起。下到四楼时,她停下,拐进洗手间。
锁好隔间门,她取出芯片读卡器,重新加载数据。地图仍在,但多了一条隐藏信息流:每隔十二小时,系统会自动上传一次脑电波样本记录。
目标地址加密,但IP尾段与海东集团旧服务器一致。
她关掉设备,抬头看向镜子。
脸上有血,不知是谁的。一滴顺着额角滑下,在下巴处凝聚,迟迟未落。
她抬起手,用指腹抹去。
镜中人眼神没变。
她知道他们想让她怀疑自己,想让她相信那些记忆是被植入的幻觉。可刚才那一击,那块飞出来的芯片,还有眼前这份实时定位——都不是假的。
她走出洗手间,迎面看见走廊公告栏贴着一张通知:心理科即日起暂停对外接诊,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她停下脚步,盯着那张纸看了两秒。
然后继续往前走。
大厅里人不多。她穿过候诊区,推开玻璃门。
外面阳光刺眼。
她抬手挡住光线,从包里拿出手机,拨通顾明远号码。
“南海那个岛,”她说,“我们必须去一趟。”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
“你知道那地方没有信号,也没有救援。”
“我知道。”她握紧手机,“但张立去过,我父亲去过,现在连你们的脑波都被他们录下来了。这不是调查,是清算。”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
“而且,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
“什么?”
“真相比记忆更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