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运动场项目启动会结束后,接连两日,发改委的侧殿内灯火通明。范仲淹领着工部、将作监的几位骨干官员,对着那“天书”般的蓝图,结合赵祯提供的那些“荷载”、“应力”等陌生公式,几乎是连猜带蒙、呕心沥血地草拟着《项目实施计划书》。而司马光则将自己关在御史台的档案库内,翻遍了历代大型工程的规制与审计记录,决心要为这个他内心依然反对的工程,打造一套滴水不漏的监督流程。
赵祯也没闲着,他在完善自己那个“不必动用国库”的筹资方案。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风暴眼。当范仲淹顶着两个黑眼圈,将一份厚厚的、墨迹未干的计划书草案呈递到他面前时,他知道,摊牌的时刻到了。
次日,常朝。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气氛相较于往日,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紧绷。所有人都听说了宣德楼前的赌约,也风闻了那匪夷所思的“万人运动场”规划。如今,见陛下与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皆是一脸肃容,心知今日必有大事。
果然,议过几件常规政务后,赵祯清了清嗓子,开口道:“诸位爱卿,想必都已知晓朕与太学生的赌约。兴建运动场,利在强健民魄、凝聚国魂,且朕承诺,不增赋税,不动国库正项。然,工程耗费巨大,钱从何来,想必是诸位心中所疑。”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之上。户部的官员更是竖起了耳朵,心脏提到了嗓子眼。
(承)
赵祯目光扫过群臣,缓缓说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方案:“朕意已决,为筹措运动场工程款项,特准由新成立之‘大宋发改委’牵头,面向大宋境内所有臣民,发行‘大宋首届运动场建设债券’,简称……‘国债’。”
“国……债?”
这个词如同水滴落入滚油,瞬间在朝堂上炸开!百官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茫然与震惊。债?天子,朝廷,向臣民……借钱?!
“陛下!”户部尚书韩绛第一个站出来,老脸煞白,声音都在发颤,“此举万万不可啊!自古只有臣民纳贡于朝廷,岂有朝廷向臣民借贷之理?此……此乃亘古未闻之奇事,有损朝廷威严,动摇国本啊!”
另一位老臣也颤巍巍出列:“陛下,朝廷若缺钱,或可加征杂税,或可动用内帑,或可劝谕富商捐输……这‘借贷’之事,实是闻所未闻,与民争利至此,恐为天下笑!”
“正是!《周礼》亦无此制!名不正则言不顺!”立刻有官员引经据典地附和。
赵祯看着底下乱成一锅粥的景象,心中早有预料。他耐心解释道:“诸位爱卿稍安勿躁。此‘国债’,并非无偿征用,亦非加税。乃是朝廷以国家信誉为担保,向自愿出借者借钱,约定年限,到期后不仅归还本金,更会支付一笔‘利息’。对于出借者而言,这是将其闲散钱财,投入利国利民之事业,并能获取稳定收益之良机。对于朝廷而言,这是在不扰民、不加赋的前提下,迅速筹集大额资金,办成大事之良法。此乃双赢之举,何来有损威严之说?”
他试图用“投资理财”的概念来化解他们的抵触,但这对于习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观念的古代官员来说,冲击力实在太大了。
(转)
“陛下!臣反对!”
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响起,压过了殿内的嘈杂。众人望去,正是司马光。他手持玉笏,越众而出,脸色因激动而微微泛红。
“陛下,所谓‘国债’,看似公平自愿,实则后患无穷!”司马光的声音铿锵有力,“其一,朝廷与民争利,开此先例,日后若遇战事、灾荒,是否皆可发债度日?长此以往,朝廷必将债台高筑,终有一日无力偿还,国家信誉崩塌,其祸远胜于天灾兵燹!”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赵祯:“其二,此例一开,民间富户巨贾,手握‘国债’凭证,便可视为持有朝廷之‘债权’!届时,彼等是否会借此干涉朝政?是否会以‘债主’自居,要挟朝廷?商贾之流,若能与天子同立于债权债务之两端,纲常何在?尊卑何存?!”
司马光的反驳,直指核心——财政风险与礼法秩序。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他这番话,说出了许多保守派官员心中所想却未能清晰表达的深层恐惧。
赵祯心中暗叹,司马光果然看到了关键。他正色道:“司马卿之忧,朕已知晓。然,凡事皆有法度。发行国债,自有定额、定息、定期限,并公示天下,接受监督。朕已命你为督察使,这国债的发行、使用、偿还,皆在你监察之列,确保不会滥发,不会拖欠。至于纲常尊卑……”
他微微提高了声调:“朕以为,一个言而有信、按期还本付息的朝廷,比一个只能依靠权力无偿征调的朝廷,更有威严!一个能让百姓财富增值、共享发展成果的朝廷,比一个只会盘剥征敛的朝廷,更得民心!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基!”
皇帝的这番话,再次与司马光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剧烈碰撞。一方强调的是稳定和秩序,另一方强调的是效率和信誉。
眼看争论陷入僵局,赵祯知道,今日难以让所有人信服。他果断采取了折中方案。
“此事关系重大,朕不急于一时决断。”赵祯站起身,“范卿,将《项目实施计划书》及《国债发行章程草案》张贴于朝堂之外,公示三日。让百官细览,也让汴京百姓知晓其详。三日后,再行朝议,最终定夺!”
(合)
这个决定,再次让群臣愕然。将国家大政,尤其是如此“离经叛道”的方案,公示于百姓?这简直是……
不等他们反对,赵祯已宣布退朝,转身离去,留下满殿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
范仲淹看着手中的计划书,又看了看面色铁青的司马光和议论纷纷的同僚,感到肩上的压力如山般沉重。他知道,陛下这是要将争议公开化,用民意来倒逼朝堂。但这无疑是一步险棋。
很快,《大宋皇家运动场规划图》(简化版)、《项目实施计划书(概要)》以及那惊世骇俗的《国债发行章程草案》,被工工整整地抄录在巨大的木板上,立在了宣德门外的御街之旁。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汴京的百姓,无论是士绅商贾,还是升斗小民,全都蜂拥而至,将公告栏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对着那前所未见的运动场图画指指点点,对“万人场地”、“标准泳池”啧啧称奇,但讨论最激烈的,还是那“国债”。
“朝廷……向咱们借钱?还给利息?这……这靠谱吗?”
“年息五厘?!这比存在柜坊里划算多了!”
“陛下这是要作甚?与民争利?还是真要弄个新鲜玩意?”
“听说朝堂上吵翻天了,司马相公极力反对呢!”
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汴京的大街小巷回荡。商人们拨拉着算盘,目光闪烁;普通百姓既好奇又担忧;而太学生们,在最初的震惊过后,迅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是陛下务实创新之举,另一派则坚持认为这违背圣人之教,与司马光同调。
悬念: 方案公示,民意沸腾。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汴京交织碰撞。三日之后,朝议再开,面对可能更加激烈的反对,以及民间仍未明确的导向,赵祯能否力排众议,推动这“国债”发行?而这前所未有的“借钱”举动,又将给大宋的朝局和财政,带来怎样难以预料的变化?
运动场项目启动会结束后,接连两日,发改委的侧殿内灯火通明。范仲淹领着工部、将作监的几位骨干官员,对着那“天书”般的蓝图,结合赵祯提供的那些“荷载”、“应力”等陌生公式,几乎是连猜带蒙、呕心沥血地草拟着《项目实施计划书》。而司马光则将自己关在御史台的档案库内,翻遍了历代大型工程的规制与审计记录,决心要为这个他内心依然反对的工程,打造一套滴水不漏的监督流程。
赵祯也没闲着,他在完善自己那个“不必动用国库”的筹资方案。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风暴眼。当范仲淹顶着两个黑眼圈,将一份厚厚的、墨迹未干的计划书草案呈递到他面前时,他知道,摊牌的时刻到了。
次日,常朝。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气氛相较于往日,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紧绷。所有人都听说了宣德楼前的赌约,也风闻了那匪夷所思的“万人运动场”规划。如今,见陛下与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皆是一脸肃容,心知今日必有大事。
果然,议过几件常规政务后,赵祯清了清嗓子,开口道:“诸位爱卿,想必都已知晓朕与太学生的赌约。兴建运动场,利在强健民魄、凝聚国魂,且朕承诺,不增赋税,不动国库正项。然,工程耗费巨大,钱从何来,想必是诸位心中所疑。”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御座之上。户部的官员更是竖起了耳朵,心脏提到了嗓子眼。
(承)
赵祯目光扫过群臣,缓缓说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方案:“朕意已决,为筹措运动场工程款项,特准由新成立之‘大宋发改委’牵头,面向大宋境内所有臣民,发行‘大宋首届运动场建设债券’,简称……‘国债’。”
“国……债?”
这个词如同水滴落入滚油,瞬间在朝堂上炸开!百官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茫然与震惊。债?天子,朝廷,向臣民……借钱?!
“陛下!”户部尚书韩绛第一个站出来,老脸煞白,声音都在发颤,“此举万万不可啊!自古只有臣民纳贡于朝廷,岂有朝廷向臣民借贷之理?此……此乃亘古未闻之奇事,有损朝廷威严,动摇国本啊!”
另一位老臣也颤巍巍出列:“陛下,朝廷若缺钱,或可加征杂税,或可动用内帑,或可劝谕富商捐输……这‘借贷’之事,实是闻所未闻,与民争利至此,恐为天下笑!”
“正是!《周礼》亦无此制!名不正则言不顺!”立刻有官员引经据典地附和。
赵祯看着底下乱成一锅粥的景象,心中早有预料。他耐心解释道:“诸位爱卿稍安勿躁。此‘国债’,并非无偿征用,亦非加税。乃是朝廷以国家信誉为担保,向自愿出借者借钱,约定年限,到期后不仅归还本金,更会支付一笔‘利息’。对于出借者而言,这是将其闲散钱财,投入利国利民之事业,并能获取稳定收益之良机。对于朝廷而言,这是在不扰民、不加赋的前提下,迅速筹集大额资金,办成大事之良法。此乃双赢之举,何来有损威严之说?”
他试图用“投资理财”的概念来化解他们的抵触,但这对于习惯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观念的古代官员来说,冲击力实在太大了。
(转)
“陛下!臣反对!”
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响起,压过了殿内的嘈杂。众人望去,正是司马光。他手持玉笏,越众而出,脸色因激动而微微泛红。
“陛下,所谓‘国债’,看似公平自愿,实则后患无穷!”司马光的声音铿锵有力,“其一,朝廷与民争利,开此先例,日后若遇战事、灾荒,是否皆可发债度日?长此以往,朝廷必将债台高筑,终有一日无力偿还,国家信誉崩塌,其祸远胜于天灾兵燹!”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赵祯:“其二,此例一开,民间富户巨贾,手握‘国债’凭证,便可视为持有朝廷之‘债权’!届时,彼等是否会借此干涉朝政?是否会以‘债主’自居,要挟朝廷?商贾之流,若能与天子同立于债权债务之两端,纲常何在?尊卑何存?!”
司马光的反驳,直指核心——财政风险与礼法秩序。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他这番话,说出了许多保守派官员心中所想却未能清晰表达的深层恐惧。
赵祯心中暗叹,司马光果然看到了关键。他正色道:“司马卿之忧,朕已知晓。然,凡事皆有法度。发行国债,自有定额、定息、定期限,并公示天下,接受监督。朕已命你为督察使,这国债的发行、使用、偿还,皆在你监察之列,确保不会滥发,不会拖欠。至于纲常尊卑……”
他微微提高了声调:“朕以为,一个言而有信、按期还本付息的朝廷,比一个只能依靠权力无偿征调的朝廷,更有威严!一个能让百姓财富增值、共享发展成果的朝廷,比一个只会盘剥征敛的朝廷,更得民心!这,才是真正的社稷之基!”
皇帝的这番话,再次与司马光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剧烈碰撞。一方强调的是稳定和秩序,另一方强调的是效率和信誉。
眼看争论陷入僵局,赵祯知道,今日难以让所有人信服。他果断采取了折中方案。
“此事关系重大,朕不急于一时决断。”赵祯站起身,“范卿,将《项目实施计划书》及《国债发行章程草案》张贴于朝堂之外,公示三日。让百官细览,也让汴京百姓知晓其详。三日后,再行朝议,最终定夺!”
(合)
这个决定,再次让群臣愕然。将国家大政,尤其是如此“离经叛道”的方案,公示于百姓?这简直是……
不等他们反对,赵祯已宣布退朝,转身离去,留下满殿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
范仲淹看着手中的计划书,又看了看面色铁青的司马光和议论纷纷的同僚,感到肩上的压力如山般沉重。他知道,陛下这是要将争议公开化,用民意来倒逼朝堂。但这无疑是一步险棋。
很快,《大宋皇家运动场规划图》(简化版)、《项目实施计划书(概要)》以及那惊世骇俗的《国债发行章程草案》,被工工整整地抄录在巨大的木板上,立在了宣德门外的御街之旁。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汴京的百姓,无论是士绅商贾,还是升斗小民,全都蜂拥而至,将公告栏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对着那前所未见的运动场图画指指点点,对“万人场地”、“标准泳池”啧啧称奇,但讨论最激烈的,还是那“国债”。
“朝廷……向咱们借钱?还给利息?这……这靠谱吗?”
“年息五厘?!这比存在柜坊里划算多了!”
“陛下这是要作甚?与民争利?还是真要弄个新鲜玩意?”
“听说朝堂上吵翻天了,司马相公极力反对呢!”
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汴京的大街小巷回荡。商人们拨拉着算盘,目光闪烁;普通百姓既好奇又担忧;而太学生们,在最初的震惊过后,迅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是陛下务实创新之举,另一派则坚持认为这违背圣人之教,与司马光同调。
悬念: 方案公示,民意沸腾。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汴京交织碰撞。三日之后,朝议再开,面对可能更加激烈的反对,以及民间仍未明确的导向,赵祯能否力排众议,推动这“国债”发行?而这前所未有的“借钱”举动,又将给大宋的朝局和财政,带来怎样难以预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