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清晨的崇政殿侧殿,如今已是大宋发改委的临时办公地点。赵祯端着一杯用新式炒青法泡出的清茶,惬意地啜了一口,看着墙上那面巨大的、由他亲自绘制的“大宋首个五年规划草图”,心中豪情万丈。
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着“道路交通网”、“水利设施升级”、“官营工坊布局”等模块,虽然在大臣们看来依旧如同鬼画符,但在他眼里,这就是大宋未来五年腾飞的蓝图。
“陛下,司马光司马大人殿外求见。”内侍省都都知陈忠和轻手轻脚地进来,低声禀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赵祯闻言,差点被一口茶水呛到。司马光?这位保守派的急先锋,自从他成立发改委以来,每次朝会都板着一张脸,仿佛自己刨了他家祖坟似的,今天居然主动来发改委求见?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快请。”赵祯放下茶杯,整了整衣冠,心里嘀咕: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啊。不过,他倒要看看,这位未来的“砸缸”少年(现在是大叔)能整出什么幺蛾子。
司马光稳步走入殿内,依旧是那副不苟言笑、步履沉稳的模样。他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装帧精美的奏疏,神色肃穆,仿佛捧着的不是奏疏,而是传国玉玺。
“臣,司马光,叩见陛下。”他一丝不苟地行礼。
“司马爱卿平身。”赵祯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和蔼可亲,“爱卿今日前来朕这‘发改委’,真是蓬荜生辉啊。可是对‘五年规划’有何高见?”
(承)
司马光起身,双手将奏疏高举过顶:“陛下圣明。臣近日闭门苦思,深感陛下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之志,乃为国朝福祉。然,《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陛下之规划,宏大深远,然若无坚实根基,恐如空中楼阁。”
赵祯挑了挑眉,示意陈忠和将奏疏接过来。他翻开一看,扉页上用标准的馆阁体写着《论新政根基十疏》。
好家伙,名字起得挺唬人。赵祯继续往下看,越看脸色越是古怪。
这哪里是什么“高见”,这分明是一份“复古主义行动纲领”!
司马光在奏疏中明确提出,所谓“根基”,便是要全面恢复三代之治、周礼古制。他建议:废除所有近期推出的“标点符号”、“奏折新格式”,回归纯粹的文言奏对;取消“KpI考成法”,恢复以德行、资历为核心的“磨勘制度”;甚至提议,将发改委正在规划的诸多工坊、商路项目,全部纳入“礼制”框架下管理,例如,新修道路的宽度必须符合《周礼》中关于“王道”的规制,工坊生产的器物样式需遵循古礼,不可“奇技淫巧”……
通篇引经据典,辞藻华丽,逻辑看似自洽,核心思想就一句话:陛下您别瞎折腾了,咱们还是回到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里最稳妥。
赵祯强忍着把奏疏摔在地上的冲动,深吸一口气,挤出一个笑容:“司马爱卿,你的意思是,让朕用一千多年前的周礼,来管理如今拥有万兆生民、事务繁杂的大宋江山?”
司马光坦然道:“陛下,祖宗之法,乃经千锤百炼之精华。礼制存,则纲常存,纲常存,则天下定。若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奇巧’与‘功利’,恐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啊!”
他这话说得掷地有声,眼神里充满了扞卫道统的决绝。侧殿内侍立的几个小太监都吓得低下了头,连陈忠和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感觉空气中的压力骤增。
(转)
赵祯看着司马光那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表情,忽然有点想笑。他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反对,而是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模式的根本性碰撞。跟司马光辩论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为什么道路宽一点更好,根本是鸡同鸭讲。
他放下奏疏,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踱步到那面规划图前,用手指着上面一条连接南北的粗壮红线。
“司马爱卿,你看这条规划中的‘京湖直道’。若按《周礼》,‘国中经涂九轨’,折合下来,道宽不过五米余。但朕要求此道宽十五米,可容四辆马车并驰,两侧设人行辅道及排水沟。你可知为何?”
司马光蹙眉:“臣不知。然,逾越古制,恐为奢靡,徒耗民力。”
“非也。”赵祯转身,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此道一旦建成,从汴京到荆湖地区的物资运输时间,可从月余缩短至十日以内。一旦南方有灾,赈灾粮食、物资可迅速抵达,活民无数;一旦北方有战事,兵员、军械可快速集结,卫国安邦。爱卿,你告诉朕,是守着‘五米’的古制重要,还是这活人、卫国的‘实效’重要?”
他顿了顿,不等司马光回答,又指向地图上几个标记着“高炉”、“纺织工坊”的符号。
“还有这些。它们生产出的精钢,可以打造更坚韧的兵甲,让我大宋将士少流血;织出的布匹,可以让我大宋百姓穿得更暖,缴纳的绢帛更少。这,难道是‘奇技淫巧’吗?这分明是‘强国富民’之术!”
赵祯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他用最直白的“利害关系”,去冲击司马光固守的“义理之道”。司马光张了张嘴,想要引经据典地反驳,却发现面对“活人无数”、“卫国安邦”这样实实在在的目标,他那些“古制”、“礼法”的大道理,忽然显得有些苍白和空洞。
他脸色微微发白,固执地说道:“陛下!即便目的正当,亦需手段合乎于礼!此乃原则!”
“原则?”赵祯笑了,带着一丝嘲讽,“当百姓饥寒交迫,边境烽火连天时,是‘原则’能填饱肚子,还是‘原则’能击退敌人?”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气氛降至冰点时,陈忠和再次匆匆而入,这一次,他的脸色比刚才更加难看。
“陛下……”陈忠和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宫门外传来消息,数百名太学生,聚集在宣德楼前……他们……他们跪请陛下,罢黜‘发改委’,焚毁‘规划图’,并……并驱逐倡导‘功利之学’的‘佞臣’!”
(合)
赵祯瞳孔微微一缩,目光猛地扫向司马光。
司马光此刻也明显露出了错愕的神情,显然,太学生的这个举动,并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殿内陷入一片死寂,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喧嚣,衬托着此处的凝重。
赵祯缓缓坐回椅子里,手指轻轻敲打着那本《论新政根基十疏》,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本以为司马光只是来“文谏”,没想到,外面已经酝酿起了“武闹”。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见之争,而是开始向政治风波演变了。
他盯着司马光,一字一句地问道:“司马爱卿,这……也是你所说的‘根基’的一部分吗?”
司马光顿时语塞,他想要辩解此事与他无关,但在陛下那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目光注视下,任何解释都显得无力。他今日递上这本奏疏,与外面太学生的请愿,在天下人看来,本就是一体两面。
赵祯不再看他,对陈忠和沉声道:“去,给朕查清楚,是谁带的头,又是谁在背后散布消息。”
“老奴遵旨。”陈忠和躬身领命,快步退下。
赵祯重新将目光投向殿外,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那些群情激昂的年轻学子。他的改革,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传统力量的有组织反扑。
悬念:这场由司马光奏疏引燃、太学生请愿推向高潮的政治风波,赵祯将如何应对?他是会选择强硬镇压,还是巧妙化解?这“新府成立”的第一步,是否会就此夭折?
清晨的崇政殿侧殿,如今已是大宋发改委的临时办公地点。赵祯端着一杯用新式炒青法泡出的清茶,惬意地啜了一口,看着墙上那面巨大的、由他亲自绘制的“大宋首个五年规划草图”,心中豪情万丈。
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注着“道路交通网”、“水利设施升级”、“官营工坊布局”等模块,虽然在大臣们看来依旧如同鬼画符,但在他眼里,这就是大宋未来五年腾飞的蓝图。
“陛下,司马光司马大人殿外求见。”内侍省都都知陈忠和轻手轻脚地进来,低声禀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赵祯闻言,差点被一口茶水呛到。司马光?这位保守派的急先锋,自从他成立发改委以来,每次朝会都板着一张脸,仿佛自己刨了他家祖坟似的,今天居然主动来发改委求见?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快请。”赵祯放下茶杯,整了整衣冠,心里嘀咕: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啊。不过,他倒要看看,这位未来的“砸缸”少年(现在是大叔)能整出什么幺蛾子。
司马光稳步走入殿内,依旧是那副不苟言笑、步履沉稳的模样。他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装帧精美的奏疏,神色肃穆,仿佛捧着的不是奏疏,而是传国玉玺。
“臣,司马光,叩见陛下。”他一丝不苟地行礼。
“司马爱卿平身。”赵祯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和蔼可亲,“爱卿今日前来朕这‘发改委’,真是蓬荜生辉啊。可是对‘五年规划’有何高见?”
(承)
司马光起身,双手将奏疏高举过顶:“陛下圣明。臣近日闭门苦思,深感陛下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之志,乃为国朝福祉。然,《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陛下之规划,宏大深远,然若无坚实根基,恐如空中楼阁。”
赵祯挑了挑眉,示意陈忠和将奏疏接过来。他翻开一看,扉页上用标准的馆阁体写着《论新政根基十疏》。
好家伙,名字起得挺唬人。赵祯继续往下看,越看脸色越是古怪。
这哪里是什么“高见”,这分明是一份“复古主义行动纲领”!
司马光在奏疏中明确提出,所谓“根基”,便是要全面恢复三代之治、周礼古制。他建议:废除所有近期推出的“标点符号”、“奏折新格式”,回归纯粹的文言奏对;取消“KpI考成法”,恢复以德行、资历为核心的“磨勘制度”;甚至提议,将发改委正在规划的诸多工坊、商路项目,全部纳入“礼制”框架下管理,例如,新修道路的宽度必须符合《周礼》中关于“王道”的规制,工坊生产的器物样式需遵循古礼,不可“奇技淫巧”……
通篇引经据典,辞藻华丽,逻辑看似自洽,核心思想就一句话:陛下您别瞎折腾了,咱们还是回到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里最稳妥。
赵祯强忍着把奏疏摔在地上的冲动,深吸一口气,挤出一个笑容:“司马爱卿,你的意思是,让朕用一千多年前的周礼,来管理如今拥有万兆生民、事务繁杂的大宋江山?”
司马光坦然道:“陛下,祖宗之法,乃经千锤百炼之精华。礼制存,则纲常存,纲常存,则天下定。若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奇巧’与‘功利’,恐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啊!”
他这话说得掷地有声,眼神里充满了扞卫道统的决绝。侧殿内侍立的几个小太监都吓得低下了头,连陈忠和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感觉空气中的压力骤增。
(转)
赵祯看着司马光那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倔强表情,忽然有点想笑。他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反对,而是两种世界观、两种思维模式的根本性碰撞。跟司马光辩论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为什么道路宽一点更好,根本是鸡同鸭讲。
他放下奏疏,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踱步到那面规划图前,用手指着上面一条连接南北的粗壮红线。
“司马爱卿,你看这条规划中的‘京湖直道’。若按《周礼》,‘国中经涂九轨’,折合下来,道宽不过五米余。但朕要求此道宽十五米,可容四辆马车并驰,两侧设人行辅道及排水沟。你可知为何?”
司马光蹙眉:“臣不知。然,逾越古制,恐为奢靡,徒耗民力。”
“非也。”赵祯转身,目光锐利地看着他,“此道一旦建成,从汴京到荆湖地区的物资运输时间,可从月余缩短至十日以内。一旦南方有灾,赈灾粮食、物资可迅速抵达,活民无数;一旦北方有战事,兵员、军械可快速集结,卫国安邦。爱卿,你告诉朕,是守着‘五米’的古制重要,还是这活人、卫国的‘实效’重要?”
他顿了顿,不等司马光回答,又指向地图上几个标记着“高炉”、“纺织工坊”的符号。
“还有这些。它们生产出的精钢,可以打造更坚韧的兵甲,让我大宋将士少流血;织出的布匹,可以让我大宋百姓穿得更暖,缴纳的绢帛更少。这,难道是‘奇技淫巧’吗?这分明是‘强国富民’之术!”
赵祯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他用最直白的“利害关系”,去冲击司马光固守的“义理之道”。司马光张了张嘴,想要引经据典地反驳,却发现面对“活人无数”、“卫国安邦”这样实实在在的目标,他那些“古制”、“礼法”的大道理,忽然显得有些苍白和空洞。
他脸色微微发白,固执地说道:“陛下!即便目的正当,亦需手段合乎于礼!此乃原则!”
“原则?”赵祯笑了,带着一丝嘲讽,“当百姓饥寒交迫,边境烽火连天时,是‘原则’能填饱肚子,还是‘原则’能击退敌人?”
就在两人僵持不下,气氛降至冰点时,陈忠和再次匆匆而入,这一次,他的脸色比刚才更加难看。
“陛下……”陈忠和的声音带着一丝急促,“宫门外传来消息,数百名太学生,聚集在宣德楼前……他们……他们跪请陛下,罢黜‘发改委’,焚毁‘规划图’,并……并驱逐倡导‘功利之学’的‘佞臣’!”
(合)
赵祯瞳孔微微一缩,目光猛地扫向司马光。
司马光此刻也明显露出了错愕的神情,显然,太学生的这个举动,并不在他的计划之内。
殿内陷入一片死寂,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喧嚣,衬托着此处的凝重。
赵祯缓缓坐回椅子里,手指轻轻敲打着那本《论新政根基十疏》,脸上看不出喜怒。他本以为司马光只是来“文谏”,没想到,外面已经酝酿起了“武闹”。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政见之争,而是开始向政治风波演变了。
他盯着司马光,一字一句地问道:“司马爱卿,这……也是你所说的‘根基’的一部分吗?”
司马光顿时语塞,他想要辩解此事与他无关,但在陛下那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目光注视下,任何解释都显得无力。他今日递上这本奏疏,与外面太学生的请愿,在天下人看来,本就是一体两面。
赵祯不再看他,对陈忠和沉声道:“去,给朕查清楚,是谁带的头,又是谁在背后散布消息。”
“老奴遵旨。”陈忠和躬身领命,快步退下。
赵祯重新将目光投向殿外,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那些群情激昂的年轻学子。他的改革,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传统力量的有组织反扑。
悬念:这场由司马光奏疏引燃、太学生请愿推向高潮的政治风波,赵祯将如何应对?他是会选择强硬镇压,还是巧妙化解?这“新府成立”的第一步,是否会就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