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绿色发展助双碳-《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第三百九十九章 绿色发展助双碳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绿豆清心粥的淡香里,母亲特意选了农数科技有机种植的绿豆,搭配今年新收的玉米粉,熬得清热爽口——这粥里的玉米秸秆能还田肥土,绿豆壳可做生物基原料,连煮粥的柴火都换成了光伏电驱动的电磁灶,处处透着“减碳”的巧思,既给忙碌的三兄妹解乏,又暗合“绿色发展”的主题。“晴晴,快把给环保机构的汇报材料收好,今天他们要来考察双碳成果,可别漏了关键数据。”母亲回头喊,手里还在擦拭光伏充电板的防尘布,目光落在庭院里的三兄妹身上:大哥小电正核对秸秆还田的碳减排数据,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报表,眼神专注;二弟小风调试着光伏农机的节能模块,眼镜后的目光严谨,手指在控制屏上飞快操作;妹妹小小捧着《绿色乡村减碳手册》绘本草稿,笔尖在宣传方案上标注着要点,嘴里不时传来“减排”“循环”“推广”的字眼,活泼中带着认真。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给小电的报表套上防水文件夹,给小风的控制屏贴上防刮膜,给小小的绘本草稿盖上“西坡绿色”的朱红印章:“都备齐了,汇报材料按‘农业减碳’‘能源减碳’‘循环利用’分了类,每个数据都核对过三遍,环保机构的专家肯定满意。”她看向小电,语气带着期许:“农数科技的秸秆还田和生物降解材料,今年真能实现替代塑料20万吨的目标?这可是不小的贡献。”

  小电点点头,语气沉稳笃定:“放心吧妈!去年秸秆还田覆盖了200万亩玉米地,减少化肥使用量1.5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今年前三个季度就替代塑料15万吨,年底肯定能超额完成20万吨的目标。现在我们还在研发玉米芯制生物基纤维,以后衣服、包装都能用上,减碳潜力更大。”他转头看向二弟:“小风,智舱的光伏 充电 农机模式,今年的减排数据怎么样?咱们得让环保机构看到‘农业 能源’的协同减碳效果。”

  小风推了推眼镜,调出后台数据:“大哥放心,智舱全球200个乡村充电站全用光伏供电,今年累计发电1.2亿千瓦时,替代火电减排二氧化碳9.6万吨;光伏农机优化了节能模块,每台农机的能耗降低15%,仅国内的农机队就减排1.2万吨。加上海外工厂的光伏屋顶发电,全年总减排量能突破1000万吨,比去年提升了20%。”他看向妹妹:“小小的减碳绘本得跟上,把这些数据变成老百姓能看懂的漫画,让更多人知道乡村也能为双碳做贡献。”

  小小举起绘本草稿,眼睛亮晶晶的:“放心吧大哥、二哥!我已经把秸秆还田、光伏发电、生物降解的原理,都画成了趣味漫画,还加了‘家庭减碳小妙招’板块,比如用玉米壳做花盆、光伏板给手机充电,环保机构的专家肯定喜欢。”她抬头看向苏晚晴:“妈,村里的光伏路灯是不是又新增了50盏?我得把这个写进手册,让大家看看减碳技术就在身边。”

  “孩子们,环保机构的专家快到了,咱们去村口迎迎。”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双碳成果的可视化报告,快步走出来,“今天考察的重点是‘农业循环减碳’和‘新能源替代减碳’两大板块:小电负责讲解秸秆还田和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小风负责演示光伏农机和充电站的节能技术;小小负责用绘本做通俗解读,让专家们直观看到减碳效果。”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庭院里的光伏板和玉米试验田,语气欣慰:“咱们从种玉米起家,现在能靠农业和能源技术助力双碳,这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乡村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要是能入选行业双碳标杆企业,就能把这套模式推广到更多地方。”

  一家人刚走到村口,就看到环保机构的考察车队缓缓驶来。为首的专家张教授下车后,直奔庭院里的光伏充电区:“林总,早就听说智舱的光伏农机不用烧油,今天特意来看看实际运行效果。”小风立刻上前,启动一台光伏拖拉机:“张教授,您看这台拖拉机的车顶和车斗都装了柔性光伏板,日照4小时就能满足一天的作业需求,续航里程80公里,完全能覆盖乡村耕地的作业范围;而且它的碳排放为零,比传统柴油拖拉机每年每台减排二氧化碳12吨。”

  张教授俯身查看光伏板的安装细节,又点开控制屏查看能耗数据:“数据确实不错,但乡村日照不稳定,阴雨天怎么办?还有农机的载重和爬坡能力,会不会因为节能而下降?”小风早有准备,立刻调出储能模块的参数:“我们配备了磷酸铁锂储能电池,阴雨天能续航40公里,完全满足应急作业;农机的动力模块做了优化,载重和爬坡能力和传统拖拉机持平,之前在库布其沙漠的30度陡坡上试过,作业效率一点没降。”说着,他远程启动了沙漠作业的实时视频,张教授看完频频点头。

  随后,众人前往农数科技的生物降解材料生产线。车间里,玉米秸秆、玉米芯经过粉碎、发酵、成型,变成了环保餐盒、购物袋和建筑模板。“张教授,这些材料在自然环境中3个月就能完全降解,不会像塑料那样污染土壤和水源。”小电指着生产线介绍,“今年我们和连锁超市、餐饮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仅环保餐盒就供应了5000万个,替代塑料餐盒8000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

  就在这时,生产线负责人匆匆赶来:“林首席,有批出口欧洲的生物降解购物袋,客户反馈降解速度比预期快了10天,担心运输过程中破损,想让我们调整配方。”小电眉头微蹙,立刻召集技术团队现场研讨:“把生物基材料的聚合度提高5%,同时添加少量玉米蛋白交联剂,既能保证降解性能,又能提升柔韧性。”技术团队立刻调整配方,半小时后,新的样品检测结果出来,降解速度符合客户要求,柔韧性也明显提升,张教授看着整个调整过程,赞许道:“你们的技术响应速度真快,既保证了减碳效果,又兼顾了市场需求,很难得。”

  最后一站是乡村光伏农场。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光伏板整齐排列在田垄上方,既能发电,又能给玉米遮阳降温。“张教授,这是‘农光互补’模式,光伏板发电供农机作业、农户生活使用,板下种植耐阴品种的玉米,每亩地既能收获1000斤玉米,又能发电2000千瓦时,相当于每亩地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6吨。”小电指着光伏板下的玉米苗介绍,“现在我们已经在全国10个省份推广了这种模式,覆盖面积50万亩,年减排二氧化碳80万吨。”

  妹妹小小拿着绘本,给随行的专家们做通俗解读:“大家看,这张漫画画的是玉米‘全身减碳’:玉米秸秆还田肥土,减少化肥使用;玉米芯做生物降解材料,替代塑料;玉米地装光伏板,发电减碳;就连玉米壳都能做饲料,减少养殖行业的碳排放。”她还现场演示了用玉米壳做的环保花盆,里面种着刚发芽的玉米苗,可爱又实用,专家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考察过程中,张教授突然提出疑问:“你们的减碳技术虽然先进,但成本会不会比传统模式高?农户和企业能不能接受?”林凡立刻回应:“初期成本确实略高,但我们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优化,已经把生物降解材料的成本降到了传统塑料的1.2倍,而且随着推广面积扩大,成本还会继续下降;另外,现在环保政策支持减碳产品,很多企业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溢价,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模式,还能拿到农业补贴,实际收益反而更高。”他拿出农户的收益报表,张教授看着报表上的数字,满意地点点头。

  傍晚,考察结束,环保机构的专家们对西坡村的双碳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教授握着林凡的手说:“农数科技和智舱的‘农业循环减碳 新能源替代减碳’模式,技术成熟、可复制性强,完全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我们会推荐你们入选行业双碳标杆企业,把这套模式推广到全国更多乡村和企业。”

  全家回到“家和院”,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玉米排骨汤,感慨道:“以前只知道种玉米能赚钱,现在没想到还能帮着减碳,让环境变好,这可是积德的好事。”苏晚晴笑着给孩子们夹菜:“以后你们三个要继续发力,大哥优化农业减碳技术,二弟升级新能源设备,妹妹做好宣传推广,让更多人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

  林凡举起玉米汁,语气激昂:“绿色发展助双碳,这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从玉米地里的秸秆还田,到光伏农机的节能作业,再到生物降解材料的循环利用,我们用乡村产业的力量,为减碳目标添砖加瓦。未来,我们还要把这套模式推广到更多国家和地区,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乡村成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小电、小风、小小一起举起杯子,齐声回应:“请爸妈放心,我们一定坚守绿色发展初心,让减碳技术惠及更多人,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村外的光伏农场里,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微光,默默积蓄着能量;生物降解材料车间里,机器安静运行,孕育着绿色未来;远处的玉米地里,秸秆还田的地块正滋养着来年的希望。“你看,”苏晚晴轻声说,“绿色是乡村的底色,也是发展的亮色,这样的日子,既赚了钱,又护了环境,才是长久的好日子。”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深耕绿色产业,让更多乡村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道路,让双碳目标在田野上落地生根,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