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亲的温情尚未散去,一纸来自岳麓书院的公文,伴随着欧阳修亲笔私信,送到了杜明远和石磐手中。信使是石磐的同窗挚友周文渊,他风尘仆仆,脸上却带着与有荣焉的喜色。
欧阳修在信中盛赞石磐才学品行,尤其赏识其《安边策》中立足民本的务实见解。然而,这位大儒的推荐,却出乎许多人意料。他并未按惯例,将这位新科举人推荐至翰林院或六部观政,而是 力主其前往两湖地区一个名为“沔阳”的下等小县,担任知县实缺!理由掷地有声:“玉不琢,不成器。翰林清贵,然易流于空谈;州县烦剧,正可历练真才。知县者,亲民之官也,无一事不关乎民生,无一策不源于实践。磐生性淳厚,见识已具,然需于基层百事中磨去书生气,增益其所能。沔阳县地瘠民贫,水患频仍,正需一心怀百姓、勇于任事之良吏。此非贬谪,实乃重用之前奏也。”
此议一出,平安县内反应各异。钱多多首先咋舌:“沔阳?俺听说过!那是出了名的‘穷窝子’‘水袋子’!赋税难征,盗匪时有,去的官儿十个有九个叫苦不迭!欧阳山长这是……要把石头往火坑里推?” 孙慢慢也捻须沉吟:“自古翰林乃清要之选,前程远大。这州县……尤其是下县……恐琐务缠身,耽误学问啊。” 不少乡绅也觉可惜,认为石举人 大有可为,何必去那苦寒之地受苦。
杜明远却 将欧阳修的信反复看了数遍,眼中精光闪烁。他屏退众人,独留石磐与周文渊,沉声道:“欧阳公真乃国士之眼!此荐用心良苦,深远无比!” 他转向石磐,“石头,你可知其中深意?”
石磐迎上杜明远的目光,神色平静,显然已深思熟虑:“杜伯伯,学生明白。欧阳恩师是让学生 褪去书院光环,脚踏实地,从最艰难处做起。翰林院虽好,然高谈阔论者众,真知灼见者寡。唯有亲历钱谷刑名、抚慰黎民,方能知百姓疾苦,懂治国之道。沔阳虽苦,恰如一方璞玉,正可施展拳脚。学生……愿往!”
周文渊在一旁补充道:“石兄所言极是。欧阳山长常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与其在京城蹉跎岁月,不如为民做几件实事。况且,沔阳地处要冲,情况复杂,若能治理得当,其功其能,必为上峰所重。此乃 以退为进 之策。”
杜明远欣慰点头:“好!既然你心意已决,杜伯伯支持你!” 他取出平安县的舆图、钱粮册、刑名案卷,开始 如数家珍般 向石磐剖析一个县级政权的运作细节:如何应对上级摊派?如何平衡士绅利益?如何兴修水利?如何断案决狱?如何安抚流民?他将自己多年为官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书房内,烛火通明,一老一少,一问一答,直至东方既白。
接下来的日子,石磐并未沉浸在归乡的喜悦中,而是 一头扎进了杜明远的书房和县衙档案库。他跟着孙慢慢学习钱粮核算,跟着衙役下乡勘察田亩,甚至亲自坐上大堂,观摩杜明远审理民间纠纷。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书本上的“民本”二字,落实到一县之治,竟是如此具体、琐碎甚至棘手!一件简单的田界争执,可能牵扯宗族宿怨;一次寻常的赋税征收,可能引发官民冲突。“阳春白雪”的策论,在这里需要变成“下里巴人”的切实举措。
小丫默默为他准备着行装,将新织的厚实布料塞进他的箱笼。两人偶有交谈,却多围绕织坊经营、沔阳风物,昔日那份朦胧情愫,似乎被更成熟、更务实的关切所取代。一次,小丫轻声问:“听说那边潮气重,易生瘴疠……你……一切小心。” 石磐看着她,郑重答道:“嗯。你……也要保重。平安织很好,你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深深的默契与祝福。
临行前夜,杜明远将一枚刻有“明”字的私印赠予石磐,嘱托道:“此去沔阳,山高水长。遇有难决之事,可凭此印,求助当地一位故交。记住, 为官之道,首在正心,次在务实,三在持恒。不求急功近利,但求问心无愧。平安县,永远是你的后盾。”
翌日清晨,石磐再次告别平安县。此次送行,不似上次那般悲切,更多了几分壮行的意味。杜明远、钱多多、孙慢慢、柳娘子、小丫、李火火、红姑、狗蛋……所有乡邻,皆来相送。石磐 翻身上马,回望这片给予他新生与力量的故土,目光坚定。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不再是书斋的宁静,而是真实官场的风刀霜剑与民生百态。
马蹄声远,尘土渐落。
书院理想,将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欧阳修精心铺设的这条路,是坦途还是荆棘?
年轻的知县,将如何面对沔阳的第一道难题?
欧阳修在信中盛赞石磐才学品行,尤其赏识其《安边策》中立足民本的务实见解。然而,这位大儒的推荐,却出乎许多人意料。他并未按惯例,将这位新科举人推荐至翰林院或六部观政,而是 力主其前往两湖地区一个名为“沔阳”的下等小县,担任知县实缺!理由掷地有声:“玉不琢,不成器。翰林清贵,然易流于空谈;州县烦剧,正可历练真才。知县者,亲民之官也,无一事不关乎民生,无一策不源于实践。磐生性淳厚,见识已具,然需于基层百事中磨去书生气,增益其所能。沔阳县地瘠民贫,水患频仍,正需一心怀百姓、勇于任事之良吏。此非贬谪,实乃重用之前奏也。”
此议一出,平安县内反应各异。钱多多首先咋舌:“沔阳?俺听说过!那是出了名的‘穷窝子’‘水袋子’!赋税难征,盗匪时有,去的官儿十个有九个叫苦不迭!欧阳山长这是……要把石头往火坑里推?” 孙慢慢也捻须沉吟:“自古翰林乃清要之选,前程远大。这州县……尤其是下县……恐琐务缠身,耽误学问啊。” 不少乡绅也觉可惜,认为石举人 大有可为,何必去那苦寒之地受苦。
杜明远却 将欧阳修的信反复看了数遍,眼中精光闪烁。他屏退众人,独留石磐与周文渊,沉声道:“欧阳公真乃国士之眼!此荐用心良苦,深远无比!” 他转向石磐,“石头,你可知其中深意?”
石磐迎上杜明远的目光,神色平静,显然已深思熟虑:“杜伯伯,学生明白。欧阳恩师是让学生 褪去书院光环,脚踏实地,从最艰难处做起。翰林院虽好,然高谈阔论者众,真知灼见者寡。唯有亲历钱谷刑名、抚慰黎民,方能知百姓疾苦,懂治国之道。沔阳虽苦,恰如一方璞玉,正可施展拳脚。学生……愿往!”
周文渊在一旁补充道:“石兄所言极是。欧阳山长常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与其在京城蹉跎岁月,不如为民做几件实事。况且,沔阳地处要冲,情况复杂,若能治理得当,其功其能,必为上峰所重。此乃 以退为进 之策。”
杜明远欣慰点头:“好!既然你心意已决,杜伯伯支持你!” 他取出平安县的舆图、钱粮册、刑名案卷,开始 如数家珍般 向石磐剖析一个县级政权的运作细节:如何应对上级摊派?如何平衡士绅利益?如何兴修水利?如何断案决狱?如何安抚流民?他将自己多年为官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书房内,烛火通明,一老一少,一问一答,直至东方既白。
接下来的日子,石磐并未沉浸在归乡的喜悦中,而是 一头扎进了杜明远的书房和县衙档案库。他跟着孙慢慢学习钱粮核算,跟着衙役下乡勘察田亩,甚至亲自坐上大堂,观摩杜明远审理民间纠纷。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书本上的“民本”二字,落实到一县之治,竟是如此具体、琐碎甚至棘手!一件简单的田界争执,可能牵扯宗族宿怨;一次寻常的赋税征收,可能引发官民冲突。“阳春白雪”的策论,在这里需要变成“下里巴人”的切实举措。
小丫默默为他准备着行装,将新织的厚实布料塞进他的箱笼。两人偶有交谈,却多围绕织坊经营、沔阳风物,昔日那份朦胧情愫,似乎被更成熟、更务实的关切所取代。一次,小丫轻声问:“听说那边潮气重,易生瘴疠……你……一切小心。” 石磐看着她,郑重答道:“嗯。你……也要保重。平安织很好,你做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简单的对话,却蕴含着深深的默契与祝福。
临行前夜,杜明远将一枚刻有“明”字的私印赠予石磐,嘱托道:“此去沔阳,山高水长。遇有难决之事,可凭此印,求助当地一位故交。记住, 为官之道,首在正心,次在务实,三在持恒。不求急功近利,但求问心无愧。平安县,永远是你的后盾。”
翌日清晨,石磐再次告别平安县。此次送行,不似上次那般悲切,更多了几分壮行的意味。杜明远、钱多多、孙慢慢、柳娘子、小丫、李火火、红姑、狗蛋……所有乡邻,皆来相送。石磐 翻身上马,回望这片给予他新生与力量的故土,目光坚定。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不再是书斋的宁静,而是真实官场的风刀霜剑与民生百态。
马蹄声远,尘土渐落。
书院理想,将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欧阳修精心铺设的这条路,是坦途还是荆棘?
年轻的知县,将如何面对沔阳的第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