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客车在坑洼的国道上颠簸着,像一头疲惫的老牛,发出沉闷的喘息。窗外是飞速倒退的灰蒙蒙田野,冬日萧索的枝桠在寒风中瑟缩。姜芸靠窗坐着,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布包。布包里,除了几件换洗衣物,更重要的,是那本被水渍模糊了关键警告的民国绣娘日记,还有一小袋从合作社幸存桑田里紧急采摘的、带着晨露的桑叶。桑叶边缘被小心地压平,叶脉清晰可见,仿佛还残留着生命的脉动。
她的目光没有落在窗外,而是失神地盯着自己放在膝上的双手。指尖,还残留着触碰灵泉池壁那暗红裂纹时的冰冷触感,也残留着抚摸锈蚀金针时那令人心悸的粗糙感。鬓角那几缕刺目的白发,在车窗玻璃的倒影里,像几道无法愈合的伤疤,刺得她眼睛生疼。桑田被砍的惨状,山崎那张匿名告示上扭曲的字迹,还有空间里死气沉沉的灵泉池……一幕幕在她脑海里翻腾,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
“师父,您喝口水。”林晓坐在她旁边,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她递过一个保温杯,杯身还带着她掌心的温度。姜芸接过,指尖感受到杯壁的温热,才仿佛从冰窖里找回一丝知觉。她拧开盖子,温水滑过干涩的喉咙,却浇不灭心底那片焦灼的荒原。
“到了省城,我们直接去化工厂?”林晓问。
姜芸点点头,声音有些沙哑:“李建国工程师,省里染料化学的专家。日记里提到‘化学固色’,这是唯一的路了。”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怀里的布包上,那里有桑叶,“灵泉没了,但桑树还在。桑叶是苏绣的根,或许……也是解开困局的钥匙。”她的话语里,带着一种近乎祈祷的微弱希望,也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省城化工厂的厂区,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巨大的金属罐体在冬日灰白的天空下反射着冷硬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刺鼻的、混合着化学品和金属的味道。与东洲乡间的桑田、绣坊相比,这里完全是另一个冰冷的、由钢铁和管道构成的世界。
姜芸和林晓站在一间挂着“染料研发中心”牌子的实验室门口,有些局促。透过厚重的玻璃门,能看到里面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在忙碌,各种精密的仪器发出低沉的嗡鸣。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工装、头发花白、戴着厚厚圆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正俯身在一台显微镜前,专注地观察着什么。他便是李建国。
姜芸深吸一口气,推开门。实验室里安静得只剩下仪器的声响。李建国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她们的到来毫无察觉。姜芸清了清嗓子,声音在寂静的空间里显得有些突兀:
“李工程师,您好。我是东洲县苏绣合作社的姜芸。”
李建国猛地抬起头,厚厚的镜片后,一双眼睛带着被打扰的些许不耐烦,飞快地扫过姜芸和林晓朴素的衣着,最后落在姜芸手中那个不起眼的布包上。他的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语气平淡中带着疏离:
“苏绣?找我?这里是化工厂,研究染料的。你们绣娘,走错地方了吧?”他的目光扫过姜芸鬓角那显眼的白发,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很快又被职业性的冷漠取代。
“李工程师,我们没有走错。”姜芸迎着他审视的目光,向前一步,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可能关乎苏绣存续的难题。听说您是染料化学的专家,我们想请您……帮我们看看这个。”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首先取出的,是那件修复到一半、如今却因灵泉枯竭而彻底僵死的清代“荷花鸳鸯绣屏”。破损的“鸳鸯眼”处,断裂的金线像垂死的触手,脆化的丝线轻轻一碰就可能碎裂。整件绣品笼罩在一种令人心碎的衰败气息中。
李建国的目光落在绣屏上,那双习惯于观察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的眼睛,第一次被一件绣品吸引了全部注意力。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身体微微前倾,脸上的不耐烦渐渐被一种纯粹的、对“问题”的本能探究所取代。
“这……这是古绣?”他伸出手,却又在即将触碰到绣品前停住,似乎怕自己的手弄坏了它,“这金线……怎么这么脆?像是……失去了某种内在的韧性?”
“是的。”姜芸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以前,我们有特殊的方法能让它恢复生机。但现在……方法失效了。”她没有提灵泉,那是她无法言说的秘密。她取出那袋桑叶,“这是苏绣专用的桑蚕丝的桑叶。我们想……能不能用化学的方法,让这些桑叶里的某种东西,帮助金线恢复韧性,甚至……替代以前的方法?”
李建国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拿起一片桑叶,放在鼻尖嗅了嗅,又捻起一点叶尖,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焦距。镜筒里,桑叶细胞的清晰结构呈现出来。
“桑叶提取物?”他喃喃自语,目光在显微镜和那件濒死的绣屏之间来回移动,“植物提取成分……理论上,某些多酚类物质、胶质,确实对蛋白质纤维有保护作用……但直接用在古绣修复?尤其是金线?这……这太大胆了!化学试剂会破坏绣品的质感!会改变它的色泽!这是对传统工艺的亵渎!”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姜芸,眼神里充满了科研人员面对“异想天开”时的本能质疑和否定。
姜芸的心沉了一下。她预想过会有阻力,但李建国这斩钉截铁的否定,还是像一盆冷水浇在心头。她看着那件脆弱的绣屏,看着李建国镜片后那双充满理性光芒却拒绝思考的眼睛,一股倔强从心底涌起。
“李工程师,”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急切,“您看它!它正在死去!一点一点地脆化、碎裂!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它很快就会彻底消失!连‘亵渎’的机会都没有了!”她指着绣屏上那破损的“鸳鸯眼”,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苏绣的根,在桑树,在蚕丝,在绣娘的指尖!如果化学能救它,哪怕只是试一试,难道不比眼睁睁看着它消失好吗?”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荡,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力量。林晓在一旁,紧张地看着李建国。
李建国沉默了。他再次看向那件绣屏,看着那断裂的金线,看着姜芸眼中那不顾一切的、近乎燃烧的光芒。那光芒里,有绝望,有恳求,更有一种对“守护”的执拗。这执拗,与他作为科研人员对“解决问题”的执着,在某个瞬间,产生了奇异的共鸣。
他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仿佛卸下了某种固执的包袱。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重新戴上,再看向姜芸时,眼神里的质疑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带着审视的思索。
“你说得对……看着它消失,更可惜。”他走到实验台前,拿起一个烧杯,“但是,姜芸同志,科学不是魔法。任何尝试,都需要严谨的实验,需要数据支撑。而且,风险很大。你确定要冒这个险?”
“我确定!”姜芸毫不犹豫地回答,语气斩钉截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试!”
李建国看着她,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他点了点头:“好。我试试。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实验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会失败很多次。而且,我需要你们提供足够的桑叶,还有……你们对传统金线特性的所有了解。”
“没问题!”姜芸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希望,连日来的阴霾似乎被撕开了一道缝隙。她将那袋桑叶郑重地放在实验台上,“桑叶,我们合作社还有!关于金线,我知道的一切,都会告诉您!”
实验开始了。
李建国将桑叶洗净、烘干、研磨成粉,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水、乙醇、丙酮等)进行萃取,得到颜色深浅不一的桑叶提取液。他拿出实验室里常见的几种酸性固色剂(如单宁酸、醋酸等),开始进行配比实验。
姜芸和林晓则成了实验室里最专注的“学徒”。她们仔细观察着李建国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记录下他说的每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很多听不懂),更详细地向他描述传统金线的特性:它的捻度、光泽来源、对湿度的敏感度、与丝线的结合方式……她们带来的,是几代绣娘积累下的、无法用数据量化的经验直觉。
最初的实验,结果令人沮丧。
李建国将一根从合作社带来的、品质上乘的金线,浸泡在纯酸性固色剂(单宁酸溶液)中。几分钟后取出,金线确实变得比以前更有韧性,用镊子弯折也不易断裂。然而,当姜芸拿起这根金线,对着实验室明亮的灯光时,她的心猛地一沉。
金线失去了光泽!
那原本温润内敛、如同融化的黄金般流动的光彩,变得暗淡、呆滞,甚至带着一种廉价的、金属的冷硬感。在灯光下,它不再闪烁,而是像一根生锈的铁丝,死气沉沉。
“不行!”姜芸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和心痛,“这根本不是苏绣用的金线!苏绣的金线,要有魂!要有光!这样暗淡的东西,绣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她将那根失去光泽的金线扔在实验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碰撞声,像打碎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李建国也皱着眉,拿起那根金线,对着灯光反复查看,又用仪器检测其表面的反射率。数据证实了姜芸的直观感受——光泽度大幅下降。
“酸性固色剂虽然能增强韧性,但会破坏金线表面的微观结构,导致光线散射紊乱,失去光泽。”李建国分析道,语气带着科研人员面对失败时的冷静,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挫败,“看来,单纯的酸性固色剂行不通。”
姜芸看着实验台上那几瓶不同浓度的桑叶提取液,又看看那根暗淡的金线,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李工程师,桑叶提取液呢?您刚才说桑叶里有些成分对蛋白质纤维有保护作用……能不能……把桑叶提取液加进去试试?”
李建国闻言,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一下。他立刻拿起一瓶桑叶水提液(颜色最深,呈深绿色),又拿起一瓶单宁酸溶液。他开始尝试不同的配比:先加少量提取液,再加固色剂;或者反过来;或者将两者混合后再浸泡金线。
时间在滴答的仪器声中流逝。姜芸和林晓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李建国手中那根被反复浸泡、冲洗、晾干的实验金线上。
终于,李建国停下了动作。他拿起一根刚刚用“桑叶水提液 低浓度单宁酸”混合液处理过的金线,递给姜芸。
“试试这个。”
姜芸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颤抖着接过那根金线,小心翼翼地举到眼前。
实验室明亮的灯光下,那根金线……
它没有恢复到最初灵泉浸润下的那种近乎灵动的、仿佛蕴含生命的光泽。但是,它也没有像之前那样彻底暗淡!它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内敛的、如同被岁月打磨过的黄金般的质感!光线落在上面,不是刺眼的反射,而是柔和地晕开,带着一种沉静而持久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当姜芸用镊子轻轻弯折它时,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韧性比处理前提升了至少三倍!弯折后,它也能迅速恢复原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这……”姜芸的声音哽住了,巨大的惊喜和难以置信冲击着她。她反复转动着金线,从不同角度观察那温润的光泽,又用力弯折测试它的韧性。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上眼眶,模糊了视线。她不是为这小小的技术突破而哭,而是为那几乎被绝望吞噬的苏绣,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
“光泽……韧性……”李建国也凑过来,眼中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桑叶提取液里的某些成分(可能是多酚或胶质),在金线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既中和了酸性固色剂对光泽的破坏,又协同增强了韧性!这个方向……可行!真的可行!”他激动地拍了下实验台,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姜芸用力点头,泪水终于滑落,滴在实验台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她紧紧攥着那根承载着希望的“金线”,仿佛握住了苏绣的未来。然而,就在这巨大的喜悦几乎要将她淹没的瞬间,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李建国堆满实验报告和资料的办公桌一角。
那里,压在一叠《染料化学通讯》杂志下面的,露出了几页纸的边缘。那纸张的颜色、质地,与周围中文资料截然不同。更让她心头猛地一跳的是,那纸张边缘,印着几个清晰无比的、她曾在山崎雄一文件上见过的日文片假名字符!
「キンシ コウセイザイ」 (金线固色剂)
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从姜芸的脚底窜上头顶,冲散了所有的喜悦!山崎!又是山崎!他不仅在国内搞破坏,他的触角,竟然已经伸到了省城化工厂!伸到了李建国的实验室里!那份日文资料……难道是山崎株式会社关于金线固色的研究?他们……他们也在研究同样的方向?!
姜芸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警惕和冰寒。她不动声色地移开目光,将那根承载着希望也埋藏着巨大危机的“金线”,更紧地攥在了手心。省城求索,初见曙光,但山崎的阴影,如同跗骨之蛆,已然悄然笼罩在这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之上。
她的目光没有落在窗外,而是失神地盯着自己放在膝上的双手。指尖,还残留着触碰灵泉池壁那暗红裂纹时的冰冷触感,也残留着抚摸锈蚀金针时那令人心悸的粗糙感。鬓角那几缕刺目的白发,在车窗玻璃的倒影里,像几道无法愈合的伤疤,刺得她眼睛生疼。桑田被砍的惨状,山崎那张匿名告示上扭曲的字迹,还有空间里死气沉沉的灵泉池……一幕幕在她脑海里翻腾,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
“师父,您喝口水。”林晓坐在她旁边,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她递过一个保温杯,杯身还带着她掌心的温度。姜芸接过,指尖感受到杯壁的温热,才仿佛从冰窖里找回一丝知觉。她拧开盖子,温水滑过干涩的喉咙,却浇不灭心底那片焦灼的荒原。
“到了省城,我们直接去化工厂?”林晓问。
姜芸点点头,声音有些沙哑:“李建国工程师,省里染料化学的专家。日记里提到‘化学固色’,这是唯一的路了。”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怀里的布包上,那里有桑叶,“灵泉没了,但桑树还在。桑叶是苏绣的根,或许……也是解开困局的钥匙。”她的话语里,带着一种近乎祈祷的微弱希望,也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省城化工厂的厂区,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巨大的金属罐体在冬日灰白的天空下反射着冷硬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刺鼻的、混合着化学品和金属的味道。与东洲乡间的桑田、绣坊相比,这里完全是另一个冰冷的、由钢铁和管道构成的世界。
姜芸和林晓站在一间挂着“染料研发中心”牌子的实验室门口,有些局促。透过厚重的玻璃门,能看到里面穿着白大褂的身影在忙碌,各种精密的仪器发出低沉的嗡鸣。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工装、头发花白、戴着厚厚圆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正俯身在一台显微镜前,专注地观察着什么。他便是李建国。
姜芸深吸一口气,推开门。实验室里安静得只剩下仪器的声响。李建国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她们的到来毫无察觉。姜芸清了清嗓子,声音在寂静的空间里显得有些突兀:
“李工程师,您好。我是东洲县苏绣合作社的姜芸。”
李建国猛地抬起头,厚厚的镜片后,一双眼睛带着被打扰的些许不耐烦,飞快地扫过姜芸和林晓朴素的衣着,最后落在姜芸手中那个不起眼的布包上。他的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语气平淡中带着疏离:
“苏绣?找我?这里是化工厂,研究染料的。你们绣娘,走错地方了吧?”他的目光扫过姜芸鬓角那显眼的白发,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但很快又被职业性的冷漠取代。
“李工程师,我们没有走错。”姜芸迎着他审视的目光,向前一步,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我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可能关乎苏绣存续的难题。听说您是染料化学的专家,我们想请您……帮我们看看这个。”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首先取出的,是那件修复到一半、如今却因灵泉枯竭而彻底僵死的清代“荷花鸳鸯绣屏”。破损的“鸳鸯眼”处,断裂的金线像垂死的触手,脆化的丝线轻轻一碰就可能碎裂。整件绣品笼罩在一种令人心碎的衰败气息中。
李建国的目光落在绣屏上,那双习惯于观察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的眼睛,第一次被一件绣品吸引了全部注意力。他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身体微微前倾,脸上的不耐烦渐渐被一种纯粹的、对“问题”的本能探究所取代。
“这……这是古绣?”他伸出手,却又在即将触碰到绣品前停住,似乎怕自己的手弄坏了它,“这金线……怎么这么脆?像是……失去了某种内在的韧性?”
“是的。”姜芸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以前,我们有特殊的方法能让它恢复生机。但现在……方法失效了。”她没有提灵泉,那是她无法言说的秘密。她取出那袋桑叶,“这是苏绣专用的桑蚕丝的桑叶。我们想……能不能用化学的方法,让这些桑叶里的某种东西,帮助金线恢复韧性,甚至……替代以前的方法?”
李建国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拿起一片桑叶,放在鼻尖嗅了嗅,又捻起一点叶尖,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焦距。镜筒里,桑叶细胞的清晰结构呈现出来。
“桑叶提取物?”他喃喃自语,目光在显微镜和那件濒死的绣屏之间来回移动,“植物提取成分……理论上,某些多酚类物质、胶质,确实对蛋白质纤维有保护作用……但直接用在古绣修复?尤其是金线?这……这太大胆了!化学试剂会破坏绣品的质感!会改变它的色泽!这是对传统工艺的亵渎!”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姜芸,眼神里充满了科研人员面对“异想天开”时的本能质疑和否定。
姜芸的心沉了一下。她预想过会有阻力,但李建国这斩钉截铁的否定,还是像一盆冷水浇在心头。她看着那件脆弱的绣屏,看着李建国镜片后那双充满理性光芒却拒绝思考的眼睛,一股倔强从心底涌起。
“李工程师,”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急切,“您看它!它正在死去!一点一点地脆化、碎裂!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它很快就会彻底消失!连‘亵渎’的机会都没有了!”她指着绣屏上那破损的“鸳鸯眼”,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苏绣的根,在桑树,在蚕丝,在绣娘的指尖!如果化学能救它,哪怕只是试一试,难道不比眼睁睁看着它消失好吗?”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回荡,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力量。林晓在一旁,紧张地看着李建国。
李建国沉默了。他再次看向那件绣屏,看着那断裂的金线,看着姜芸眼中那不顾一切的、近乎燃烧的光芒。那光芒里,有绝望,有恳求,更有一种对“守护”的执拗。这执拗,与他作为科研人员对“解决问题”的执着,在某个瞬间,产生了奇异的共鸣。
他长长地、沉重地叹了口气,仿佛卸下了某种固执的包袱。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镜片,重新戴上,再看向姜芸时,眼神里的质疑淡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带着审视的思索。
“你说得对……看着它消失,更可惜。”他走到实验台前,拿起一个烧杯,“但是,姜芸同志,科学不是魔法。任何尝试,都需要严谨的实验,需要数据支撑。而且,风险很大。你确定要冒这个险?”
“我确定!”姜芸毫不犹豫地回答,语气斩钉截铁,“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试!”
李建国看着她,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他点了点头:“好。我试试。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实验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会失败很多次。而且,我需要你们提供足够的桑叶,还有……你们对传统金线特性的所有了解。”
“没问题!”姜芸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希望,连日来的阴霾似乎被撕开了一道缝隙。她将那袋桑叶郑重地放在实验台上,“桑叶,我们合作社还有!关于金线,我知道的一切,都会告诉您!”
实验开始了。
李建国将桑叶洗净、烘干、研磨成粉,然后用不同的溶剂(水、乙醇、丙酮等)进行萃取,得到颜色深浅不一的桑叶提取液。他拿出实验室里常见的几种酸性固色剂(如单宁酸、醋酸等),开始进行配比实验。
姜芸和林晓则成了实验室里最专注的“学徒”。她们仔细观察着李建国的每一个操作步骤,记录下他说的每一个专业术语(虽然很多听不懂),更详细地向他描述传统金线的特性:它的捻度、光泽来源、对湿度的敏感度、与丝线的结合方式……她们带来的,是几代绣娘积累下的、无法用数据量化的经验直觉。
最初的实验,结果令人沮丧。
李建国将一根从合作社带来的、品质上乘的金线,浸泡在纯酸性固色剂(单宁酸溶液)中。几分钟后取出,金线确实变得比以前更有韧性,用镊子弯折也不易断裂。然而,当姜芸拿起这根金线,对着实验室明亮的灯光时,她的心猛地一沉。
金线失去了光泽!
那原本温润内敛、如同融化的黄金般流动的光彩,变得暗淡、呆滞,甚至带着一种廉价的、金属的冷硬感。在灯光下,它不再闪烁,而是像一根生锈的铁丝,死气沉沉。
“不行!”姜芸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和心痛,“这根本不是苏绣用的金线!苏绣的金线,要有魂!要有光!这样暗淡的东西,绣出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她将那根失去光泽的金线扔在实验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碰撞声,像打碎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李建国也皱着眉,拿起那根金线,对着灯光反复查看,又用仪器检测其表面的反射率。数据证实了姜芸的直观感受——光泽度大幅下降。
“酸性固色剂虽然能增强韧性,但会破坏金线表面的微观结构,导致光线散射紊乱,失去光泽。”李建国分析道,语气带着科研人员面对失败时的冷静,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挫败,“看来,单纯的酸性固色剂行不通。”
姜芸看着实验台上那几瓶不同浓度的桑叶提取液,又看看那根暗淡的金线,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李工程师,桑叶提取液呢?您刚才说桑叶里有些成分对蛋白质纤维有保护作用……能不能……把桑叶提取液加进去试试?”
李建国闻言,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一下。他立刻拿起一瓶桑叶水提液(颜色最深,呈深绿色),又拿起一瓶单宁酸溶液。他开始尝试不同的配比:先加少量提取液,再加固色剂;或者反过来;或者将两者混合后再浸泡金线。
时间在滴答的仪器声中流逝。姜芸和林晓屏息凝神,目光紧紧锁定在李建国手中那根被反复浸泡、冲洗、晾干的实验金线上。
终于,李建国停下了动作。他拿起一根刚刚用“桑叶水提液 低浓度单宁酸”混合液处理过的金线,递给姜芸。
“试试这个。”
姜芸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颤抖着接过那根金线,小心翼翼地举到眼前。
实验室明亮的灯光下,那根金线……
它没有恢复到最初灵泉浸润下的那种近乎灵动的、仿佛蕴含生命的光泽。但是,它也没有像之前那样彻底暗淡!它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内敛的、如同被岁月打磨过的黄金般的质感!光线落在上面,不是刺眼的反射,而是柔和地晕开,带着一种沉静而持久的光芒!更重要的是,当姜芸用镊子轻轻弯折它时,能清晰地感受到,它的韧性比处理前提升了至少三倍!弯折后,它也能迅速恢复原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这……这……”姜芸的声音哽住了,巨大的惊喜和难以置信冲击着她。她反复转动着金线,从不同角度观察那温润的光泽,又用力弯折测试它的韧性。泪水毫无预兆地涌上眼眶,模糊了视线。她不是为这小小的技术突破而哭,而是为那几乎被绝望吞噬的苏绣,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光!
“光泽……韧性……”李建国也凑过来,眼中闪烁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桑叶提取液里的某些成分(可能是多酚或胶质),在金线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既中和了酸性固色剂对光泽的破坏,又协同增强了韧性!这个方向……可行!真的可行!”他激动地拍了下实验台,声音都提高了八度。
姜芸用力点头,泪水终于滑落,滴在实验台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她紧紧攥着那根承载着希望的“金线”,仿佛握住了苏绣的未来。然而,就在这巨大的喜悦几乎要将她淹没的瞬间,她的目光无意间扫过李建国堆满实验报告和资料的办公桌一角。
那里,压在一叠《染料化学通讯》杂志下面的,露出了几页纸的边缘。那纸张的颜色、质地,与周围中文资料截然不同。更让她心头猛地一跳的是,那纸张边缘,印着几个清晰无比的、她曾在山崎雄一文件上见过的日文片假名字符!
「キンシ コウセイザイ」 (金线固色剂)
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从姜芸的脚底窜上头顶,冲散了所有的喜悦!山崎!又是山崎!他不仅在国内搞破坏,他的触角,竟然已经伸到了省城化工厂!伸到了李建国的实验室里!那份日文资料……难道是山崎株式会社关于金线固色的研究?他们……他们也在研究同样的方向?!
姜芸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警惕和冰寒。她不动声色地移开目光,将那根承载着希望也埋藏着巨大危机的“金线”,更紧地攥在了手心。省城求索,初见曙光,但山崎的阴影,如同跗骨之蛆,已然悄然笼罩在这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