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润物细无声-《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起)

  西夏使团离去带来的短暂平静,并未持续太久。朝堂之上,因赵宗实一案引发的余波仍在荡漾,几位被攀咬的官员虽未被立即治罪,但身处都察院与吏部的联合考察之下,终日惶惶,办事也格外小心谨慎,生怕被抓住一丝错处。这股无形的压力,让整个官僚系统的运转都似乎凝滞了几分。

  然而,在这略显沉闷的气氛中,运动场工地的进展却如同一股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给汴京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活力。地基已然夯实,部分看台的轮廓初现,尤其是那条椭圆形的跑道雏形,以其前所未见的形态,吸引了不少胆大的百姓在工地外围指指点点,啧啧称奇。

  这一日,范仲淹与司马光难得地一同站在刚刚浇筑好的部分看台基座上,望着初具规模的工地。春风拂过,带着泥土和石灰的气息。

  “范希文,”司马光难得地没有称呼官职,他指着下方按照图纸挖掘的复杂沟渠网络,“这些沟壑,据沈括所言,是为了一套……‘排水系统’?需耗费如此多人力物力,只为疏导雨水?《营造法式》中,对此可无如此繁复之要求。”他眉头微蹙,习惯性地提出了质疑。

  (承)

  范仲淹如今已习惯了司马光的“督察”风格,耐心解释道:“君实兄,陛下与沈括再三强调,此运动场乃万年基业,非是临时搭建的草台。汴京夏日多雨,若无完善排水,场地积水,不仅无法使用,地基亦易受损。此法看似靡费,实为长久计。且陛下有言,此举亦是‘格物’之用,可保工程百年无恙。”

  “格物……”司马光低声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目光扫过工地上那些运用了杠杆、滑轮组吊装石料的简易器械,又想起那日检验石灰的“土法”,沉默了片刻。他不得不承认,这些“奇技淫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确实有效。但他骨子里对“不循古制”的排斥,依旧根深蒂固。

  “即便功用确实,然其形制怪异,恐非正道。”司马光摇了摇头,“圣人制礼作乐,宫室器用皆有法度,如此标新立异,恐非国家之福。”

  范仲淹知他固执,也不强辩,只是笑道:“是否国家之福,待建成之后,由万民评说,由时间验证吧。如今你我职责,便是依图施工,确保质量。司马公督察严谨,正是此工程之幸。”

  司马光哼了一声,不再言语,转而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和炭笔(这也是他受赵祯影响,觉得比毛笔方便记录而开始使用的),开始记录视察中发现的一些细微不合规之处,比如某处砌砖的灰缝稍宽了半分云云。

  (转)

  就在两位重臣在工地上“和而不同”之际,皇城司的密报再次送到了赵祯的案头。

  顾千帆亲自呈报,经过严密监控,发现了几位官员在收到西夏“礼物”后的异常举动。那位喜好金石的古玩爱好者,工部郎中李铭,在得到那方西夏古玉后,虽未直接与西夏方面联系,但其府上清客近日却多次出入几家与西北贸易有关的商号,似乎在打听什么消息。

  而更让赵祯注意的是另一条信息:西夏使团离开后不到十天,边境榷场传来消息,西夏方面突然大幅提高了对宋交易的马匹、青盐价格,同时限制了几种宋地急需的药材出口,理由是“年景不佳,货品稀缺”。这显然是嵬名聿介回国后,李元昊做出的针对性反应,一种经济上的试探与施压。

  “打不过,就想在生意上卡脖子?”赵祯看着密报,冷笑一声。他早已料到西夏不会善罢甘休,只是没想到报复来得这么快,而且选择了经济领域。

  “陛下,是否要下令限制对西夏的茶叶、丝绸出口,予以反制?”新任三司使张方平提议道,他主管财政,对边境贸易颇为敏感。

  赵祯沉吟片刻,却摇了摇头:“暂时不必。提高价格,限制出口,是西夏人先破坏规矩。我们若立刻以牙还牙,正中他们下怀,显得我们沉不住气。传令边境榷场,西夏人提价,我们照常交易,但数量减半。他们限制药材,让我们自己的商队想办法从吐蕃、回鹘那边绕道采购。另外……”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告诉市舶司,加大从南海诸国进口香料、珍宝的力度,在汴京举办一次‘万国商品博览会’,搞得热闹些!朕要让所有人都看看,离开他西夏的青盐马匹,我大宋百姓的日子照样过,而且过得更好!他李元昊想用经济手段逼朕就范,朕就让他看看,什么叫市场的力量!”

  张方平听得有些发懵,“博览会”、“市场的力量”这些词对他而言过于新奇,但他大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直接对抗,而是用更繁荣的贸易和更多的选择,来化解西夏的经济封锁,并反过来展示大宋的经济实力和韧性。

  (合)

  赵祯的策略,并未在朝堂上引起太大波澜,毕竟大多数官员对经济之道的理解还停留在“重农抑商”的层面。但在市井之间,关于朝廷要办“万国商品博览会”的消息却不胫而走,引得商贾们摩拳擦掌,纷纷打听详情。

  运动场的工地依旧日夜赶工,范仲淹忙于协调,司马光忙于挑刺,沈括则沉浸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难题中。西夏的经济施压,似乎并未影响到这座冉冉升起的新地标。

  然而,赵祯心中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李元昊的经济手段只是开始,边境的军事摩擦恐怕也在所难免。而朝中那些被西夏“礼物”触碰到的官员,就像一颗颗暗雷,不知何时会被引爆。

  他走到那张巨大的大宋舆图前,目光掠过西北边境,又扫过东南海疆。内部的改革与外部的压力,如同两条交织的绳索,紧紧缠绕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也缠绕着他这个拥有现代灵魂的皇帝。

  悬念: 赵祯“不对抗”的经济策略能否有效化解西夏的封锁?“万国商品博览会”能否顺利举办,达到预期效果?工部郎中李铭等人,在西夏“礼物”的诱惑下,会一步步滑向深渊吗?边境的平静,又还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