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母亲的病情,像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头,激起的涟漪尚未完全平复,另一重更现实的波澜已汹涌而至——区域总部下达的季度业绩指标评估报告,像一份冰冷的判决书,由周锐亲自送到了老刘手上。
报告上用加粗的红色字体标出了我们店未能达成的部分:“目标流水提升率:10%;实际完成:5.8%。核心品类‘精品套餐’推广不及预期,客单价增长缓慢。”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备注:“鉴于门店近期内部管理波动及外部竞争压力,下季度指标维持不变,但要求提交详细改进方案并确保达成。否则,将影响门店年度评级及店长个人绩效。”
老刘拿着那张薄薄的A4纸,手抖得像是得了帕金森。他那张平日里总是带着点讨好和迷糊表情的脸,此刻皱得像一颗风干的核桃,冷汗顺着鬓角流下来,滴在报告上,晕开一小团模糊的水渍。
“这……这可怎么办啊小张……”他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我的胳膊,声音里带着哭腔,“百分之十!这怎么可能完成嘛!上面这不是要逼死我们吗?还有这个评级……完了,这下全完了……”
我看着他这副六神无主的样子,心里没有任何同情,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我知道,机会来了。老刘这座摇摇欲坠的土堡,已经不需要我费太多力气去推,它自己就要垮了。
但我不能表现得过于急切。我需要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自然发生,是“难题”自己找上了老刘,而他无力解决,最终只能由我顺势接手。
“店长,别急。”我扶着他坐下,给他倒了杯水,语气沉稳,“指标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想想办法。”
“想办法?能有什么办法?”老刘哭丧着脸,“客流量就那么多,价格又不能乱涨,套餐推了这么久也就那样……”
“问题可能不全在外部。”我沉吟着,像是在帮他分析,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店长,您不觉得我们内部的管理,可能也存在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吗?比如,食材损耗率最近好像又有点反弹,我怀疑是不是流程上还有漏洞?还有,上次王督导提到的那个卫生死角整改,好像也一直没彻底落实……”
我点到为止,没有直接指责,只是将问题一个个抛出来,每一个都是老刘无力解决、或者干脆忽视的“老毛病”。我看着他的脸色从惨白变成灰败,眼神里的绝望越来越浓。
“唉……我老了……脑子不中用了……”他喃喃自语,一遍遍地看着那份评估报告,仿佛能从上面看出朵花来。
从那天起,老刘明显更加消沉了。他待在办公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美其名曰“思考对策”,实则多半是在发呆或者打盹。对店里的日常事务,他更加撒手不管,全都推给了我。他甚至开始回避区域来的电话,尤其是周锐和王督导的。
而我,则开始有条不紊地、加速地“优化”店铺运营,同时,也为老刘的最终离场,铺垫最后几块砖石。
我首先瞄准了食材损耗这个老大难问题。我重新核对了近一个月的进货单和盘点记录,发现了几处明显的、无法合理解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些价格较高的肉类和冻品上。我没有声张,只是将这些数据默默记录下来,整理成清晰的表格。
接着,我利用区域总部最近强调“数字化管理”的由头,推行了一项新的规定:所有超过五十元的非计划性物料采购(比如临时补货的优质肥牛、特定品牌的丸类),必须由我签字确认后方可执行。这看似是为了规范流程,实则直接卡住了某些人可能伸向公款的“灵活”之手。
这一招,立刻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李姐对此反应最大,她虽然没有明着反对,但在一次补货时,故意当着我的面,阴阳怪气地对送货商说:“唉,现在店里规矩大了,买点东西都得等‘张助理’批条子,耽误了生意可别怪我们。”
我假装没听见,只是在核对完数量和质量后,利落地在单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语气平淡:“规矩定了,就是让大家遵守的。都是为了店里好。”
与此同时,我加紧了对外部关系的经营。那位神秘的“沉静客”依旧每晚都来,我尝试着在他点餐时,多问一句:“今天汤底熬得比较久,味道可能偏浓,需要给您加勺清汤吗?”或者在他离开时,简单地说声“慢走”。他依旧话很少,但偶尔会点头回应,那审视的目光似乎不再那么充满距离感。我隐隐觉得,这个人身上,或许藏着某种我尚未看透的价值。
至于那个房东,我也没有闲着。我特意选在一个他过来收租的日子,“偶遇”了他。我没有提涨租的事,反而跟他聊起了这条街的规划,暗示听说对面可能要有大动作(这纯属我根据一些零碎信息编造的烟雾弹),然后话题引到我们店的“长远发展”和“总部的重视”上,言语间透露出我们并非没有后路,只是暂时坚守。房东将信将疑,但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明显收敛了一些。
真正的“东风”,在一周后到来。
区域总部突然下发通知,要进行一次针对所有门店的“飞行检查”,重点核查食品安全、财务规范及库存管理。带队的是运营部的副总监陈总监,而具体执行的,正是那位以严苛着称的品控督导——王督导。
消息传来,老刘彻底慌了神。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办公室里团团转,嘴里反复念叨:“完了完了……这个时候来检查……肯定是冲着我们来的……”
“店长,兵来将挡。”我安抚他,心里却清楚,这阵风,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把该准备的准备好就行。”
检查当天,气氛空前紧张。陈总监坐镇办公室,翻阅各种报表和制度文件。王督导则像一头猎犬,带着两个手下,深入到后厨的每一个角落。
我全程陪同,应对自如。对于王督导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我都能拿出数据、记录或标准流程作为回应。库存盘点,账实基本相符;食材验收,记录清晰可查;卫生死角,也在我最近的督促下整改了大半。
王督导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显然没有找到预想中的重大纰漏。直到,他走到了冷冻柜前。
“这批虾丸,是怎么回事?”他指着角落里那箱我之前封存、标签被篡改的虾丸,冷声问道。这正是上次被人动了手脚、企图陷害小张的那箱。
老刘在一旁,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上前一步,语气平静而清晰:“王督导,这批虾丸的标签被人为篡改,企图制造使用过期食材的假象。发现当天我已经封存,并调取了监控记录备查。相关的报告和记录,我都已经整理好,就在办公室,您可以随时查阅。”
王督导的目光像刀子一样刮过老刘,又落在我脸上:“人为篡改?谁干的?查清楚了吗?”
“还在调查中。”我坦然迎向他的目光,“目前线索有限。但这件事也暴露出我们在食材溯源和日常监管上,确实还存在漏洞,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这是我的失职,我会向区域提交详细报告和改进措施。”
我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李姐或者任何人,而是将问题归结于“管理漏洞”,既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又暗示了老刘作为店长的失察。
王督导冷哼一声,没再追问,但看老刘的眼神,已经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失望和鄙夷。
检查结束后的总结会上,陈总监的话不多,但句句敲打在老刘的心坎上。
“刘店长,”陈总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门店管理,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基础工作漏洞频出,对下属监管不力,面对问题缺乏有效应对。尤其是这次标签事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总部的指标完不成,内部管理又这个样子……你这个店长,当得不合格!”
老刘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骨头。
一周后,区域人事调令下达。因“管理能力无法满足门店发展需求,且在重大检查中暴露出严重问题”,店长老刘被调离现有岗位,前往区域后勤部担任一个闲职。“老张麻辣烫”XX店,由储备店长张xx暂代店长职责,全面主持工作。
消息公布时,后厨一片寂静。小王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小张是敬畏,其他员工表情复杂。李姐站在人群最后,脸色变幻不定,最终,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有忌惮,有不甘,或许,还有一丝……认命。
我没有发表任何就职感言,只是像往常一样,拿起排班表,开始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权力的交接,平静得近乎冷酷。没有欢呼,没有庆祝,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四面八方涌来的、更加具体和凶险的“难题”。
我站在曾经属于老刘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这里依旧狭小,堆满杂物,但现在,它是我的了。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总部的指标像一把刀悬在头顶,房东虎视眈眈,内部的李姐依旧是一根刺,而外部的邹帅和那条匿名短信,像远处的阴云,不知何时会酝酿出新的风暴。
但我已经站在了这里。用我的算计,我的耐心,和我在这烟火泥泞中重新磨砺出的爪牙。
我拿起桌上那本属于我的、更加厚重的笔记本,翻开了新的一页。
店长的“难题”,现在,是我的了。
报告上用加粗的红色字体标出了我们店未能达成的部分:“目标流水提升率:10%;实际完成:5.8%。核心品类‘精品套餐’推广不及预期,客单价增长缓慢。”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备注:“鉴于门店近期内部管理波动及外部竞争压力,下季度指标维持不变,但要求提交详细改进方案并确保达成。否则,将影响门店年度评级及店长个人绩效。”
老刘拿着那张薄薄的A4纸,手抖得像是得了帕金森。他那张平日里总是带着点讨好和迷糊表情的脸,此刻皱得像一颗风干的核桃,冷汗顺着鬓角流下来,滴在报告上,晕开一小团模糊的水渍。
“这……这可怎么办啊小张……”他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我的胳膊,声音里带着哭腔,“百分之十!这怎么可能完成嘛!上面这不是要逼死我们吗?还有这个评级……完了,这下全完了……”
我看着他这副六神无主的样子,心里没有任何同情,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我知道,机会来了。老刘这座摇摇欲坠的土堡,已经不需要我费太多力气去推,它自己就要垮了。
但我不能表现得过于急切。我需要让这一切看起来像是自然发生,是“难题”自己找上了老刘,而他无力解决,最终只能由我顺势接手。
“店长,别急。”我扶着他坐下,给他倒了杯水,语气沉稳,“指标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想想办法。”
“想办法?能有什么办法?”老刘哭丧着脸,“客流量就那么多,价格又不能乱涨,套餐推了这么久也就那样……”
“问题可能不全在外部。”我沉吟着,像是在帮他分析,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虑,“店长,您不觉得我们内部的管理,可能也存在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吗?比如,食材损耗率最近好像又有点反弹,我怀疑是不是流程上还有漏洞?还有,上次王督导提到的那个卫生死角整改,好像也一直没彻底落实……”
我点到为止,没有直接指责,只是将问题一个个抛出来,每一个都是老刘无力解决、或者干脆忽视的“老毛病”。我看着他的脸色从惨白变成灰败,眼神里的绝望越来越浓。
“唉……我老了……脑子不中用了……”他喃喃自语,一遍遍地看着那份评估报告,仿佛能从上面看出朵花来。
从那天起,老刘明显更加消沉了。他待在办公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美其名曰“思考对策”,实则多半是在发呆或者打盹。对店里的日常事务,他更加撒手不管,全都推给了我。他甚至开始回避区域来的电话,尤其是周锐和王督导的。
而我,则开始有条不紊地、加速地“优化”店铺运营,同时,也为老刘的最终离场,铺垫最后几块砖石。
我首先瞄准了食材损耗这个老大难问题。我重新核对了近一个月的进货单和盘点记录,发现了几处明显的、无法合理解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些价格较高的肉类和冻品上。我没有声张,只是将这些数据默默记录下来,整理成清晰的表格。
接着,我利用区域总部最近强调“数字化管理”的由头,推行了一项新的规定:所有超过五十元的非计划性物料采购(比如临时补货的优质肥牛、特定品牌的丸类),必须由我签字确认后方可执行。这看似是为了规范流程,实则直接卡住了某些人可能伸向公款的“灵活”之手。
这一招,立刻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李姐对此反应最大,她虽然没有明着反对,但在一次补货时,故意当着我的面,阴阳怪气地对送货商说:“唉,现在店里规矩大了,买点东西都得等‘张助理’批条子,耽误了生意可别怪我们。”
我假装没听见,只是在核对完数量和质量后,利落地在单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语气平淡:“规矩定了,就是让大家遵守的。都是为了店里好。”
与此同时,我加紧了对外部关系的经营。那位神秘的“沉静客”依旧每晚都来,我尝试着在他点餐时,多问一句:“今天汤底熬得比较久,味道可能偏浓,需要给您加勺清汤吗?”或者在他离开时,简单地说声“慢走”。他依旧话很少,但偶尔会点头回应,那审视的目光似乎不再那么充满距离感。我隐隐觉得,这个人身上,或许藏着某种我尚未看透的价值。
至于那个房东,我也没有闲着。我特意选在一个他过来收租的日子,“偶遇”了他。我没有提涨租的事,反而跟他聊起了这条街的规划,暗示听说对面可能要有大动作(这纯属我根据一些零碎信息编造的烟雾弹),然后话题引到我们店的“长远发展”和“总部的重视”上,言语间透露出我们并非没有后路,只是暂时坚守。房东将信将疑,但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明显收敛了一些。
真正的“东风”,在一周后到来。
区域总部突然下发通知,要进行一次针对所有门店的“飞行检查”,重点核查食品安全、财务规范及库存管理。带队的是运营部的副总监陈总监,而具体执行的,正是那位以严苛着称的品控督导——王督导。
消息传来,老刘彻底慌了神。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办公室里团团转,嘴里反复念叨:“完了完了……这个时候来检查……肯定是冲着我们来的……”
“店长,兵来将挡。”我安抚他,心里却清楚,这阵风,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把该准备的准备好就行。”
检查当天,气氛空前紧张。陈总监坐镇办公室,翻阅各种报表和制度文件。王督导则像一头猎犬,带着两个手下,深入到后厨的每一个角落。
我全程陪同,应对自如。对于王督导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我都能拿出数据、记录或标准流程作为回应。库存盘点,账实基本相符;食材验收,记录清晰可查;卫生死角,也在我最近的督促下整改了大半。
王督导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显然没有找到预想中的重大纰漏。直到,他走到了冷冻柜前。
“这批虾丸,是怎么回事?”他指着角落里那箱我之前封存、标签被篡改的虾丸,冷声问道。这正是上次被人动了手脚、企图陷害小张的那箱。
老刘在一旁,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上前一步,语气平静而清晰:“王督导,这批虾丸的标签被人为篡改,企图制造使用过期食材的假象。发现当天我已经封存,并调取了监控记录备查。相关的报告和记录,我都已经整理好,就在办公室,您可以随时查阅。”
王督导的目光像刀子一样刮过老刘,又落在我脸上:“人为篡改?谁干的?查清楚了吗?”
“还在调查中。”我坦然迎向他的目光,“目前线索有限。但这件事也暴露出我们在食材溯源和日常监管上,确实还存在漏洞,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这是我的失职,我会向区域提交详细报告和改进措施。”
我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李姐或者任何人,而是将问题归结于“管理漏洞”,既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又暗示了老刘作为店长的失察。
王督导冷哼一声,没再追问,但看老刘的眼神,已经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失望和鄙夷。
检查结束后的总结会上,陈总监的话不多,但句句敲打在老刘的心坎上。
“刘店长,”陈总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门店管理,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基础工作漏洞频出,对下属监管不力,面对问题缺乏有效应对。尤其是这次标签事件,性质恶劣,影响极坏!总部的指标完不成,内部管理又这个样子……你这个店长,当得不合格!”
老刘瘫坐在椅子上,面如死灰,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骨头。
一周后,区域人事调令下达。因“管理能力无法满足门店发展需求,且在重大检查中暴露出严重问题”,店长老刘被调离现有岗位,前往区域后勤部担任一个闲职。“老张麻辣烫”XX店,由储备店长张xx暂代店长职责,全面主持工作。
消息公布时,后厨一片寂静。小王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小张是敬畏,其他员工表情复杂。李姐站在人群最后,脸色变幻不定,最终,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有忌惮,有不甘,或许,还有一丝……认命。
我没有发表任何就职感言,只是像往常一样,拿起排班表,开始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权力的交接,平静得近乎冷酷。没有欢呼,没有庆祝,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四面八方涌来的、更加具体和凶险的“难题”。
我站在曾经属于老刘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这里依旧狭小,堆满杂物,但现在,它是我的了。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总部的指标像一把刀悬在头顶,房东虎视眈眈,内部的李姐依旧是一根刺,而外部的邹帅和那条匿名短信,像远处的阴云,不知何时会酝酿出新的风暴。
但我已经站在了这里。用我的算计,我的耐心,和我在这烟火泥泞中重新磨砺出的爪牙。
我拿起桌上那本属于我的、更加厚重的笔记本,翻开了新的一页。
店长的“难题”,现在,是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