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糖衣与炮弹-《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起)

  工部郎中李铭,近几日有些心神不属。书房桌案上,那方来自西夏的古玉,在烛光下泛着温润而诡异的光泽。玉是好玉,质地细腻,沁色自然,上面雕刻的奇异兽纹,据说是西夏王室图腾,更添其价值。送礼之人,是他多年前在西北任职时结识的一位“故友”,如今据说在西夏那边做些买卖。信上只说偶得此物,知他雅好,特来相赠,叙旧之情,只字未提及其他。

  起初,李铭只当是寻常人情往来,虽觉这礼物过于贵重,但也未曾多想。他浸淫金石多年,对这方古玉爱不释手,摩挲把玩,研究其上的纹路与年代。然而,随着都察院与吏部对几位被赵宗实攀咬官员的考察日渐深入,一种莫名的恐慌开始在他心底滋生。

  那“故友”为何偏偏在此时送来如此重礼?真的只是巧合吗?他想起那“故友”当年在边境就有些不清不楚的背景,自己还曾为他行过一些无关痛痒的方便……越想,李铭越是坐立不安。他想将古玉上交,又恐“此地无银三百两”,惹来更多猜疑;想置之不理,那古玉却像一块烧红的炭,烫得他良心难安。

  (承)

  与此同时,赵祯关于“万国商品博览会”和应对西夏经济封锁的旨意,开始在朝堂上引发争议。不同于运动场那种“奇技淫巧”,直接涉及商贸,触动了许多保守派官员敏感的神经。

  “陛下!”一位老臣在常朝上痛心疾首,“与民争利,已非圣君所为。如今更要大张旗鼓,招引番商,举办什么‘博览会’?此乃舍本逐末!士农工商,商为末业,岂可如此推崇?长此以往,民心趋利,礼崩乐坏啊!”

  “臣附议!”立刻有人跟上,“况番商狡黠,其心难测。让其携奇珍异宝涌入京师,恐扰乱市价,败坏风气,更易滋生间谍细作!请陛下收回成命,严守海疆,重农抑商,方是立国之本!”

  司马光虽未直接反对“博览会”,但他对赵祯那套“市场的力量”的说法也持保留态度。他出列道:“陛下,商贸之事,关乎民生,确需重视。然,朝廷当以规制引导,而非亲自下场,鼓吹逐利之风。且西夏提价限贸,其心险恶,朝廷当以严正外交手段交涉,或辅以对等制裁,方显国威。如今避其锋芒,另寻他路,恐被西夏视为软弱。”

  面对这些质疑,赵祯早有准备。他没有强行驳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新任三司使张方平。

  张方平深吸一口气,出列奏道:“诸位同僚,陛下之意,非是推崇商贾,而是活用商贾之力。西夏提价,我若随之提价,则边境百姓首先受损,且正中其下怀,显得我朝无他策可施。今另辟蹊径,广开商路,既可满足国内所需,稳定物价,又可向西夏展示,我大宋物产丰饶,商路万千,并非离了其青盐马匹便无法生存。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经济策也。”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博览会’,旨在扬我国威,展我富庶,令万国来朝,知我大宋之盛。其所征关税、市税,亦可充盈国库,利远大于弊。且市舶司、皇城司严加核查,断不容细作混入。”

  张方平的话,引经据典(部分是赵祯提前给他“培训”的),又结合实际利益,让一部分务实派的官员陷入了沉思。

  (转)

  退朝之后,李铭失魂落魄地回到府中。朝堂上关于“博览会”和西夏的争论,让他更加心烦意乱。他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一个悬崖边上,一边是清誉和安稳,另一边是那方诱人却危险的古玉,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来自西夏“故友”的更多“帮助”与要求。

  他鬼使神差地再次拿起那方古玉,冰凉的触感让他稍微冷静了一些。或许……是自己想多了?只是一份礼物而已。那位“故友”或许并无他意。他若贸然上交,反而显得自己心里有鬼,平白惹来麻烦。不如……暂且收着,看看风声再说?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藤蔓般疯狂滋长。他将古玉小心翼翼地锁入书房的多宝阁深处,仿佛这样就能将那份不安也一并锁起来。

  然而,他并不知道,他府上那位频繁出入西北商号的清客,已经被皇城司的暗探盯上了。一份关于李铭近期异常举动及其与西北商号潜在关联的密报,已经摆在了顾千帆的案头。

  顾千帆看着密报,眼神冰冷。他并未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吩咐手下:“继续监视,不要惊动。看看还有哪些‘鱼儿’会忍不住去咬这带毒的饵。”

  (合)

  赵祯对朝堂上的争议并未太过在意。他知道,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他更关注的是实际效果。在他的推动下,“万国商品博览会”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市舶司的官员们忙得脚不沾地,各大商号也闻风而动,四处搜罗奇珍异宝,准备在博览会上一展身手。

  边境传来的最新消息,西夏方面见大宋并未如预期般在贸易上与其硬碰硬,反而另辟蹊径,似乎有些措手不及。榷场里宋商采购量减半,但态度如常,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而关于宋皇要在汴京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消息传到边境,更是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一些嗅觉敏锐的西夏商人开始暗自盘算,是否能绕过官府,分一杯羹。

  李元昊的经济施压,在赵祯“润物细无声”的化解策略面前,第一波攻势似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但赵祯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李元昊绝不会轻易罢休。而朝堂之内,像李铭这样被“糖衣炮弹”悄然击中的官员,恐怕不止一个。这些暗流,比西夏明面上的威胁,更加致命。

  悬念: 李铭的侥幸心理会将他拖入怎样的深渊?皇城司的监视会发现更多被西夏腐蚀的官员吗?看似被化解的西夏经济封锁,是否会以更激烈的方式卷土重来?“万国商品博览会”的筹备,又会遭遇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平静的水面下,暗礁愈发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