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山口灌进来,带着雪粒抽在脸上。罗令没动,盯着那架直升机切入云层的轨迹,直到它消失在昆仑北麓的雾中。他低头看了眼胸前的玉,依旧冰凉,但防水袋里的三块碎片贴着皮肤,有股微弱的温意。
赵晓曼站在他侧后半步,声波仪抱在怀里,外壳裂痕被她用胶带缠了两圈。她没再问要不要带上她,只是把备用电池塞进背包夹层,拉紧了拉链。
“走。”他说。
两人沿着无人机最后传回信号的方向攀爬。坡面陡,积雪松软,每踩一步都往下陷。罗令走在前头,地质锤插在腰后,左手扶着岩壁探路。海拔升高后,呼吸开始发紧,像喉咙里塞了团干棉絮。
赵晓曼落在半米外,脚步稳,没喊停。她知道现在不能停。那扇门已经露了形,只要再近一点,就能看清它到底是不是真的。
天快黑时,他们到了。
雪崩冲开的岩层下半截裸露出来,青铜门环嵌在石中,直径四十厘米,双龙缠绕,中间是“卍”形结印。纹路和族谱拓片完全重合,连倒钩锁死的第三圈都分毫不差。
罗令蹲下,掏出防水袋。两块残玉,一块来自老槐树根下,另一块是他从小戴到大的。第三块,是赵晓曼从族谱夹层里取出的玉镯碎片。三片拼在一起,弧度刚好凑成半圆。
“温度还在。”她说,伸手碰了下他的手背,“玉没冷。”
他点头,把碎片逐个取出,贴在掌心暖了片刻。然后对准门环上的凹槽,轻轻放进去。
卡不进去。
边缘差不到一毫米,但就是合不上。他试了三次,手指冻得发僵,玉面结了层薄霜。
赵晓曼接过声波仪,开机,调出那段优化过的祈雨歌音频。她按下播放,声音压得很低,像风在石缝间穿行。
门环嗡了一声。
霜层开始剥落,金属纹路微微扩张。她把音量调高0.5赫兹,共振频率刚好卡进18.3的脉冲区间。
“再试。”她说。
罗令重新将三块玉对准凹槽。这一次,玉片滑了进去,严丝合缝。
刹那间,门环亮了。
不是反光,也不是反射雪光,是它自身泛出青色微光。双龙纹路活了一样,沿着“卍”字结印缓缓流转。整块青铜像被注入了液体,表面变得透明,又不完全透明——像是隔着一层水波看东西。
罗令屏住呼吸。
门内,是另一幅景象。
星河流动,横贯天际。下方是连片的古村落,屋舍依山而建,陶窑冒着烟,有人在田里耕作,有人在祭坛前跪拜。那画面,和他每夜梦见的古村图景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次,不再是模糊的轮廓。
人有了脸。
他第一次在梦里看见先民的面孔。他们穿着麻布长袍,头戴羽冠,手中各持一块玉,正将两块玉并在一起,举向天空。一道光柱从玉中射出,直通星图某一点。片刻后,光柱分裂,射向不同方向——一处是青山村的位置,一处指向良渚,还有一处,落在三星堆的坐标上。
“他们在……播种。”赵晓曼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罗令翻开随身的考古笔记,快速画下星图方位。角宿、参宿、北斗偏移角度,和《越绝书》里“天引玉脉,分照九州”的记载完全对应。这不是幻觉,也不是错觉。
门内的世界在动,而且动得比外面快。
赵晓曼突然“嗯”了一声,抬起手腕。她祖传的玉镯正发烫,表面浮出一圈淡蓝色刻度,数字跳动:**1:10**。
“外界一天,门内十年。”她低声念出来。
罗令呼吸一滞。他想起自己每夜只能触发一次梦境,信息零碎,要靠推演拼图。原来不是玉的能力有限,是时间流速不同。门内的先民,用十年完成的事,在外界只过去了一天。
他低头看门环。三块玉嵌在槽中,纹丝不动。但他的掌心突然裂开一道旧伤,血渗出来,顺着指缝滴在青铜纹路上。
血没被雪吸走,反而被金属吸收了。
门环震了一下。
整座山跟着颤,雪雾从坡顶翻滚而下,像潮水涌来。远处雪崩的轰鸣接连响起,不是一次,是三次,间隔均匀,像是某种回应。
赵晓曼抓住他胳膊,“你在流血。”
他没躲,任由血继续滴落。门内的景象变了。先民不再忙碌,全都停下动作,抬头看向门的方向。那个手持双玉的主祭,缓缓转过身,目光直直望来。
不是透过门看,是直接对上了他的眼睛。
罗令感到一阵压迫,像被整个时空盯住。但他没退。他知道这是考验,也是仪式。血滴进纹路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这门不认外力,不认科技,只认血脉与信诺。
赵晓曼把玉镯贴上他的手背。两块玉同时发出低鸣,声音不大,却让门环的光流稳定下来。门内景象定格在主祭回眸的瞬间。他嘴角微动,像是点头,又像是认可。
“它认你了。”她说。
罗令没说话。他感觉到胸前的残玉开始发烫,不再是每夜一次的梦境浮现,而是持续不断地往他脑子里塞信息。一段段符号、星轨、地脉图,超出他现有知识的边界。他只能强行记住,来不及消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不能进去。”他终于开口。
“为什么?”
“时间不对。我们进去一天,外面过去十年。村里的孩子会长大,李国栋会老,王二狗可能已经……”他没说完。
赵晓曼低头看玉镯上的刻度,蓝光还在跳。她把U盘插进声波仪,开始备份时间数据。万一信号断了,至少证据还在。
远处,直升机的轰鸣又出现了。
不是从原路回来,而是从西侧山脊绕过来,探照灯扫过雪坡,光柱离他们不足八百米。
“他们没走。”她说。
罗令伸手,想把玉片拔出来。
拔不动。
三块玉像是长进了门环里,纹路咬合得死紧。他用力一扯,指节发白,门环却纹丝未动。
“不是靠力气的。”赵晓曼按住他手腕,“你看。”
门内的主祭抬起手,将双玉分开。光柱熄灭,星河隐去,村落景象开始淡出。青铜门环的透明感也在退,重新变回冰冷的金属。
但玉片还在。
它们没被吐出来,也没消失。而是沉进了门环内部,像被吞了进去。
罗令摸了摸胸前,残玉还在,但温度变了。不再是温热,而是持续发烫,像贴着一块烧热的铁片。
“它还在工作。”他说。
赵晓曼收起设备,抬头看天。雪又开始下,细密,无声。直升机的光柱最后一次扫过山壁,然后拉升高度,朝着来路飞走。
“他们没看见门。”她松了口气。
“但他们知道这里有东西。”罗令站起身,拍掉膝盖上的雪,“不然不会绕这么大一圈。”
他最后看了眼门环。青铜表面恢复如初,看不出任何嵌入痕迹。但那三块玉,确实不在他手里了。
赵晓曼忽然“咦”了一声。
她抬起手腕,玉镯上的蓝光没灭,反而加深了。刻度跳动频率变了,从稳定的1:10,变成波动的**1:8→1:12→1:6**。
“时间流速不稳定了。”她说。
罗令盯着门环,声音低下去:“门没关死。”
他伸手按在青铜表面。
金属微震,像有心跳。
赵晓曼站在他侧后半步,声波仪抱在怀里,外壳裂痕被她用胶带缠了两圈。她没再问要不要带上她,只是把备用电池塞进背包夹层,拉紧了拉链。
“走。”他说。
两人沿着无人机最后传回信号的方向攀爬。坡面陡,积雪松软,每踩一步都往下陷。罗令走在前头,地质锤插在腰后,左手扶着岩壁探路。海拔升高后,呼吸开始发紧,像喉咙里塞了团干棉絮。
赵晓曼落在半米外,脚步稳,没喊停。她知道现在不能停。那扇门已经露了形,只要再近一点,就能看清它到底是不是真的。
天快黑时,他们到了。
雪崩冲开的岩层下半截裸露出来,青铜门环嵌在石中,直径四十厘米,双龙缠绕,中间是“卍”形结印。纹路和族谱拓片完全重合,连倒钩锁死的第三圈都分毫不差。
罗令蹲下,掏出防水袋。两块残玉,一块来自老槐树根下,另一块是他从小戴到大的。第三块,是赵晓曼从族谱夹层里取出的玉镯碎片。三片拼在一起,弧度刚好凑成半圆。
“温度还在。”她说,伸手碰了下他的手背,“玉没冷。”
他点头,把碎片逐个取出,贴在掌心暖了片刻。然后对准门环上的凹槽,轻轻放进去。
卡不进去。
边缘差不到一毫米,但就是合不上。他试了三次,手指冻得发僵,玉面结了层薄霜。
赵晓曼接过声波仪,开机,调出那段优化过的祈雨歌音频。她按下播放,声音压得很低,像风在石缝间穿行。
门环嗡了一声。
霜层开始剥落,金属纹路微微扩张。她把音量调高0.5赫兹,共振频率刚好卡进18.3的脉冲区间。
“再试。”她说。
罗令重新将三块玉对准凹槽。这一次,玉片滑了进去,严丝合缝。
刹那间,门环亮了。
不是反光,也不是反射雪光,是它自身泛出青色微光。双龙纹路活了一样,沿着“卍”字结印缓缓流转。整块青铜像被注入了液体,表面变得透明,又不完全透明——像是隔着一层水波看东西。
罗令屏住呼吸。
门内,是另一幅景象。
星河流动,横贯天际。下方是连片的古村落,屋舍依山而建,陶窑冒着烟,有人在田里耕作,有人在祭坛前跪拜。那画面,和他每夜梦见的古村图景一模一样,只是这一次,不再是模糊的轮廓。
人有了脸。
他第一次在梦里看见先民的面孔。他们穿着麻布长袍,头戴羽冠,手中各持一块玉,正将两块玉并在一起,举向天空。一道光柱从玉中射出,直通星图某一点。片刻后,光柱分裂,射向不同方向——一处是青山村的位置,一处指向良渚,还有一处,落在三星堆的坐标上。
“他们在……播种。”赵晓曼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罗令翻开随身的考古笔记,快速画下星图方位。角宿、参宿、北斗偏移角度,和《越绝书》里“天引玉脉,分照九州”的记载完全对应。这不是幻觉,也不是错觉。
门内的世界在动,而且动得比外面快。
赵晓曼突然“嗯”了一声,抬起手腕。她祖传的玉镯正发烫,表面浮出一圈淡蓝色刻度,数字跳动:**1:10**。
“外界一天,门内十年。”她低声念出来。
罗令呼吸一滞。他想起自己每夜只能触发一次梦境,信息零碎,要靠推演拼图。原来不是玉的能力有限,是时间流速不同。门内的先民,用十年完成的事,在外界只过去了一天。
他低头看门环。三块玉嵌在槽中,纹丝不动。但他的掌心突然裂开一道旧伤,血渗出来,顺着指缝滴在青铜纹路上。
血没被雪吸走,反而被金属吸收了。
门环震了一下。
整座山跟着颤,雪雾从坡顶翻滚而下,像潮水涌来。远处雪崩的轰鸣接连响起,不是一次,是三次,间隔均匀,像是某种回应。
赵晓曼抓住他胳膊,“你在流血。”
他没躲,任由血继续滴落。门内的景象变了。先民不再忙碌,全都停下动作,抬头看向门的方向。那个手持双玉的主祭,缓缓转过身,目光直直望来。
不是透过门看,是直接对上了他的眼睛。
罗令感到一阵压迫,像被整个时空盯住。但他没退。他知道这是考验,也是仪式。血滴进纹路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了——这门不认外力,不认科技,只认血脉与信诺。
赵晓曼把玉镯贴上他的手背。两块玉同时发出低鸣,声音不大,却让门环的光流稳定下来。门内景象定格在主祭回眸的瞬间。他嘴角微动,像是点头,又像是认可。
“它认你了。”她说。
罗令没说话。他感觉到胸前的残玉开始发烫,不再是每夜一次的梦境浮现,而是持续不断地往他脑子里塞信息。一段段符号、星轨、地脉图,超出他现有知识的边界。他只能强行记住,来不及消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们不能进去。”他终于开口。
“为什么?”
“时间不对。我们进去一天,外面过去十年。村里的孩子会长大,李国栋会老,王二狗可能已经……”他没说完。
赵晓曼低头看玉镯上的刻度,蓝光还在跳。她把U盘插进声波仪,开始备份时间数据。万一信号断了,至少证据还在。
远处,直升机的轰鸣又出现了。
不是从原路回来,而是从西侧山脊绕过来,探照灯扫过雪坡,光柱离他们不足八百米。
“他们没走。”她说。
罗令伸手,想把玉片拔出来。
拔不动。
三块玉像是长进了门环里,纹路咬合得死紧。他用力一扯,指节发白,门环却纹丝未动。
“不是靠力气的。”赵晓曼按住他手腕,“你看。”
门内的主祭抬起手,将双玉分开。光柱熄灭,星河隐去,村落景象开始淡出。青铜门环的透明感也在退,重新变回冰冷的金属。
但玉片还在。
它们没被吐出来,也没消失。而是沉进了门环内部,像被吞了进去。
罗令摸了摸胸前,残玉还在,但温度变了。不再是温热,而是持续发烫,像贴着一块烧热的铁片。
“它还在工作。”他说。
赵晓曼收起设备,抬头看天。雪又开始下,细密,无声。直升机的光柱最后一次扫过山壁,然后拉升高度,朝着来路飞走。
“他们没看见门。”她松了口气。
“但他们知道这里有东西。”罗令站起身,拍掉膝盖上的雪,“不然不会绕这么大一圈。”
他最后看了眼门环。青铜表面恢复如初,看不出任何嵌入痕迹。但那三块玉,确实不在他手里了。
赵晓曼忽然“咦”了一声。
她抬起手腕,玉镯上的蓝光没灭,反而加深了。刻度跳动频率变了,从稳定的1:10,变成波动的**1:8→1:12→1:6**。
“时间流速不稳定了。”她说。
罗令盯着门环,声音低下去:“门没关死。”
他伸手按在青铜表面。
金属微震,像有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