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项目启动会的“降维打击”-《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起)

  宣德楼前的“赌约”风波,如同在汴京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朝野上下。太学生们在经过一夜的激烈争论后,最终推举出几名代表,向宫中递呈了一份措辞谨慎了许多的“应赌书”。他们表示,愿意“静观陛下之政”,若一年后果真能建成那闻所未闻的“万人运动场”且不增赋税,他们便愿赌服输。这场看似儿戏的赌局,就此将赵祯和他的发改委推到了风口浪尖,再无退路。

  赌局是立下了,但如何赢,才是真正的难题。次日,发改委的临时办公侧殿内,大宋首次“国家级重点项目启动会”即将召开。与会者除了皇帝赵祯,还有被硬拉来的范仲淹、一脸不情愿却被点名必须参加的司马光,以及工部、户部的几位相关官员,当然,少不了主角的心腹太监陈忠和。

  范仲淹眉头紧锁,看着手中那份由赵祯口述、书记官记录的《关于建设大宋皇家运动场及筹备首届运动会的指导纲要》,只觉得头皮发麻。万人场地、标准跑道、泳池、各类球场……这些名词分开来看尚且能猜度一二,组合在一起就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更重要的是,钱从何来?

  “陛下,”范仲淹放下文书,沉声道:“臣粗略估算,如此宏大工程,即便倾尽汴京厢军、征发民夫,所耗钱粮亦将是天文数字。您承诺不增赋税,不动国库正项,这……这资金如何筹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司马光虽未开口,但那紧抿的嘴唇和眼神中的“果不其然”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看你这空中楼阁如何搭建。

  (承)

  赵祯却显得成竹在胸,他拍了拍手,陈忠和立刻指挥两个小太监抬上来一面巨大的木板,上面贴着一张用上好宣纸拼接而成的巨幅图画。

  “诸位爱卿,且看此物。”赵祯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棍,充当起了教鞭。

  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只见那图上并非传统的山水写意或工笔界画,而是用极其精准的线条绘制出的各种奇怪图形:有椭圆形的跑道剖面,标注着奇怪的坡度数字;有方方正正的建筑分解图,旁边密密麻麻写着尺寸和材料要求;甚至还有一套复杂的、由竹管和陶罐组成的给排水系统示意图。

  这正是赵祯熬了半宿,凭借模糊的记忆和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画出的运动场“概念设计图”和“关键技术节点示意图”。

  “此乃……何物?”一位工部老郎中眯着眼,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

  “此乃运动场之‘蓝图’。”赵祯用木棍点着图纸,“我们要建的,不是一座简单的土台子,而是一件融合了力学、材料学、水利学的‘精密器物’。”

  他首先指向跑道:“此乃跑道,非是寻常夯土。需分层铺设,最下层排水碎石,中层三合土夯实,上层需以特殊混合物料覆盖,要求平整、有弹性、不扬尘、雨后速干。工部,可能办到?”

  工部官员们面面相觑,弹性?不扬尘?雨后速干?这要求闻所未闻。

  接着,他又指向泳池的过滤循环系统示意图:“此乃泳池活水自洁系统。利用高低落差,使池水循环流动,经过沙石过滤,保持清澈。原理在此,尔等可能依图索骥,将其实现?”

  工部官员们看着那复杂的管道图和标注的“水锤效应”、“虹吸原理”等名词,眼睛都直了,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土木工程”的范畴,近乎于“机关术”了!

  最后,他点向主体看台的结构图:“万人看台,安全第一。其承重结构需经过严格计算,朕这里有一些关于‘荷载’、‘应力’的基本公式和算法,尔等需组织工匠,按此标准先行制作模型进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方可动工。”

  (转)

  赵祯侃侃而谈,将现代工程管理中的概念——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安全规范——用他们能勉强听懂的方式灌输出去。他不再讲空泛的大道理,而是抛出了一大堆具体、甚至苛刻到极点的技术难题。

  范仲淹从一开始的怀疑,渐渐变成了沉思。他虽然不懂那些具体技术,但他敏锐地察觉到,陛下这套方法,似乎……很有章法?目标明确,要求具体,虽然艰难,但并非完全无迹可寻。这比过去工部承办工程时,往往凭经验、粗略估算的做法,显得“专业”太多了。

  司马光的脸色则更加难看。他反对的是这种“奇技淫巧”的方向,但此刻,面对这张精密得令人发指的“蓝图”,他发现自己那些“不合古制”、“劳民伤财”的批判,竟然有些无处着落。因为皇帝根本不是在跟你讨论该不该建,而是在跟你讨论“如何才能建好”。这种被强行拖入对方节奏的感觉,让他十分憋闷。

  工部和户部的官员们更是头大如斗。他们原本以为只是来商讨钱粮人力,没想到直接被一堆天书般的技术问题砸晕了。办不到?陛下连原理和图纸都拿出来了,你说办不到,岂不是承认自己无能?可要说办到……那每一个细节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陛下,”户部侍郎苦着脸开口,“即便技术上的难关能够攻克,这钱粮……”

  赵祯似乎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他微微一笑,放下教鞭:“钱粮之事,朕已有初步构想,不必动用国库。不过,此乃另一关键环节,容朕稍后再与诸卿细说。今日,朕要尔等明确的是,此运动场,非是奢靡享乐之所,乃是大宋展示‘格物致知’之力、凝聚民心士气之碑!技术标准,一丝一毫不得降低!范卿。”

  范仲淹下意识挺直腰板:“臣在。”

  “朕命你总揽此项目……呃,总揽此工程,”赵祯差点说漏嘴,“协调工部、将作监及各路资源,组建项目……工程指挥部。司马卿。”

  司马光一愣,没想到还有自己的事,只得应道:“臣在。”

  “朕命你为工程‘监理’……呃,督察使,”赵祯看着他,意味深长地说,“负责监督工程各项用料、用工、花费,是否合乎规制,有无贪腐浪费。你可愿用你的‘原则’,为朕,也为这大宋,守住这道清廉、合规的底线?”

  (合)

  赵祯这一手,堪称神来之笔。不仅把具体执行的担子交给了实干派范仲淹,还把最难缠的反对派头子司马光,用“监督者”的身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你不是讲究规矩吗?那就让你来当最讲究规矩的“监工”!看你还好不好意思在自己负责监督的项目上使绊子?

  司马光彻底愣住了。答应?岂不是变相参与了这“奇技淫巧”之事?不答应?陛下赋予的是督察之权,是维护“规制”和“清廉”的重任,这完全符合他的一贯主张,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他脸色变幻数次,最终,对“规矩”的执着压倒了对项目本身的反感,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躬身道:“臣……领旨。必当秉公督察,不使分毫有违制度!”

  “好!”赵祯抚掌一笑,随即脸色一肃,看向众人,“既然如此,运动场项目,今日正式启动!范卿,三日内,给朕拿出一份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书’和‘预算草案’!散会!”

  众人心思各异地行礼告退,尤其是工部和户部的官员,感觉脚步都有些虚浮,脑子里还在回荡着那些“弹性地面”、“荷载应力”、“过滤循环”……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赵祯缓缓坐回椅子上,揉了揉眉心。技术难题的“降维打击”只是第一步,强行把司马光拉上船是第二步。接下来,最关键也最危险的一步,就是解决钱的问题了。他那个“不动用国库”的构想,一旦抛出,恐怕引起的风波,会比太学生请愿和这些技术难题加起来,还要猛烈十倍。

  悬念: 赵祯口中那个“不必动用国库”的筹资构想,究竟是什么?它为何会引来比技术争议更大的风波?范仲淹和司马光,这两位被强行绑上战车的重臣,又将如何应对这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