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将计就计3-《锦堂春深锦绣山河》

  王夫人送回的诗集与那碟看似示好的桂花糕,如同毒蛇吐信,让沈清弦心中的警兆升至顶点。她绝不相信这是缓和关系的信号,更像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平静,或是下一轮更为隐秘攻击的序曲。结合浆洗处那反常的举动,沈清弦几乎可以断定,王夫人正在暗中筹划着什么,而且极可能与外界有所勾连。

  被动等待绝非良策,她必须主动出击,打乱对方的节奏,甚至利用对方的算计,反戈一击。

  机会很快便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两日后,老夫人偶感风寒,虽不严重,但年事已高,不免有些精神不济。沈清弦作为协理,自然需晨昏定省,亲奉汤药,以示孝心。

  这日午后,她正侍立在慈安堂外间,等候老夫人喝完参汤后歇息。李妈妈从内间出来,脸上带着一丝忧虑,低声对沈清弦道:“老夫人这病虽不重,却勾起了往年的咳疾,夜里总睡不安稳。府里库房存的川贝枇杷膏虽好,但老夫人嫌其甜腻,用了反觉喉间不清爽。”

  沈清弦心中一动,面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关切:“川贝枇杷膏确是甜润些。我倒是记得,慈安堂的秦二小姐前次来信提及,她们堂里新到了一批上好的‘雪蛤’,最是润肺平喘,且性味清淡,不知是否合用?若妈妈觉得可行,我便去信问问,或可请秦二小姐配些适宜的方子来。”

  李妈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考量。慈安堂的药材品质是信得过的,沈清弦此举亦是出于孝心,无可指摘。她略一沉吟,便点头道:“姨娘有心了。若能寻到更合老夫人脾胃的方子,自是再好不过。只是如今府中多事,老爷又不在,姨娘若要去信或遣人,还需谨慎些,莫要惹来闲话。”

  “妈妈提醒的是。”沈清弦恭顺应下,“我便只以私人名义去信向秦二小姐请教方子,不提府中之事,遣人也只用我身边可靠的去,绝不张扬。”

  这便是一个绝佳的、合情合理的与外界联系的借口!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借此机会,将关于“青面狼”的信息,以及王夫人可能有的异动,传递给秦姝(亦即萧执一方)。

  回到水榭苑,沈清弦立刻铺纸研墨。她先是以请教润肺方为由,写了一封给秦姝的寻常信件,言辞恳切,只谈医药,不提其他。但在信的末尾,她以不经意的口吻,添上了一句仿佛来自市井听闻的闲话:

  “……近日京城似不甚太平,听闻有那等穷凶极恶的江洋大盗流窜,名号骇人,谓之‘青面狼’,肋下刺青,凶戾异常,竟敢在皇家秋狩之际于西山左近犯案,实乃胆大包天。妹妹身处深闺,亦当谨守门户,勿要轻易招惹是非,免遭无妄之灾。”

  “青面狼”、“西山”、“犯案”,这几个关键词,足以引起秦姝及其背后之人的高度警觉。这既是对血石符号的解读补充,也是提醒他们注意王夫人可能借此类外部势力兴风作浪的风险。

  她将信用火漆封好,交由小鹊,郑重吩咐道:“你亲自去一趟慈安堂,将这信交给秦二小姐身边的采薇姑娘,只说是我请教药材之事的私信,莫要与旁人多言,送了信即刻便回。”

  小鹊见她说得严肃,连忙点头应下,小心翼翼地将信收好。

  送走小鹊,沈清弦的目光变得幽深。信已送出,接下来,便是要应对王夫人那边了。她不能坐等对方发难,必须设法引蛇出洞,或者,至少要让老夫人的目光,更多地投向锦瑟院。

  傍晚,她去给老夫人请安时,神色间带着一丝欲言又止的犹豫。老夫人何等精明,放下茶盏,淡淡问道:“可是有什么事?”

  沈清弦似是挣扎了一下,才低声道:“回老夫人,并无大事。只是……只是孙女今日偶然听得下人间闲谈,说……说浆洗处的孙婆子,近来似乎与锦瑟院那边的嬷嬷往来稍显频繁了些,且神神秘秘的。孙女想着,夫人正在静养,需得清净,怕是下面的人不懂事,拿了些琐碎事务去打扰夫人休养,或是……传了些不必要的闲话,反惹夫人心烦。是否需得约束一下?”

  她的话说得极其委婉,未直接指控王夫人有何不轨,只将矛头指向了“下人间的往来”与“可能的闲话”,点出了“浆洗处”这个敏感地点,并将动机归结为“怕打扰夫人静养”,完全是一副为大局着想的姿态。

  老夫人的眼神瞬间锐利了几分,她深深看了沈清弦一眼,未置可否,只摆了摆手:“行了,我知道了。你且下去吧。”

  从慈安堂出来,沈清弦知道,种子已经种下。以老夫人的多疑与对后宅掌控的执着,绝不会对锦瑟院与浆洗处之间异常的“频繁往来”视若无睹。无需她再做更多,只需等待老夫人自己去发现“真相”。无论王夫人在谋划什么,在老夫人的盯视下,其行动必将受到极大限制。

  夜色渐浓,沈清弦独立窗前。东边的锦瑟院依旧灯火通明,不知那深锁的院门之内,正在酝酿着怎样的风波。而她,已悄然布下两子:一子落于府外,借力打力,警示盟友;一子落于府内,引而不发,静待其变。

  潜龙勿用,非是不能,而是待时。如今时机渐至,风云将起。她倒要看看,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上,究竟谁能笑到最后。将计就计,方能于死局中,搏出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