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宋阳算准了三方的“需求点”——大顺军等着他送下一批粮食的消息,明军等着壮丁的“战功汇报”,清军则等着他之前承诺的“补充情报”。他特意将三方的“联络人”约在同一时段,却错开半个时辰的间隔,地点选在庄外的三岔路口——这里是三方营地通往宋家庄的必经之路,视野开阔,既能让后到的人看到先到的人离开,又不会让他们正面撞上。
辰时三刻,大顺军的联络人先到了——是之前来庄里的信使李三,这次来是要确认下批粮食的送粮时间。宋阳早已在路口的老槐树下摆了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卷文书和一袋小米。
“李信使,这是下批粮食的清单,庄里还在筹措,预计五日后能凑齐五十石,到时候还劳烦你派人来拉。”宋阳将文书递过去,又让随从把小米袋递上,“这是庄民新磨的小米,让你带回去尝尝鲜,也算咱们一点心意。”
李三接过文书和小米,掂量了一下米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宋庄主办事就是靠谱!有你这句话,我回去也好向将领交代。放心,只要粮食按时送过来,明军那边要是敢找你麻烦,咱们的人立刻就到!”
“全靠李信使照应。”宋阳笑着拱手,故意放慢语速,“你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听说明军的斥候最近总在这一带转悠,别被他们盯上了。”
李三点头应下,扛着米袋,拿着文书,慢悠悠地往大顺军营地走——宋阳特意嘱咐过随从,装小米时多装了两斤,让米袋显得更沉,李三走起来自然慢了些,正好能让下一个来的人看到。
辰时五刻,明军的联络人如期而至——是王承业的亲兵赵武,来拿壮丁的“战功汇报”。他刚走到三岔路口,就看到李三扛着米袋,哼着小曲往西边走,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赵兄弟,久等了。”宋阳迎上去,将一份写着壮丁训练情况的文书递过去,“这是五十名壮丁的训练汇报,他们进步很快,已经能熟练使用长枪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上战场,为大人立功。”
赵武接过文书,却没立刻翻看,目光还盯着李三远去的背影,眉头皱了起来:“宋庄主,刚才走的是大顺军的人吧?他来干什么?你还给了他东西?”
“唉,赵兄弟有所不知。”宋阳叹了口气,语气带着无奈,“他是来催粮食的——大顺军说要是不给粮食,就派兵来庄里抢。我没办法,只能先给了他一袋小米,答应五日后送五十石粮食过去,才把他打发走。”
他故意压低声音:“你也看到了,他拿了东西,笑得那么得意,估计回去就会说咱们‘怕了他们’。要不是大人的批复还没下来,我真不愿受这份气!”
赵武脸色一沉,将文书揣进怀里:“宋庄主放心,等大人的批复下来,有了朝廷的名分,看他们还敢不敢来催粮!我回去就把这事告诉大人,让大人早做准备!”
宋阳连忙道谢,目送赵武快步往明军营地走——他算准赵武会因为看到李三而心生不满,回去后必然会添油加醋地告诉王承业,让明军对大顺军的敌意更深。
巳时初,清军的斥候也到了——是巴图鲁身边的得力手下额尔敦,来拿“补充情报”。他刚骑马到三岔路口,就看到赵武怒气冲冲地往南边去,腰间还揣着一卷文书,显然是从宋家庄得了东西。
“额尔敦兄弟,你来了。”宋阳走上前,递过一张写着“周边流民动向”的纸条——上面都是些无关紧要的消息,比如“东边十里有流民二十人,往西去了”,却故意写得密密麻麻,显得很“详实”。
额尔敦接过纸条,目光却落在赵武的背影上,又扫了一眼老槐树下的木桌——桌上还留着刚才放小米袋的痕迹,显然之前有人来过。“宋庄主,刚才走的是明军的人吧?他来干什么?”
“还能来干什么,催壮丁呗。”宋阳语气带着几分抱怨,却又刻意压低声音,“王参将说壮丁训练得太慢,让我再抽二十个庄民补充进去,还说‘要是敢不送,就说我私通大顺军’。我没办法,只能给了他一份训练汇报,答应再考虑考虑,才把他打发走。”
他指了指西边的方向,故意道:“不仅如此,刚才大顺军的人也来了,催着要粮食,还说‘明军要是敢抢人,他们就和明军拼了’。你说我难不难?夹在中间,两边都不敢得罪,也就只能在章京大人面前说句真心话了。”
额尔敦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将纸条收好,对着宋阳道:“宋庄主放心,我会把这事禀报章京大人。你记住,千万别答应明军和大顺军的要求,只要你守着和咱们的承诺,章京大人不会让你吃亏!”
“那是自然,我只信章京大人。”宋阳连忙应下。
看着额尔敦骑马离去的背影,宋阳松了口气——三场“偶遇”都按计划进行,李三的“满意”、赵武的“不满”、额尔敦的“警惕”,必然会让三方都对另外两方产生更深的猜疑。他让人收起木桌,转身回庄——接下来,就等着猜疑发酵,让三方互相牵制了。
辰时三刻,大顺军的联络人先到了——是之前来庄里的信使李三,这次来是要确认下批粮食的送粮时间。宋阳早已在路口的老槐树下摆了一张木桌,桌上放着一卷文书和一袋小米。
“李信使,这是下批粮食的清单,庄里还在筹措,预计五日后能凑齐五十石,到时候还劳烦你派人来拉。”宋阳将文书递过去,又让随从把小米袋递上,“这是庄民新磨的小米,让你带回去尝尝鲜,也算咱们一点心意。”
李三接过文书和小米,掂量了一下米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宋庄主办事就是靠谱!有你这句话,我回去也好向将领交代。放心,只要粮食按时送过来,明军那边要是敢找你麻烦,咱们的人立刻就到!”
“全靠李信使照应。”宋阳笑着拱手,故意放慢语速,“你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听说明军的斥候最近总在这一带转悠,别被他们盯上了。”
李三点头应下,扛着米袋,拿着文书,慢悠悠地往大顺军营地走——宋阳特意嘱咐过随从,装小米时多装了两斤,让米袋显得更沉,李三走起来自然慢了些,正好能让下一个来的人看到。
辰时五刻,明军的联络人如期而至——是王承业的亲兵赵武,来拿壮丁的“战功汇报”。他刚走到三岔路口,就看到李三扛着米袋,哼着小曲往西边走,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赵兄弟,久等了。”宋阳迎上去,将一份写着壮丁训练情况的文书递过去,“这是五十名壮丁的训练汇报,他们进步很快,已经能熟练使用长枪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上战场,为大人立功。”
赵武接过文书,却没立刻翻看,目光还盯着李三远去的背影,眉头皱了起来:“宋庄主,刚才走的是大顺军的人吧?他来干什么?你还给了他东西?”
“唉,赵兄弟有所不知。”宋阳叹了口气,语气带着无奈,“他是来催粮食的——大顺军说要是不给粮食,就派兵来庄里抢。我没办法,只能先给了他一袋小米,答应五日后送五十石粮食过去,才把他打发走。”
他故意压低声音:“你也看到了,他拿了东西,笑得那么得意,估计回去就会说咱们‘怕了他们’。要不是大人的批复还没下来,我真不愿受这份气!”
赵武脸色一沉,将文书揣进怀里:“宋庄主放心,等大人的批复下来,有了朝廷的名分,看他们还敢不敢来催粮!我回去就把这事告诉大人,让大人早做准备!”
宋阳连忙道谢,目送赵武快步往明军营地走——他算准赵武会因为看到李三而心生不满,回去后必然会添油加醋地告诉王承业,让明军对大顺军的敌意更深。
巳时初,清军的斥候也到了——是巴图鲁身边的得力手下额尔敦,来拿“补充情报”。他刚骑马到三岔路口,就看到赵武怒气冲冲地往南边去,腰间还揣着一卷文书,显然是从宋家庄得了东西。
“额尔敦兄弟,你来了。”宋阳走上前,递过一张写着“周边流民动向”的纸条——上面都是些无关紧要的消息,比如“东边十里有流民二十人,往西去了”,却故意写得密密麻麻,显得很“详实”。
额尔敦接过纸条,目光却落在赵武的背影上,又扫了一眼老槐树下的木桌——桌上还留着刚才放小米袋的痕迹,显然之前有人来过。“宋庄主,刚才走的是明军的人吧?他来干什么?”
“还能来干什么,催壮丁呗。”宋阳语气带着几分抱怨,却又刻意压低声音,“王参将说壮丁训练得太慢,让我再抽二十个庄民补充进去,还说‘要是敢不送,就说我私通大顺军’。我没办法,只能给了他一份训练汇报,答应再考虑考虑,才把他打发走。”
他指了指西边的方向,故意道:“不仅如此,刚才大顺军的人也来了,催着要粮食,还说‘明军要是敢抢人,他们就和明军拼了’。你说我难不难?夹在中间,两边都不敢得罪,也就只能在章京大人面前说句真心话了。”
额尔敦的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将纸条收好,对着宋阳道:“宋庄主放心,我会把这事禀报章京大人。你记住,千万别答应明军和大顺军的要求,只要你守着和咱们的承诺,章京大人不会让你吃亏!”
“那是自然,我只信章京大人。”宋阳连忙应下。
看着额尔敦骑马离去的背影,宋阳松了口气——三场“偶遇”都按计划进行,李三的“满意”、赵武的“不满”、额尔敦的“警惕”,必然会让三方都对另外两方产生更深的猜疑。他让人收起木桌,转身回庄——接下来,就等着猜疑发酵,让三方互相牵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