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惊鸿与重诺-《当国委回首三十年》

  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林枫的发言再次获得了成功。他精准的数据、鲜活的案例以及直面问题的勇气,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刘逢春部长在总结时,毫不吝啬地用了“富有启发性”、“体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和智慧”等词语,定调之高,让在场不少人都暗自打量了这个年轻的省长几眼。

  座谈会结束后,刘逢春对林枫低语:“晚上有个工作餐,规格比较高,主要是几位部委领导和经济领域的同志,交流一下思想。你跟着我,多看多听。”

  “明白,部长。”林枫心领神会,知道这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的机会。

  晚宴设在一处不对外经营的静谧庭院。当林枫跟随刘逢春抵达时,餐厅内已有五六人在座,皆是气度不凡、在相关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逢春显然是核心之一,但他并未走向那个空着的主位,而是与先到的几位领导寒暄,并将林枫简要介绍。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江东的林枫同志,思路很活跃,在地方上干了不少实事。”刘逢春的介绍看似随意,却将林枫推到了台前。

  那几位领导微笑着与林枫握手,目光中的审视多于随意,言语间的勉励也带着几分探究。“林省长年轻有为啊。”“下午的发言听了,很有见地。”

  众人落座,主位依然空悬。气氛看似轻松,却隐隐流动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期待。刘逢春与身旁一位领导低声交谈,但眼角余光似乎总留意着门口的动静。_他是在等更重要的人?_林枫心中猜测,姿态愈发沉稳。

  宴会即将开始前,刘逢春的手机震动。他看了一眼,神色瞬间变得郑重,对众人略一颔首:“不好意思,接个电话。”便拿着手机快步走了出去。

  餐厅内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奇异的安静,随即低语声再起,但所有人的注意力,无形中都聚焦在了那扇门上。能让刘部长如此郑重其事亲自去接的,会是谁?各种猜测在众人心头盘旋,看向空着的主位时,目光也多了几分深意。

  约莫七八分钟后,餐厅的门被再次推开。刘逢春率先走入,脸上带着一种引路般的恭敬。紧接着,一位身着深色夹克、面容慈和却目光如炬的长者,在几人簇拥下缓步走了进来——正是rd委员z。

  刹那间,整个餐厅的人都齐刷刷站了起来。

  领导面带温和的笑容,双手虚按:“都坐,都坐。我就是路过,听说你们这里在讨论经济工作,过来看看大家。百忙之中抽这点空,你们继续,别被我打扰了。”

  他虽然说得轻松,但整个餐厅的气氛已然不同。领导在主位落座,刘逢春紧挨其右。服务人员安静而迅速地开始布菜。

  领导没有长篇大论,只是举杯向大家示意,简单强调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鼓励大家勇于探索,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他的话语平实,却蕴含着强大的气场。

  整个过程,他的目光平和的扫过全场,在与林枫视线接触时,似乎停顿了一下,嘴角的笑意加深了些许,竟开口点了一句:“这位就是江东的小林同志吧?逢春可是没少夸你。”

  这一声“小林”,叫得自然亲切,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刹那间,林枫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自己身上,有惊讶,有羡慕,有更深沉的审视。刘逢春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欣慰笑容,而其他几位领导交换的眼神中,则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考量。

  林枫立刻站起身,微微躬身:“首长好!我是林枫。刘部长过奖了,我们只是做了一些分内的探索,还有很多不足。”

  领导含笑点头,示意他坐下。

  这顿晚宴,果真只停留了不到二十分钟。他用完面前简单的几样菜品,便再次举杯示意,对刘逢春等人说道:“你们继续深入交流,我就先走一步。”

  众人再次起身。领导与刘逢春等主要领导握手后,目光再次落到林枫身上,语气极其自然地说道:“小林,你陪我走几步,送到门口。”

  “是,首长!”林枫压下心中的澎湃,在无数道复杂目光的注视下——那里面有刘逢春的鼓励,有其他人的惊诧与重新评估——快步跟上领导的步伐,保持着半步的距离,随着他一同走出了餐厅。

  他们没有在门口停留,而是沿着庭院中一条灯光柔和、青石板铺就的小径缓缓而行。领导的随行人员默契地拉开了一段距离,确保谈话的私密性。

  “小林啊,”领导开口,声音不高,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直接穿透了夜的静谧,“江东的汇报材料,我看过。你们在要素配置和预算绩效上的探索,很有价值。改革到了现在,就是要啃这样的硬骨头。”

  “感谢首长关心!我们一定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林枫谨慎回应,心潮却难以平静。领导日理万机,竟然看过江东的材料!

  “嗯,总结很重要,但眼光要放长远。”他停下脚步,望着庭院中一株苍劲的古松,“一个省的发展,不能画地为牢。你们搞的那个平台,将来有没有可能,为跨区域的资源流动和国家层面的战略协同,摸索出一条路子来?”

  这个问题极具前瞻性和战略高度。林枫深吸一口气,认真思考后回答:“首长,我们目前的探索主要在省内,目标是先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可监管的模式。如果未来国家有需要,我们江东省一定坚决服从大局,全力以赴承担起试点任务,为更大范围的改革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领导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往前走,又随口问了几句关于基层干部状态、农民收入增长等具体问题。林枫都结合自己密集调研掌握的一手情况,实事求是、言简意赅地汇报,没有半句虚言。

  这短短的十分钟散步,仿佛经历了一个世纪。走到庭院出口,黑色的轿车已然静候。

  领导转过身,再次与林枫握手,他的秘书适时地递过来那张素白的名片。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他的语气平和,目光却深邃如海,“记住,小林,这个号码,是在你认为确有必要、关乎重大原则且常规渠道无法解决时才能使用。我希望你永远用不到它。但你也要知道,中央关注着像你这样愿意干事、能够干成事的干部。”

  林枫双手接过名片,感觉那薄薄的纸片重若泰山。他挺直身躯,用清晰而坚定的声音回答:“请首长放心!林枫明白其中的分量,绝不辜负您的信任和组织的培养!”

  领导拍了拍他的手臂,转身上车离去。

  林枫站在原地,夜风吹拂,他却感觉内心一片滚烫。直到车尾灯完全融入京城的夜色,他才缓缓收回目光,小心翼翼地将名片放入西装内袋,紧贴着心脏。这绝非一张可以轻易动用的“护身符”,这是一份至高无上的信任状,更是一道无声的鞭策——唯有以更加卓越的政绩和更加清廉的操守,才能对得起这份“惊鸿一瞥”般的知遇之恩。他深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眼神变得更加锐利和坚定。京城之行,至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而他的征程,也注定将步入一个波澜壮阔的新阶段。周围那些复杂的目光和心思,此刻都化为了他必须前行的动力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