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反杀”的硝烟似乎随着那晚的秋风散去,但余烬仍在我心底隐隐发烫。周老板那最后阴沉而复杂的眼神,如同烙印,提醒着我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仅仅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微妙的阶段。
回到我那间充斥着熟悉烟火气的“多多麻辣烫”,恍如隔世。店里的桌椅、灶台、甚至空气中弥漫的骨汤香味,都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踏实感。我贪婪地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方才那火锅包厢里的算计与压抑尽数涤荡干净。
翌日,天光未亮,我便起身。并非全然为了营生,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通过重复熟悉的劳动来平复心绪、重新锚定自身坐标的必要过程。
后厨里,我仔细检视着昨夜浸泡的黄豆。豆粒饱满,在清水中舒展开来,预示着今日的豆浆将醇厚香浓。这挑选黄豆,亦暗合易理,需选“艮卦”沉稳之象者,颗粒坚实,色泽均匀,方能经得起石磨研磨,出浆率高,滋味绵长。那些浮于水面、内里空瘪者,则为“巽风”虚浮之象,弃之不用。
熬制骨汤更是重中之重。我选用的猪大骨,需带三分肥髓,此为“坎水”中之精华,对应肾气,主滋养。焯水去浮沫后,投入鼎锅中,注满山泉水,旺火催沸,旋即转为文火,让时间与耐心将骨髓中的元气一点点逼将出来。期间,加入几片老姜(“离火”驱寒)、数粒白胡椒(“兑金”宣散),却绝不放过多香料,以免夺了汤的本味。这便如为人处世,需有主次,守根本,过犹不及。《道德经》有云:“五味令人口爽”,追求的应是那种“淡乎其无味”却又能“用之不勤”的至高境界。
清晨的第一批客人,多是赶早自习的学生和晨起劳作的人们。他们的点单直接而纯粹,充满了对一日之始的能量需求。我看着他们在热气腾腾中大快朵颐,听着他们或匆忙或闲适的交谈,心中那因周老板而起的波澜,渐渐被这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市井图景所抚平。这里,才是我的根基,是我那“三维坐标轴”得以确立的源泉。
上午约莫十点光景,我正低头核算着前日的流水,手机的短信提示音清脆地响了一声。我随意拿起瞥了一眼,整个人却瞬间僵住。
是银行发来的账户变动通知。
“您尾号XXXX的账户于X月X日10:03存入人民币120,000.00元,当前余额……”
十二万!
纵然在火锅局上,周老板亲口承诺了这三成分成,但当这笔巨款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的账户里时,那种冲击力,依旧远超我的想象。我反复数着那个数字后面的零,确认了一遍又一遍。十二万!这几乎相当于我这小店小半年的纯利!是我昔日守着一锅清汤,算计着每一分成本时,难以企及的数字。
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一股混杂着兴奋、难以置信、甚至是一丝惶恐的热流,迅速涌遍全身。这笔钱,意味着太多。它可以立刻改善我的生活,可以让我添置许多以前不敢想的设备,可以……让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物质上的宽松感。
然而,短暂的眩晕之后,一种更深的不安,如同水底的暗流,悄然涌动。这十二万,是“信息费”,是周老板对我“观察”能力的定价,更是他试图将我捆绑上他利益战车的第一根缰绳。他付钱如此爽快,除了兑现承诺,是否也是一种无声的示威和提醒?提醒我,他掌握着财富的渠道,也提醒我,我们之间已然存在的“交易”关系。
我放下手机,目光扫过这间略显陈旧却充满了自己汗水和心血的店面。墙壁上有些许油污的痕迹,桌椅的边角因常年使用而磨得发亮,那口巨大的汤锅边缘,甚至有一道不易察觉的细纹。这一切,与手机屏幕上那串冰冷的数字,形成了某种刺眼的对比。
“这钱闻着不像熬汤的。”——老陈那日冷峻的话语,毫无征兆地在我耳边响起,如同一声警钟。
恰在此时,店门上的风铃“叮咚”一响,打断了我的思绪。
是王姨。
她手里依旧拎着那个熟悉的透明塑料袋,里面是几块方方正正、冻得硬实的豆腐。她的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以及几分难以言表的感激。
“小张!”她一进门,便快步走到柜台前,声音里透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和后怕,“周老板刚才派人来跟我说了!说那个理财,内部名额没了,买不成了!让我还是老老实实存银行稳妥!”
她将冻豆腐放在柜台上,双手合十,像是拜佛一样对着我拜了拜,眼圈微微发红:“多亏了你啊,小张!多亏你帮姨‘看了’!要不然,姨这五万块……唉,我想想都后怕,这几天都没睡好觉!你可是救了姨的命根子了!”
看着她真情流露的样子,我心中那因十二万而产生的复杂心绪,瞬间被一种更为踏实、更为温暖的成就感所取代。守护住王姨这半生积蓄所带来的慰藉,远比那十二万的数字更让人心安。这或许,才是我这身“观察”本事,最初的意义所在。
“王姨,您别这么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连忙摆手,心中却是一暖,“以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咱得多留个心眼。”
“是是是,再也不敢贪这种便宜了!”王姨连连点头,又像是想起什么,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和与有荣焉的口气,“周老板派来的人还说,你帮他了个大忙,夸你有本事呢!”
我笑了笑,没有接话。周老板的“夸赞”,此刻听来,滋味难明。
王姨又絮絮叨叨地说了些感激的话,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送走王姨,我看着那几块冻豆腐,心中已有计较。这十二万,是烫手的,却也是我应得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它。
我没有任何犹豫,从柜台里取出两沓崭新的、还带着银行封条的钞票,正好两万元。然后用一张普通的报纸仔细包好。
下午,我抽空去了趟王姨的小卖部。她正在整理货架,见到我来,有些意外。
“王姨,”我将报纸包递给她,“这钱,您收着。”
王姨一愣,打开报纸一看,看到那两沓红艳艳的钞票,吓了一跳,像是被烫到一样就要推回来:“小张,你这是干什么?!这钱姨不能要!你帮了姨天大的忙,姨还没好好谢你,怎么能要你的钱!”
我按住她的手,语气诚恳而坚定:“王姨,您听我说。这钱,不是我的,是周老板给的。他之所以能那么痛快地放过您那五万块,也是因为我在张记那件事上,帮他省了不止这点钱。这钱,本来就有您一份。您要是不收,我心里过意不去。就当是……弥补您这几天担惊受怕,就当是给弟弟(她儿子)将来结婚,多添个彩电钱。”
我将钱硬塞到她手里,继续说道:“而且,这事儿以后谁都别再提了,尤其是周老板那边。您就当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鑫利财富’,这钱,就是您自己攒的。”
王姨看着我,嘴唇翕动,眼眶里泪水直打转,最终还是收下了那两万块钱。她紧紧握着我的手,哽咽着说:“小张……姨……姨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你这孩子,心善,仁义!”
看着她收下钱,我心里才真正踏实下来。这两万块,既是补偿,也是封口,更是切割。我将周老板那十二万中,属于“王姨危机”这部分孽缘,尽可能地剥离和偿还了出去。
回到店里,已是傍晚。晚市渐起,人声鼎沸。我看着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食客,心中感慨万千。这十二万的横财,并未让我感到多少喜悦,反而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更多人情冷暖与世路艰险。
忙过一阵,我抽空去了隔壁老陈的包子铺。他正在巨大的案板上揉着面团,手臂稳健有力,每一次推、拉、揉、搓,都蕴含着某种不变的韵律。面团在他手下,渐渐变得光滑而充满弹性。
“老陈,给我来笼肉包子。”我站在门口说道。
老陈头也没抬,只是“嗯”了一声,继续揉着他的面。蒸笼冒着白色的蒸汽,带着面食特有的、令人安心的香气。
我看着他专注的背影,忽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告诉他我得了十二万?还是告诉他我用两万块安抚了王姨?似乎都不合适。这市井之中的情谊,有时比那些巨额的金钱,更加厚重,也更加脆弱。
很快,包子好了。老陈用油纸包了三个热气腾腾的肉包,递给我,依旧没看我,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趁热吃。”
我接过包子,付了钱。转身离开时,听到他在身后,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我耳中:
“路还长,别飘。”
我脚步一顿,没有回头,拿着那三个烫手的包子,走回了自己的店里。
坐在柜台后,我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面皮松软,肉馅鲜美,汁水充盈,是老陈一贯扎实的手艺。这味道,与我账户里那冰冷的十二万,与我方才经历的人情辗转,形成了奇异的对照。
我看着店里袅袅升起的热气,看着食客们满足的神情,心中渐渐明晰。这十二万,或许能改变一些东西,但它改变不了这锅汤需要慢火细熬的道理,改变不了老陈包子铺里那揉面的节奏,也改变不了王姨那冻豆腐里包含的情谊。
我将剩下的十万块钱,暂时封存了起来。它像一颗种子,蕴含着未知的可能,也潜藏着风险。而我,需要在这纷繁复杂的坐标轴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周老板的“三成分成”,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的风景是锦绣还是荆棘,尚需我步步为营,谨慎前行。这市井江湖,远比我想象的更深。
回到我那间充斥着熟悉烟火气的“多多麻辣烫”,恍如隔世。店里的桌椅、灶台、甚至空气中弥漫的骨汤香味,都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踏实感。我贪婪地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方才那火锅包厢里的算计与压抑尽数涤荡干净。
翌日,天光未亮,我便起身。并非全然为了营生,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通过重复熟悉的劳动来平复心绪、重新锚定自身坐标的必要过程。
后厨里,我仔细检视着昨夜浸泡的黄豆。豆粒饱满,在清水中舒展开来,预示着今日的豆浆将醇厚香浓。这挑选黄豆,亦暗合易理,需选“艮卦”沉稳之象者,颗粒坚实,色泽均匀,方能经得起石磨研磨,出浆率高,滋味绵长。那些浮于水面、内里空瘪者,则为“巽风”虚浮之象,弃之不用。
熬制骨汤更是重中之重。我选用的猪大骨,需带三分肥髓,此为“坎水”中之精华,对应肾气,主滋养。焯水去浮沫后,投入鼎锅中,注满山泉水,旺火催沸,旋即转为文火,让时间与耐心将骨髓中的元气一点点逼将出来。期间,加入几片老姜(“离火”驱寒)、数粒白胡椒(“兑金”宣散),却绝不放过多香料,以免夺了汤的本味。这便如为人处世,需有主次,守根本,过犹不及。《道德经》有云:“五味令人口爽”,追求的应是那种“淡乎其无味”却又能“用之不勤”的至高境界。
清晨的第一批客人,多是赶早自习的学生和晨起劳作的人们。他们的点单直接而纯粹,充满了对一日之始的能量需求。我看着他们在热气腾腾中大快朵颐,听着他们或匆忙或闲适的交谈,心中那因周老板而起的波澜,渐渐被这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市井图景所抚平。这里,才是我的根基,是我那“三维坐标轴”得以确立的源泉。
上午约莫十点光景,我正低头核算着前日的流水,手机的短信提示音清脆地响了一声。我随意拿起瞥了一眼,整个人却瞬间僵住。
是银行发来的账户变动通知。
“您尾号XXXX的账户于X月X日10:03存入人民币120,000.00元,当前余额……”
十二万!
纵然在火锅局上,周老板亲口承诺了这三成分成,但当这笔巨款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的账户里时,那种冲击力,依旧远超我的想象。我反复数着那个数字后面的零,确认了一遍又一遍。十二万!这几乎相当于我这小店小半年的纯利!是我昔日守着一锅清汤,算计着每一分成本时,难以企及的数字。
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一股混杂着兴奋、难以置信、甚至是一丝惶恐的热流,迅速涌遍全身。这笔钱,意味着太多。它可以立刻改善我的生活,可以让我添置许多以前不敢想的设备,可以……让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物质上的宽松感。
然而,短暂的眩晕之后,一种更深的不安,如同水底的暗流,悄然涌动。这十二万,是“信息费”,是周老板对我“观察”能力的定价,更是他试图将我捆绑上他利益战车的第一根缰绳。他付钱如此爽快,除了兑现承诺,是否也是一种无声的示威和提醒?提醒我,他掌握着财富的渠道,也提醒我,我们之间已然存在的“交易”关系。
我放下手机,目光扫过这间略显陈旧却充满了自己汗水和心血的店面。墙壁上有些许油污的痕迹,桌椅的边角因常年使用而磨得发亮,那口巨大的汤锅边缘,甚至有一道不易察觉的细纹。这一切,与手机屏幕上那串冰冷的数字,形成了某种刺眼的对比。
“这钱闻着不像熬汤的。”——老陈那日冷峻的话语,毫无征兆地在我耳边响起,如同一声警钟。
恰在此时,店门上的风铃“叮咚”一响,打断了我的思绪。
是王姨。
她手里依旧拎着那个熟悉的透明塑料袋,里面是几块方方正正、冻得硬实的豆腐。她的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以及几分难以言表的感激。
“小张!”她一进门,便快步走到柜台前,声音里透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和后怕,“周老板刚才派人来跟我说了!说那个理财,内部名额没了,买不成了!让我还是老老实实存银行稳妥!”
她将冻豆腐放在柜台上,双手合十,像是拜佛一样对着我拜了拜,眼圈微微发红:“多亏了你啊,小张!多亏你帮姨‘看了’!要不然,姨这五万块……唉,我想想都后怕,这几天都没睡好觉!你可是救了姨的命根子了!”
看着她真情流露的样子,我心中那因十二万而产生的复杂心绪,瞬间被一种更为踏实、更为温暖的成就感所取代。守护住王姨这半生积蓄所带来的慰藉,远比那十二万的数字更让人心安。这或许,才是我这身“观察”本事,最初的意义所在。
“王姨,您别这么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连忙摆手,心中却是一暖,“以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咱得多留个心眼。”
“是是是,再也不敢贪这种便宜了!”王姨连连点头,又像是想起什么,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神秘和与有荣焉的口气,“周老板派来的人还说,你帮他了个大忙,夸你有本事呢!”
我笑了笑,没有接话。周老板的“夸赞”,此刻听来,滋味难明。
王姨又絮絮叨叨地说了些感激的话,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脚步都轻快了许多。
送走王姨,我看着那几块冻豆腐,心中已有计较。这十二万,是烫手的,却也是我应得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它。
我没有任何犹豫,从柜台里取出两沓崭新的、还带着银行封条的钞票,正好两万元。然后用一张普通的报纸仔细包好。
下午,我抽空去了趟王姨的小卖部。她正在整理货架,见到我来,有些意外。
“王姨,”我将报纸包递给她,“这钱,您收着。”
王姨一愣,打开报纸一看,看到那两沓红艳艳的钞票,吓了一跳,像是被烫到一样就要推回来:“小张,你这是干什么?!这钱姨不能要!你帮了姨天大的忙,姨还没好好谢你,怎么能要你的钱!”
我按住她的手,语气诚恳而坚定:“王姨,您听我说。这钱,不是我的,是周老板给的。他之所以能那么痛快地放过您那五万块,也是因为我在张记那件事上,帮他省了不止这点钱。这钱,本来就有您一份。您要是不收,我心里过意不去。就当是……弥补您这几天担惊受怕,就当是给弟弟(她儿子)将来结婚,多添个彩电钱。”
我将钱硬塞到她手里,继续说道:“而且,这事儿以后谁都别再提了,尤其是周老板那边。您就当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鑫利财富’,这钱,就是您自己攒的。”
王姨看着我,嘴唇翕动,眼眶里泪水直打转,最终还是收下了那两万块钱。她紧紧握着我的手,哽咽着说:“小张……姨……姨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你这孩子,心善,仁义!”
看着她收下钱,我心里才真正踏实下来。这两万块,既是补偿,也是封口,更是切割。我将周老板那十二万中,属于“王姨危机”这部分孽缘,尽可能地剥离和偿还了出去。
回到店里,已是傍晚。晚市渐起,人声鼎沸。我看着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食客,心中感慨万千。这十二万的横财,并未让我感到多少喜悦,反而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更多人情冷暖与世路艰险。
忙过一阵,我抽空去了隔壁老陈的包子铺。他正在巨大的案板上揉着面团,手臂稳健有力,每一次推、拉、揉、搓,都蕴含着某种不变的韵律。面团在他手下,渐渐变得光滑而充满弹性。
“老陈,给我来笼肉包子。”我站在门口说道。
老陈头也没抬,只是“嗯”了一声,继续揉着他的面。蒸笼冒着白色的蒸汽,带着面食特有的、令人安心的香气。
我看着他专注的背影,忽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告诉他我得了十二万?还是告诉他我用两万块安抚了王姨?似乎都不合适。这市井之中的情谊,有时比那些巨额的金钱,更加厚重,也更加脆弱。
很快,包子好了。老陈用油纸包了三个热气腾腾的肉包,递给我,依旧没看我,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趁热吃。”
我接过包子,付了钱。转身离开时,听到他在身后,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我耳中:
“路还长,别飘。”
我脚步一顿,没有回头,拿着那三个烫手的包子,走回了自己的店里。
坐在柜台后,我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面皮松软,肉馅鲜美,汁水充盈,是老陈一贯扎实的手艺。这味道,与我账户里那冰冷的十二万,与我方才经历的人情辗转,形成了奇异的对照。
我看着店里袅袅升起的热气,看着食客们满足的神情,心中渐渐明晰。这十二万,或许能改变一些东西,但它改变不了这锅汤需要慢火细熬的道理,改变不了老陈包子铺里那揉面的节奏,也改变不了王姨那冻豆腐里包含的情谊。
我将剩下的十万块钱,暂时封存了起来。它像一颗种子,蕴含着未知的可能,也潜藏着风险。而我,需要在这纷繁复杂的坐标轴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周老板的“三成分成”,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的风景是锦绣还是荆棘,尚需我步步为营,谨慎前行。这市井江湖,远比我想象的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