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换完成的瞬间,《橄榄树》那空灵而略带哀婉的旋律,如同涓涓细流,瞬间浸润了林烨的心田。不仅仅是音符和歌词,更是一种漂泊与追寻的意境,一种对远方、对自由、对精神归宿的深沉渴望。
这首歌,与《青花瓷》的婉约、《清明上河图》的磅礴、《沧海一声笑》的豪迈截然不同,它更内在,更个人,也更普世。用它来应对“经典改编”的主题,再合适不过。因为它本身就是另一个时空无争议的经典!
然而,如何“改编”,如何让这首经典在这个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又能清晰无误地打上他林烨的烙印,展现他所谓的“中国风”并非单一风格,成了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原版的编曲以吉他、弦乐为主,营造的是一种流浪、漂泊的民谣气息。如果照搬,固然动听,但似乎缺少了一点属于他的独特辨识度。
他沉吟片刻,意识再次沉入系统,点开了《橄榄树》的【编曲灵感】分支。系统提供的并非固定答案,而是多种可能性与融合思路。
其中一个方向,引起了他的注意——融入箫与古琴。
箫声的空灵、幽远,恰好能强化原曲中那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孤独与漂泊感。而古琴的沉稳、苍古,则能为这份漂泊注入一份东方式的哲思与定力,仿佛在漂泊中寻根,在远方思乡。
这个念头一出,林烨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用最具中国文人气息的乐器,去诠释一首关于流浪与追寻的歌曲,这种碰撞,本身就充满了艺术张力与创新意味!
他立刻拿出纸笔(这是他从苏雨墨那里学来的习惯,觉得更能捕捉灵感),开始勾勒编曲框架。前奏用古琴的泛音和散板引入,营造空旷寂寥之感;主歌部分以吉他为主,保持叙事感;副歌时,箫声介入,与弦乐交织,将情绪推高;间奏部分,甚至可以设计一段古琴与箫的对话……
越想,思路越清晰。他几乎能“听”到成品在脑海中回响。
就在这时,房门被敲响。是苏雨墨。
“在忙?”她看到桌上铺开的草稿纸。
“嗯,下一轮的歌,正在想编曲。”林烨没有隐瞒,甚至将《橄榄树》的歌词片段和她分享了一下,“我想加入古琴和箫的感觉。”
苏雨墨静静地看完歌词,眼中闪过一丝触动。她抬眸看向林烨:“这首歌……很美,有种说不出的乡愁。古琴和箫,很贴切。”她顿了顿,似乎在回忆什么,“我认识一位音乐学院退休的老教授,姓李,是古琴名家,箫也吹得极好。他性子有些孤高,但最爱有灵性的音乐。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试着问问,看他愿不愿意听听你的想法。”
林烨闻言,心中一喜。这正是他需要的!系统的灵感可以提供方向,但真正大师级的演奏,才能为作品注入灵魂。
“太好了!麻烦你了,雨墨。”林烨真诚地道谢。
苏雨墨浅浅一笑:“我先问问看,不一定能成。”她目光落在那些凌乱却充满想法的草稿上,轻声道,“你能想到用古琴和箫来诠释这种漂泊感,真的很特别。”
她的肯定,让林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送走苏雨墨,林烨再次投入到编曲的构思中。他要在见到那位李教授之前,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想法。
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灯火如同地上的星辰,而他的思绪,却已随着脑海中那空灵的旋律,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梦中的“橄榄树”。
这一次,他将不再仅仅展现中国风的“形”与“骨”,更要触摸其深处的“魂”——那份深植于血脉,关于故乡与远方、坚守与追寻的,永恒的情怀。
(第二十五章 终)
这首歌,与《青花瓷》的婉约、《清明上河图》的磅礴、《沧海一声笑》的豪迈截然不同,它更内在,更个人,也更普世。用它来应对“经典改编”的主题,再合适不过。因为它本身就是另一个时空无争议的经典!
然而,如何“改编”,如何让这首经典在这个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又能清晰无误地打上他林烨的烙印,展现他所谓的“中国风”并非单一风格,成了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原版的编曲以吉他、弦乐为主,营造的是一种流浪、漂泊的民谣气息。如果照搬,固然动听,但似乎缺少了一点属于他的独特辨识度。
他沉吟片刻,意识再次沉入系统,点开了《橄榄树》的【编曲灵感】分支。系统提供的并非固定答案,而是多种可能性与融合思路。
其中一个方向,引起了他的注意——融入箫与古琴。
箫声的空灵、幽远,恰好能强化原曲中那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孤独与漂泊感。而古琴的沉稳、苍古,则能为这份漂泊注入一份东方式的哲思与定力,仿佛在漂泊中寻根,在远方思乡。
这个念头一出,林烨顿时觉得豁然开朗!用最具中国文人气息的乐器,去诠释一首关于流浪与追寻的歌曲,这种碰撞,本身就充满了艺术张力与创新意味!
他立刻拿出纸笔(这是他从苏雨墨那里学来的习惯,觉得更能捕捉灵感),开始勾勒编曲框架。前奏用古琴的泛音和散板引入,营造空旷寂寥之感;主歌部分以吉他为主,保持叙事感;副歌时,箫声介入,与弦乐交织,将情绪推高;间奏部分,甚至可以设计一段古琴与箫的对话……
越想,思路越清晰。他几乎能“听”到成品在脑海中回响。
就在这时,房门被敲响。是苏雨墨。
“在忙?”她看到桌上铺开的草稿纸。
“嗯,下一轮的歌,正在想编曲。”林烨没有隐瞒,甚至将《橄榄树》的歌词片段和她分享了一下,“我想加入古琴和箫的感觉。”
苏雨墨静静地看完歌词,眼中闪过一丝触动。她抬眸看向林烨:“这首歌……很美,有种说不出的乡愁。古琴和箫,很贴切。”她顿了顿,似乎在回忆什么,“我认识一位音乐学院退休的老教授,姓李,是古琴名家,箫也吹得极好。他性子有些孤高,但最爱有灵性的音乐。如果你需要,我可以试着问问,看他愿不愿意听听你的想法。”
林烨闻言,心中一喜。这正是他需要的!系统的灵感可以提供方向,但真正大师级的演奏,才能为作品注入灵魂。
“太好了!麻烦你了,雨墨。”林烨真诚地道谢。
苏雨墨浅浅一笑:“我先问问看,不一定能成。”她目光落在那些凌乱却充满想法的草稿上,轻声道,“你能想到用古琴和箫来诠释这种漂泊感,真的很特别。”
她的肯定,让林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送走苏雨墨,林烨再次投入到编曲的构思中。他要在见到那位李教授之前,尽可能完善自己的想法。
窗外,华灯初上。城市的灯火如同地上的星辰,而他的思绪,却已随着脑海中那空灵的旋律,飘向了远方,飘向了那梦中的“橄榄树”。
这一次,他将不再仅仅展现中国风的“形”与“骨”,更要触摸其深处的“魂”——那份深植于血脉,关于故乡与远方、坚守与追寻的,永恒的情怀。
(第二十五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