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风像刀子,刮在脸上生疼。哑女站在磨坊的石磨旁,往磨眼里舀着麦粒,金黄的麦粒顺着木勺滚下去,落在磨盘的齿痕里,被碾成细碎的粉,混着麦麸从磨缝里漏出来,落在底下的布兜里,像堆雪。
“加把劲推,磨细点才好吃。”小虎扶着磨柄,额角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聚成滴,砸在磨盘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去年磨的面粗,蒸的馒头剌嗓子,你还说‘有嚼头’,结果偷偷把馒头皮剥了只吃芯。”他推着磨转了半圈,忽然停下来,往磨眼里又添了把麦粒,“再磨两斗,够过年包饺子、蒸馒头了。”
哑女没说话,只是往他手里塞了块粗布巾。他擦汗的动作太急,布巾蹭过鼻尖,沾了点面粉,像只刚偷吃完面的花猫。去年的面确实磨得糙,她却没舍得扔,掺在新麦麸里喂鸡,鸡下的蛋都比往常大,小虎说“这是粗粮养出来的好东西”,其实她知道,他是怕她心里过意不去。
石磨转得“吱呀”响,像位喘着气的老人。哑女往磨盘里续麦粒的手很稳,不多不少,刚好能让磨盘碾得均匀。她想起秋收时打麦的情景,她挥着连枷打麦,小虎弯腰拾麦穗,两人在麦场上忙到日头西斜,麦粒堆成小小的山,他说“今年的麦子饱满,磨出的面准白”,如今麦粒真的变成了面粉,白得像雪,他的花倒像还飘在麦场上空。
磨坊的墙角堆着刚筛好的面粉,装在粗布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像个胖娃娃。哑女拿起竹筛,把磨好的混着麦麸的粉细细筛过,白面粉落在下面的盆里,麦麸留在筛子上,能用来做糠饼,喂猪喂鸡都好。去年她筛面时手生,筛得慢,小虎抢过筛子说“我来”,结果筛得面粉满天飞,两人都成了“面人”,对着笑了半天。
“歇会儿,喝口水。”小虎放下磨柄,从墙角拎过水壶,往粗瓷碗里倒了半碗水,“张婶刚送来的枣茶,放了红糖,甜得很。”
哑女接过碗,枣香混着红糖的甜,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胃里发沉。她看着小虎仰头喝水,喉结滚动着,脖子上沾着的面粉被汗浸湿,变成了淡淡的黄,忽然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磨面,娘在旁边筛面,她坐在麦堆上啃馍,阳光暖得像现在碗里的枣茶。
“前儿去镇上,见杂货铺卖新出的碱面,”小虎忽然说,用袖子擦了擦嘴,“发面时放一点,馒头蒸得又白又暄。我买了一小包,等会儿回去试试。”
哑女点点头,往磨眼里又添了勺麦粒。她想起去年蒸馒头,面发得不好,馒头又小又硬,小虎却硬说“这样有嚼劲”,结果吃多了不消化,夜里胀得睡不着,她在灶边给他熬了萝卜汤,守到后半夜才敢睡。那时的碱面还是从李婶家借的,今年他们也能买新的了。
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布兜里的面粉渐渐满了。哑女筛面的动作越来越快,白面粉在盆里堆成小小的山,沾在她的蓝布围裙上,像落了场细雪。小虎推磨的脚步也慢了些,呼吸变得粗重,却没说歇,只是偶尔抬头看她,眼里的光比面粉还亮。
日头爬到磨坊顶上时,两斗麦粒终于磨完了。小虎把最后一袋面粉扛在肩上,说“够了,过年准够吃”。哑女拎着装满麦麸的布兜跟在后面,脚下的路被磨盘漏下的粉染成了白,踩上去软软的,像走在雪地里。
路过张婶家,张婶正站在院门口择菜,见了他们就喊:“磨面呢?今年的麦子好,磨出的面准白!我家那口子说,等你们磨完,借你们的石磨用用,也备点年面。”
“尽管用,婶子。”小虎笑着应,肩上的面粉袋晃了晃,“我们这就把磨盘刷干净,您下午就能用。”
张婶笑着回屋了,哑女看着肩上的面粉袋,忽然觉得这年关备面的日子,就像这白面粉,看着朴素,却在一推一磨的力气里,一筛一簸的细致里,慢慢攒出年的味道。不似鞭炮那样热闹,却带着麦香的踏实,能在往后的日子里,蒸出暄软的馒头,包出团圆的饺子,把岁末的暖都揉进面里。
回到家时,灶房的火已经生好了。哑女把面粉倒进陶缸里,小虎则去刷石磨,说“得刷干净,别让张婶用着嫌脏”。她看着缸里的白面粉,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有面可磨,有年可盼,有个人在身边,连腊月的风都变得温柔了。
暮色漫进院子时,小虎还在刷磨盘,水声“哗哗”的,混着他哼的不成调的小曲,把这年关的寻常,唱得暖融融的。
“加把劲推,磨细点才好吃。”小虎扶着磨柄,额角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在下巴尖聚成滴,砸在磨盘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去年磨的面粗,蒸的馒头剌嗓子,你还说‘有嚼头’,结果偷偷把馒头皮剥了只吃芯。”他推着磨转了半圈,忽然停下来,往磨眼里又添了把麦粒,“再磨两斗,够过年包饺子、蒸馒头了。”
哑女没说话,只是往他手里塞了块粗布巾。他擦汗的动作太急,布巾蹭过鼻尖,沾了点面粉,像只刚偷吃完面的花猫。去年的面确实磨得糙,她却没舍得扔,掺在新麦麸里喂鸡,鸡下的蛋都比往常大,小虎说“这是粗粮养出来的好东西”,其实她知道,他是怕她心里过意不去。
石磨转得“吱呀”响,像位喘着气的老人。哑女往磨盘里续麦粒的手很稳,不多不少,刚好能让磨盘碾得均匀。她想起秋收时打麦的情景,她挥着连枷打麦,小虎弯腰拾麦穗,两人在麦场上忙到日头西斜,麦粒堆成小小的山,他说“今年的麦子饱满,磨出的面准白”,如今麦粒真的变成了面粉,白得像雪,他的花倒像还飘在麦场上空。
磨坊的墙角堆着刚筛好的面粉,装在粗布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像个胖娃娃。哑女拿起竹筛,把磨好的混着麦麸的粉细细筛过,白面粉落在下面的盆里,麦麸留在筛子上,能用来做糠饼,喂猪喂鸡都好。去年她筛面时手生,筛得慢,小虎抢过筛子说“我来”,结果筛得面粉满天飞,两人都成了“面人”,对着笑了半天。
“歇会儿,喝口水。”小虎放下磨柄,从墙角拎过水壶,往粗瓷碗里倒了半碗水,“张婶刚送来的枣茶,放了红糖,甜得很。”
哑女接过碗,枣香混着红糖的甜,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胃里发沉。她看着小虎仰头喝水,喉结滚动着,脖子上沾着的面粉被汗浸湿,变成了淡淡的黄,忽然想起小时候,爹也是这样磨面,娘在旁边筛面,她坐在麦堆上啃馍,阳光暖得像现在碗里的枣茶。
“前儿去镇上,见杂货铺卖新出的碱面,”小虎忽然说,用袖子擦了擦嘴,“发面时放一点,馒头蒸得又白又暄。我买了一小包,等会儿回去试试。”
哑女点点头,往磨眼里又添了勺麦粒。她想起去年蒸馒头,面发得不好,馒头又小又硬,小虎却硬说“这样有嚼劲”,结果吃多了不消化,夜里胀得睡不着,她在灶边给他熬了萝卜汤,守到后半夜才敢睡。那时的碱面还是从李婶家借的,今年他们也能买新的了。
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布兜里的面粉渐渐满了。哑女筛面的动作越来越快,白面粉在盆里堆成小小的山,沾在她的蓝布围裙上,像落了场细雪。小虎推磨的脚步也慢了些,呼吸变得粗重,却没说歇,只是偶尔抬头看她,眼里的光比面粉还亮。
日头爬到磨坊顶上时,两斗麦粒终于磨完了。小虎把最后一袋面粉扛在肩上,说“够了,过年准够吃”。哑女拎着装满麦麸的布兜跟在后面,脚下的路被磨盘漏下的粉染成了白,踩上去软软的,像走在雪地里。
路过张婶家,张婶正站在院门口择菜,见了他们就喊:“磨面呢?今年的麦子好,磨出的面准白!我家那口子说,等你们磨完,借你们的石磨用用,也备点年面。”
“尽管用,婶子。”小虎笑着应,肩上的面粉袋晃了晃,“我们这就把磨盘刷干净,您下午就能用。”
张婶笑着回屋了,哑女看着肩上的面粉袋,忽然觉得这年关备面的日子,就像这白面粉,看着朴素,却在一推一磨的力气里,一筛一簸的细致里,慢慢攒出年的味道。不似鞭炮那样热闹,却带着麦香的踏实,能在往后的日子里,蒸出暄软的馒头,包出团圆的饺子,把岁末的暖都揉进面里。
回到家时,灶房的火已经生好了。哑女把面粉倒进陶缸里,小虎则去刷石磨,说“得刷干净,别让张婶用着嫌脏”。她看着缸里的白面粉,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有面可磨,有年可盼,有个人在身边,连腊月的风都变得温柔了。
暮色漫进院子时,小虎还在刷磨盘,水声“哗哗”的,混着他哼的不成调的小曲,把这年关的寻常,唱得暖融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