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令把裂了缝的陶罐轻轻摆回窑边的木架上,指尖蹭过罐底那两个刻得浅却深的字——青山。他没说话,转身拎起水桶往山上去。天刚亮,露水压着草尖,他脚步踩得稳,像是要把昨夜的火气走散。
赵晓曼已经在岩画前支好了画板。她用炭条在纸上一点点描摹星点的分布,手腕悬着,一笔不落。风吹动她的衣角,她也没抬头。罗令把水桶放下,蹲在她旁边,从怀里摸出残玉,贴在额前闭眼。
梦里还是那个夜晚。篝火微弱,一个身影跪坐在石壁前,手里握着兽骨磨成的刻笔。他抬头看天,又低头画下,动作缓慢却坚定。北斗的勺柄正指向心宿二,那人用骨笔在岩壁上划出一道细线,连起两颗星。罗令记住了那条线的角度。
他睁开眼,掏出本子写下一串数字,递给赵晓曼。
她接过看了两眼,眉头慢慢松开。“这个角度……和《授时历》里记载的冬至夜北斗方位几乎一致。”她翻出随身带的旧书,纸页发黄,边角卷起,“可这历法是元代才成体系的,八百年前的人怎么……”
“他们不是猜的。”罗令说,“是看了八百年。”
赵晓曼没再说话,打开手机里的天文模拟软件。她输入年份,设定经纬度,屏幕缓缓亮起一片星空。她把纸上的星图叠在屏幕上,一点一点对位。
当北斗与心宿二的连线完全重合时,她的手抖了一下。
“误差不到半度。”她声音低下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这不是传说,不是图腾,是观测。一代接一代,整八百年,他们把天象刻在了石头上。”
她抬头看岩画,目光扫过那些曾被村民说是“小孩乱画”的符号。现在她知道,那不是随意的点,是星宿的位置;那不是涂鸦的线,是节气的轨迹。
“他们用这个定播种,定收割,定婚嫁,定祭祀。”她轻声说,“这不是迷信,是活命的学问。”
中午,村里来了几个人,背着仪器,穿的是省天文台的制服。罗令的老同学带着团队上了山。他们架起便携望远镜,连接电脑,调出历史天象模型。
直播镜头早就架好了。王二狗举着手机蹲在人群后面,屏幕上的弹幕飞得看不清。
“真能对上吗?”
“要是假的,赵老师可就栽了。”
“城里专家都来了,看来不是闹着玩的。”
天文台的负责人指着投影:“我们比对了嘉定年间连续十年的冬至夜空,岩画上的星位与实际天象平均偏差0.27度。这种精度,需要持续观测记录至少三百年以上才能达到。”
他顿了顿,看向岩画,“而你们这里,至少积累了八百年。”
弹幕瞬间炸开。
“我特么服了。”
“原始人比我们聪明。”
“这才是真·黑科技。”
赵晓曼站在一旁,没笑,也没动。她只是把手里的笔记本合上,抱在胸前,像护着什么。
罗令看了她一眼,转身往山下走。他知道,有人不会就这么认输。
太阳偏西时,王二狗带着巡逻队上了后山。狗叫了一声,他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草丛里有反光,一闪,又灭。
他眯眼看了几秒,招手让队员散开,自己猫着腰,牵着狗慢慢靠近。
树后蹲着一个人,手里举着长焦相机,镜头正对岩画。快门声极轻,但在这片安静的山林里,还是被狗耳朵听到了。
王二狗一脚踩断枯枝。
那人猛地回头,是赵崇俨。
“哟,赵专家?”王二狗咧嘴一笑,“大老远跑来,就为拍几张照片?”
赵崇俨站起身,理了理唐装领子,“学术研究,轮不到你指手画脚。”
“学术?”王二狗把手里的手机举高,“那你开直播啊,让大家看看你是怎么‘研究’的。”
他上前一步,一把夺过相机,“没打光,没报备,没许可,偷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这行为,够写进《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了。”
赵崇俨脸色一沉,“这是公共岩画,又不是你家祖坟。”
“公共?”王二狗冷笑,“你当谁不知道你干的那些事?上回铜镜的事还没算清呢。现在又想偷图拿去发论文?做梦。”
他打开相机后盖,抽出存储卡,顺手塞进自己裤兜。
“你要告我?行啊,我正想请法官看看,这卡里存了多少不该存的东西。”
围观的村民陆续围上来。有人认出赵崇俨,低声骂了一句“骗子又来了”。更多人盯着他手里的相机包,眼神冷。
赵崇俨想抢回相机,往前一扑。王二狗侧身躲开,狗冲上去低吼,吓得他后退两步。
“你这是妨碍学术交流!”他声音发紧。
“学术?”王二狗把相机往地上一放,踩了一脚,“你连北斗和心宿二都分不清,还学术?我们老师用八百年老祖宗的智慧,你拿个长焦就想抄走?”
他弯腰捡起相机,递给身后队员,“收了。等文化站发函,再还。”
赵崇俨站在原地,脸涨成紫红。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挤出一句:“你们……会后悔的。”
没人回应他。村民散开,继续各自的事。王二狗牵着狗往山下走,边走边对着手机说:“家人们,今天巡逻成果——抓获偷拍贼一名,缴获相机一台,存储卡一张。下回谁想来‘研究’,记得先买票。”
弹幕刷着“干得漂亮”“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他笑着摇头,把手机塞回兜里。
夜里,罗令又上了山。
岩画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青灰。他没带灯,也没记笔记,只是站在那儿,看那些星点的排列。他知道,先民不是为了炫技才刻下这些。他们是为了活下去,为了不让后代在寒冬里饿死,为了在暴雨前知道该不该收割。
他摸出残玉,贴在额前。
梦没来。
他也不急。把玉收回怀里,转身下山。
走到半路,听见前面有动静。赵晓曼提着马灯站在岔路口,见他来了,把灯递过去。
“你猜他们最聪明的地方是什么?”她问。
罗令摇头。
“他们没写名字。”她说,“没人刻‘这是我发现的’。他们只刻下对的,然后走开。”
罗令接过灯,火光映在眼里。
“所以八百年后,我们还能看见。”
赵晓曼已经在岩画前支好了画板。她用炭条在纸上一点点描摹星点的分布,手腕悬着,一笔不落。风吹动她的衣角,她也没抬头。罗令把水桶放下,蹲在她旁边,从怀里摸出残玉,贴在额前闭眼。
梦里还是那个夜晚。篝火微弱,一个身影跪坐在石壁前,手里握着兽骨磨成的刻笔。他抬头看天,又低头画下,动作缓慢却坚定。北斗的勺柄正指向心宿二,那人用骨笔在岩壁上划出一道细线,连起两颗星。罗令记住了那条线的角度。
他睁开眼,掏出本子写下一串数字,递给赵晓曼。
她接过看了两眼,眉头慢慢松开。“这个角度……和《授时历》里记载的冬至夜北斗方位几乎一致。”她翻出随身带的旧书,纸页发黄,边角卷起,“可这历法是元代才成体系的,八百年前的人怎么……”
“他们不是猜的。”罗令说,“是看了八百年。”
赵晓曼没再说话,打开手机里的天文模拟软件。她输入年份,设定经纬度,屏幕缓缓亮起一片星空。她把纸上的星图叠在屏幕上,一点一点对位。
当北斗与心宿二的连线完全重合时,她的手抖了一下。
“误差不到半度。”她声音低下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这不是传说,不是图腾,是观测。一代接一代,整八百年,他们把天象刻在了石头上。”
她抬头看岩画,目光扫过那些曾被村民说是“小孩乱画”的符号。现在她知道,那不是随意的点,是星宿的位置;那不是涂鸦的线,是节气的轨迹。
“他们用这个定播种,定收割,定婚嫁,定祭祀。”她轻声说,“这不是迷信,是活命的学问。”
中午,村里来了几个人,背着仪器,穿的是省天文台的制服。罗令的老同学带着团队上了山。他们架起便携望远镜,连接电脑,调出历史天象模型。
直播镜头早就架好了。王二狗举着手机蹲在人群后面,屏幕上的弹幕飞得看不清。
“真能对上吗?”
“要是假的,赵老师可就栽了。”
“城里专家都来了,看来不是闹着玩的。”
天文台的负责人指着投影:“我们比对了嘉定年间连续十年的冬至夜空,岩画上的星位与实际天象平均偏差0.27度。这种精度,需要持续观测记录至少三百年以上才能达到。”
他顿了顿,看向岩画,“而你们这里,至少积累了八百年。”
弹幕瞬间炸开。
“我特么服了。”
“原始人比我们聪明。”
“这才是真·黑科技。”
赵晓曼站在一旁,没笑,也没动。她只是把手里的笔记本合上,抱在胸前,像护着什么。
罗令看了她一眼,转身往山下走。他知道,有人不会就这么认输。
太阳偏西时,王二狗带着巡逻队上了后山。狗叫了一声,他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草丛里有反光,一闪,又灭。
他眯眼看了几秒,招手让队员散开,自己猫着腰,牵着狗慢慢靠近。
树后蹲着一个人,手里举着长焦相机,镜头正对岩画。快门声极轻,但在这片安静的山林里,还是被狗耳朵听到了。
王二狗一脚踩断枯枝。
那人猛地回头,是赵崇俨。
“哟,赵专家?”王二狗咧嘴一笑,“大老远跑来,就为拍几张照片?”
赵崇俨站起身,理了理唐装领子,“学术研究,轮不到你指手画脚。”
“学术?”王二狗把手里的手机举高,“那你开直播啊,让大家看看你是怎么‘研究’的。”
他上前一步,一把夺过相机,“没打光,没报备,没许可,偷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这行为,够写进《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七条了。”
赵崇俨脸色一沉,“这是公共岩画,又不是你家祖坟。”
“公共?”王二狗冷笑,“你当谁不知道你干的那些事?上回铜镜的事还没算清呢。现在又想偷图拿去发论文?做梦。”
他打开相机后盖,抽出存储卡,顺手塞进自己裤兜。
“你要告我?行啊,我正想请法官看看,这卡里存了多少不该存的东西。”
围观的村民陆续围上来。有人认出赵崇俨,低声骂了一句“骗子又来了”。更多人盯着他手里的相机包,眼神冷。
赵崇俨想抢回相机,往前一扑。王二狗侧身躲开,狗冲上去低吼,吓得他后退两步。
“你这是妨碍学术交流!”他声音发紧。
“学术?”王二狗把相机往地上一放,踩了一脚,“你连北斗和心宿二都分不清,还学术?我们老师用八百年老祖宗的智慧,你拿个长焦就想抄走?”
他弯腰捡起相机,递给身后队员,“收了。等文化站发函,再还。”
赵崇俨站在原地,脸涨成紫红。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挤出一句:“你们……会后悔的。”
没人回应他。村民散开,继续各自的事。王二狗牵着狗往山下走,边走边对着手机说:“家人们,今天巡逻成果——抓获偷拍贼一名,缴获相机一台,存储卡一张。下回谁想来‘研究’,记得先买票。”
弹幕刷着“干得漂亮”“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他笑着摇头,把手机塞回兜里。
夜里,罗令又上了山。
岩画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青灰。他没带灯,也没记笔记,只是站在那儿,看那些星点的排列。他知道,先民不是为了炫技才刻下这些。他们是为了活下去,为了不让后代在寒冬里饿死,为了在暴雨前知道该不该收割。
他摸出残玉,贴在额前。
梦没来。
他也不急。把玉收回怀里,转身下山。
走到半路,听见前面有动静。赵晓曼提着马灯站在岔路口,见他来了,把灯递过去。
“你猜他们最聪明的地方是什么?”她问。
罗令摇头。
“他们没写名字。”她说,“没人刻‘这是我发现的’。他们只刻下对的,然后走开。”
罗令接过灯,火光映在眼里。
“所以八百年后,我们还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