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匾悬挂不过旬日,省府文书便至,言称都察院巡按御史王大人,奉旨巡察地方吏治民情,将于近日抵达平安县,一则宣示朝廷嘉奖之意,二则“观风问俗”,体察“忠义良民”之地的治理之方。文书措辞堂皇,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审视意味,让杜明远和石磐心中的那根弦,绷得更紧了。
巡按御史,品阶不高(仅为正七品,与知县同级),但因其是中央都察院派遣,代表皇帝巡察地方,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地方官员,即便是品级更高的督抚大员,亦需敬畏三分,可谓“代天子巡狩”。此番前来,绝非简单的“观风问俗”。
王巡按的车驾抵达那日,场面颇为隆重。王大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三绺长髯,官袍虽旧却浆洗得笔挺,眼神开阖间精光内敛,举止谈吐皆合礼制,对杜明远和石磐更是客气有加,满口皆是“杜县令治理有方,石举人年轻有为,平安县实乃一方乐土,下官特来学习请教”云云。然而,在这份恰到好处的客气之下,石磐却敏锐地捕捉到那目光扫过县衙屋舍、衙役吏员时,一闪而过的审视与计算。
接风宴席上,王巡按绝口不提矿税、银钱等敏感话题,只与杜明远聊些农桑节气、典籍文章,又不时向石磐问起京城风物、欧阳修山长的学问遗风,言语间对欧阳公推崇备至,俨然一位风雅的文士。但酒过三巡,他便似不经意般笑问道:“闻听贵县银矿管理井井有条,产量既丰,且能惠及乡里,不知有何妙法,可令矿工安居乐业,不至生事?也好让下官撰文,为他处借鉴。” 杜明远从容应对,只说是仰赖朝廷福荫、百姓勤勉,并严格执行朝廷矿务章程,并未有何特异之法。
次日,王巡按提出要“亲眼见识平安盛景”。杜明远与石磐亲自陪同,先看义学。狗蛋率蒙童诵书,声音朗朗。王巡按点头赞许,却细细询问束修几何、蒙童家中境况、所用书籍来源。又至织坊,但见机杼声声,秩序井然。小丫与柳娘子从容介绍,王巡按对织工收入、布料销路问得极为详尽。午后视察银矿,李火火早已得信,将矿厂打理得整洁有序,王巡按远远望见矿洞深邃,守卫森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神色,却只夸李火火治矿有方,未再深入。
一连数日,王巡按白日“视察”,夜晚则单独召见县中老吏、乡间耆老,甚至“偶遇”些市井商贩,问询内容看似琐碎,实则皆围绕县衙财政、矿厂收益分配、织坊与官府的关联、乃至石磐此次进京的细节及平日言行。这些动静,自然通过红姑的暗线,一一报至杜明远处。
“这位王大人,笑里藏刀,功夫做得十足。”杜明远对石磐叹道,“他不查账目,不问刑狱,专在人情世故、民生细节上下功夫,是想从根子上摸清我平安县的底细,找出我等与百姓‘过于’融洽、乃至可能‘结党营私’的迹象,或是银矿收益‘用途不当’的把柄。” 石磐点头:“他尤其关注我与京中往来,以及欧阳师门旧谊,恐是有人授意,想从我这头找到突破口,牵连出曹公公或是其他。”
面对这看似温和、实则凶险的探查,平安县展现了惊人的凝聚力。被问询的乡民,皆言杜县令清廉、石举人仁厚,县政公平;被问及矿厂、织坊,皆说规矩严明,造福地方。王巡按几日下来,竟未抓到任何明显的错处,反而从百姓口中听到不少对杜、石二人的由衷赞誉。
然而,王巡按并不气馁。离县前日,他再次与杜明远、石磐密谈,笑容依旧和煦:“杜县令,石举人,平安县果然名不虚传,民风淳朴,吏治清明,下官回京,定当如实禀报。只是……”他话锋一转,“如今朝廷艰难,北疆、辽东,处处用兵,粮饷吃紧。平安县有此基业,实属不易。然‘忠义’二字,不仅在安民,更在急公好义。若朝廷他日再有征调,还望平安县能一如既往,堪为表率啊。”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是提醒,也是警告,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送走王巡按,平安县上空的那片阴云似乎并未散去,反而更加低沉。来者不善,平安县虽暂时应对得当,但真正的考验,恐怕才刚刚开始。王巡按带回都察院的“观风”报告,将会如何书写?朝廷下一步,又会有何种动作?平安县的安宁,还能持续多久?
巡按御史,品阶不高(仅为正七品,与知县同级),但因其是中央都察院派遣,代表皇帝巡察地方,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地方官员,即便是品级更高的督抚大员,亦需敬畏三分,可谓“代天子巡狩”。此番前来,绝非简单的“观风问俗”。
王巡按的车驾抵达那日,场面颇为隆重。王大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三绺长髯,官袍虽旧却浆洗得笔挺,眼神开阖间精光内敛,举止谈吐皆合礼制,对杜明远和石磐更是客气有加,满口皆是“杜县令治理有方,石举人年轻有为,平安县实乃一方乐土,下官特来学习请教”云云。然而,在这份恰到好处的客气之下,石磐却敏锐地捕捉到那目光扫过县衙屋舍、衙役吏员时,一闪而过的审视与计算。
接风宴席上,王巡按绝口不提矿税、银钱等敏感话题,只与杜明远聊些农桑节气、典籍文章,又不时向石磐问起京城风物、欧阳修山长的学问遗风,言语间对欧阳公推崇备至,俨然一位风雅的文士。但酒过三巡,他便似不经意般笑问道:“闻听贵县银矿管理井井有条,产量既丰,且能惠及乡里,不知有何妙法,可令矿工安居乐业,不至生事?也好让下官撰文,为他处借鉴。” 杜明远从容应对,只说是仰赖朝廷福荫、百姓勤勉,并严格执行朝廷矿务章程,并未有何特异之法。
次日,王巡按提出要“亲眼见识平安盛景”。杜明远与石磐亲自陪同,先看义学。狗蛋率蒙童诵书,声音朗朗。王巡按点头赞许,却细细询问束修几何、蒙童家中境况、所用书籍来源。又至织坊,但见机杼声声,秩序井然。小丫与柳娘子从容介绍,王巡按对织工收入、布料销路问得极为详尽。午后视察银矿,李火火早已得信,将矿厂打理得整洁有序,王巡按远远望见矿洞深邃,守卫森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神色,却只夸李火火治矿有方,未再深入。
一连数日,王巡按白日“视察”,夜晚则单独召见县中老吏、乡间耆老,甚至“偶遇”些市井商贩,问询内容看似琐碎,实则皆围绕县衙财政、矿厂收益分配、织坊与官府的关联、乃至石磐此次进京的细节及平日言行。这些动静,自然通过红姑的暗线,一一报至杜明远处。
“这位王大人,笑里藏刀,功夫做得十足。”杜明远对石磐叹道,“他不查账目,不问刑狱,专在人情世故、民生细节上下功夫,是想从根子上摸清我平安县的底细,找出我等与百姓‘过于’融洽、乃至可能‘结党营私’的迹象,或是银矿收益‘用途不当’的把柄。” 石磐点头:“他尤其关注我与京中往来,以及欧阳师门旧谊,恐是有人授意,想从我这头找到突破口,牵连出曹公公或是其他。”
面对这看似温和、实则凶险的探查,平安县展现了惊人的凝聚力。被问询的乡民,皆言杜县令清廉、石举人仁厚,县政公平;被问及矿厂、织坊,皆说规矩严明,造福地方。王巡按几日下来,竟未抓到任何明显的错处,反而从百姓口中听到不少对杜、石二人的由衷赞誉。
然而,王巡按并不气馁。离县前日,他再次与杜明远、石磐密谈,笑容依旧和煦:“杜县令,石举人,平安县果然名不虚传,民风淳朴,吏治清明,下官回京,定当如实禀报。只是……”他话锋一转,“如今朝廷艰难,北疆、辽东,处处用兵,粮饷吃紧。平安县有此基业,实属不易。然‘忠义’二字,不仅在安民,更在急公好义。若朝廷他日再有征调,还望平安县能一如既往,堪为表率啊。”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是提醒,也是警告,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送走王巡按,平安县上空的那片阴云似乎并未散去,反而更加低沉。来者不善,平安县虽暂时应对得当,但真正的考验,恐怕才刚刚开始。王巡按带回都察院的“观风”报告,将会如何书写?朝廷下一步,又会有何种动作?平安县的安宁,还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