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二狗的演讲:文化的力量-《直播考古:我的残玉能通古今》

  王二狗把手机从裤兜里掏出来的时候,屏幕还亮着。群聊里新消息不断跳出来,都是巡逻队的人发的——“二狗哥,县里车快到了!”“衣服给你备好了,在文化站。”他盯着那条消息看了两秒,拇指在屏幕上滑了下,把相机卡的照片全删了。

  他没再看赵崇俨被带走时的脸色。

  天刚亮,村口停了辆面包车,车身上印着“县文化振兴大会”的红字。王二狗穿着洗得发白的迷彩服,肩上搭着件干净衬衫,站在槐树底下挠头。几个村民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塞东西给他:一包炒米、一瓶水、还有人硬塞了双新布鞋。

  “你可别紧张,就当是开直播。”

  “讲咱们村的事,咋想咋说。”

  “提一嘴糯米灰浆的事儿,上回省里专家可记本上了。”

  王二狗咧嘴笑了下,把布鞋拎手里,没穿。

  罗令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他没说话,直接塞进王二狗衬衫口袋。王二狗掏出来看,是几行字,赵晓曼的笔迹,写着“文化传承”“非遗价值”“集体守护”这些词。

  他抬头:“我就一粗人,念这些,台下人听着打瞌睡。”

  罗令点了下头:“那就别念。你不是巡逻队队长吗?那就当汇报工作。”

  王二狗低头看着那张纸,手指搓了搓边角。他知道罗令的意思。有些事不用写出来,也能让人听懂。

  车开进县城时,太阳已经高了。会场在文化馆二楼,台下坐了几十人,有干部,有记者,还有别的村的代表。主持人念到“青山村王二狗”时,他站起来,腿有点僵,手在裤子上蹭了两下。

  走上台,话筒有点高,他踮了下脚调低。台下安静下来,有人抬头,有人还在翻材料。

  他清了清嗓子。

  “我王二狗,以前是村里头号懒汉。”他开口就是方言,声音不大,但够清楚,“偷过石碑,骗过补助,谁见谁躲。”

  底下没人笑,也没人动。

  “罗老师没赶我走,说我是守夜人后代。我不信,我爹活着时也没提过这事儿。”他从兜里掏出巡逻队的徽章,铁皮的,边角有点锈,“他说,祖上守的是村,现在轮到我了。”

  他顿了下,看台下。

  “我开始也不懂啥叫文化。我就知道,哪块墙塌了得修,哪片林子夜里有人挖东西得拦。后来跟着罗老师修老屋,才知道糯米灰浆不是糊弄事的,得用三蒸三晒的糯米,加石灰、桐油,搅三天才能上墙。烧陶的土得醒三天,手得泡温水,不然裂。”

  他举起手里的导游证:“现在我是持证导游。带人看岩画,我不讲星座,我讲啥时候该种稻,啥时候该收豆。先民刻那几道线,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活命。”

  台下有人放下手机,抬头看他。

  “文化不是书里的字。”他声音沉了点,“是手里的土,是脚下的路,是心里认的那个理。我以前觉得守这些东西傻,现在我知道,傻的是我。没有这些,我们村就不是青山村了。”

  后排有人轻轻鼓掌,接着是第二下,第三下。

  王二狗没停。

  “赵老师教孩子背家训,一个字一个字抠。我听不懂文言,但我听得出那份认真。罗老师半夜上山看岩画,不打灯,就站那儿看。我问他图啥,他说,‘他们在看我们’。”

  他停了两秒。

  “八百年了,没人写名字,没人抢功。可我们还能看见,还能用,还能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不喊,不叫,就在那儿,像井里的水,你得下去,才能舀着。”

  台下静了几秒,然后掌声响起来,不是礼貌性的,是一下一下,稳稳地拍。

  县文旅局长站起来,笑着递话筒:“王队长讲得太好了!我们正计划组织非遗培训,想请你去给其他村的学员上课,有没有兴趣?”

  全场目光集中过来。

  王二狗没接话,回头看向后排。

  罗令坐在角落,手搭在膝盖上,没鼓掌,也没动。他轻轻摇了摇头。

  王二狗转回头,接过话筒。

  “谢谢领导看得起。”他声音低了点,“但我得说实话——我这身本事,是罗老师一点一点教的,是赵老师一个字一个字译的,是全村人一起守出来的。没他们,我王二狗还是个混子。”

  他顿了顿。

  “所以现在,我哪儿也不去。青山村,我得先守稳了。”

  话音落,三秒静默。

  然后掌声炸开,比刚才更响,有人站起来拍,有人喊“好”。

  记者举着话筒凑上来:“王队长,您刚才说‘根在就不怕风吹’,是不是担心其他地方模仿青山村模式?”

  王二狗笑了下,掏出手机,解锁,翻出一张照片——夜里,陶坊的灯还亮着,窗边有人影在揉泥。

  “怕啊,咋不怕?”他把手机举起来,屏幕对准镜头,“可你看,灯还亮着。人在这儿,心在这儿,文化就抄不走。”

  他收起手机,朝台下鞠了一躬,走下台。

  罗令起身,没说话,递了杯热水给他。王二狗接过来,喝了一口,烫得咧嘴。

  “讲得比我想的好。”罗令说。

  “我没讲你想的。”王二狗擦了擦嘴,“我讲的是我自个儿的事。”

  两人往外走,走廊尽头有干部追上来,说是想安排采访。罗令摆了下手,没停步。

  车开回村时,天快黑了。王二狗靠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山影一晃一晃地退后。手机震了下,是巡逻队群聊。

  队员老李发了张照片:陶坊门口,新刻的木牌立好了,上面写着“青山非遗工坊·第三教学点”。下面一行小字:“师承罗令,传于众人。”

  王二狗点了个赞,把手机倒扣在膝盖上。

  车进村口,几个孩子围上来,喊“二狗叔”。他下车,从包里掏出县里发的纪念本,撕下一张,折了只纸狗递给最小的那个。

  “拿去玩。”

  孩子蹦跳着跑了。

  他抬头看,文化站的灯亮着,赵晓曼在窗前批作业,罗令坐在门槛上修一把旧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