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

  “至于五十万北伐军及二十万降俘性命的重量——父皇身为天子,担得起大明六千万百姓之命;本王作为监国假太子,难道还扛不起这七十万条性命?”

  周王朱橚收回指尖,目光掠过父皇朱元璋,以及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北伐将领,还有满朝文武,神色从容道。

  燕长倾凝视着周王朱橚,心中早已认定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考虑到朱橚的尊贵身份,以及他平日展现出的闲散性情,燕长倾并未直言举荐。

  未料周王朱橚竟主动出列,自请担此重任。

  “若殿下前往,最迟明日未时便需启程!”

  “需携染疫的北元降俘与牛只同行,途中自行接种牛痘!”

  “若接种时出现意外,随行太医未必能保殿下周全!”

  燕长倾肃然提醒道。

  周王朱橚淡然一笑:“本王命硬,自能挺过。”

  “若有不测,这条性命便算给北伐将士的交代!”

  “朝廷未能料及北元丧心病狂,致将士染疫,本王责无旁贷!”

  燕长倾不再多言,此事终究需朱元璋定夺。

  朱橚转身向朱元璋郑重行礼:

  “儿臣请与太医令同赴军营,遏制天花疫情,望父皇恩准!”

  朱元璋怔然望着躬身 的朱橚。

  良久,他起身走下御座,扶起朱橚。

  此刻他才惊觉,幼子已比他高出半头。

  朱元璋为朱橚拂去衣尘,整肃襟袍,欣慰道:

  “好!是咱老朱家的种!”

  随即回座,凛目扫视群臣,厉声下诏:

  “周王朱橚明日未时启程,全权处置北伐大军及北元降俘疫病!”

  “赐先斩后奏之权,如朕亲临!”

  “抗命者,诛九族!”

  周王朱橚奉命前往处理北伐大军及北元降俘感染天花瘟疫一事,令在场文武百官和太医们暗自松了口气。

  此事关乎五十万北伐将士与二十万北元降俘的生死存亡,若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性命不保,重则株连九族。如今有周王朱橚担此重任,众人只需奉命行事,即便最坏情况也不过丢官罢职,性命尚可保全。

  北伐所获五万余头牛中,留两万头于应天府接种牛痘,剩余三万余头远不足以满足全军及降俘需求,尚缺五万至十万头牛。燕长倾凝视御座上的朱元璋,深知征用民间耕牛势在必行。

  时值二月仲春,正值春耕时节。若征调百姓耕牛,将直接影响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农户的春耕生产。这不仅关乎当年粮食收成,更将引发赋税征收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农耕时代,耕牛关乎百姓生计,这正是严禁私宰耕牛的根本原因。

  此刻摆在朝廷面前的抉择是:保全五十万将士与二十万降俘性命,还是保障百万百姓的春耕生计?这个严峻的问题,同时浮现在朱元璋与满朝文武心头。

  “不如干脆将那二十万北元降卒全部活埋?!”

  “一来可阻止天花瘟疫蔓延。”

  “二来也能少征用耕牛,让百姓春耕少受影响。”

  留守京城的郑国公常茂突然提议道。

  殿内骤然寂静。

  朱元璋与满朝文武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常茂。

  众人眼神各异,或意味深长,或如同在看痴人。

  常茂被盯得眉头紧锁。

  【此计有何不妥?】

  【坑杀降卒既能防疫,又可保春耕,岂非上策?】

  【方才岐伯氏不也提过处死染疫士卒与降俘之事?】

  朱元璋眼底闪过失望。

  【伯仁英雄豪杰,怎生出这般蠢材?】

  【燕长倾举例只为说明太医令难担重任,这厮竟当真了?】

  此刻他愈发庆幸北伐时未派常茂出征。

  若让这草包统兵,怕是要葬送三军性命。

  见无人应答,文臣之首宋濂出列奏道:

  “陛下,降卒万万杀不得!”

  “非但不能杀,更该全力救治染疫北元降俘!”

  “若屠戮二十万降卒,归顺的蒙元百姓必生异心。”

  “届时降而复叛,盗匪四起。”

  “更会坚定残元势力死战到底之心。”

  “反之若昭告天下,揭露恩克卓里克图故意散播天花...”

  “此外,将北元高层蓄意让二十万降俘染上天花一事,连同大明倾尽全力救治这些降俘的消息一并散布出去。”

  “如此一来,无论已归顺大明的蒙元百姓,还是尚未臣服的蒙元残余势力,其民心必将尽归大明!”

  蒙元百姓对北元高层的忠诚本就有限,多数人如同墙头草。以往只有大明势力触及,他们才会倒向大明。但如今揭露北元高层的恶行,无需大明主动招揽,蒙元百姓自会主动投靠。

  毕竟,追随北元可能被故意传染天花,而投靠大明却能获得全力救治。如此明显的选择,蒙元百姓自然知道该如何抉择。

  正因如此,朱元璋及众多大臣从未轻言放弃那二十万北元降俘。除非万不得已,他们都会尽力救治,只是优先顺序上,五十万北伐大军排在前面。

  朱元璋目光从常茂身上移开,对文武百官下令:“立即传令地方,紧急征调北伐大军和北元降俘附近州府的百姓耕牛,务必筹集五万头以上!”

  “所有征用的耕牛必须登记造册,并向百姓承诺,明年此时朝廷必定如数归还!”

  “此外,因征用耕牛导致粮食减产的百姓,朝廷将按减产数量全额补偿,绝不让百姓受损!”

  在需要决断时,朱元璋从不缺乏魄力与决断力。

  ......

  燕长倾补充道:“还需广召天下各州府的大夫,速赴北伐大军和北元降俘所在地,听候周王殿下调遣。”

  朱元璋果断下令:

  即刻传令各州府县,征调九成大夫,限半月内赶赴五十万北伐大军及二十万北元降俘驻地,协助周王防控天花!

  逾期不至者,斩!

  说罢,朱元璋望向燕长倾,以眼神询问是否还需其他安排。

  燕长倾微微摇头,转而看向殿前跪着的徐达、冯胜、傅友德、蓝玉等北伐将领:

  此次牛痘接种规模空前,恐有未知风险。

  首批接种者,或将面临生死考验。

  恳请陛下允准诸位将领将功折罪,率先接种牛痘!

  此言一出,徐达等人皆面露喜色,目光灼灼地望向燕长倾。

  朱元璋扫视众将,心中权衡。按律,这些将领疏忽致天花蔓延,当处死罪。但若令其首批接种,无异于鬼门关前走一遭——燕长倾虽胸有成竹,大规模接种终究存在变数,首批试验者确系生死难料。

  沉吟片刻,朱元璋沉声道:

  功过分明!北伐之功,赏赐照旧;防疫之过,当以首批接种抵罪。若得生还,前罪尽消!

  徐达等人激动叩首:臣等领旨谢恩!

  “臣等叩谢陛下隆恩!!!”

  朱元璋面色阴沉,一言不发。

  他心中明白,此次天花疫情虽与魏国公徐达、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北伐将领有关,却也不能全怪他们。连他自己都未料到北元竟会如此丧心病狂,又怎能苛责众将先知先觉?

  更何况燕长倾挺身而出,疫情已有转机。这些追随他征战多年的老部下,既有功劳又有情谊。若非触及底线,朱元璋也不愿痛下 。如今燕长倾令众将首批试种牛痘,也算给了他们将功折罪的机会,朱元璋便顺水推舟应允了。

  燕长倾立即雷厉风行地部署:“太医院分三批行动:一批留守宫中,日夜监测陛下与百官是否出现天花症状;一批明日随周王出发;剩余的分作两队,一队听我调遣,另一队即刻召集应天府所有郎中待命。”

  “请陛下与百官移驾偏殿沐浴更衣,旧衣由太医消毒焚毁。接种牛痘前任何人不得离开所在偏殿!”

  “尚衣监及全城衣坊须按我与周王佩戴的口罩样式,紧急赶制三十万套口罩、手套及更换衣物。所有接触疫病者必须佩戴口罩,直接照料病患者还需佩戴手套,事后所有防护衣物必须更换销毁!”

  1187年

  魏国公奉命将恩克卓里克图等北元降俘驱赶至牛群聚居处,促使牛群感染天花病毒以培育牛痘。

  宋国公、颍国公等北伐将领迅速率部出城。

  北伐军将士按接触北元降俘的频率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每百人设为一营,各营相隔百米以上驻扎。

  周王朱橚随燕长倾即刻查验缴获的五万余头牛。燕长倾沿途讲解天花防治要诀,同时搜寻已感染牛痘的牛只。

  若天佑大明,最早染病的北元死士携带的天花病毒或已传入牛群,此时某些牛只身上可能已有可用牛痘。

  若时机允许,燕长倾计划在当夜或次日清晨为周王接种牛痘后,再令其启程。

  燕长倾 急令后,殿中众人一时怔然。

  朱元璋厉声喝道:即刻依岐伯氏之令行事!抗命者,立斩不赦!

  百官闻令雷动。

  燕长倾大步出殿,行至恩克卓里克图等降俘跟前时略顿足。冷眸扫过这位怒目挣扎的北元贵族,未置一词跨身而过。

  周王朱橚及奉命随行的太医们相继踏过降俘身躯。恩克卓里克图暴怒至极却无能为力,最终被佩戴口罩手套的徐达派人押往各处牛栏,加速天花病毒传播。

  ......

  次日未时,刚接种牛痘尚在反应期的周王朱橚,与同样紧急接种的太医令戴思恭等医官......

  一队队戴着口罩手套的士兵驱赶着三万多头北伐缴获的牛群,向着驻扎着五十万北伐大军和二十万元军降卒的营地疾驰而去。

  应天府外,原本驻扎三十万京军的大营已腾出一半,用于安置十万北伐将士进行隔离。

  从昨日下午到今晨,在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将领的指挥下,十万大军按照燕长倾的要求,根据与恩克卓里克图等元军重要俘虏接触程度的不同,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区域隔离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