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高悬,平安县衙二堂内,茶香袅袅,却掩不住空气中无形的紧绷。巡按御史王大人端坐主位,面含淡笑,指尖轻叩紫檀木椅的扶手,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堂下肃立的杜明远与石磐。他昨日抵达时的和风细雨,此刻已化作一种沉甸甸的审视,压得人喘不过气。杜明远心知,这位京中来的“观风使”,绝非泛泛的走马观花,其笑靥之下,藏着的是度量利弊、寻找破绽的尺与刀。
“杜县令,”王巡按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陛下御赐‘忠义良民’金匾,悬于尔等大堂,此乃旷世恩典,亦是无上责任。平安县能得此殊荣,必有过人之处。本官奉旨观风,意欲详察县库收支、矿厂运作、民生百态,一则为朝廷采风,以资借鉴;二则,也是要看看,这‘忠义’二字,是否名实相副,能否经得起推敲。”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杜明远,“听闻县库存银颇丰,矿厂岁入亦足,不知杜县令可愿将近年账册、矿厂细目,容本官一观?”
此言一出,堂内静得落针可闻。石磐垂手立于杜明远侧后,心头一紧。查验账目、探问矿利,这是直指核心而来!若账目有丝毫含糊,或矿利分配有半点瑕疵,便是现成的把柄。他看向杜明远,却见杜明远神色平静,毫无惊惶,只微微躬身,从容应道:“王大人所言极是。皇恩浩荡,平安县上下感佩莫名,唯有鞠躬尽瘁,以实绩报效朝廷。县库账册、矿厂文书,下官早已命人备齐,大人随时可查阅。”说罢,他侧身对侍立一旁的钱多多示意。钱多多会意,立刻指挥两名书吏,抬上数口沉甸甸的樟木箱子,箱盖开启,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标签清晰的账册卷宗。另一名吏员则铺开一张详尽的矿厂运作图则,其上工序、人员、产出、支出,标注得明明白白。
杜明远亲自上前,引王巡按观看:“此乃近三年来平安县库银收支总册,每笔款项来源去向,皆有据可查。春耕贷种、冬赈孤寡、修桥铺路、吏役俸银,皆在此列。矿厂方面,所有产出均按朝廷定例,解送省库,留存部分用于本地水利修缮、矿工抚恤及县衙公用,账目清晰,绝无丝毫侵吞挪用。”他言语平和,却字字铿锵,一边解说,一边随手抽出几本账册,指出关键数据,对答如流。其账目之清晰,数字之严谨,连随王巡按而来的户部老吏,也暗自点头。
王巡按细细翻阅,起初神色淡然,渐渐眉梢微挑。他原以为会找到些糊涂账、或者些微的“惯例”贪墨,却发现平安县的账目竟如清水白石,一目了然。更令他惊讶的是,杜明远非但不遮掩矿利,反而主动详述如何将矿厂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兴修的那几条水渠如何惠及千顷良田,设立的抚恤章程如何让矿工无后顾之忧。这种坦荡,反而让存心挑刺者无从下手。王巡按沉吟片刻,忽又问道:“如此说来,平安县库充盈,百姓富足。然如今北疆不宁,朝廷用度浩繁,各地加派频仍,平安县既有余力,为何不见主动捐输,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此问更为刁钻,直指“忠义”之本。
杜明远闻言,不慌不忙,躬身再答:“大人明鉴。平安县虽薄有积蓄,然皆是备荒银两,乃为应对本县可能之水旱灾异,实不敢轻易动用。且本县百姓,皆赖杜伯伯……呃,杜县令与前任诸位大人休养生息,方得温饱,若骤加摊派,恐伤民力,反损朝廷爱民之德。况且,”他话锋一转,语气恳切,“下官以为,‘忠义’之本,在于守土安民。平安县能按时完粮纳税,使境内安宁,百姓不流离失所,便是对朝廷最大的忠义。若各地皆能如平安县般,朝廷又何须为边饷忧心?” 这一番话,既说明了不主动捐输的缘由(备荒、惜民),又巧妙地将“忠义”的内涵从单纯的“输捐”提升到了“治理根本”的层面,守中有攻,令人难以驳斥。
王巡按盯着杜明远,半晌不语。他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县令,其清廉、干练与对民情的把握,远超其预料。这种以退为进、坦诚示之的策略,反而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让他酝酿已久的诸多诘难,都像是打在了空处。他心中暗忖:此人不简单,平安县这块铁板,比想象中更难啃。然而,他面上却不露分毫,只淡淡道:“杜县令治县有方,账目清晰,本官知道了。明日,再去矿厂与织坊一观。”
杜明远恭声应下,心中却无丝毫放松。他知道,这第一关看似过了,但王巡按的探查绝不会就此停止。矿厂、织坊,才是更容易滋生“故事”的地方。尤其是织坊,女子掌事,在外人眼中或被视为薄弱环节。阳谋之下,暗流如何涌动?王巡按下一步,又会指向何处?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杜县令,”王巡按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陛下御赐‘忠义良民’金匾,悬于尔等大堂,此乃旷世恩典,亦是无上责任。平安县能得此殊荣,必有过人之处。本官奉旨观风,意欲详察县库收支、矿厂运作、民生百态,一则为朝廷采风,以资借鉴;二则,也是要看看,这‘忠义’二字,是否名实相副,能否经得起推敲。”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直视杜明远,“听闻县库存银颇丰,矿厂岁入亦足,不知杜县令可愿将近年账册、矿厂细目,容本官一观?”
此言一出,堂内静得落针可闻。石磐垂手立于杜明远侧后,心头一紧。查验账目、探问矿利,这是直指核心而来!若账目有丝毫含糊,或矿利分配有半点瑕疵,便是现成的把柄。他看向杜明远,却见杜明远神色平静,毫无惊惶,只微微躬身,从容应道:“王大人所言极是。皇恩浩荡,平安县上下感佩莫名,唯有鞠躬尽瘁,以实绩报效朝廷。县库账册、矿厂文书,下官早已命人备齐,大人随时可查阅。”说罢,他侧身对侍立一旁的钱多多示意。钱多多会意,立刻指挥两名书吏,抬上数口沉甸甸的樟木箱子,箱盖开启,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标签清晰的账册卷宗。另一名吏员则铺开一张详尽的矿厂运作图则,其上工序、人员、产出、支出,标注得明明白白。
杜明远亲自上前,引王巡按观看:“此乃近三年来平安县库银收支总册,每笔款项来源去向,皆有据可查。春耕贷种、冬赈孤寡、修桥铺路、吏役俸银,皆在此列。矿厂方面,所有产出均按朝廷定例,解送省库,留存部分用于本地水利修缮、矿工抚恤及县衙公用,账目清晰,绝无丝毫侵吞挪用。”他言语平和,却字字铿锵,一边解说,一边随手抽出几本账册,指出关键数据,对答如流。其账目之清晰,数字之严谨,连随王巡按而来的户部老吏,也暗自点头。
王巡按细细翻阅,起初神色淡然,渐渐眉梢微挑。他原以为会找到些糊涂账、或者些微的“惯例”贪墨,却发现平安县的账目竟如清水白石,一目了然。更令他惊讶的是,杜明远非但不遮掩矿利,反而主动详述如何将矿厂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兴修的那几条水渠如何惠及千顷良田,设立的抚恤章程如何让矿工无后顾之忧。这种坦荡,反而让存心挑刺者无从下手。王巡按沉吟片刻,忽又问道:“如此说来,平安县库充盈,百姓富足。然如今北疆不宁,朝廷用度浩繁,各地加派频仍,平安县既有余力,为何不见主动捐输,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此问更为刁钻,直指“忠义”之本。
杜明远闻言,不慌不忙,躬身再答:“大人明鉴。平安县虽薄有积蓄,然皆是备荒银两,乃为应对本县可能之水旱灾异,实不敢轻易动用。且本县百姓,皆赖杜伯伯……呃,杜县令与前任诸位大人休养生息,方得温饱,若骤加摊派,恐伤民力,反损朝廷爱民之德。况且,”他话锋一转,语气恳切,“下官以为,‘忠义’之本,在于守土安民。平安县能按时完粮纳税,使境内安宁,百姓不流离失所,便是对朝廷最大的忠义。若各地皆能如平安县般,朝廷又何须为边饷忧心?” 这一番话,既说明了不主动捐输的缘由(备荒、惜民),又巧妙地将“忠义”的内涵从单纯的“输捐”提升到了“治理根本”的层面,守中有攻,令人难以驳斥。
王巡按盯着杜明远,半晌不语。他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位县令,其清廉、干练与对民情的把握,远超其预料。这种以退为进、坦诚示之的策略,反而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让他酝酿已久的诸多诘难,都像是打在了空处。他心中暗忖:此人不简单,平安县这块铁板,比想象中更难啃。然而,他面上却不露分毫,只淡淡道:“杜县令治县有方,账目清晰,本官知道了。明日,再去矿厂与织坊一观。”
杜明远恭声应下,心中却无丝毫放松。他知道,这第一关看似过了,但王巡按的探查绝不会就此停止。矿厂、织坊,才是更容易滋生“故事”的地方。尤其是织坊,女子掌事,在外人眼中或被视为薄弱环节。阳谋之下,暗流如何涌动?王巡按下一步,又会指向何处?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