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从玻璃门缝钻进来,吹得她袖口微微鼓动。林蔚然站在电视台大厅门口,指尖还残留着芯片的温热。她没回头,只是把胸前口袋里的录音笔往里按了按,转身走回电梯间。
七楼办公室灯还亮着。
她拉开抽屉,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封口已经贴好,右下角印着“辞职申请”四个字。这是她三天前就写好的,当时手抖得厉害,字迹比平时潦草。她本想等心理诊疗结束再交上去,可现在,她知道不能再等。
手指捏住信封边缘准备放进公文包时,忽然触到一层硬物。她愣了一下,拆开封口,一张照片滑了出来。
泛黄的边角卷曲着,像是被水浸过又晾干。画面里两个年轻人并肩站着,背景是旧式化工厂大门。左边那人穿灰色夹克,眉眼熟悉——是父亲。右边的男人穿着警服,领章清晰,面容竟与顾明远有七分相似。她呼吸一滞,翻过照片。
背面一行钢笔字:“1998.7.25 最终证据”。
日期像钉子扎进视线。那是她出生的日子。
她坐在桌前,从帆布包里抽出采访本,用圆珠笔在掌心轻轻划线。三道短横,代表三个节点:父亲失踪、顾父停职、自己出生。全都压在同一天。
电话响了。来电显示是顾明远。
“你还在台里?”他声音低,带着任务后的疲惫。
“刚回。”她说,“你父亲九八年参与过环保调查?有没有一份叫‘最终证据’的东西?”
那边静了几秒。“他那年被突然调离岗位,档案封了。我只听母亲提过一句——他说有东西不能毁,也不能公开。”
“照片呢?你们家有没有他和别人合照?”
“没有。所有老照片都在火灾里烧了。”
她盯着照片左下角那个模糊编号:“HJ-07-A-23”。像是某种归档标记。
“我要去一趟市档案馆。”她说。
“别单独行动。”顾明远顿了顿,“最近系统对‘九八污染案’关键词全屏蔽了,连内部都查不到。”
“我知道。”她把照片塞进内袋,贴着胸口,“所以我得亲眼看看。”
凌晨一点十七分,档案馆外路灯昏暗。铁门锁着,但侧门感应器闪着绿光——夜间安保系统还没升级。她绕到后巷,从排水管攀上二楼平台,推开虚掩的窗户。
阅览区空无一人。她打开微型相机,对着查询终端拍下操作界面。输入“HJ-07-A-23”,屏幕跳转:
【该系列卷宗已于今日20:43由上级部门调往海外分馆备案,暂不对外开放查阅】
时间戳刺得她眼皮一跳。六小时前,正是她走进心理诊疗室的时候。
脚步声从走廊传来。她迅速躲进书架阴影里。值班馆长提着保温杯走过,钥匙串轻响。他刷卡进入后台机房,门关上前,她瞥见电脑屏幕上一闪而过的音频文件名:“周慕云_通话记录_”。
她等了十分钟,确认里面没动静,才从消防通道绕到机房通风口。利用记者证复制过的临时权限卡刷开门禁,闪身进去。
电脑还在运行。回收站清空提示刚弹出三分钟。她插上便携恢复设备,启动缓存扫描。
进度条走到百分之六十一时,跳出一段残音文件。她点开播放。
三秒钟。
“……证据不能见光,按原计划转移。”
男声低沉,语速平稳,背景有规律的轰鸣,像远处海浪拍打堤岸,夹杂一声短促汽笛。
她反复听了五遍。那汽笛节奏特殊,两长一短——和父亲最后一次外出录音里的信号暗号一致。
数据备份完成。她拔出U盘,正要离开,听见门外脚步又起。来不及从原路返回,她将一枚微型录音笔塞进空调滤网缝隙,关掉电源,从消防梯下楼。
街角停着她的车。坐进驾驶座,她把照片摊在膝盖上,用手电筒仔细照编号位置。除了“HJ-07-A-23”,在右下角极小的角落,还有一串手写数字:**36.2-89.1-N**。
不像坐标,倒像某种测量值。
她打开平板,调出江城老地图。三十年前的江堤规划图上,标有一段地下监测井群,编号正是HJ-07系列。A区共二十四口井,最后一口A-23位于老工业区废弃泵站下方。
父亲生前常去那里取水样。
她发动车子,空调吹出陈年的霉味。后视镜里,档案馆二楼灯光熄灭。一辆黑色轿车从对面路口缓缓驶出,车灯未开。
她没有加速,也没有变道,而是降下车窗,让夜风吹进来。右手摸到胸前口袋,两支录音笔都在。
快到江岸老区时,手机震动。顾明远发来一条加密消息:“刚查到,九八年七月二十五号当晚,你父亲报备过一次紧急采样,地点是江心洲北坡。但他没回来。”
她回:“我现在要去的地方,是他每周必去的第三个点。”
对方停顿许久,回复:“如果真是‘最终证据’,他们一定还会派人守着。”
她没再回。
车子拐进断头路尽头,停在一堵爬满藤蔓的墙外。前方是塌陷的泵站入口,铁门锈死,锁链挂着新换的挂锁。
她下车,绕到侧面排水沟。十年前父亲教她怎么撬开检修盖板,工具藏在三米外的石缝里。一根铁撬棍,裹着油布,摸上去还有些润滑。
掀开盖子,下面是一截陡峭楼梯。湿气扑面而来。
她打开头灯,往下走了十几级,通道尽头有扇金属门,门框刻着“A-23”字样。门缝底下压着一张纸条。
抽出一看,是打印的简体字:
“你来晚了,但还不算迟。”
七楼办公室灯还亮着。
她拉开抽屉,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封口已经贴好,右下角印着“辞职申请”四个字。这是她三天前就写好的,当时手抖得厉害,字迹比平时潦草。她本想等心理诊疗结束再交上去,可现在,她知道不能再等。
手指捏住信封边缘准备放进公文包时,忽然触到一层硬物。她愣了一下,拆开封口,一张照片滑了出来。
泛黄的边角卷曲着,像是被水浸过又晾干。画面里两个年轻人并肩站着,背景是旧式化工厂大门。左边那人穿灰色夹克,眉眼熟悉——是父亲。右边的男人穿着警服,领章清晰,面容竟与顾明远有七分相似。她呼吸一滞,翻过照片。
背面一行钢笔字:“1998.7.25 最终证据”。
日期像钉子扎进视线。那是她出生的日子。
她坐在桌前,从帆布包里抽出采访本,用圆珠笔在掌心轻轻划线。三道短横,代表三个节点:父亲失踪、顾父停职、自己出生。全都压在同一天。
电话响了。来电显示是顾明远。
“你还在台里?”他声音低,带着任务后的疲惫。
“刚回。”她说,“你父亲九八年参与过环保调查?有没有一份叫‘最终证据’的东西?”
那边静了几秒。“他那年被突然调离岗位,档案封了。我只听母亲提过一句——他说有东西不能毁,也不能公开。”
“照片呢?你们家有没有他和别人合照?”
“没有。所有老照片都在火灾里烧了。”
她盯着照片左下角那个模糊编号:“HJ-07-A-23”。像是某种归档标记。
“我要去一趟市档案馆。”她说。
“别单独行动。”顾明远顿了顿,“最近系统对‘九八污染案’关键词全屏蔽了,连内部都查不到。”
“我知道。”她把照片塞进内袋,贴着胸口,“所以我得亲眼看看。”
凌晨一点十七分,档案馆外路灯昏暗。铁门锁着,但侧门感应器闪着绿光——夜间安保系统还没升级。她绕到后巷,从排水管攀上二楼平台,推开虚掩的窗户。
阅览区空无一人。她打开微型相机,对着查询终端拍下操作界面。输入“HJ-07-A-23”,屏幕跳转:
【该系列卷宗已于今日20:43由上级部门调往海外分馆备案,暂不对外开放查阅】
时间戳刺得她眼皮一跳。六小时前,正是她走进心理诊疗室的时候。
脚步声从走廊传来。她迅速躲进书架阴影里。值班馆长提着保温杯走过,钥匙串轻响。他刷卡进入后台机房,门关上前,她瞥见电脑屏幕上一闪而过的音频文件名:“周慕云_通话记录_”。
她等了十分钟,确认里面没动静,才从消防通道绕到机房通风口。利用记者证复制过的临时权限卡刷开门禁,闪身进去。
电脑还在运行。回收站清空提示刚弹出三分钟。她插上便携恢复设备,启动缓存扫描。
进度条走到百分之六十一时,跳出一段残音文件。她点开播放。
三秒钟。
“……证据不能见光,按原计划转移。”
男声低沉,语速平稳,背景有规律的轰鸣,像远处海浪拍打堤岸,夹杂一声短促汽笛。
她反复听了五遍。那汽笛节奏特殊,两长一短——和父亲最后一次外出录音里的信号暗号一致。
数据备份完成。她拔出U盘,正要离开,听见门外脚步又起。来不及从原路返回,她将一枚微型录音笔塞进空调滤网缝隙,关掉电源,从消防梯下楼。
街角停着她的车。坐进驾驶座,她把照片摊在膝盖上,用手电筒仔细照编号位置。除了“HJ-07-A-23”,在右下角极小的角落,还有一串手写数字:**36.2-89.1-N**。
不像坐标,倒像某种测量值。
她打开平板,调出江城老地图。三十年前的江堤规划图上,标有一段地下监测井群,编号正是HJ-07系列。A区共二十四口井,最后一口A-23位于老工业区废弃泵站下方。
父亲生前常去那里取水样。
她发动车子,空调吹出陈年的霉味。后视镜里,档案馆二楼灯光熄灭。一辆黑色轿车从对面路口缓缓驶出,车灯未开。
她没有加速,也没有变道,而是降下车窗,让夜风吹进来。右手摸到胸前口袋,两支录音笔都在。
快到江岸老区时,手机震动。顾明远发来一条加密消息:“刚查到,九八年七月二十五号当晚,你父亲报备过一次紧急采样,地点是江心洲北坡。但他没回来。”
她回:“我现在要去的地方,是他每周必去的第三个点。”
对方停顿许久,回复:“如果真是‘最终证据’,他们一定还会派人守着。”
她没再回。
车子拐进断头路尽头,停在一堵爬满藤蔓的墙外。前方是塌陷的泵站入口,铁门锈死,锁链挂着新换的挂锁。
她下车,绕到侧面排水沟。十年前父亲教她怎么撬开检修盖板,工具藏在三米外的石缝里。一根铁撬棍,裹着油布,摸上去还有些润滑。
掀开盖子,下面是一截陡峭楼梯。湿气扑面而来。
她打开头灯,往下走了十几级,通道尽头有扇金属门,门框刻着“A-23”字样。门缝底下压着一张纸条。
抽出一看,是打印的简体字:
“你来晚了,但还不算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