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自起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从徐州打到江南,先后击败数十万元军。
更是将元廷淮南、江浙两行省的高官玩弄于股掌之间,其势力和声望已然凌驾于江南、江北诸多反王之上,初步打下了争霸天下的基业。
这正是夏煜此次出使方国珍的最大底气所在。说来,这次难得出使的任务,还是夏煜自己竭力向石元帅争取而来的。
他深知此行若能成功,对于红旗营稳定侧翼、全力经略浙北至关重要,也是他本人建功立业、跻身石元帅核心幕僚的绝佳机会。
这一路上,夏煜本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
只因方才突闻元廷使者亦在黄岩城中,局势瞬间变得错综复杂,才一时乱了方寸。
但他终究是年过四旬,经历过世事沉浮之人,虽未承受大风大浪,可早年频繁出入各地文会,见识过不少风流人物,并能扬名浙北,不是没什么见识的土包子。
此番得了顾成的提醒,夏煜迅速收敛心神,将那份不安强行压下。
顾成这一路的表现,夏煜也都看在眼里,除了暗叹石元帅果然慧眼如炬,能于万军之中发掘出如此人才之外,也心知这个江都青年日后前途必不可限量,便存了结交之心。
他深吸一口气,平定了一下心绪,朝顾成郑重拱手道:
“景韶(顾成表字)临危不乱,老成持重,夏某不及也!”
顾成投效石山时日尚短,未能赶上大规模战役立下战功,目前的职务仅是捧月卫队率,此番任务也是以护卫夏煜为主,石山并未授命他为副使。
他见夏煜如此客气,连忙侧身避让,不敢受此全礼,恭敬回礼道:
“曹掾主动请缨,深入虎穴,此等胆略气魄,远非常人可及,成万万不敢当此赞誉。”
二人相视一笑,彼此鼓励之下,方才那点面对强敌的紧张感顿时消散大半。
夏煜整了整因为匆忙而略显凌乱的衣冠,深吸一口气,神情便迅速恢复了往日的从容,随即跟着方礼,昂首挺胸大步走入州衙大堂。
昔日黄岩州衙的大堂,如今已被改造得颇具草莽气息的议事厅。
方国珍大马金刀地坐在上首交椅上,其兄方国璋、谋士张子善、丘楠,弟方国瑛、侄方明善等核心文武分列左右,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走进来的夏煜、顾成二人,无形中营造出一种肃杀压迫的氛围。
夏煜入内后,目光快速扫过全场,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已然有数。
他佯装未曾察觉方国珍刻意营造的威压,稳步上前,依照士人惯用礼节,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礼,声音清晰朗润:
“红旗营宣曹掾夏煜,奉红旗营石元帅之命,特来拜会方——治中!”
夏煜刻意在“治中”二字上略作停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这个“治中”,指的正是元廷此前为了招安方国珍,所授的“徽州路治中”一职。
夏煜此言,明着为以元廷授予的官面身份称呼方国珍,实则是暗讽后者反元立场不坚,屡次接受招安又屡次叛元,既无忠心,也无信义。
方国珍其人叛降不定乃是事实,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不过是实力不济时,为了生存和壮大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和斗争策略。
若真要较真,石山此前不也曾与元廷虚与委蛇,接受过“和谈”吗?
大家不过是彼此彼此罢了,只不过石山所处的内外环境更好,可以“安而不招”,最终没有接受元廷的官职;他方国珍则没这么好命,只能“招而不安”,接受了元廷官职,也不敢消停。
但在对外宣传上,方国珍还是得以“抗元义士”自居,以此号召沿海豪杰共举大事——尽管有些没脸皮,可抛却这一点,他确实拿不出像样的身份招揽士人。
从他手下的人才就可以看出,除了自家兄弟子侄和姻亲等亲族,就是乡党或其他海寇豪强,张子善、丘楠等人名为“谋士”,这些年却都不曾混进真正的士人圈子过。
夏煜此番上门“打脸”的举动,颇有些无礼,顿时引起了厅内方氏军文武的不满。
方明善其实比自己的五叔方国珉年龄还大,性子沉稳,但辈分较低,适合充当这种场合发难的角色,立即跨前一步,厉声呵斥道:
“你等既是远道而来的使者,参见我家主上,为何不依礼数下跪?”
夏煜深谙先声夺人之道,身为说客,故意挑起矛盾,正是为了打破对方预设的节奏,争取对话的主动权。眼见厅内众人的反应并未超出自己的预料,他心中反而更加安定,挺直了腰板,从容应答道:
“我家石元帅高举‘驱虏复汉’义旗,志在革除蒙元陋俗,重塑我华夏衣冠礼法和堂堂正气。我等参见石元帅,亦只需以行揖礼,从未要求下跪。却不知方治中此处,反要沿用蒙元的屈膝陋俗?”
夏煜这番话掷地有声,将是否见上官下跪的问题,拔高到了是否真心抗元复汉,遵循华夏正统,摒弃胡虏陋习的政治高度。
六年前,方国珍首次起兵反元时,天下豪杰尚慑于元廷数十年积威,无人敢公然响应。
是他方国珍,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海战指挥能力,屡次击败前来围剿的元军和地方武装,硬生生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打破了元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某种程度上说,如今这天下烽烟四起的局面,离不开他方国珍当年的“首义”功劳。
可正因为其后来“屡降屡叛”的行径,硬是将“首义功臣”这块金字招牌弄得污损不堪,反而让后起之秀石山得以高举“驱虏复汉”的大旗,吸引了无数渴望恢复汉家山河的豪杰志士争相投奔。
而方国珍这个真正的抗元先驱,却因权谋算计过多,给人留下了“反复无常”的坏印象,在道义上已然落了下风,沦为贼寇之流,不为天下正统人士所接纳。
以至于面对夏煜“坚持蒙元陋俗”的指责,方明善虽然愤懑不已,张大了嘴想要反驳,却一时不知该如何说,才能站住道义脚跟。
“真是笑话——”
主忧臣辱,张子善见方明善语塞,正要出面压制夏煜的气焰,却被一阵粗犷豪迈的大笑声打断。
“哈哈哈!”
发出笑声的正是方国珍。
其人身材魁梧壮硕,面皮黝黑如铁,但裸露在外的脖颈和手臂等处皮肤却异样地白皙,形成鲜明对比。他眼神锐利如鹰,笑声中自带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情,瞬间冲淡了大堂内的尴尬气氛。
只见他大手一挥,制止了还想接话的张子善,语气轻松地道:
“子善,亚初(方明善小名),都莫要争了。方家待客自有礼数,岂是那些只知压榨百姓的蒙古鞑子可比?”
这番话,既安抚了部下,又轻描淡写地将夏煜的指责化解于无形。
说罢,方国珍目光转向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夏煜,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由衷赞道:
“早就听闻石景行仁义布于四海,天下英雄望风景从。今日得见夏曹掾这般人物,便可知传言非虚!方某平生最重英雄豪杰,来人啊,快给夏曹掾看座!”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
方国珍好歹是一方豪杰,如今给了足面子,夏煜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石山交代的外交任务,而非来此地逞口舌之快。见好就收的道理他自然懂得,当即再次向方国珍拱手,语气缓和了许多:
“方将军海量!我家石元帅亦时常提及将军,盛赞将军是东海豪杰,首举义旗,屡挫元廷,实乃当世奇男子,海中蛟龙般的人物!”
说话间,已有侍女搬来绣墩,夏煜道谢后坦然坐下,一同入内的顾成则如松柏般笔直肃立在夏煜的身后,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方国珍首次起兵后曾自封“将军”,之后屡降屡叛,但眼见天下群雄并起,个个称王或是自封元帅,有部下趁机劝进时,都被他以“某等兄弟浮海求生,只谋实利不图虚名”为由给拒绝了。
似今日这等外交场合,对方是“元帅”,己方却是“将军”,无形中便矮了一头,换作气量狭小之辈难免会心生不快。但方国珍却表现得极为务实,对此浑不在意,还自嘲道:
“夏曹掾过奖了。方某虚度三十四年光阴,至今不过据有这黄岩一隅之地,不及石景行雄才大略,年纪轻轻,便已据有淮西,虎视江南,某实在是当不起如此盛赞啊!”
方国珍祖籍台州路仙居县(位于台州路治所临海县西面),家族原本务农,兼营运盐,宋代时迁至黄岩县。
到了他们这一代,兄弟五人皆生得孔武有力,成功夺下“牢盆”(类似张士诚起家前的“大灶头”,方国珍的长兄、方明善之父便死于此事件中),家族才开始崛起。
黄岩当地风俗,士农工商等级森严,方家操持煮盐贩鱼这等“贱业”发家,即便有了钱,仍难获得那些耕读传家兼营海贸的地方大族的真正认可。
方国珍首次起兵后,围剿方氏最卖力的,也是这些本地大族豪强。
此事是方国珍内心的一根隐刺,也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得“民心”,终究与这大好天下无缘,早早便熄了争霸天下的热血雄心。
方国珍反元不坚定,更不会费劲反“传统”,在他内心深处,对于石山能够获得不少士绅阶层的认可和支持,其实是存有几分羡慕的。
他这番话,既有谦虚成分,也未尝没有几分真实的感慨。
张子善作为方国珍的乡党和谋士,深知自家主上的性格,担心方国珍被夏煜的言辞打动,连忙插话,将话题引向更现实的层面,道:
“石元帅乃当世枭雄,既已率大军渡江,攻克了江宁这等形胜之地,想必不会止步于此,定有席卷整个江东之志吧?”
江宁乃虎踞龙盘之地,取得江宁进而图谋整个江东,是乱世枭雄几乎必然的战略选择。
而方国珍水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台州、庆元(后世宁波)、温州等路,皆属于江东范围,无疑都在石山未来兵锋所指之下。
张子善此言,表面是询问红旗营的战略,实则是在提醒方国珍:石山是志在天下的枭雄,他渡江南下就是要来抢夺地盘,包括你的基业也在他的目标之内,切莫因为几句恭维而忘了潜在的危险!
方国珍本就是机谋深沉之辈,纵横浙东沿海多年,岂能不懂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无需张子善点破,他也清楚自己与石山迟早会有利益冲突。
不过,闻听此言,他却并未接话,只是嘴角含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目光灼灼地看向夏煜,等待对方的回答。
“然也!”
出乎张子善的预料,夏煜并未闪烁其词,反而果断承认了对方对石山野心的推测,接着朗声道:
“蒙元无道,祸乱天下,致使神州生灵涂炭。天下豪杰共举义旗讨伐,此乃大势所趋!但,群龙若无首,则难成合力,反而会被元廷分化瓦解,逐个击破!
方将军首义反元之人,本应担当此领袖群伦之重任。只可惜……”
夏煜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方国珍,略带惋惜道:
“……只可惜将军志不在此。我主石元帅不忍天下苍生沉沦,为早日光复汉家山河计,便只能勉为其难,挺身而出了!”
夏煜这一番话借力打力,不仅坦然承认了己方主上的野心,更巧妙地将方国珍置于一个“本可领袖群伦却主动放弃”的位置上,反而让主动挑起话头的张子善无话可说。
因为方国珍起兵六年来的表现,确实可以用“反复无常”四个字来概括。
至于他究竟是“志不在此”,还是受限于海盗出身,缺乏稳固的陆上根基,难以获得士绅支持等主客观条件,导致他根本无力争霸天下,这就只有方国珍自己心里才清楚了。
张子善作为臣下,确实不方便在此事上深入辩论,只能无奈地看向方国珍。
仿佛被夏煜说中了心事,方国珍大手一拍座椅扶手,发出“啪”的一声脆响,既像是感慨,又像是自嘲,大声叹道:
“好!说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与石景行这等后起之秀一比,方某痴长这十几岁,倒真是活回去了!哈哈!”
“主上!何必妄自菲薄……”
丘楠见自家主上长他人志气,忍不住出声劝谏。方国珍却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旋即,目光一凝,先前那豪爽的笑容迅速收敛,目光锐利地看向夏煜,挑明核心问题,道:
“夏曹掾,方某是海上讨生活的人,自由自在惯了,虽无争夺天下的雄心,却也不愿受人钳制约束。石景行既有囊括四海之志,他可曾对你言明,将来打算如何安置方某和我这帮海上的兄弟?”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厅内众人都屏息凝神,做认真倾听状,显然都想知道石山究竟做何想。
夏煜见状,不由暗叹:方国珍的战略格局,从一开始就局限于海上,缺乏陆上根基和宏大政治抱负,任其麾下人才如何精通权谋机变,终究只能落于人后。
他更加庆幸自己跟对了明主。想到临行前石山的交代,夏煜清了清嗓子,不疾不徐地道:
“石元帅确有重要话语,需下官当面转告方将军。”
他目光坦然地对上方国珍探究的眼神,道:
“元帅言‘水陆一体,相辅相成。自古至今,从未有水军能够脱离陆上补给而长久生存!’”
这句话,本是平铺直叙,只是在陈述一个基本事实。但落入在座这些深知海上生存之道的方氏军文武耳中,却不啻于一声惊雷,蕴含着赤裸裸的警告意味。
——你方国珍在海上确实厉害,可终究不是能活在海中的真“海精”,总要上岸获取淡水、粮食、物资,修补战船和补充兵员。
待到红旗营全取江东,掌控了所有沿海州县,断绝你的陆上根基,看你这个“不想受人约束”的海上蛟龙,还能逍遥几时?
方国珍身为首领,不好亲自出面反驳这种基于事实的战略判断。
其四弟方国瑛性格刚猛,闻言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冷声道:
“哼!六年前,三哥率领我等兄弟起兵时,元廷官府也是这般想的!结果又如何?元廷大军三番五次败在我三哥手里!我们兄弟却是越打越强,手里的船也越来越多!”
夏煜早已预料到对方会有此反应,心中并不紧张,根本不去接方国瑛关于过去战绩的话茬——那只会陷入无谓的争执。
他面色如常,仿佛没听到方国瑛的诘问,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陈述石山的第二层意思:
“石元帅还言‘无商不富,而诸般商贸之中,以海上贸易获利最为丰厚。我红旗营欲建立的新朝,若要超越汉唐盛世,定然离不开繁荣的海上贸易。’”
话说到这里,夏煜再次停顿,观察方国珍的反应。
只见方国珍目光微动,显然这番话触动了他。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方国珍比任何人都清楚。
夏煜知道火候已到,便模仿着石山当时沉稳而富有远见的语气,抛出了橄榄枝,道:
“而海贸欲兴,必先有强大的海军护航!万里海疆,非有巨舰强兵不可守御。石元帅深知方将军乃海上一等一的豪杰,精通海事,善于水战。”
方国珍心惊的不是石山将自己捧为“海上一等一的豪杰”,而是将“海军”单列为一军。
如此眼界,如此气魄,亘古未有!
夏煜见方国珍的脸上热切之色渐浓,心中大定,加快语气,继续道:
“元帅与将军,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若将军愿意护卫海疆安宁,将来红旗营奠定基业,开创新朝之日,‘伏波将军’之印便虚位以待!石元帅也愿与将军共襄海贸盛世!”
元廷其实对海贸颇为“重视”,但这种重视仅体现在建立市舶司,对海商课收商税上。
即便如此,这些年元廷市舶司的运转也是一团糟,管理混乱,贵族垄断“官本船”贸易还不用上税,对民间海商却百般压榨,导致市舶司税收收入锐减。
期间,还因种种原因,曾四次颁布“禁海令”。
总之,元廷就没有正儿八经经营过海贸。
其思维模式始终停留在征税收钱的层面,根本无法理解“强大王朝离不开健康繁荣的海贸”这一更深层次的道理,更遑论“海贸兴,必得海军强”的战略认知。
夏煜代为转达的石山这番话,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海洋视野和治国格局。
这一刻,方国珍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真的有些动心了。
他若是能与石山携手,通力合作,一个拥有广阔陆上基本盘和强大陆军,一个拥有纵横四海的“海军”和贸易网络,确实是优势互补,合则两利的绝佳组合!
可惜……方国珍在心中暗自喟叹。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想靠着贩盐卖鱼积攒家业,买下千顷良田传给子孙后代的灶户头目了。
六年来,他数次起兵,又数次接受元廷招安,早已看透了元廷和地方官吏的腐朽无能,也见识了太多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比他更不堪的士绅豪强。
他在乱世“海精”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本人习惯了不受约束,自由劫掠的生活方式,身后也积累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想要回头,谈何容易?
他做不了一个听命于人的“伏波将军”,背后的利益集团也不是当下的石山可以喂饱。
方国珍闭上眼睛,沉默了片刻,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挣扎权衡。当他再次睁开双眼时,眸中那瞬间的热切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惯有的精明。
一直留心观察方国珍神色的张子善,见主上迅速恢复冷静,暗自松了一口气,知道方国珍并未被石山画出的“大饼”所迷惑。他当即接过话头,先是假意称赞道:
“夏曹掾果然好口才,石元帅高瞻远瞩,在下佩服!”
旋即,张子善的话锋陡然一转,问题变得尖锐而务实:
“但恕在下直言,如今蒙元未灭。红旗营虽勇,目前在江南却仅取集庆路一隅之地。能否能顺利拿下整个江东,尚且两说,至于一统天下,更是不知何年何月。
曹掾所言的这些远景固然美妙,终究只是画饼充饥。在下只想请问夏曹掾,当下!你家石元帅,准备拿出怎样的实际条件,来兑现你所说的‘合则两利’?”
(本章完)
更是将元廷淮南、江浙两行省的高官玩弄于股掌之间,其势力和声望已然凌驾于江南、江北诸多反王之上,初步打下了争霸天下的基业。
这正是夏煜此次出使方国珍的最大底气所在。说来,这次难得出使的任务,还是夏煜自己竭力向石元帅争取而来的。
他深知此行若能成功,对于红旗营稳定侧翼、全力经略浙北至关重要,也是他本人建功立业、跻身石元帅核心幕僚的绝佳机会。
这一路上,夏煜本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
只因方才突闻元廷使者亦在黄岩城中,局势瞬间变得错综复杂,才一时乱了方寸。
但他终究是年过四旬,经历过世事沉浮之人,虽未承受大风大浪,可早年频繁出入各地文会,见识过不少风流人物,并能扬名浙北,不是没什么见识的土包子。
此番得了顾成的提醒,夏煜迅速收敛心神,将那份不安强行压下。
顾成这一路的表现,夏煜也都看在眼里,除了暗叹石元帅果然慧眼如炬,能于万军之中发掘出如此人才之外,也心知这个江都青年日后前途必不可限量,便存了结交之心。
他深吸一口气,平定了一下心绪,朝顾成郑重拱手道:
“景韶(顾成表字)临危不乱,老成持重,夏某不及也!”
顾成投效石山时日尚短,未能赶上大规模战役立下战功,目前的职务仅是捧月卫队率,此番任务也是以护卫夏煜为主,石山并未授命他为副使。
他见夏煜如此客气,连忙侧身避让,不敢受此全礼,恭敬回礼道:
“曹掾主动请缨,深入虎穴,此等胆略气魄,远非常人可及,成万万不敢当此赞誉。”
二人相视一笑,彼此鼓励之下,方才那点面对强敌的紧张感顿时消散大半。
夏煜整了整因为匆忙而略显凌乱的衣冠,深吸一口气,神情便迅速恢复了往日的从容,随即跟着方礼,昂首挺胸大步走入州衙大堂。
昔日黄岩州衙的大堂,如今已被改造得颇具草莽气息的议事厅。
方国珍大马金刀地坐在上首交椅上,其兄方国璋、谋士张子善、丘楠,弟方国瑛、侄方明善等核心文武分列左右,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走进来的夏煜、顾成二人,无形中营造出一种肃杀压迫的氛围。
夏煜入内后,目光快速扫过全场,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心中已然有数。
他佯装未曾察觉方国珍刻意营造的威压,稳步上前,依照士人惯用礼节,不卑不亢地拱手行礼,声音清晰朗润:
“红旗营宣曹掾夏煜,奉红旗营石元帅之命,特来拜会方——治中!”
夏煜刻意在“治中”二字上略作停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这个“治中”,指的正是元廷此前为了招安方国珍,所授的“徽州路治中”一职。
夏煜此言,明着为以元廷授予的官面身份称呼方国珍,实则是暗讽后者反元立场不坚,屡次接受招安又屡次叛元,既无忠心,也无信义。
方国珍其人叛降不定乃是事实,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不过是实力不济时,为了生存和壮大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和斗争策略。
若真要较真,石山此前不也曾与元廷虚与委蛇,接受过“和谈”吗?
大家不过是彼此彼此罢了,只不过石山所处的内外环境更好,可以“安而不招”,最终没有接受元廷的官职;他方国珍则没这么好命,只能“招而不安”,接受了元廷官职,也不敢消停。
但在对外宣传上,方国珍还是得以“抗元义士”自居,以此号召沿海豪杰共举大事——尽管有些没脸皮,可抛却这一点,他确实拿不出像样的身份招揽士人。
从他手下的人才就可以看出,除了自家兄弟子侄和姻亲等亲族,就是乡党或其他海寇豪强,张子善、丘楠等人名为“谋士”,这些年却都不曾混进真正的士人圈子过。
夏煜此番上门“打脸”的举动,颇有些无礼,顿时引起了厅内方氏军文武的不满。
方明善其实比自己的五叔方国珉年龄还大,性子沉稳,但辈分较低,适合充当这种场合发难的角色,立即跨前一步,厉声呵斥道:
“你等既是远道而来的使者,参见我家主上,为何不依礼数下跪?”
夏煜深谙先声夺人之道,身为说客,故意挑起矛盾,正是为了打破对方预设的节奏,争取对话的主动权。眼见厅内众人的反应并未超出自己的预料,他心中反而更加安定,挺直了腰板,从容应答道:
“我家石元帅高举‘驱虏复汉’义旗,志在革除蒙元陋俗,重塑我华夏衣冠礼法和堂堂正气。我等参见石元帅,亦只需以行揖礼,从未要求下跪。却不知方治中此处,反要沿用蒙元的屈膝陋俗?”
夏煜这番话掷地有声,将是否见上官下跪的问题,拔高到了是否真心抗元复汉,遵循华夏正统,摒弃胡虏陋习的政治高度。
六年前,方国珍首次起兵反元时,天下豪杰尚慑于元廷数十年积威,无人敢公然响应。
是他方国珍,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海战指挥能力,屡次击败前来围剿的元军和地方武装,硬生生在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打破了元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某种程度上说,如今这天下烽烟四起的局面,离不开他方国珍当年的“首义”功劳。
可正因为其后来“屡降屡叛”的行径,硬是将“首义功臣”这块金字招牌弄得污损不堪,反而让后起之秀石山得以高举“驱虏复汉”的大旗,吸引了无数渴望恢复汉家山河的豪杰志士争相投奔。
而方国珍这个真正的抗元先驱,却因权谋算计过多,给人留下了“反复无常”的坏印象,在道义上已然落了下风,沦为贼寇之流,不为天下正统人士所接纳。
以至于面对夏煜“坚持蒙元陋俗”的指责,方明善虽然愤懑不已,张大了嘴想要反驳,却一时不知该如何说,才能站住道义脚跟。
“真是笑话——”
主忧臣辱,张子善见方明善语塞,正要出面压制夏煜的气焰,却被一阵粗犷豪迈的大笑声打断。
“哈哈哈!”
发出笑声的正是方国珍。
其人身材魁梧壮硕,面皮黝黑如铁,但裸露在外的脖颈和手臂等处皮肤却异样地白皙,形成鲜明对比。他眼神锐利如鹰,笑声中自带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情,瞬间冲淡了大堂内的尴尬气氛。
只见他大手一挥,制止了还想接话的张子善,语气轻松地道:
“子善,亚初(方明善小名),都莫要争了。方家待客自有礼数,岂是那些只知压榨百姓的蒙古鞑子可比?”
这番话,既安抚了部下,又轻描淡写地将夏煜的指责化解于无形。
说罢,方国珍目光转向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夏煜,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由衷赞道:
“早就听闻石景行仁义布于四海,天下英雄望风景从。今日得见夏曹掾这般人物,便可知传言非虚!方某平生最重英雄豪杰,来人啊,快给夏曹掾看座!”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
方国珍好歹是一方豪杰,如今给了足面子,夏煜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石山交代的外交任务,而非来此地逞口舌之快。见好就收的道理他自然懂得,当即再次向方国珍拱手,语气缓和了许多:
“方将军海量!我家石元帅亦时常提及将军,盛赞将军是东海豪杰,首举义旗,屡挫元廷,实乃当世奇男子,海中蛟龙般的人物!”
说话间,已有侍女搬来绣墩,夏煜道谢后坦然坐下,一同入内的顾成则如松柏般笔直肃立在夏煜的身后,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方国珍首次起兵后曾自封“将军”,之后屡降屡叛,但眼见天下群雄并起,个个称王或是自封元帅,有部下趁机劝进时,都被他以“某等兄弟浮海求生,只谋实利不图虚名”为由给拒绝了。
似今日这等外交场合,对方是“元帅”,己方却是“将军”,无形中便矮了一头,换作气量狭小之辈难免会心生不快。但方国珍却表现得极为务实,对此浑不在意,还自嘲道:
“夏曹掾过奖了。方某虚度三十四年光阴,至今不过据有这黄岩一隅之地,不及石景行雄才大略,年纪轻轻,便已据有淮西,虎视江南,某实在是当不起如此盛赞啊!”
方国珍祖籍台州路仙居县(位于台州路治所临海县西面),家族原本务农,兼营运盐,宋代时迁至黄岩县。
到了他们这一代,兄弟五人皆生得孔武有力,成功夺下“牢盆”(类似张士诚起家前的“大灶头”,方国珍的长兄、方明善之父便死于此事件中),家族才开始崛起。
黄岩当地风俗,士农工商等级森严,方家操持煮盐贩鱼这等“贱业”发家,即便有了钱,仍难获得那些耕读传家兼营海贸的地方大族的真正认可。
方国珍首次起兵后,围剿方氏最卖力的,也是这些本地大族豪强。
此事是方国珍内心的一根隐刺,也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得“民心”,终究与这大好天下无缘,早早便熄了争霸天下的热血雄心。
方国珍反元不坚定,更不会费劲反“传统”,在他内心深处,对于石山能够获得不少士绅阶层的认可和支持,其实是存有几分羡慕的。
他这番话,既有谦虚成分,也未尝没有几分真实的感慨。
张子善作为方国珍的乡党和谋士,深知自家主上的性格,担心方国珍被夏煜的言辞打动,连忙插话,将话题引向更现实的层面,道:
“石元帅乃当世枭雄,既已率大军渡江,攻克了江宁这等形胜之地,想必不会止步于此,定有席卷整个江东之志吧?”
江宁乃虎踞龙盘之地,取得江宁进而图谋整个江东,是乱世枭雄几乎必然的战略选择。
而方国珍水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台州、庆元(后世宁波)、温州等路,皆属于江东范围,无疑都在石山未来兵锋所指之下。
张子善此言,表面是询问红旗营的战略,实则是在提醒方国珍:石山是志在天下的枭雄,他渡江南下就是要来抢夺地盘,包括你的基业也在他的目标之内,切莫因为几句恭维而忘了潜在的危险!
方国珍本就是机谋深沉之辈,纵横浙东沿海多年,岂能不懂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无需张子善点破,他也清楚自己与石山迟早会有利益冲突。
不过,闻听此言,他却并未接话,只是嘴角含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目光灼灼地看向夏煜,等待对方的回答。
“然也!”
出乎张子善的预料,夏煜并未闪烁其词,反而果断承认了对方对石山野心的推测,接着朗声道:
“蒙元无道,祸乱天下,致使神州生灵涂炭。天下豪杰共举义旗讨伐,此乃大势所趋!但,群龙若无首,则难成合力,反而会被元廷分化瓦解,逐个击破!
方将军首义反元之人,本应担当此领袖群伦之重任。只可惜……”
夏煜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方国珍,略带惋惜道:
“……只可惜将军志不在此。我主石元帅不忍天下苍生沉沦,为早日光复汉家山河计,便只能勉为其难,挺身而出了!”
夏煜这一番话借力打力,不仅坦然承认了己方主上的野心,更巧妙地将方国珍置于一个“本可领袖群伦却主动放弃”的位置上,反而让主动挑起话头的张子善无话可说。
因为方国珍起兵六年来的表现,确实可以用“反复无常”四个字来概括。
至于他究竟是“志不在此”,还是受限于海盗出身,缺乏稳固的陆上根基,难以获得士绅支持等主客观条件,导致他根本无力争霸天下,这就只有方国珍自己心里才清楚了。
张子善作为臣下,确实不方便在此事上深入辩论,只能无奈地看向方国珍。
仿佛被夏煜说中了心事,方国珍大手一拍座椅扶手,发出“啪”的一声脆响,既像是感慨,又像是自嘲,大声叹道:
“好!说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与石景行这等后起之秀一比,方某痴长这十几岁,倒真是活回去了!哈哈!”
“主上!何必妄自菲薄……”
丘楠见自家主上长他人志气,忍不住出声劝谏。方国珍却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旋即,目光一凝,先前那豪爽的笑容迅速收敛,目光锐利地看向夏煜,挑明核心问题,道:
“夏曹掾,方某是海上讨生活的人,自由自在惯了,虽无争夺天下的雄心,却也不愿受人钳制约束。石景行既有囊括四海之志,他可曾对你言明,将来打算如何安置方某和我这帮海上的兄弟?”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厅内众人都屏息凝神,做认真倾听状,显然都想知道石山究竟做何想。
夏煜见状,不由暗叹:方国珍的战略格局,从一开始就局限于海上,缺乏陆上根基和宏大政治抱负,任其麾下人才如何精通权谋机变,终究只能落于人后。
他更加庆幸自己跟对了明主。想到临行前石山的交代,夏煜清了清嗓子,不疾不徐地道:
“石元帅确有重要话语,需下官当面转告方将军。”
他目光坦然地对上方国珍探究的眼神,道:
“元帅言‘水陆一体,相辅相成。自古至今,从未有水军能够脱离陆上补给而长久生存!’”
这句话,本是平铺直叙,只是在陈述一个基本事实。但落入在座这些深知海上生存之道的方氏军文武耳中,却不啻于一声惊雷,蕴含着赤裸裸的警告意味。
——你方国珍在海上确实厉害,可终究不是能活在海中的真“海精”,总要上岸获取淡水、粮食、物资,修补战船和补充兵员。
待到红旗营全取江东,掌控了所有沿海州县,断绝你的陆上根基,看你这个“不想受人约束”的海上蛟龙,还能逍遥几时?
方国珍身为首领,不好亲自出面反驳这种基于事实的战略判断。
其四弟方国瑛性格刚猛,闻言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冷声道:
“哼!六年前,三哥率领我等兄弟起兵时,元廷官府也是这般想的!结果又如何?元廷大军三番五次败在我三哥手里!我们兄弟却是越打越强,手里的船也越来越多!”
夏煜早已预料到对方会有此反应,心中并不紧张,根本不去接方国瑛关于过去战绩的话茬——那只会陷入无谓的争执。
他面色如常,仿佛没听到方国瑛的诘问,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陈述石山的第二层意思:
“石元帅还言‘无商不富,而诸般商贸之中,以海上贸易获利最为丰厚。我红旗营欲建立的新朝,若要超越汉唐盛世,定然离不开繁荣的海上贸易。’”
话说到这里,夏煜再次停顿,观察方国珍的反应。
只见方国珍目光微动,显然这番话触动了他。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方国珍比任何人都清楚。
夏煜知道火候已到,便模仿着石山当时沉稳而富有远见的语气,抛出了橄榄枝,道:
“而海贸欲兴,必先有强大的海军护航!万里海疆,非有巨舰强兵不可守御。石元帅深知方将军乃海上一等一的豪杰,精通海事,善于水战。”
方国珍心惊的不是石山将自己捧为“海上一等一的豪杰”,而是将“海军”单列为一军。
如此眼界,如此气魄,亘古未有!
夏煜见方国珍的脸上热切之色渐浓,心中大定,加快语气,继续道:
“元帅与将军,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若将军愿意护卫海疆安宁,将来红旗营奠定基业,开创新朝之日,‘伏波将军’之印便虚位以待!石元帅也愿与将军共襄海贸盛世!”
元廷其实对海贸颇为“重视”,但这种重视仅体现在建立市舶司,对海商课收商税上。
即便如此,这些年元廷市舶司的运转也是一团糟,管理混乱,贵族垄断“官本船”贸易还不用上税,对民间海商却百般压榨,导致市舶司税收收入锐减。
期间,还因种种原因,曾四次颁布“禁海令”。
总之,元廷就没有正儿八经经营过海贸。
其思维模式始终停留在征税收钱的层面,根本无法理解“强大王朝离不开健康繁荣的海贸”这一更深层次的道理,更遑论“海贸兴,必得海军强”的战略认知。
夏煜代为转达的石山这番话,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海洋视野和治国格局。
这一刻,方国珍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真的有些动心了。
他若是能与石山携手,通力合作,一个拥有广阔陆上基本盘和强大陆军,一个拥有纵横四海的“海军”和贸易网络,确实是优势互补,合则两利的绝佳组合!
可惜……方国珍在心中暗自喟叹。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想靠着贩盐卖鱼积攒家业,买下千顷良田传给子孙后代的灶户头目了。
六年来,他数次起兵,又数次接受元廷招安,早已看透了元廷和地方官吏的腐朽无能,也见识了太多表面道貌岸然,背地里却比他更不堪的士绅豪强。
他在乱世“海精”这条路上,已经走得太远太远,本人习惯了不受约束,自由劫掠的生活方式,身后也积累了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想要回头,谈何容易?
他做不了一个听命于人的“伏波将军”,背后的利益集团也不是当下的石山可以喂饱。
方国珍闭上眼睛,沉默了片刻,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挣扎权衡。当他再次睁开双眼时,眸中那瞬间的热切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惯有的精明。
一直留心观察方国珍神色的张子善,见主上迅速恢复冷静,暗自松了一口气,知道方国珍并未被石山画出的“大饼”所迷惑。他当即接过话头,先是假意称赞道:
“夏曹掾果然好口才,石元帅高瞻远瞩,在下佩服!”
旋即,张子善的话锋陡然一转,问题变得尖锐而务实:
“但恕在下直言,如今蒙元未灭。红旗营虽勇,目前在江南却仅取集庆路一隅之地。能否能顺利拿下整个江东,尚且两说,至于一统天下,更是不知何年何月。
曹掾所言的这些远景固然美妙,终究只是画饼充饥。在下只想请问夏曹掾,当下!你家石元帅,准备拿出怎样的实际条件,来兑现你所说的‘合则两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