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此人,反复无常已成习性,他只信奉实力和眼前利益。与他描绘长远宏图、伟业理想,无异于对牛弹琴。但我红旗营既高举‘驱虏复汉’大旗,行事便需有格局,有章法。
方国珍好歹是首义功臣,抗元先驱,有些关乎大义与未来之势的话,必须讲在明处,至于如何选择,便交给他自己权衡吧。”
出使黄岩前,石元帅内的谆谆交代犹在耳边回响。
此刻,夏煜端坐于方国珍的议事厅内,眼见这位海上枭雄虽然表面豪爽,眼神深处却闪烁着对实际好处的期待,心中不由暗叹“元帅果然将此人心性看得透彻”。
面对张子善尖锐的质询和方国珍渴求,夏煜不再虚言,面色坦然地吐出两个字:
“没有!”
“没有?!”
张子善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他难以置信地瞪着夏煜,语气中带着几分恍然,道:
“你二人不畏艰险,潜行千里来黄岩城,难道就只是为了空口白牙,说一番不着边际的大话?”
厅内其他方氏文武也面露疑色,交头接耳,显然同样无法理解夏煜的举动。
夏煜心中暗叹,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连方国珍本人都难以真正理解元帅超越眼前利益的宏大格局,其麾下这些着眼于局部得失的谋士武将,又怎能领会“合则两利”背后需要双方共同构建的美好未来?
他当即两手一摊,姿态轻松,回想着石山的原话,应道:
“贵我两部,目前中间还隔着元廷控制的诸多路府。此前也素无往来,彼此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信任。在此种情形下,空谈所谓的‘实际条件’,无异于沙上筑塔,为时过早,也毫无意义。
想来,方将军也不会看上这等毫无保障的承诺吧?”
“哈哈哈!”
张子善还在为这看似“无赖”的回答发愣,坐在上首的方国珍却已经洪亮大笑,他真听懂了夏煜这番话的意思,更读懂了石山希望通过夏煜传递给自己的信息:
双方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未来注定要在同一片区域——富庶的江东沿海——角逐利益。
在这种根本性的利益冲突面前,不经过真刀真枪的较量,不打到一方认清现实,被迫接受新的力量格局,双方就不可能真正坐下来谈“条件”。
在那之前,任何承诺都是苍白无力的,不如一开始就挑明各自需求,然后各凭本事!
“石景行真乃当世豪杰!行事光明磊落,不玩虚的,很对方某的胃口!”
方国珍抚掌赞叹,这句话倒有七八分真心。他隐隐感觉石山和自己骨子里是同一类人,都信奉实力至上,厌恶虚伪的客套。
石山这种直接把“将来必有一战”的底牌亮出来的做法,反而让习惯于在背叛与算计中生存的方国珍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
至少,他清楚在双方利益直接碰撞之前,石山主动寻求与自己大战的意愿很低。
这种摆在明处的博弈规则,确实更符合方国珍的思维方式。
“好!”
方国珍霍然起身,高大的身躯带着强烈的压迫感,目光炯炯地看向夏煜,豪爽地道:
“夏曹掾,还请你转告石元帅,他的‘战帖’,方某接下了!我很期待他日能在战场上,领教红旗营的锋芒!”
这句话,既是对石山遣使意图的正式回应,也等同于下了逐客令。
双方的利益诉求已经无需再多言,胜负只在疆场之上见分晓。
夏煜终究是士人,虽然代表着石山,方国珍的反应也基本在预料之中,但他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将复杂的外交博弈最终归结于“战场上见”的赤裸逻辑,仍感到些许不适和难以完全理解。
但此刻他却只能压下心中的波澜,起身拱手施礼:
“方将军快人快语,煜定将方将军的话带到,告辞!”
方国珍深知自己手下这帮兄弟多是草莽出身,军纪涣散,担心夏煜二人在城中滞留会横生枝节,便朝侍立一旁的长子方礼使了个眼色,吩咐道:
“大郎,你送夏曹掾他们出城!”
“是,父亲!”方礼躬身领命。
目送夏煜和顾成在方礼的陪同下退出大堂,方国珍缓缓坐回交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
其身旁的丘楠早已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开口:
“主上,咱们真要准备与那石山开战?红旗营当下势头正盛,朝廷都顶不住,咱们?”
方国珍瞥了丘楠一眼,知道这位谨慎的谋士在担心什么。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老丘,你觉得石山会选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跟咱们交手?”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指关键。丘楠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方国珍的潜台词:
红旗营确实很强势,但目前其势力范围主要还在集庆路,与方国珍的主要活动区(非控制区)台州、庆元、温州等路并不接壤。这中间还隔着大片仍由元廷控制的区域。
更重要的是,石山的水师组建不久,短期内根本无力跨海来攻。只要方国珍不主动西进去碰石山的核心利益,双方目前并无立即开战的迫切需求。
丘楠最担心的就是方国珍被元廷开出的条件诱惑,或者被石山的“战帖”激怒而贸然出兵,替元廷火中取栗,白白消耗自身实力。
此刻,见方国珍头脑清醒,认识到红旗营并非当前的直接威胁,倾向于自己“暂避锋芒、坐观虎斗”的建议,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奉承道:
“主上洞若观火,不为虚名小利所惑,能审时度势,实在英明!待元廷与石山拼得两败俱伤,我军再伺机而动,定能一举奠定胜局!”
一旁的张子善听到丘楠这番论调,嘴角不由微微抽搐。
在他眼中,丘楠所谓的“审时度势”,不过是畏敌避战的委婉说法。
乱世争霸,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暂避锋芒,积蓄力量,对手却会在不断的扩张中变得越来越强。张子善忍不住再次进言,道:
“主上,切不可小觑石山!红旗营绝非腐朽的元廷可比,石山在江北已经营许久,根基深厚。
如今其人渡江南下,野心极大,若我等不能趁其立足未稳,联合尚有余力的元军将其一举赶回江北,待他全取浙北,彻底消化吸收此地,实力必将暴涨。
到那时,我军偏安一隅,拿什么去跟他争夺江东?乃至天下?”
方国珍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经过夏煜此番“坦诚”的沟通,他已经彻底想明白了。
天下风起云涌,运势不在此处便在彼处,一旦错失领袖群伦的机会,便等同于丧失了问鼎天下的资格。
对于现在的他而言,最现实、最紧迫的考量,已经不是如何去跟石山争夺那遥不可及的“天下”,而是在这场巨变中保住自己现有的海上基业,并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利益。
但身为人主,这些话他却是不能直接说给张子善听,只能意味深长地反问:
“子善,依你之见,石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当世枭雄!”
张子善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接着详细阐述道:
“此人行事,无视世俗陈规,手腕灵活多变,极善于捕捉和创造时机。观其起兵以来的每一步,都精准狠辣,若非天纵奇才,便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若放任其成长而不加以遏制,假以时日,此人必能扫清群雄,问鼎天下!”
说罢,张子善忽然意识到自己这番话似乎过于夸大了石山的威胁,听起来反倒像是为其吹捧,恐怕会打击方国珍本就很不坚定的对抗决心。
他正想补充说明石山亦有弱点可寻,却听到方国珍已经再次大笑起来。
“哈哈哈!说得好!无视陈规,手腕灵活!子善,你这八个字,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方国珍的笑声中带着几分自得,仿佛在石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这些年,不也是如石山这般不按常理出牌,凭借灵活的手腕和过人的胆识,在元廷与地方豪强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么?
一股豪气油然而生,方国珍大手一挥,决然道:
“这般枭雄人物,才配做我方国珍的对手!我意已决,咱们与红旗营之间,必有一战!
但石山如今势大,锋芒正盛,我军尚且弱小,机会或许只有一次,绝不可贸然出击,徒耗实力。在此之前,我军当借石山牵制元廷的良机,全力扩充实力,巩固根本!”
张子善心中了然,方国珍的口号喊得确实响亮,说什么“必有一战”,但实质上仍是采取守势,打定主意要等元军和石山先拼个你死我活,在此之前绝不会轻易下场。
其人不仅没有唇亡齿寒的觉悟,反而还想插元廷一刀——“趁此良机扩充实力”,何其荒唐!
念及此处,张子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竖子不足与谋”的无奈感。但既然方国珍心意“已决”,他深知再多言也无益,反而会引起主上反感,只得转而请示眼前的现实问题:
“那……咱们该如何答复还在馆驿等候的朝廷使者?”
“这个简单!”
方国珍自始至终对元廷就没有半分信任,应对方针也始终没变。一旦确立了对石山的基本方略,应付元廷那边就变得清晰明了。他迅速理清思路,条分缕析地道:
“第一,粮草之事。我军新得黄岩,百废待兴,且还需备战以应对石山,暂时无法抽调大量船只和人力为其运粮北上。”
对元廷,表面上还是要合作,不能把事做绝,方国珍话锋一转,补充道:
“但,我可以承诺,保障浙东海面的安全。朝廷可自行招募海商承运粮草,我部保证其船队在方某控制的海域内畅通无阻。”
天下海商众多,之前主要是因为方国珍等海盗势力袭扰,尤其是去年方国珍率军火烧刘家港事件,导致海商们都不敢承接官府的漕运业务。
现在,方国珍承诺保障其安全,元廷或许真能征集到一些要钱不要命的船家,并赶在台风季来临前发运一批粮船,以解大都燃眉之急。
至于,最终能完成多少漕粮北运任务,那就不是他方国珍关心的事了。他只需借此展现自己“愿意合作”的姿态,剩下的压力和难题,都抛给元廷自己去解决。
“第二,军械物资。你就直言,石山所部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实乃方某平生劲敌。我部虽屡次击败官军,但补给向来困难,军械尤其匮乏。
朝廷若真想倚重我军对抗石山,就必须提供足够武装两万大军的器械、甲仗和粮饷!”
方国珍早已算准,以元廷如今捉襟见肘的财政和混乱的后勤,根本不可能满足这个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至少不可能足额满足。
届时,他正好可以借题发挥,以“元廷毫无诚意,只想驱虎吞狼”为由,再次兴兵,攻取周边元军守备空虚的州县。
万一元廷真的咬牙挤出了这批物资,那方氏军队的实力将急剧暴涨,届时他攻城略地更加容易,元廷就更奈何不了他了。
张子善大致猜到了方国珍的盘算。
若是以往,他定会为自家主上这般灵活机变的手段而欣喜。
但今日见识了石山那种明确、坚定、着眼于大势的战略风格后,他忽然觉得方国珍这种左右逢源、占小便宜式的权谋,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终究难成大事。
但看着方国珍此刻纵横捭阖于两大势力之间的意气风发,又见丘楠等人皆面露赞同之色,张子善心知,此刻自己若再站出来泼冷水,陈述其中隐患,不仅不会有效,反而会被视为不识时务。
他暗叹一声,最终还是明智地选择了闭上“乌鸦嘴”。
见众人都无异议,方国珍志得意满,宣布散会,随后便起身,准备亲自带着张子善去馆舍,会见那位元廷使者,上演一场讨价还价的好戏。
……
另一边,夏煜和顾成在方礼的“护送”下,已经安然离开了黄岩城。
两人骑在马上,沿着官道缓缓而行。夏煜眉头微蹙,脑中仍在复盘方才与方国珍会面的全过程,越想越觉得心中有些不踏实。他忍不住扭头,对身旁始终保持警惕的顾成道:
“景韶,我总觉得……我们这番出使,会不会弄巧成拙?方国珍那态度有些古怪,若他真下定决心与元廷勾结,咱们岂不是促成了他与红旗营为敌?”
顾成闻言,坦诚答道:
“夏曹掾见谅,末将只是一介武夫,于这等纵横捭阖的机锋,实在看不通透。”
他确实难以理解石山和方国珍之间那种看似坦承、实则暗藏机锋的对话背后,究竟达成了何种默契。
但顾成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此次任务,只见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末将虽不懂方国珍如何想,但或许有个笨法子,可以限制他的想法,至少让他没那么容易与元廷勾连。”
夏煜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道:
“景韶有何高见?快快讲来!”
顾成勒住马缰,回头警惕地望了望来路,确认黄岩城方向并无人跟踪后,才压低了声音,一字一顿地道:
“截杀元廷使者!”
“不可——”
夏煜闻言,身体猛地一僵,下意识就要否定这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建议。
但话刚出口,他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几个念头,又觉得此事……貌似并非不可行?夏煜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了一下骤然加快的心跳,看着顾成那双格外坚定锐利的眼睛,沉声道:
“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顾成作为此番出使的护卫,并不清楚石山派夏煜出使的深层意图,也不敢妄加揣测。他只能从更直观的战场视角来分析这件事:
“如今江东局面,大致是咱们红旗营、元廷、还有方国珍这三方角力。元廷此前被方国珍折腾得烦不胜烦,若不是因为单独对付不了咱们红旗营,定不会拉拢方国珍。
这两家之间猜忌和旧怨太深,即便结成联盟,也非常脆弱。”
“嗯!”
夏煜点了点头,他已经大致明白了顾成的思路:
通过截杀元廷使者这种极端手段,人为制造事端,加剧元廷与方国珍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从而破坏他们之间本就脆弱的合作基础,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对抗红旗营。
“你打算在何处动手?”他直接追问细节。
顾成见夏煜没有斥责,反而认真询问,便知道曹掾已经听进了自己的建议,底气更足了些,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道:
“若要动手,就要做得干净利落,做得彻底点!依末将看,不如就在这黄岩城外!最好能……当着方国珍部下的面杀了使者!让元廷知道使者死在方国珍的地盘上,断了他再轻易倒向元廷的退路!”
这个计划充满了冒险与决绝,带着浓烈的江湖快意色彩。即便夏煜已经年过四旬,听了也不禁感到一阵热血上涌,仿佛看到了话本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身影。
但他旋即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摇了摇头,道:
“不妥!方国珍连名满天下的状元郎参政泰不华都敢杀,事后还照样被元廷招安。我们再杀几个使者,不会让他的名声变得更坏,反而会让他更加警惕,甚至可能以此为借口,倒打一耙。
况且,方国珍刚拿下黄岩州,境内正混乱,元廷使者带来的护卫定然不少,在他们离开黄岩境内之前,警惕性最高,我们未必有下手的机会,反而可能打草惊蛇,甚至陷自身于险境。”
经夏煜这番冷静分析,顾成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确实有些过于简单和冲动。
他本来的计划是先将夏煜安全送走,然后自己独自返回寻找机会。此刻计策被否定,他也没有去纠正夏煜口中“咱们”的称谓,而是虚心请教道:
“那……依曹掾之见,该如何是好?”
夏煜沉吟片刻,目光投向官道前方蜿蜒的群山,脑中飞速盘算,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起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低声道:
“地点得换!不能在方国珍的控制区内,也不用嫁祸方国珍。咱们能平安离开黄岩,还能掌握元廷使者行踪,他就脱不了干系。咱们干脆……”
两日后,台州路临海县,蒋山铺。
这是一段相对偏僻的官道,两侧山峦起伏,林木葱郁。
方国珍虽然反复无常,但对前来招安他的朝廷使者,表面功夫向来做得不错,临行时不仅使者本人收获颇丰,连随行护卫也都得了些财货。
使团众人满载而归,心情放松,加之已经进入台州路治所临海县境内,算是进入了相对“安全”的区域,警惕性不免降低了几分,队伍中开始有人闲聊起此次黄岩之行的见闻。
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时刻,异变陡生!
“咔嚓——轰隆!”
道旁一棵碗口粗的树木毫无征兆地猛然断裂,带着呼啸声重重砸在官道中央,瞬间挡住了去路。受此惊吓,使团众人的坐骑顿时惊惶嘶鸣,人立而起,队伍一阵大乱。
“有刺客!快护住大人!”
护卫首领反应极快,厉声高呼。这些护卫显然训练有素,虽惊却不乱,迅速控住受惊的马匹,收缩队形,试图将正使护在核心。
但他们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拍!
几乎在树木倒下的同时,一个矫健如猎豹般的身影已从另一侧的树林中疾窜而出,目标非常明确,直扑被簇拥在中间的正使!
此人手中一杆长枪如同毒蛇出洞,寒光闪动间,精准而狠辣地连续点倒两名试图阻拦的护卫,趁着护卫阵型尚未合拢的刹那间隙,枪尖已然递至那元廷正使的胸前!
“噗嗤!”
一声闷响,伴随着一声短促的惨叫,那正使被一枪挑落马下,鲜血瞬间染红了官道的尘土。
那刺客一击得手,毫不恋战,甚至没有去确认目标是否毙命,身形猛地向后一纵,犹如鬼魅般迅速没入道旁的密林之中,只留下一个背影和一句清晰冷冽的话语,在寂静的山道上回荡:
“杀人者,红旗营顾成!”
(本章完)
方国珍好歹是首义功臣,抗元先驱,有些关乎大义与未来之势的话,必须讲在明处,至于如何选择,便交给他自己权衡吧。”
出使黄岩前,石元帅内的谆谆交代犹在耳边回响。
此刻,夏煜端坐于方国珍的议事厅内,眼见这位海上枭雄虽然表面豪爽,眼神深处却闪烁着对实际好处的期待,心中不由暗叹“元帅果然将此人心性看得透彻”。
面对张子善尖锐的质询和方国珍渴求,夏煜不再虚言,面色坦然地吐出两个字:
“没有!”
“没有?!”
张子善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他难以置信地瞪着夏煜,语气中带着几分恍然,道:
“你二人不畏艰险,潜行千里来黄岩城,难道就只是为了空口白牙,说一番不着边际的大话?”
厅内其他方氏文武也面露疑色,交头接耳,显然同样无法理解夏煜的举动。
夏煜心中暗叹,真是夏虫不可语冰。
连方国珍本人都难以真正理解元帅超越眼前利益的宏大格局,其麾下这些着眼于局部得失的谋士武将,又怎能领会“合则两利”背后需要双方共同构建的美好未来?
他当即两手一摊,姿态轻松,回想着石山的原话,应道:
“贵我两部,目前中间还隔着元廷控制的诸多路府。此前也素无往来,彼此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信任。在此种情形下,空谈所谓的‘实际条件’,无异于沙上筑塔,为时过早,也毫无意义。
想来,方将军也不会看上这等毫无保障的承诺吧?”
“哈哈哈!”
张子善还在为这看似“无赖”的回答发愣,坐在上首的方国珍却已经洪亮大笑,他真听懂了夏煜这番话的意思,更读懂了石山希望通过夏煜传递给自己的信息:
双方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未来注定要在同一片区域——富庶的江东沿海——角逐利益。
在这种根本性的利益冲突面前,不经过真刀真枪的较量,不打到一方认清现实,被迫接受新的力量格局,双方就不可能真正坐下来谈“条件”。
在那之前,任何承诺都是苍白无力的,不如一开始就挑明各自需求,然后各凭本事!
“石景行真乃当世豪杰!行事光明磊落,不玩虚的,很对方某的胃口!”
方国珍抚掌赞叹,这句话倒有七八分真心。他隐隐感觉石山和自己骨子里是同一类人,都信奉实力至上,厌恶虚伪的客套。
石山这种直接把“将来必有一战”的底牌亮出来的做法,反而让习惯于在背叛与算计中生存的方国珍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
至少,他清楚在双方利益直接碰撞之前,石山主动寻求与自己大战的意愿很低。
这种摆在明处的博弈规则,确实更符合方国珍的思维方式。
“好!”
方国珍霍然起身,高大的身躯带着强烈的压迫感,目光炯炯地看向夏煜,豪爽地道:
“夏曹掾,还请你转告石元帅,他的‘战帖’,方某接下了!我很期待他日能在战场上,领教红旗营的锋芒!”
这句话,既是对石山遣使意图的正式回应,也等同于下了逐客令。
双方的利益诉求已经无需再多言,胜负只在疆场之上见分晓。
夏煜终究是士人,虽然代表着石山,方国珍的反应也基本在预料之中,但他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将复杂的外交博弈最终归结于“战场上见”的赤裸逻辑,仍感到些许不适和难以完全理解。
但此刻他却只能压下心中的波澜,起身拱手施礼:
“方将军快人快语,煜定将方将军的话带到,告辞!”
方国珍深知自己手下这帮兄弟多是草莽出身,军纪涣散,担心夏煜二人在城中滞留会横生枝节,便朝侍立一旁的长子方礼使了个眼色,吩咐道:
“大郎,你送夏曹掾他们出城!”
“是,父亲!”方礼躬身领命。
目送夏煜和顾成在方礼的陪同下退出大堂,方国珍缓缓坐回交椅,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
其身旁的丘楠早已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开口:
“主上,咱们真要准备与那石山开战?红旗营当下势头正盛,朝廷都顶不住,咱们?”
方国珍瞥了丘楠一眼,知道这位谨慎的谋士在担心什么。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老丘,你觉得石山会选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跟咱们交手?”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指关键。丘楠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方国珍的潜台词:
红旗营确实很强势,但目前其势力范围主要还在集庆路,与方国珍的主要活动区(非控制区)台州、庆元、温州等路并不接壤。这中间还隔着大片仍由元廷控制的区域。
更重要的是,石山的水师组建不久,短期内根本无力跨海来攻。只要方国珍不主动西进去碰石山的核心利益,双方目前并无立即开战的迫切需求。
丘楠最担心的就是方国珍被元廷开出的条件诱惑,或者被石山的“战帖”激怒而贸然出兵,替元廷火中取栗,白白消耗自身实力。
此刻,见方国珍头脑清醒,认识到红旗营并非当前的直接威胁,倾向于自己“暂避锋芒、坐观虎斗”的建议,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奉承道:
“主上洞若观火,不为虚名小利所惑,能审时度势,实在英明!待元廷与石山拼得两败俱伤,我军再伺机而动,定能一举奠定胜局!”
一旁的张子善听到丘楠这番论调,嘴角不由微微抽搐。
在他眼中,丘楠所谓的“审时度势”,不过是畏敌避战的委婉说法。
乱世争霸,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想暂避锋芒,积蓄力量,对手却会在不断的扩张中变得越来越强。张子善忍不住再次进言,道:
“主上,切不可小觑石山!红旗营绝非腐朽的元廷可比,石山在江北已经营许久,根基深厚。
如今其人渡江南下,野心极大,若我等不能趁其立足未稳,联合尚有余力的元军将其一举赶回江北,待他全取浙北,彻底消化吸收此地,实力必将暴涨。
到那时,我军偏安一隅,拿什么去跟他争夺江东?乃至天下?”
方国珍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经过夏煜此番“坦诚”的沟通,他已经彻底想明白了。
天下风起云涌,运势不在此处便在彼处,一旦错失领袖群伦的机会,便等同于丧失了问鼎天下的资格。
对于现在的他而言,最现实、最紧迫的考量,已经不是如何去跟石山争夺那遥不可及的“天下”,而是在这场巨变中保住自己现有的海上基业,并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利益。
但身为人主,这些话他却是不能直接说给张子善听,只能意味深长地反问:
“子善,依你之见,石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当世枭雄!”
张子善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接着详细阐述道:
“此人行事,无视世俗陈规,手腕灵活多变,极善于捕捉和创造时机。观其起兵以来的每一步,都精准狠辣,若非天纵奇才,便是背后有高人指点。
若放任其成长而不加以遏制,假以时日,此人必能扫清群雄,问鼎天下!”
说罢,张子善忽然意识到自己这番话似乎过于夸大了石山的威胁,听起来反倒像是为其吹捧,恐怕会打击方国珍本就很不坚定的对抗决心。
他正想补充说明石山亦有弱点可寻,却听到方国珍已经再次大笑起来。
“哈哈哈!说得好!无视陈规,手腕灵活!子善,你这八个字,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方国珍的笑声中带着几分自得,仿佛在石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这些年,不也是如石山这般不按常理出牌,凭借灵活的手腕和过人的胆识,在元廷与地方豪强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么?
一股豪气油然而生,方国珍大手一挥,决然道:
“这般枭雄人物,才配做我方国珍的对手!我意已决,咱们与红旗营之间,必有一战!
但石山如今势大,锋芒正盛,我军尚且弱小,机会或许只有一次,绝不可贸然出击,徒耗实力。在此之前,我军当借石山牵制元廷的良机,全力扩充实力,巩固根本!”
张子善心中了然,方国珍的口号喊得确实响亮,说什么“必有一战”,但实质上仍是采取守势,打定主意要等元军和石山先拼个你死我活,在此之前绝不会轻易下场。
其人不仅没有唇亡齿寒的觉悟,反而还想插元廷一刀——“趁此良机扩充实力”,何其荒唐!
念及此处,张子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竖子不足与谋”的无奈感。但既然方国珍心意“已决”,他深知再多言也无益,反而会引起主上反感,只得转而请示眼前的现实问题:
“那……咱们该如何答复还在馆驿等候的朝廷使者?”
“这个简单!”
方国珍自始至终对元廷就没有半分信任,应对方针也始终没变。一旦确立了对石山的基本方略,应付元廷那边就变得清晰明了。他迅速理清思路,条分缕析地道:
“第一,粮草之事。我军新得黄岩,百废待兴,且还需备战以应对石山,暂时无法抽调大量船只和人力为其运粮北上。”
对元廷,表面上还是要合作,不能把事做绝,方国珍话锋一转,补充道:
“但,我可以承诺,保障浙东海面的安全。朝廷可自行招募海商承运粮草,我部保证其船队在方某控制的海域内畅通无阻。”
天下海商众多,之前主要是因为方国珍等海盗势力袭扰,尤其是去年方国珍率军火烧刘家港事件,导致海商们都不敢承接官府的漕运业务。
现在,方国珍承诺保障其安全,元廷或许真能征集到一些要钱不要命的船家,并赶在台风季来临前发运一批粮船,以解大都燃眉之急。
至于,最终能完成多少漕粮北运任务,那就不是他方国珍关心的事了。他只需借此展现自己“愿意合作”的姿态,剩下的压力和难题,都抛给元廷自己去解决。
“第二,军械物资。你就直言,石山所部兵多将广,装备精良,实乃方某平生劲敌。我部虽屡次击败官军,但补给向来困难,军械尤其匮乏。
朝廷若真想倚重我军对抗石山,就必须提供足够武装两万大军的器械、甲仗和粮饷!”
方国珍早已算准,以元廷如今捉襟见肘的财政和混乱的后勤,根本不可能满足这个狮子大开口的要求,至少不可能足额满足。
届时,他正好可以借题发挥,以“元廷毫无诚意,只想驱虎吞狼”为由,再次兴兵,攻取周边元军守备空虚的州县。
万一元廷真的咬牙挤出了这批物资,那方氏军队的实力将急剧暴涨,届时他攻城略地更加容易,元廷就更奈何不了他了。
张子善大致猜到了方国珍的盘算。
若是以往,他定会为自家主上这般灵活机变的手段而欣喜。
但今日见识了石山那种明确、坚定、着眼于大势的战略风格后,他忽然觉得方国珍这种左右逢源、占小便宜式的权谋,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终究难成大事。
但看着方国珍此刻纵横捭阖于两大势力之间的意气风发,又见丘楠等人皆面露赞同之色,张子善心知,此刻自己若再站出来泼冷水,陈述其中隐患,不仅不会有效,反而会被视为不识时务。
他暗叹一声,最终还是明智地选择了闭上“乌鸦嘴”。
见众人都无异议,方国珍志得意满,宣布散会,随后便起身,准备亲自带着张子善去馆舍,会见那位元廷使者,上演一场讨价还价的好戏。
……
另一边,夏煜和顾成在方礼的“护送”下,已经安然离开了黄岩城。
两人骑在马上,沿着官道缓缓而行。夏煜眉头微蹙,脑中仍在复盘方才与方国珍会面的全过程,越想越觉得心中有些不踏实。他忍不住扭头,对身旁始终保持警惕的顾成道:
“景韶,我总觉得……我们这番出使,会不会弄巧成拙?方国珍那态度有些古怪,若他真下定决心与元廷勾结,咱们岂不是促成了他与红旗营为敌?”
顾成闻言,坦诚答道:
“夏曹掾见谅,末将只是一介武夫,于这等纵横捭阖的机锋,实在看不通透。”
他确实难以理解石山和方国珍之间那种看似坦承、实则暗藏机锋的对话背后,究竟达成了何种默契。
但顾成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此次任务,只见他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末将虽不懂方国珍如何想,但或许有个笨法子,可以限制他的想法,至少让他没那么容易与元廷勾连。”
夏煜顿时来了兴趣,忙问道:
“景韶有何高见?快快讲来!”
顾成勒住马缰,回头警惕地望了望来路,确认黄岩城方向并无人跟踪后,才压低了声音,一字一顿地道:
“截杀元廷使者!”
“不可——”
夏煜闻言,身体猛地一僵,下意识就要否定这个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建议。
但话刚出口,他脑海中电光石火般闪过几个念头,又觉得此事……貌似并非不可行?夏煜深吸一口气,强行平复了一下骤然加快的心跳,看着顾成那双格外坚定锐利的眼睛,沉声道:
“仔细说说你的想法?”
顾成作为此番出使的护卫,并不清楚石山派夏煜出使的深层意图,也不敢妄加揣测。他只能从更直观的战场视角来分析这件事:
“如今江东局面,大致是咱们红旗营、元廷、还有方国珍这三方角力。元廷此前被方国珍折腾得烦不胜烦,若不是因为单独对付不了咱们红旗营,定不会拉拢方国珍。
这两家之间猜忌和旧怨太深,即便结成联盟,也非常脆弱。”
“嗯!”
夏煜点了点头,他已经大致明白了顾成的思路:
通过截杀元廷使者这种极端手段,人为制造事端,加剧元廷与方国珍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从而破坏他们之间本就脆弱的合作基础,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对抗红旗营。
“你打算在何处动手?”他直接追问细节。
顾成见夏煜没有斥责,反而认真询问,便知道曹掾已经听进了自己的建议,底气更足了些,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道:
“若要动手,就要做得干净利落,做得彻底点!依末将看,不如就在这黄岩城外!最好能……当着方国珍部下的面杀了使者!让元廷知道使者死在方国珍的地盘上,断了他再轻易倒向元廷的退路!”
这个计划充满了冒险与决绝,带着浓烈的江湖快意色彩。即便夏煜已经年过四旬,听了也不禁感到一阵热血上涌,仿佛看到了话本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身影。
但他旋即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摇了摇头,道:
“不妥!方国珍连名满天下的状元郎参政泰不华都敢杀,事后还照样被元廷招安。我们再杀几个使者,不会让他的名声变得更坏,反而会让他更加警惕,甚至可能以此为借口,倒打一耙。
况且,方国珍刚拿下黄岩州,境内正混乱,元廷使者带来的护卫定然不少,在他们离开黄岩境内之前,警惕性最高,我们未必有下手的机会,反而可能打草惊蛇,甚至陷自身于险境。”
经夏煜这番冷静分析,顾成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确实有些过于简单和冲动。
他本来的计划是先将夏煜安全送走,然后自己独自返回寻找机会。此刻计策被否定,他也没有去纠正夏煜口中“咱们”的称谓,而是虚心请教道:
“那……依曹掾之见,该如何是好?”
夏煜沉吟片刻,目光投向官道前方蜿蜒的群山,脑中飞速盘算,一个念头逐渐清晰起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低声道:
“地点得换!不能在方国珍的控制区内,也不用嫁祸方国珍。咱们能平安离开黄岩,还能掌握元廷使者行踪,他就脱不了干系。咱们干脆……”
两日后,台州路临海县,蒋山铺。
这是一段相对偏僻的官道,两侧山峦起伏,林木葱郁。
方国珍虽然反复无常,但对前来招安他的朝廷使者,表面功夫向来做得不错,临行时不仅使者本人收获颇丰,连随行护卫也都得了些财货。
使团众人满载而归,心情放松,加之已经进入台州路治所临海县境内,算是进入了相对“安全”的区域,警惕性不免降低了几分,队伍中开始有人闲聊起此次黄岩之行的见闻。
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时刻,异变陡生!
“咔嚓——轰隆!”
道旁一棵碗口粗的树木毫无征兆地猛然断裂,带着呼啸声重重砸在官道中央,瞬间挡住了去路。受此惊吓,使团众人的坐骑顿时惊惶嘶鸣,人立而起,队伍一阵大乱。
“有刺客!快护住大人!”
护卫首领反应极快,厉声高呼。这些护卫显然训练有素,虽惊却不乱,迅速控住受惊的马匹,收缩队形,试图将正使护在核心。
但他们的动作还是慢了一拍!
几乎在树木倒下的同时,一个矫健如猎豹般的身影已从另一侧的树林中疾窜而出,目标非常明确,直扑被簇拥在中间的正使!
此人手中一杆长枪如同毒蛇出洞,寒光闪动间,精准而狠辣地连续点倒两名试图阻拦的护卫,趁着护卫阵型尚未合拢的刹那间隙,枪尖已然递至那元廷正使的胸前!
“噗嗤!”
一声闷响,伴随着一声短促的惨叫,那正使被一枪挑落马下,鲜血瞬间染红了官道的尘土。
那刺客一击得手,毫不恋战,甚至没有去确认目标是否毙命,身形猛地向后一纵,犹如鬼魅般迅速没入道旁的密林之中,只留下一个背影和一句清晰冷冽的话语,在寂静的山道上回荡:
“杀人者,红旗营顾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