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星火燎南洋-《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

  南海的波涛尚未完全平息,帝国舰队逼退日本舰队的消息却已像海风般吹遍了南洋各处。从巴达维亚的荷兰总督府到西贡的法国官署,从马尼拉的美国商会到各岛屿上的土王宫殿,所有人都意识到——这片海域迎来了新的力量。

  在苏门答腊的巨港,帝国石油公司的代表与当地土王并肩站在勘探井前。殿下请看,总工程师指着喷涌而出的原油,我们将在这里建造炼油设施,贵邦的年轻人可以来学习技术,产出的油料我们会以最优价格收购。

  土王抚须微笑。比起荷兰人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些东方客人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更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同样的场景在婆罗洲的锡矿场重现。帝国矿业公司的收购站前,土着矿工们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换来如此丰厚的回报——不仅是银元,还有来自帝国的布匹、铁器和药品。

  这些华夏人不一样。年老的矿工对儿子说,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像是看平等的人。

  与此同时,几艘漆着龙纹的帝国测量船悄然航行在南海的礁盘间。工程师们在最大的礁盘上竖起花岗岩界碑,海军陆战队员则开始搭建可供驻守的高脚屋。这些行动虽然规模不大,却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巴达维亚的总督府内,范·德·维尔特总督放下贸易报告,眉头紧锁。上个季度,华夏商人的份额又增长了十五个百分点。照这个速度,明年我们的香料贸易就要被完全取代了。

  他的幕僚低声建议:是否该像对待英国商人那样,提高他们的关税?

  总督摇头,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他们的舰队就在附近,而且......他望向窗外港口的华夏商船,他们确实给出了更好的条件。

  相似的对话也在西贡的法国官署内进行。不过法国人显得更加焦虑:必须阻止他们!这些华夏人不仅在做生意,他们是在建立新的秩序!

  巴黎的回电很快到来:保持克制。我们在欧洲需要应对德意志的威胁,在远东不宜树敌。

  面对西方殖民者的担忧,帝国的应对显得从容不迫。在紫禁城的议事厅内,外交大臣向皇帝禀报:荷兰人已经在示弱,法国人自顾不暇,英国人更关心他们在印度的利益。至于美国人......他微微一笑,他们的商船队正在申请与我们建立定期航线。

  皇帝颔首:既然如此,就让南洋的百姓看到,与帝国合作的好处。

  新的政策很快颁布:帝国银行在南洋各主要港口设立分行,为当地商人提供低息贷款;帝国医学院派出医疗队,在各地建立诊所;帝国学堂更向南洋子弟敞开大门,提供全额奖学金。

  这些举措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爪哇,一个曾经受荷兰人资助的土着首领转而支持帝国:他们不仅给我们钱,还教我们的孩子读书识字。这样的朋友,值得交往。

  就连最谨慎的苏门答腊大土王也改变了态度。在接见帝国特使时,他坦诚相告:我原本担心你们会像荷兰人一样,只知索取。但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诚意。

  特使微笑回应:殿下,帝国向来认为,真正的友谊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随着时间推移,帝国的影响力如春雨般悄然渗透。商船带来的是商品,带走的是友谊;医师治愈的是疾病,赢得的是人心;教师传授的是知识,播种的是未来。

  当西方殖民者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帝国在南洋的地位已经坚如磐石。不是靠枪炮,而是靠互利共赢的贸易,靠真诚相待的交往,靠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夜幕降临,南洋各港口的华夏商馆前,龙旗与当地旗帜并肩飘扬。水手们与土着居民在码头边交换礼物,孩子们学着用华夏语打招呼,商人们则在灯下商讨着明天的合作。

  这是一幅全新的南洋图景——没有压迫与反抗,只有合作与发展;没有猜忌与隔阂,只有理解与友谊。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改变南海格局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