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

  “应天府尚可应对,真正令人担忧的是另外五十万北伐军,以及二十万感染天花的北元降俘。”

  “即便北元再丧心病狂,也不敢公然令己方将士染疫,否则必失军心民心。”

  “二十万降俘中,或有个别死士愿与大明同归于尽,但绝大多数人绝无可能主动求死。”

  “毕竟在牛痘法问世前,染疫便等同听天由命。自寻死路之事,常人岂会为之?”

  “故北元最可能暗中派遣染疫死士混入降俘营,伺机传播。”

  “最终利用死士将天花传给二十万元军俘虏,再通过这些俘虏,进一步传染给大明将士!!!”

  燕长倾说话时,目光始终暗中观察着恩克卓里克图等北元降将的神情变化。

  见恩克卓里克图神色骤变,燕长倾微微松了口气,嘴角浮现一丝笑意:

  “看来我猜得没错。”

  恩克卓里克图闻言,立刻剧烈挣扎起来,似乎想要掩盖什么。

  “呜唔呜唔呜......”

  然而燕长倾已得到想要的答案,不再理会他,继续分析道:

  “天花潜伏期最短五天,最长十六天,通常为十到十二天!”

  “从二十万元军战败被俘,到捷报送抵京城的正月十六,间隔约半月,恰好是一次天花爆发周期。”

  “因此,最早感染天花的死士,此时应当已开始发病。”

  “但魏国公的捷报中,却未提及天花疫情。”

  跪伏在地的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北伐将领闻言,脸色瞬间惨白。

  燕长倾扫了他们一眼,淡淡道:

  “若元军俘虏中爆发天花,而魏国公等人知情,绝不可能隐瞒不报。”

  “但捷报中未提天花,唯一的解释便是——他们当时并不知晓。”

  “要让二十万俘虏中的疫情不被察觉,唯有感染者极少,可能仅数百人。”

  “且分散各处,未集中爆发,故未引起重视。”

  “二十万之众,即便死数百人,也不过沧海一粟。”

  “从正月十六捷报传回,到今日二月初二班师,又隔半月,恰为第二轮爆发周期。”

  “因首轮感染者分散,导致次轮感染人数激增。”

  “故魏国公先行返京后,李文忠所率五十万大军及二十万元俘,随即遭遇天花大规模爆发!!!”

  曹国公等人发现北元降俘中爆发天花疫情后,立即派遣快马向应天府紧急传讯。

  他们试图劝阻朱元璋接见北元降俘,甚至希望阻止皇帝与可能接触过天花的魏国公等人会面。

  燕长倾详细分析天花疫情的传播过程后,朱元璋与满朝文武纷纷颔首认同。

  无论是从恩克卓里克图等北元降俘的异常反应,还是太医令戴思恭对燕长倾所述天花潜伏期的专业认可来看,这番推论都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

  所幸如今正值二月春寒,天花病毒畏寒喜热,传染性较盛夏时节稍弱。

  但必须立即派遣精通医术、熟悉防疫隔离,且德高望重之人前往前线,稳定五十万北伐大军与二十万染疫北元降俘的军心!

  务必在第三轮疫情爆发前全面推广牛痘接种,对已感染者实施隔离治疗!

  唯有控制住前线疫情,这场危及数十万将士、百万黎民的天花浩劫方能平息!

  燕长倾言至此处,眉间沟壑更深。

  此刻他真切体会到何为分身乏术——应天府十万将士、全城百姓及朝堂众人的牛痘接种事宜,必须由他亲自坐镇。即便他想亲赴前线处置疫情,朱元璋与百官也绝不会应允。

  可若他不去,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等威望足够的将领不通医理;而太医令戴思恭等医者虽通防疫,却难以令曹国公等骄兵悍将完全听命行事。

  太医令虽位居正五品,但身份终究有限。

  即便有朱元璋的圣旨撑腰,他也不敢对曹国公等北伐将帅 。

  毕竟圣旨的效力只是一时,而曹国公等人的爵位却是世代承袭。

  若在防治天花瘟疫时得罪了他们,事后若遭报复,区区太医令如何抵挡?

  即便曹国公等人看似宽宏大量,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因此,即便朱元璋赋予太医令特权,允许他随意调遣曹国公等将帅,

  可真正执行时,太医令多半会以请求或建议的方式沟通,而非直接下令。

  同样,曹国公等人虽知圣旨要求全力配合太医令,

  但在实际执行中,他们仍会下意识将太医令视作下属,

  先权衡其建议的利弊,再决定是否执行,而非立即照办。

  如此一来,一来一往,难免耽误时间。

  而眼下控制天花瘟疫,最缺的恰恰是时间!

  更何况还要稳定五十万北伐大军及二十万北元降俘的军心民心!

  这一问题,不仅燕长倾察觉,朱元璋、文武百官,以及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将领也都心知肚明。

  徐达当即跪地 :

  “陛下,岐伯氏,臣愿与太医令一同返回,控制大军及降俘的天花瘟疫!”

  “臣以性命担保,凡太医令提出的种痘、隔离等事宜,臣绝不质疑,即刻执行!”

  徐达明白,此次让朱元璋身陷险境,极可能难逃一死。

  但若能妥善处理军中瘟疫,或许能将功折罪,保全性命,至少护住家人。

  因此,他毫不犹豫 回营,全力扑灭瘟疫!

  既然自己不通医术,不知如何隔离防疫治疗天花,而太医令又地位不足,那他与太医令一同返回便是。

  只要太医令提出的建议与请求,他照单全收,全力执行,如此应当可行。

  陛下,臣等恳请与魏国公、太医令一同返回,控制五十万北伐大军及二十万北元降俘的天花疫情!

  臣等以性命担保,凡太医令关于接种牛痘、隔离治疗天花瘟疫的提议,臣等绝不质疑,即刻执行!

  跪在一旁的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北伐将领齐声 。

  眼下,这已是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将功折罪、保全自身及家人性命的法子。

  朱元璋目光闪烁,权衡着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领的请求。

  未等朱元璋决断,燕长倾已摇头道:无用。

  朱元璋、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领及满朝文武,皆将目光投向燕长倾。

  燕长倾看向太医令戴思恭等人,冷静道:纵使魏国公等人毫不迟疑执行太医令的安排,太医令自身亦担不起五十万北伐大军与二十万北元降俘的性命之重。

  见戴思恭欲言又止,燕长倾冷声道:若为遏制天花蔓延,需坑杀所有染疫的大明将士与北元降俘——

  即便魏国公敢行此令,身为防疫主责的太医令,你们当真敢下此令?

  若仅涉数万将士降俘,你们或许敢为;若涉十余万,你们还敢否?若数目更巨,你们可还有胆量决断?

  戴思恭面色青白交加,终垂首愧道:下官……做不到!

  ……

  面对戴思恭的回答,燕长倾神色如常。

  归根结底,仍是身份地位的桎梏。

  纵使朱元璋赋予太医令临机决断之权,戴思恭行事时依旧束手束脚。

  譬如为阻天花蔓延,或需坑杀染疫的明军将士与北元降俘。

  若人数寥寥,尚可周旋。

  太医令下令后,或许能保全性命。

  然若坑杀者众,事后必得给阵亡将士家眷一个交代!

  而这交代,多半便是“误判军情”“擅作主张”的太医令项上人头!

  世人皆畏死。

  戴思恭亦不例外。

  故面对五十万北伐大军与二十万元俘,纵知某些铁腕手段可遏瘟疫,想到执行后短期内死伤骤增,他仍会本能抗拒。

  只要不亲口下此令,哪怕疫病肆虐致死者堆积如山,他未必会死。

  可若下令导致将士看似因他而亡,事后必难逃一死!

  此即燕长倾所言“太医令等二百四十三人扛不起七十万条性命”之缘由。

  朱元璋眉峰紧锁,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将领怒视众太医。

  戴思恭等人垂首默立,百官凝神苦思对策之际——

  静立许久的朱橚忽而踏前一步,朗声笑道:

  “看来,此事舍我其谁!”

  殿内目光霎时聚于周王身上。

  朱橚自指其胸,从容道:

  “论医道,虽不及太医与岐伯氏。”

  “然满朝文武,除他们外——”

  “谁医术胜我?”

  朱元璋默然,徐达等将缄口,群臣皆寂。

  周王朱橚在太医抵达前,发现恩克卓里克图等北元降俘染上天花瘟疫,立即指挥众人采取紧急措施。这番举动足以证明他在医术上的造诣不凡,至少远超在场除太医与岐伯氏外的其他人。

  “能让曹国公等北伐将帅完全信服,听从调遣,本王这个监国辅政的假太子、周王藩王,总该有这份面子吧?”周王朱橚笑着自指道。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北伐将领,抑或其余文武百官,对此皆无异议。毕竟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已被“贬”离京城,如今唯有周王朱橚以假太子身份监国辅政,其地位仅次于朱元璋。加之圣旨加持,北伐将帅自然全力遵从。

  “若要稳住五十万北伐大军及二十万染疫北元降俘的军心民心,本王亲自与他们同吃同住,共抗瘟疫,总该有效吧?”周王朱橚眯眼笑道。

  对此,朱元璋与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将领及百官同样无异议。身为监国假太子的周王亲临前线,堪比低配版御驾亲征,历来是提振士气、稳定人心的最佳方式之一,足以安抚大军与降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