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青竹村是被刻刀 “叮叮” 的轻敲声啄醒的 —— 不是平时单把刻刀的细响,是家庭定制体验会的 “全家共创狂欢”!我刚推开门,就见熊精蹲在 “环形全家福记忆墙” 旁,爪子捏着把沾了红糖酱的细刻刀(昨晚偷舔分份酱罐蹭的),正费劲地往陶土板上拓爷爷的旧眼镜纹。它手一抖,眼镜纹拓成了歪歪扭扭的小圆圈,还把旁边摆着的全家福照片蹭上了陶土印,照片里孩子的笑脸旁多了个 “小泥点酒窝”。“你这是拓旧物还是给照片画妆啊?” 我笑着帮它擦照片,它赶紧把刻刀藏在身后,耳朵尖红得像刚熬好的红糖酱:“要、要帮李奶奶家刻全家福!她想把爷爷的眼镜刻进去!”
套上印着 “青竹村家庭共创师” 的外套往村中心跑,脚刚踩过洒了薄荷叶的竹篾路(竹精说薄荷味能让人心情好),就被个分层竹编篮绊了趔趄 —— 是竹精编的 “家庭记忆篮”,本想编三层(放剪影模具、分份酱、记忆手册),结果把中层编得比底层宽,成了 “上窄下宽” 的小灯笼形状,却刚好能把迷你砂锅卡在中层。篮子里还塞着张画满箭头的设计图,箭头旁写着 “反着编更能装,像家里的菜篮”,是昨晚改设计时画的。不远处,小龙虾精正背着迷你荧光灯,蹲在拍立得旁换胶卷,相机旁摆着叠空白记忆手册,封面上印着 “一家一故事”,他用荧光笔在手册角落画小爱心,却把爱心画成了小桃子,被王阿姨用红笔圈住:“爱心是尖的!别画成吃的桃子啦!”
村中心早改成了 “家庭记忆工坊”,陶土的湿润味混着刚熬好的酱香,连风里都飘着 “全家团圆” 的暖。老槐树下绕着圈 “环形全家福记忆墙”,墙面分三段:左边是 “旧物拓印区”(挂着用户带来的旧扳手、毛衣针、眼镜,旁摆拓印工具),中间是 “剪影共创区”(铺着块一米宽的陶土板,能容全家一起刻),右边是 “记忆贴区”(贴满拍立得照片和家庭故事卡)。墙顶挂着串酱罐灯笼,每个灯笼上都贴着小剪影 —— 有牵手的一家三口,有带宠物的四口之家,暖黄色的光裹着这些小剪影,像把一个个家的模样挂在了天上。
剪影共创区最热闹,李奶奶一家正围着陶土板商量。李奶奶手里攥着爷爷的旧眼镜,眼眶红红的:“想把你爷爷也刻进去,他走了半年,以前总戴着这副眼镜看报纸。” 她儿子蹲在陶土板旁,拿着铅笔描全家的轮廓:“我和媳妇站两边,孩子站中间,给爸留个位置。” 熊精凑过来帮忙,拿着刻刀想把爷爷的眼镜纹刻在预留位置旁,结果手一抖,把眼镜纹刻成了个小爱心,还蹭到了孩子的剪影轮廓,把孩子的头发刻成了 “爱心刘海”。“哎呀!” 熊精急得爪子直挠陶土,李奶奶却突然笑了:“这爱心像你爷爷的老花镜,模糊却暖,挺好。” 她孙子也拍着手:“我
套上印着 “青竹村家庭共创师” 的外套往村中心跑,脚刚踩过洒了薄荷叶的竹篾路(竹精说薄荷味能让人心情好),就被个分层竹编篮绊了趔趄 —— 是竹精编的 “家庭记忆篮”,本想编三层(放剪影模具、分份酱、记忆手册),结果把中层编得比底层宽,成了 “上窄下宽” 的小灯笼形状,却刚好能把迷你砂锅卡在中层。篮子里还塞着张画满箭头的设计图,箭头旁写着 “反着编更能装,像家里的菜篮”,是昨晚改设计时画的。不远处,小龙虾精正背着迷你荧光灯,蹲在拍立得旁换胶卷,相机旁摆着叠空白记忆手册,封面上印着 “一家一故事”,他用荧光笔在手册角落画小爱心,却把爱心画成了小桃子,被王阿姨用红笔圈住:“爱心是尖的!别画成吃的桃子啦!”
村中心早改成了 “家庭记忆工坊”,陶土的湿润味混着刚熬好的酱香,连风里都飘着 “全家团圆” 的暖。老槐树下绕着圈 “环形全家福记忆墙”,墙面分三段:左边是 “旧物拓印区”(挂着用户带来的旧扳手、毛衣针、眼镜,旁摆拓印工具),中间是 “剪影共创区”(铺着块一米宽的陶土板,能容全家一起刻),右边是 “记忆贴区”(贴满拍立得照片和家庭故事卡)。墙顶挂着串酱罐灯笼,每个灯笼上都贴着小剪影 —— 有牵手的一家三口,有带宠物的四口之家,暖黄色的光裹着这些小剪影,像把一个个家的模样挂在了天上。
剪影共创区最热闹,李奶奶一家正围着陶土板商量。李奶奶手里攥着爷爷的旧眼镜,眼眶红红的:“想把你爷爷也刻进去,他走了半年,以前总戴着这副眼镜看报纸。” 她儿子蹲在陶土板旁,拿着铅笔描全家的轮廓:“我和媳妇站两边,孩子站中间,给爸留个位置。” 熊精凑过来帮忙,拿着刻刀想把爷爷的眼镜纹刻在预留位置旁,结果手一抖,把眼镜纹刻成了个小爱心,还蹭到了孩子的剪影轮廓,把孩子的头发刻成了 “爱心刘海”。“哎呀!” 熊精急得爪子直挠陶土,李奶奶却突然笑了:“这爱心像你爷爷的老花镜,模糊却暖,挺好。” 她孙子也拍着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