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意志化作电波与航迹,迅速投向南方那片星罗棋布的蔚蓝海域。以“龙王”号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帝国太平洋舰队特混编队,在结束东海演习后,未作过多休整,便拔锚起航,劈波斩浪,一路向南,直指南海中部。
庞大的舰队航行在碧波万顷之上,如同一座移动的钢铁城堡,宣示着帝国海权的远达。舰载的“海东青”战机不时升空,进行巡逻和侦察训练,其航迹覆盖了更广阔的海域。舰队所经之处,无论是偶尔遇见的各国商船,还是那些零星岛屿上好奇观望的渔民,都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北方新兴强权的力量。
与此同时,帝国外交部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驻 Batavia (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和河内的帝国使节,分别向荷兰东印度群岛殖民当局及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政府递交了措辞谨慎但意图明确的照会。照会中,帝国表达了对南海及周边地区“航行自由与贸易安全”的“高度关切”,提议加强与各方在“维护区域稳定、打击海盗、扩大双边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并“善意地”提出希望派遣更多商务代表和文化交流团体前往南洋诸岛。
这些外交举动,看似温和,实则绵里藏针。尤其是帝国海军舰队在南中国海的“常态化”存在和训练,更是给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荷兰和法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本就有限,以往更多是倚仗英国皇家海军的威慑来维持其殖民统治。如今英国太平洋舰队意外遭重创,力量真空出现,而帝国海军却强势南下,此消彼长之下, Batavia 和河内的殖民官员们,无不感到忧心忡忡。
然而,对帝国南下反应最为激烈、行动也最为迅速的,却是东瀛岛国。
东京,海军军令部。当确认帝国“龙王”号航母编队已经越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腹地时,会议室内顿时炸开了锅。
“八嘎!支那人竟然真的敢南下!他们想干什么?抢夺帝国的生存空间吗?!”一名激进的少将拍案而起,脸色因愤怒而扭曲。
“英国人的舰队刚刚沉没,支那人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其野心昭然若揭!”另一名军官附和道,“南洋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和橡胶,是帝国实现‘大东亚共荣’不可或缺的!绝不能让支那人抢先!”
“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更有人直接叫嚣,“命令我们的舰队也南下!与支那人针锋相对!必要时,可以制造摩擦,试探他们的底线!”
主战派的喧嚣几乎要掀翻屋顶。尽管也有较为谨慎的声音提醒,帝国海军实力增长迅猛,此时正面冲突并非明智之举,但在“南下战略”被视为国策、南洋资源被视为生命线的日本,这种谨慎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
很快,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下达了紧急命令:以“长门”号战列舰为核心的一支日本海军编队,立刻从台湾的基地出发,驶向南海北部海域,进行“年度例行训练”。其意图不言自明——监视、牵制,甚至挑衅帝国的南下行动。
几乎是同时,帝国总参二部设在南洋的情报网也发回了紧急信息:日本驻菲律宾、法属印度支那、以及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情报人员活动骤然频繁,其海军武官也频频与当地殖民官员接触,显然是在为日本势力的下一步介入铺路。
消息传回帝都,武英殿内的气氛再次紧绷起来。
“陛下,日本人的反应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还要强硬!”蒋百里汇报着最新态势,“其南下舰队已然出动,目标直指我‘龙王’编队所在海域!双方在南海发生对峙甚至意外冲突的风险,正在急剧升高!”
萨镇冰面色凝重:“‘龙王’编队虽强,但孤军深入,若与日本主力舰队发生冲突,恐难占上风。是否命令舰队暂避锋芒,或向本土靠拢?”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皇帝,等待着他的决断。是退缩,避免与日本过早摊牌?还是顶上去,扞卫帝国刚刚伸向南洋的触角?
溥仪皇帝凝视着南海海图上那即将可能相遇的两个箭头,眼中没有丝毫退缩,只有冰冷的战意。
“狭路相逢,勇者胜!”皇帝的声音如同寒铁交击,“告诉陈绍宽,帝国舰队,按原定计划行动!加强警戒,但绝不后退一步!同时,命令南海舰队(以广州湾为母港)提高战备等级,随时准备前出策应!”
“朕倒要看看,在东海的演习没能让他们清醒,在这南海之上,他们是否敢真的点燃战火!”
帝国的舰旗,已在南海迎风飘扬,绝无未战先退的道理!一场两大东亚强权在南中国海的危险博弈,骤然升级!是剑拔弩张的威慑,还是终究要擦枪走火?南洋的波澜,因帝国的南下与日本的拦截,骤然变得汹涌澎湃,危机四伏。
庞大的舰队航行在碧波万顷之上,如同一座移动的钢铁城堡,宣示着帝国海权的远达。舰载的“海东青”战机不时升空,进行巡逻和侦察训练,其航迹覆盖了更广阔的海域。舰队所经之处,无论是偶尔遇见的各国商船,还是那些零星岛屿上好奇观望的渔民,都清晰地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北方新兴强权的力量。
与此同时,帝国外交部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行动。驻 Batavia (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和河内的帝国使节,分别向荷兰东印度群岛殖民当局及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政府递交了措辞谨慎但意图明确的照会。照会中,帝国表达了对南海及周边地区“航行自由与贸易安全”的“高度关切”,提议加强与各方在“维护区域稳定、打击海盗、扩大双边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并“善意地”提出希望派遣更多商务代表和文化交流团体前往南洋诸岛。
这些外交举动,看似温和,实则绵里藏针。尤其是帝国海军舰队在南中国海的“常态化”存在和训练,更是给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荷兰和法国在远东的海军力量本就有限,以往更多是倚仗英国皇家海军的威慑来维持其殖民统治。如今英国太平洋舰队意外遭重创,力量真空出现,而帝国海军却强势南下,此消彼长之下, Batavia 和河内的殖民官员们,无不感到忧心忡忡。
然而,对帝国南下反应最为激烈、行动也最为迅速的,却是东瀛岛国。
东京,海军军令部。当确认帝国“龙王”号航母编队已经越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腹地时,会议室内顿时炸开了锅。
“八嘎!支那人竟然真的敢南下!他们想干什么?抢夺帝国的生存空间吗?!”一名激进的少将拍案而起,脸色因愤怒而扭曲。
“英国人的舰队刚刚沉没,支那人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其野心昭然若揭!”另一名军官附和道,“南洋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和橡胶,是帝国实现‘大东亚共荣’不可或缺的!绝不能让支那人抢先!”
“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更有人直接叫嚣,“命令我们的舰队也南下!与支那人针锋相对!必要时,可以制造摩擦,试探他们的底线!”
主战派的喧嚣几乎要掀翻屋顶。尽管也有较为谨慎的声音提醒,帝国海军实力增长迅猛,此时正面冲突并非明智之举,但在“南下战略”被视为国策、南洋资源被视为生命线的日本,这种谨慎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
很快,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下达了紧急命令:以“长门”号战列舰为核心的一支日本海军编队,立刻从台湾的基地出发,驶向南海北部海域,进行“年度例行训练”。其意图不言自明——监视、牵制,甚至挑衅帝国的南下行动。
几乎是同时,帝国总参二部设在南洋的情报网也发回了紧急信息:日本驻菲律宾、法属印度支那、以及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情报人员活动骤然频繁,其海军武官也频频与当地殖民官员接触,显然是在为日本势力的下一步介入铺路。
消息传回帝都,武英殿内的气氛再次紧绷起来。
“陛下,日本人的反应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还要强硬!”蒋百里汇报着最新态势,“其南下舰队已然出动,目标直指我‘龙王’编队所在海域!双方在南海发生对峙甚至意外冲突的风险,正在急剧升高!”
萨镇冰面色凝重:“‘龙王’编队虽强,但孤军深入,若与日本主力舰队发生冲突,恐难占上风。是否命令舰队暂避锋芒,或向本土靠拢?”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皇帝,等待着他的决断。是退缩,避免与日本过早摊牌?还是顶上去,扞卫帝国刚刚伸向南洋的触角?
溥仪皇帝凝视着南海海图上那即将可能相遇的两个箭头,眼中没有丝毫退缩,只有冰冷的战意。
“狭路相逢,勇者胜!”皇帝的声音如同寒铁交击,“告诉陈绍宽,帝国舰队,按原定计划行动!加强警戒,但绝不后退一步!同时,命令南海舰队(以广州湾为母港)提高战备等级,随时准备前出策应!”
“朕倒要看看,在东海的演习没能让他们清醒,在这南海之上,他们是否敢真的点燃战火!”
帝国的舰旗,已在南海迎风飘扬,绝无未战先退的道理!一场两大东亚强权在南中国海的危险博弈,骤然升级!是剑拔弩张的威慑,还是终究要擦枪走火?南洋的波澜,因帝国的南下与日本的拦截,骤然变得汹涌澎湃,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