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天皇的即位,并未如藤原基经所预期的那般高枕无忧。表面上,他权倾朝野,政令皆出关白邸,年迈体弱的光孝天皇完全是他手中的傀儡。
然而,权力的巅峰往往伴随着更深的不安。
部分皇族和古老贵族世家,如式部卿源冷泉等人,虽不敢公然对抗,但那种隐藏在恭敬言辞下的疏离与偶尔在诗会文社中流露出的讥讽,都像细小的芒刺,提醒着藤原基经,他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
“阿衡事件”便是一次小小的试探。
学者橘广相在诏书中使用了古语“阿衡”来形容他,虽本质是褒扬,却被他敏锐地抓住,借题发挥,称病不朝,以此逼迫光孝天皇和潜在的反对派彻底屈服。事件最终以橘广相被贬、天皇更加依赖他而告终,但这个过程让藤原基经意识到,仅靠朝堂上的权术斗争来维系权威,成本高昂且易生变数。他需要更直接、更强大的震慑,需要能将所有人的利益(或恐惧)与他捆绑在一起的东西。
这时,来自九州太宰府的年度财报送到了他的案头。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博多湾贸易的繁荣:来自大唐、新罗,尤其是唐国钱氏商船,带来了精美的丝绸、瓷器、书籍和香料,换走了大量的日本砂金、珍珠和漆器。那数字所代表的财富,让藤原基经怦然心动。这财富,目前大多流入太宰府地方官员和与之勾结的豪族手中,甚至可能成为那些潜在反对者们的经济基础。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疯狂滋生:如果……如果能将博多湾的贸易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将这滚滚财源变为藤原家的私产,并用它来犒赏忠于自己的势力,那么,还有谁敢有贰心?
在一次仅有几位心腹参与的密议中,藤原基经用手指重重地点着财报上博多湾的位置,眼中闪烁着贪婪与决断的光芒:“博多之利,养肥了太多蛀虫,却未用于巩固国本。如今朝廷权威有待彰显,亟需资源。吾意已决,派遣朝廷水师,进驻博多湾,全面接管贸易事务,清除不法商贩,尤其是那些……可能与国内不安定因素勾结的浙西商人!”
谋士纪望山略有迟疑:“殿下,唐国在清海镇和耽罗岛有强军,其将领钱固麾下北海舰队常年在彼处巡航,战力不俗,强行接管,恐……”
“恐什么?”藤原基经冷哼一声,打断了他,“区区一镇守将,焉敢与我堂堂日本国威抗衡?我水师堂堂正正进驻本国港口,整顿贸易,天经地义!若那钱固识相便罢,若敢阻拦,便是挑衅,正好一举歼灭,永绝后患!” 他被贪欲和权谋冲昏了头脑,坚信凭借日本水师足以威慑或击败任何敢于干涉的力量。
命令以密旨的形式下达至九州太宰府和负责西海防务的水师。一支由数十艘战船、约三千水军组成的日本水师,在藤原基经亲信的将领指挥下,浩浩荡荡驶向博多湾,意图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接管市场,驱逐浙西商人。
然而,藤原基严重误判了形势。驻守耽罗岛的钱固,作为钱镠集团经营北方海疆的关键人物,其北海舰队五千精锐,不仅战力强悍,而且肩负着维护浙西至新罗、日本海路畅通的重任。舰队常年以清海镇为基地,定期巡航朝鲜半岛西岸与日本北九州海域,对博多湾一带的动静了如指掌。钱镠赋予前线将领极大的临机决断之权,特别是涉及保护海上利益时。
日本水师异常的大规模集结和动向,很快被钱固派出的侦察快船发现。情报迅速送至坐镇清海镇的钱固手中。
“好个藤原基经,竟敢把主意打到博多湾!”钱固看着地图,目光锐利。他深知此事绝非简单的地方摩擦,而是日本中央政权试图挑战浙西海上权威的明确信号。若让其得逞,不仅浙西利益受损,更会助长周边势力觊觎之心。
无需请示远在杭州的钱镠,钱固拥有足够的自主权来应对此类威胁。“传令!北海舰队全体出击,目标玄界滩,截击日军船队!务求全歼,震慑敌胆!”他的命令果断而坚决。
训练有素的浙西水军迅速启航,凭借对海流的熟悉和更优的船只性能,抢在日本水师完全展开之前,在博多湾以西的玄界滩外海完成了拦截部署。
当日,海风猎猎。当日本水师看到前方海平面上出现密密麻麻、船体高大的浙西战舰时,指挥官才意识到大事不妙。钱固站在旗舰楼船之上,令旗挥动,浙西舰队如离弦之箭,分成数队,以娴熟的战术穿插分割日军阵型。火箭、弩炮覆盖射击,接舷战在日军混乱中迅速展开。浙西士卒久经沙场,装备精良,日军虽勇,但在组织和战力上完全处于下风。
战斗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日军战船接连被焚毁、击沉,企图抵抗的士兵在激烈的白刃战中纷纷倒下。海水被染红,落水者的呼号声与战鼓喊杀声交织。不到两个时辰,试图侵占博多湾的日本水师主力便告全军覆没,仅有少数船只侥幸逃脱。
惨败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传回平安京,朝野震动。对于藤原基经而言,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耻大辱,更是对其个人权威和政治生命的严峻挑战。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是他贪念作祟、主动挑衅才招致如此惨败——他的政敌必将发动致命攻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危急关头,藤原基经展现出了高人一等的权术。他立刻下令封锁消息,控制败兵,旋即召开紧急朝议。在清凉殿上,他面色沉痛,目光却锐利地扫过每一位公卿。
“诸卿!”他声音悲愤,仿佛背负着国仇家恨,“我们都被唐国人的伪善面具欺骗了!那耽罗岛的钱固,早已包藏祸心!其舰队常年在我近海巡航,窥探虚实,与国内某些不安分之徒(他意有所指地瞥了一眼源冷泉等人)暗通曲款,支持阳成余孽,图谋不轨!”
“我水师为保境安民,例行巡弋博多湾,竟遭唐国舰队无耻伏击!贼众我寡,然我将士英勇奋战,终因奸贼狡诈……力战而殁!”他捶打着胸膛,几乎声泪俱下,“此非寻常冲突,此乃唐国钱镠势力对我朝廷的公然挑衅!其目的,是要切断我财路,支持叛逆,乱我江山!”
他成功地将浙西商人及其武装力量定性为“支持废帝、意图颠覆现政权的邪恶外力”,而他自己,则成了洞察奸谋、英勇抗敌却遭暗算的“忠臣”和“国家守护者”。
“当此危难之际,内部更需团结!凡有同情唐国、质疑朝廷决策者,皆可视同通敌!”他厉声喝道,趁机打压异己。随后,他提出一系列强硬措施:全国范围内驱逐唐国商人,彻底断绝与浙西的一切贸易往来,沿海戒严,并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唐国入侵”,要求举国同仇敌忾。
然而,权力的巅峰往往伴随着更深的不安。
部分皇族和古老贵族世家,如式部卿源冷泉等人,虽不敢公然对抗,但那种隐藏在恭敬言辞下的疏离与偶尔在诗会文社中流露出的讥讽,都像细小的芒刺,提醒着藤原基经,他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
“阿衡事件”便是一次小小的试探。
学者橘广相在诏书中使用了古语“阿衡”来形容他,虽本质是褒扬,却被他敏锐地抓住,借题发挥,称病不朝,以此逼迫光孝天皇和潜在的反对派彻底屈服。事件最终以橘广相被贬、天皇更加依赖他而告终,但这个过程让藤原基经意识到,仅靠朝堂上的权术斗争来维系权威,成本高昂且易生变数。他需要更直接、更强大的震慑,需要能将所有人的利益(或恐惧)与他捆绑在一起的东西。
这时,来自九州太宰府的年度财报送到了他的案头。报告中详细描述了博多湾贸易的繁荣:来自大唐、新罗,尤其是唐国钱氏商船,带来了精美的丝绸、瓷器、书籍和香料,换走了大量的日本砂金、珍珠和漆器。那数字所代表的财富,让藤原基经怦然心动。这财富,目前大多流入太宰府地方官员和与之勾结的豪族手中,甚至可能成为那些潜在反对者们的经济基础。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疯狂滋生:如果……如果能将博多湾的贸易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将这滚滚财源变为藤原家的私产,并用它来犒赏忠于自己的势力,那么,还有谁敢有贰心?
在一次仅有几位心腹参与的密议中,藤原基经用手指重重地点着财报上博多湾的位置,眼中闪烁着贪婪与决断的光芒:“博多之利,养肥了太多蛀虫,却未用于巩固国本。如今朝廷权威有待彰显,亟需资源。吾意已决,派遣朝廷水师,进驻博多湾,全面接管贸易事务,清除不法商贩,尤其是那些……可能与国内不安定因素勾结的浙西商人!”
谋士纪望山略有迟疑:“殿下,唐国在清海镇和耽罗岛有强军,其将领钱固麾下北海舰队常年在彼处巡航,战力不俗,强行接管,恐……”
“恐什么?”藤原基经冷哼一声,打断了他,“区区一镇守将,焉敢与我堂堂日本国威抗衡?我水师堂堂正正进驻本国港口,整顿贸易,天经地义!若那钱固识相便罢,若敢阻拦,便是挑衅,正好一举歼灭,永绝后患!” 他被贪欲和权谋冲昏了头脑,坚信凭借日本水师足以威慑或击败任何敢于干涉的力量。
命令以密旨的形式下达至九州太宰府和负责西海防务的水师。一支由数十艘战船、约三千水军组成的日本水师,在藤原基经亲信的将领指挥下,浩浩荡荡驶向博多湾,意图以武力为后盾,强行接管市场,驱逐浙西商人。
然而,藤原基严重误判了形势。驻守耽罗岛的钱固,作为钱镠集团经营北方海疆的关键人物,其北海舰队五千精锐,不仅战力强悍,而且肩负着维护浙西至新罗、日本海路畅通的重任。舰队常年以清海镇为基地,定期巡航朝鲜半岛西岸与日本北九州海域,对博多湾一带的动静了如指掌。钱镠赋予前线将领极大的临机决断之权,特别是涉及保护海上利益时。
日本水师异常的大规模集结和动向,很快被钱固派出的侦察快船发现。情报迅速送至坐镇清海镇的钱固手中。
“好个藤原基经,竟敢把主意打到博多湾!”钱固看着地图,目光锐利。他深知此事绝非简单的地方摩擦,而是日本中央政权试图挑战浙西海上权威的明确信号。若让其得逞,不仅浙西利益受损,更会助长周边势力觊觎之心。
无需请示远在杭州的钱镠,钱固拥有足够的自主权来应对此类威胁。“传令!北海舰队全体出击,目标玄界滩,截击日军船队!务求全歼,震慑敌胆!”他的命令果断而坚决。
训练有素的浙西水军迅速启航,凭借对海流的熟悉和更优的船只性能,抢在日本水师完全展开之前,在博多湾以西的玄界滩外海完成了拦截部署。
当日,海风猎猎。当日本水师看到前方海平面上出现密密麻麻、船体高大的浙西战舰时,指挥官才意识到大事不妙。钱固站在旗舰楼船之上,令旗挥动,浙西舰队如离弦之箭,分成数队,以娴熟的战术穿插分割日军阵型。火箭、弩炮覆盖射击,接舷战在日军混乱中迅速展开。浙西士卒久经沙场,装备精良,日军虽勇,但在组织和战力上完全处于下风。
战斗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日军战船接连被焚毁、击沉,企图抵抗的士兵在激烈的白刃战中纷纷倒下。海水被染红,落水者的呼号声与战鼓喊杀声交织。不到两个时辰,试图侵占博多湾的日本水师主力便告全军覆没,仅有少数船只侥幸逃脱。
惨败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迅速传回平安京,朝野震动。对于藤原基经而言,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耻大辱,更是对其个人权威和政治生命的严峻挑战。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是他贪念作祟、主动挑衅才招致如此惨败——他的政敌必将发动致命攻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危急关头,藤原基经展现出了高人一等的权术。他立刻下令封锁消息,控制败兵,旋即召开紧急朝议。在清凉殿上,他面色沉痛,目光却锐利地扫过每一位公卿。
“诸卿!”他声音悲愤,仿佛背负着国仇家恨,“我们都被唐国人的伪善面具欺骗了!那耽罗岛的钱固,早已包藏祸心!其舰队常年在我近海巡航,窥探虚实,与国内某些不安分之徒(他意有所指地瞥了一眼源冷泉等人)暗通曲款,支持阳成余孽,图谋不轨!”
“我水师为保境安民,例行巡弋博多湾,竟遭唐国舰队无耻伏击!贼众我寡,然我将士英勇奋战,终因奸贼狡诈……力战而殁!”他捶打着胸膛,几乎声泪俱下,“此非寻常冲突,此乃唐国钱镠势力对我朝廷的公然挑衅!其目的,是要切断我财路,支持叛逆,乱我江山!”
他成功地将浙西商人及其武装力量定性为“支持废帝、意图颠覆现政权的邪恶外力”,而他自己,则成了洞察奸谋、英勇抗敌却遭暗算的“忠臣”和“国家守护者”。
“当此危难之际,内部更需团结!凡有同情唐国、质疑朝廷决策者,皆可视同通敌!”他厉声喝道,趁机打压异己。随后,他提出一系列强硬措施:全国范围内驱逐唐国商人,彻底断绝与浙西的一切贸易往来,沿海戒严,并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唐国入侵”,要求举国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