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古籍解密,历史碎片-《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砖面下沉的瞬间,罗令已经侧身翻滚,手肘撞在书架边缘,半块残玉贴着胸口晃了一下。赵晓曼站在门口没动,手指还搭在门框上,目光却死死盯着那排刚射出箭矢的小孔。

  “别碰地。”他低声说,撑着竹棍慢慢起身,背包拉链紧闭,竹匣在里面没发出一点响动。

  赵晓曼点头,退后半步,脚尖离地砖边缘还有一寸。她从背包里摸出手机,调到最低亮度,屏幕泛出一层灰白的光。罗令蹲下,用棍子轻轻拨开塌陷的地砖,底下是空的,一根细线横穿而过,连向墙角另一处机关槽。他没再碰它。

  “这地方不让人拿东西走。”他说。

  “但它让你打开柜子。”赵晓曼轻声接话,“锁是你那块玉开的。”

  罗令没答。他把背包平放在地上,解开扣带,垫在书桌前那块完整的地砖上,然后趴下去,手臂伸进桌底,将竹匣小心挪到背包里,拉上拉链。动作很慢,生怕震动地面。

  赵晓曼走过来,手机光扫过匣子表面。防水漆层完好,边角没有磨损,像是特意封存过的。她伸手想碰,又收回去。

  “先别开。”罗令说,“等离开这儿。”

  “可我们怎么出去?”她看着长廊方向,“来时的路线变了,刚才那几块浅色砖,现在位置不一样。”

  罗令抬头。墙上的小孔依旧敞着,箭槽空了,但结构没坏。他用竹棍戳了戳其中一处,机关内部有轻微的金属回弹声。

  “它在重置。”他说,“不是死机关,是活的。”

  两人沉默几秒。赵晓曼把手机光调得更暗,照向书架角落。那里有一本没完全烂掉的册子,纸页泛黄,边缘焦黑,像是被火燎过又扑灭。她用棍子轻轻挑出来,翻开第一页。

  字迹残缺,但能看出是记录历法的文本。一行朱砂批注横穿纸面:“星移七度,门启三日。”

  “越历。”她念出来,“和之前那本残册一样。”

  罗令凑近看。批注的笔迹和竹匣里古籍上的朱砂字相似,都是细而直的线条,力道均匀。他伸手摸了摸纸背,发现有轻微凹凸——是压印的痕迹。

  “不是写上去的。”他说,“是拓的。”

  “拓什么?”

  “星图。”他抬头,“祭坛地砖上的刻纹,我梦里见过。这种批注方式,是在记录星象变化的时间节点。”

  赵晓曼合上册子,放进随身包里。她没再说话,但眼神沉了下来。罗令知道她在想什么——刘大虎临死前划的符号,三短一长,缺一长横。现在又出现相同的标记,连机关都认这个。

  “回去再说。”他说。

  两人沿着墙根往外退,避开所有松动的地砖。罗令走在前面,竹棍探地,每一步都确认无误才落脚。赵晓曼跟在后面,手机光只照前方半米。他们没走正门,翻墙出去时,罗令先把背包甩上墙头,再爬上去接她。

  山风比进来看时大了些。天色阴着,远处山脊轮廓模糊。罗令把竹匣从背包里取出,抱在怀里,快步往石阶方向走。赵晓曼紧跟其后,一路没回头。

  回到村中临时安置点,已是傍晚。文化站的小屋亮着灯。罗令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匣放在桌上,用帆布盖住。赵晓曼倒了杯水,坐到他对面。

  “现在能看了。”她说。

  罗令点头,解开帆布,打开匣子。古籍平躺在内,纸张泛黄,金线镶边,第一页那句“星图中枢,三门并启”依旧清晰。他没直接翻页,而是从脖子上取下残玉,放在古籍旁边。

  玉面安静,没有发烫,也没有光。

  赵晓曼拿出手机,打开拍照功能,调成黑白模式,避免强光损伤纸张。她一页页拍下内容,然后放大查看字体结构。

  “主文是古越篆体,夹杂隶书笔意。”她一边看一边说,“但朱砂批注的字形更晚,像是唐宋时期的写法。”

  罗令盯着结构图。三条通道汇入中央祭坛,一条标“罗”,一条标“赵”,第三条空白。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根在,人就在”。那时候他不懂,现在看这图,忽然明白了点什么。

  “这不是血缘标记。”他说,“是职责。”

  “什么意思?”

  “罗家守的是地脉。”他指着图中那条从西面进入的通道,“你看走向,和村后山的断层线一致,和老槐树下的泉眼也对得上。赵家这条,从北面来,经过石碑群,那是记录历法和祭祀的地方。”

  赵晓曼看着图,忽然出声:“第三条通道,从东南来,穿过一片湿地,终点在祭坛正下方。那里没有地标。”

  “有。”罗令低声说,“梦里出现过。断崖、孤松、九级石阶。那是入口。”

  赵晓曼抬头:“你是说,第三条路,是你梦见的?”

  罗令没答。他翻到下一页,图样更细。祭坛中央有个凹槽,形状像两半拼合的玉。旁边一行小字:“信物归位,血脉自知。”

  “不是认血。”他说,“是认心。谁带着信物来,谁就是守护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晓曼沉默了一会儿,伸手摸了摸自己腕上的玉镯。她没戴多长时间,但从小听祖母说,这玉是“守土之证”。

  “所以刘大虎划那个符号,不是求救。”她慢慢说,“是在提醒。他知道钥匙不止一把,也知道有人会来。”

  “他缺了一横。”罗令看着古籍,“完整的是三短一长,代表三门俱全。他只划了三短,意思是——门没开完。”

  赵晓曼翻开手机里的照片,把朱砂批注单独截出来。她用红笔圈出几处关键词:“地启因星,星应于人,人承其责。”然后又用蓝笔标出主文中的对应句:“三门并启,非力可破,唯信者入。”

  “这不是密码。”她说,“是筛选。”

  罗令点头。他重新看那张结构图,发现三条通道的交汇点不在祭坛中心,而是在地下一层。那里画了个小圆,旁边注了两个字:“心枢”。

  “中枢不在地上。”他说,“在人心。”

  赵晓曼抬头看他。

  “赵崇俨要的不是帛书。”罗令声音低下去,“他要的是‘开启权’。他以为虎符是钥匙,其实虎符只是三门之一。他不知道,没有另外两把信物,门根本打不开。”

  “那他为什么能知道星图对位的时间?”

  “因为他母亲是赵家旁支。”罗令说,“他看过族谱,知道历法规律。但他不知道,知道时间没用,没有信物,星图再准也没法激活。”

  屋里安静下来。窗外风刮过树梢,屋檐下的铜铃轻响了一声。

  赵晓曼忽然问:“如果三门必须同时开启,那现在我们知道了罗家和赵家的位置,第三条路呢?”

  罗令看着古籍最后一页。那里有个模糊的印记,像是手按上去的,墨色深浅不一。他用手机光斜照,发现印记下有一行极小的字:“后人自择,路由心定。”

  “第三条路。”他低声说,“不是给某个人的。是给愿意守的人。”

  赵晓曼没说话。她把古籍拍照存档,然后轻轻合上,放回竹匣。罗令盖好盖子,把残玉收回衣领里。

  “得让村里人明白。”他说。

  “他们听不懂这些。”赵晓曼说,“星图、地脉、血脉,太虚了。”

  “那就说得实在点。”罗令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图,“三把钥匙,开一扇门。一把在石碑上,一把在虎符里,一把在人心上。谁愿意守,谁就是第三把钥匙。”

  赵晓曼看着那图,忽然笑了下:“像上课。”

  “本来就是课。”他说,“这村子就是课本。”

  她点头,接过笔,在旁边补了几行字:“罗家守山,赵家守文,人人可守心。门不开,根不断。”

  罗令看着那行字,没说话,但眼神松了些。

  外面天完全黑了。文化站的灯泡闪了一下,稳住。赵晓曼站起身,把竹匣锁进柜子,钥匙放进口袋。

  “明天开个会?”她问。

  “嗯。”罗令收拾桌子,“把能来的都叫来。”

  她走到门口,手搭上门把,又停住。

  “你说……刘大虎要是没死,他会回来守吗?”

  罗令站在桌边,手里还拿着那张简图。

  “他划了三短。”他说,“说明他还想补上那一长。”

  赵晓曼没再问。她开门出去,脚步声渐渐远了。

  罗令没走。他把简图折好,塞进笔记本,然后打开柜子,重新取出竹匣。他没开盖,只是用手摸了摸匣子表面的漆层。

  指尖传来一丝凉意。

  他忽然停住。

  漆层下面,有道极细的缝,不像是木头裂的。他凑近看,用指甲轻轻一刮,漆皮剥落一角,露出底下刻的几个小字:

  “非传人,触即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