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开放式结局-《文豪1983》

  激动的王安亿打算将她在纽约的见闻写成,发回国内。

  “潜伏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魔力,它真正把‘信仰’这一话题诠释出来;故事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有信仰,金钱的信仰、做官的信仰、过好小日子的信仰……它是写给现代国人看的旧时代情书,就算是并不有兴趣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余则成是一个高洁的战士,钦佩他的人格!”

  最先看到这一文章的是另一位旅美作家严歌令(《芳华》)。

  事实上,这一批中国女作家之所以可以去美国进行交流,最开始就是严歌令通过自己所在的美国大学进行学术邀请实现的。严歌令是高干子弟,也写过伤痕派的,很早就去美国扎根。从根子上,她显然并不赞成余切目前所写的《潜伏》,也不赞成余则成。

  她听说王安亿来美国后不好好考察,却忙着把大陆的谍战介绍到国外,不满道:“王安亿,你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你来美国,第一要务是学习世界文学的潮流,第二要务是结识一些名流——如今诗人北岛就在美国游学,宝岛也有很多名人在此,你不应该浪费时间。”

  “第三,你应该把大陆优秀的作家,介绍到美国去。我们现在的文坛热闹得很,别人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也不承认,要是不走出国门,大家是不知道我们有几斤几两的,我们自己也不知道。”

  王安亿听后消停了一阵子,她不想得罪严歌令。刚走出国门的大陆学术界实力十分孱弱,许多明面上由官方来组织的考察交流,实际是个别教授、名人通过自己影响力来组织的。

  得罪这个人,等于是断绝了这一条路。

  不料,她的老公又给她打了越洋电话,这通才控制在三分钟内的越洋电话中,竟然出现了《潜伏》这一本。王安亿永远记得这一天!

  因为跨洋电话格外昂贵,她老公把要说的话,都写在了纸条上,还排练了好多次。

  “安亿,你是否需要钱呢?我这边可以给你寄去一些。”

  “不需要。”

  “安亿,这里有一些家电和工具书,希望你能从美国带回国内,我一个个念给你听,它们是三洋的录音机、西门子的电冰箱……”

  “我都知道了。”

  “……”

  她老公越说越快,越说越急。原定三分钟的通话,竟然提前说完。

  意识到这一事情后,两人都在通话中愣了两三秒,王安亿说:“还有些时间,你有没有什么趣事要和我分享的?”

  她老公脱口而出:“《潜伏》!余则成!”

  王安亿立刻如同被闪电击中:“我也看了,我也看了!”

  她情不自禁大叫起来,泪水也落下来。

  电话挂断前,夫妻俩的告别并没有用平时的情话,而是模仿起了谍战中的代号:“峨眉峰(余则成的前期代号)同志,组织期盼你的归来!望你平安!”

  “收到,峨眉峰一定平安归来!”

  这通电话一打,王安亿胆子又大了,啥也不管,又向当地的华人安利《潜伏》这一。严歌令忍无可忍,把她叫到面前说:“余切确实是好作家,你就算要宣传他,也应该宣传《狩猎愉快》、《小鞋子》这些有普世价值的……”

  王安亿不做什么辩解,把《收获》连载有《潜伏》的两期放在严歌令这。“您看过之后再说。”

  严歌令几晚上看完这些,又把王安亿叫来。这次她叹气道:“这确实写的好,我也很受感染,但你始终要知道,余则成虽然好,我们的世界却没有一千个余则成,却有九百九十九个谢若林、吴站长和其他……”

  “我们活在一个余则成已渐渐离开的时代里。”

  最终,王安亿把她在美国交流的见闻,以及《潜伏》受到的欢迎写到文章中,发回国内。

  这一消息再一次引发国内的转载,评论家用“身边统计学”,回忆起受到的欢迎,简直无与伦比:

  优秀的可以跨越国界,《潜伏》中商业性的元素,足以使得它被其他国家读者所欣赏。

  沪市本地的编辑李子运评论道:“正像是柯南道尔的中国读者并不知道贝克街,也不熟悉蒸汽时代的英国伦敦,但并不妨碍他们喜欢上福尔摩斯和华生。”

  《收获》杂志背后的出版社是沪市文艺,他们发觉,既然《潜伏》可以被华人喜欢,自然更会被东欧、朝鲜、甚至是南越等地所喜欢……巴老的一系列作品,当年出版到了世界各地,被称为“旅行家”,也包括俄国、东欧等地。

  余切的《小鞋子》在中亚等地大受欢迎,已经显现出他有这样的潜力。

  余切的在日本受到追捧,在东南亚一纸难求,偏偏是在最应当看他的“老大哥”这里,并没有什么动静。这不是他写的不好,而是因为此前存在实质性的物理壁垒。

  大陆的,是无法出版到老大哥这里的,而老大哥的,也被冷藏多年。这种情况,直到去年才有所扭转。

  去年张俪和陈小旭在余切家长住,看到了一部引进自苏联的电视剧,那恰好是关系扭转的标志。

  总是我们看别人的,也该轮到别人来看我们的了!

  于是,沪市文艺请出业界的翻译大拿,准备逐字逐句的翻译《潜伏》这一。翻译的稿酬一般为千字一到两元,这一次却涨到了两块五。一批翻译家为了拿到《潜伏》的翻译工作争得不可开交。

  许多原先和余切有过交集的作家,纷纷找他联系,希望他能把这一机会交给自己。余切才发现,卧槽,整个文坛会俄语的人这么多!

  他才会个日语西班牙语,实在不能和这些人相比。

  余切在《十月》的编辑张守任是俄文专家,他本职工作是个翻译家,他专程跑到了沪市来找余切。

  敲开门,一进来,张守任道:“余切,我这是来……啊呀,你这怎么还有两个姑娘!”

  可不是嘛!

  宫莹和古孜丽努尔,就像是特务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跑进来嘘寒问暖。

  正巧被张守任逮着了。

  她俩不害臊,各自介绍起来:“我是沪市制片厂的演员,宫莹(古孜丽努尔)。”

  张守任忍不住皱眉头:当年,他和王濛两个人来沪市探望作家张闲,正准备代表作协嘉奖这位作家,却被他老婆说了一顿出轨的家事儿,向他们告状,令两人尴尬不已。

  作协主席王濛对这种事儿见得多了,都没当一回事儿,老编辑张守任却受到了很大冲击,但作为编辑他守口如瓶,直到张闲死后才把这些事儿写在文章中。

  不管怎么样,张守任是来求余切帮忙的。

  他说:“余切,我们和北方的老大哥已经有缓和,你的《小鞋子》能流入中亚就是证明。这个电影在捷克播放的时候,一些人拿着盗版的来观影……说明你可以把书出版到这里。”

  余切当然明白张守任的意思,也打算把这个任务交给他。

  俄国人一定会喜欢这种,他们有一种受苦的哲学。整个社会赞颂“殉道者”、“苦修士”,这种独特的文化审美是世界上很少见的。

  余切道:“你来办事,我放心。”

  张守任顿时大笑道:“我也要沾光了。虽然还没有出版,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种盛况。”

  事实也的确如此。

  当余切写出第三部分,准备为《潜伏》想一个好结局时,余切留在《十月》编辑部的地址那里,收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两瓶顶级的红酒和五万美元。带来这份礼物的是当时朝鲜在华的一个外交干部。

  《十月》编辑部立刻炸开了锅:

  “为什么是五万美元?”

  “可能是余切为了‘春雨行动’捐的那些钱?”

  “余切竟然捐了那么多……人家给的也多呢!”

  “不多,不多,这是一锤子买卖,意思是之后就不会再给版权费了。”

  “——那不是亏了?朝鲜不是挺发达吗?他们也干得出用人的东西不给钱的事儿?”

  “亏了也没办法啊,你还能找人家收钱不成?他们连导演都绑架了,知道吗?就跟乾坤大挪移一样!我听说有个女导演被‘请’去那,哭诉道自己和丈夫分开了,没办法团聚……然后,他们心善,又把导演的丈夫也‘请’来。”

  “这不是团聚了吗?你要团聚,我给你团聚。”

  “这种团聚,你爱去你去吧。他们太心善了,简直是光芒万丈,我受不了。”

  ……

  五万美金当然拿不到手里面,被换成了本币,余切真乃挣外汇能手。那两瓶红酒,却被往返两地的张守任想办法从首都带来了沪市。一瓶拿去送给了巴老,一瓶被余切和张守任分了。

  “干杯!”

  余切和张守任两个,如同牛嚼牡丹,一晚上把法国红酒干了个精光。这位邻国的领导可能是个文艺青年,曾经发出感慨“如果我不是做了xxx,我应该是一个电影导演”云云。

  不仅如此,他还真的导演了《卖花姑娘》这一电影,这部电影在整个大陆都很受欢迎,是真有文艺审美的。

  张守任觉得这事儿太抽象了:“他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潜伏》看,我并不奇怪,你的到处都是盗版……我奇怪的是为什么送法国红酒,哪怕是送一根高丽参也好啊。”

  余切当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送红酒,说明人家喝得多呗,人家有个外号叫“品酒艺术家”。《潜伏》这个作品,原时空也被引入了朝鲜,成为国民级的神剧,余则成是影响一代人的偶像,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现在不过是再次发生了一次,没什么奇怪。

  张守任又谈到了结局如何安排:“这是个难事儿。从历史上看,去到宝岛的地下党们,大部分牺牲了;但我们是个故事,这样安排未免太残酷;如果余则成继续如鱼得水,继续做地下党,被重点栽培,又违背了历史,显得果党猪狗不如,还不长记性……难,真难!”

  有什么难的?

  原著的结局是这样的,余则成和晚秋在宝岛结婚继续做地下党,翠萍怀了余则成的孩子,一个人抱着孩子在太行山脉凝望东南方——但是,余则成和晚秋的结婚照没有一丝笑意,照片也是黑白的。

  其实是暗示他们肯定牺牲了。

  余切说:“开放式结局不就行了?余则成确实被带去了宝岛,但是吴站长贪了一大笔钱,让他去港地做企业经理,从政界转去商界,说不定改开后往国内投资的这一批企业家中,就有个当初的‘余则成’呢!”

  “你意思是,余则成假死了?”张守任很吃惊。“这怎么可能,谁又能配合?”

  “吴站长。”

  “吴站长也来帮余则成?余切,余切!你讲讲为什么?”张守任急道。“难道的前面,埋了什么线索,我却没有看到?为什么吴站长要配合他。”

  沪市制片厂的这个员工宿舍是赫鲁晓夫楼,砖房,隔音奇差无比。张守任的声音在黑夜中穿透力挺强,余切却忽然卖起了关子,正在想怎么安排。

  不料,这一停顿,整个空气如同死一般的寂静,就像是有许多人在屏声静息。忽然他宿舍的门发出难以忍受的吱呀声。

  “谁?请进吧!”余切说。

  “锁了~锁着的~”门外边儿道。

  张守任快步去开门,果然是宫雪宫莹两姐妹,还有古孜丽努尔。她们露出特尴尬的表情:“我们不是有意来听的。”又互相指责起来,宫莹说:“都怪古孜丽努尔非得站门口!我看我姐姐太久没回来,我担心她,也跑过来了。”

  宫雪道:“我是看见古孜丽努尔在这,心里想,她到底在听什么……”

  古孜丽努尔最尴尬,她说:“我就住在您隔壁,这宿舍隔音不好,我一听故事就入了迷,但老是听不清楚……就……就贴在门口。”

  原来,她们都是来听的。

  这事儿让余切很感慨,骤然想起来马识途讲的事儿——民国时期,娱乐活动很匮乏。在茶馆里面,如果有人摆了个特牛逼的龙门阵,整个茶馆会鸦雀无声,全望着抖包袱的那人,伸长耳朵去听。

  如果有人能经常造成这种效果,茶馆的老板会免这个人的茶钱,给他奉上瓜子儿蜜饯,期望他能经常来。

  张守任摸着下巴,心里也暗道:余切果然和张闲是不一样的,他并非是凭借花言巧语来蒙骗别人,而是实实在在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