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琴箫古道-《乐坛神话:从国风复兴开始》

  苏雨墨的引荐比预想中更为顺利。那位姓李的老教授在电话里听她简单描述了林烨的情况和《橄榄树》的意境后,沉默了片刻,竟意外地没有拒绝,只说了句“带他过来听听”。

  两天后的下午,林烨和苏雨墨来到了位于城西一个老旧小区。李教授的家在一楼,带一个小院。院墙爬满了青藤,推开虚掩的木门,仿佛瞬间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院内种着几丛翠竹,石桌上摆着一套紫砂茶具,角落里甚至有一口小小的水缸,养着几尾锦鲤。

  一个穿着灰色布褂、头发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人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闭目养神。他身形清瘦,面容古拙,身旁的石桌上,安静地躺着一具以锦囊包裹的古琴。

  “李爷爷。”苏雨墨轻声唤道。

  李教授睁开眼,目光先是温和地落在苏雨墨身上,点了点头,随即转向林烨。他的眼神并不锐利,却带着一种沉淀了岁月的通透与审视,仿佛能一眼看进人的心底。

  “李教授,您好,我是林烨。”林烨不卑不亢地行礼问好。

  “坐。”李教授指了指对面的石凳,声音平和,带着些许沙哑,“雨墨丫头说,你写了首关于‘远方’的歌,想用琴和箫?”

  “是。”林烨在石凳上坐下,腰背自然挺直。他没有急于拿出曲谱,而是先阐述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漂泊感不一定是凄苦的,它可以是一种追寻,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古琴的空灵和苍古,箫声的幽远与寂寥,或许能赋予这种追寻一种东方式的、带着哲思的底色。”

  李教授闻言,古井无波的眼中似乎闪过一丝微光。他没有评价,只是轻轻掀开了古琴的锦囊,露出一张木色温润、断纹清晰的七弦琴。他伸出修长的手指,随意在琴弦上一拨。

  “嗡——”

  一声低沉而悠长的泛音在小小的院落中荡开,仿佛直接敲击在人的心脏上。周围的竹叶似乎都随之轻轻一颤。

  “琴为心声。”李教授淡淡道,“你的歌,唱来听听。不用伴奏,清唱。”

  林烨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关键的考验。他闭上眼,排除杂念,将心神完全沉浸到《橄榄树》的意境之中。他开口,声音清澈而带着一丝天然的沙哑,仿佛旅人历经风霜后的诉说: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没有复杂的技巧,只有最真挚的情感流淌。他的歌声在古琴余韵未绝的院落里回荡,与竹影、清风、石桌融为一体。

  李教授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琴弦上轻轻摩挲,眼神飘向了远方的天空,仿佛也随着歌声去往了某个遥远的地方。

  当林烨唱到副歌部分,那充满渴望与叩问的“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时,李教授的手指终于动了。

  他没有按照任何成谱,只是即兴地,跟着林烨歌声的情绪,在琴弦上勾勒出几个寥落的音符。那琴音时断时续,如同远山的回响,又如旅人踽踽独行的脚步,完美地嵌入了歌声的缝隙,非但没有喧宾夺主,反而将那份孤独与追寻衬托得更加深刻动人。

  一曲唱罢,院落里久久无声。

  李教授收回望向远方的目光,重新落在林烨身上,审视的目光中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欣赏,有感慨,似乎还有一丝遇到知音般的欣慰。

  “你这孩子……心里有山河。”他最终缓缓开口,给出了这样一个评价。“这首歌,不是无根的漂泊,是带着故土的魂在行走。”

  他轻轻抚过琴身:“琴和箫,我接了。什么时候排练,让雨墨丫头告诉我。”

  他没有问编曲细节,没有谈报酬,只是基于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和共鸣,便做出了决定。

  林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涌起浓浓的感激与敬意:“谢谢李教授!”

  离开小院,走在喧嚣再起的街道上,林烨的心却仿佛还留在那片静谧之中。他知道,有了李教授的琴箫加持,这首《橄榄树》必将超越单纯的“好听”,成为一件真正能触动灵魂的艺术品。

  琴箫古道,即将在现代化的舞台上,奏响一曲关于追寻的永恒绝响。

  (第二十六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