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信任的回响-《系统首富》

  四月的南国,像口被架在炭火上的大铁锅。晨雾刚被日头舔散,蝉鸣便从骑楼的老榕树上炸开来,黏黏腻腻地裹着空气。惠福东路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行人脚步都比三月慢了半拍,唯有“远婷电子行”门前那盆绿萝,被穿堂风掀起叶片,依旧精神抖擞地舒展着新叶。

  店门半开着,风铃随着穿堂风轻响。周伟华蹲在门口的矮凳上,正踮着脚擦拭玻璃柜台。他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工装,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晒得微黑的小臂,抹布在柜台上来回游走,把前日顾客留下的指纹痕迹擦得锃亮。马婷婷坐在收银台后,膝头摊着蓝皮账本,钢笔尖悬在纸页上方,却半天没落下——她盯着账本上“库存周转率”那一栏,睫毛随着呼吸轻颤。最里头的货架前,萧远弯腰整理着新到的货箱,拆开的纸箱里,成排的电子表在泡沫纸里闪着冷光,旁边是成捆的尼龙表带,泛着哑光。

  这是他们采纳马婷婷建议后新增的小配件。上周,马婷婷翻着进货单嘀咕:“电子表卖得好,可表带总被顾客问有没有替换的。还有电池,计算器、游戏机都得用,咱备点常用的,说不定能多赚点零头。”萧远当时便拍板:“试试。”如今这批小配件虽没电子表畅销,每天也能走十几单,账本上的数字悄悄往上蹿,给三人添了几分底气。

  店里的挂钟指向两点一刻,午后的闷热愈发浓稠。玻璃门突然被推开,穿绿色制服的邮电局送报员探进头,汗湿的刘海贴在额角:“萧远先生!有您的电报!”他手里举着个牛皮纸袋,封口处印着“电报”二字的红戳,在穿堂风里晃眼。

  这一声喊,惊得周伟华差点摔了抹布。马婷婷手一抖,钢笔在账本上洇开个墨点。萧远直起腰,喉结动了动——自十天前发出那批试单货物,这样的“等待”已在三人心里发酵了七百多个小时。

  “劳驾。”萧远快步迎上去,接过电报时指尖触到袋身的余温,像接住了团跳动的火。送报员咧嘴笑:“哈尔滨来的,国际件呢!少见吧?”

  萧远道了谢,转身回店。马婷婷已起身,账本被她小心合上;周伟华扔了抹布凑过来,额角的汗都顾不上擦。三人围在收银台边,萧远撕开封口,抽出薄薄两页电报纸。泛黄的纸面上,英文单词夹杂着几个俄文字符,字迹潦草却有力。

  “伊万写的?”马婷婷轻声问。

  萧远点头,逐行翻译:“货已收悉。市场反应极佳(VERY GOOD)。电子表、计算器迅速售罄。需求巨大(HUGE DEMAND)。速备更多货,种类可增(如服装、食品)。迫切等待回复。伊万。”

  电报纸在他手中簌簌作响。周伟华猛地一拍大腿:“卖光了?!才几天啊?那边人买东西跟抢似的?”他想起上周自己还担心“北方人会不会嫌款式土”,此刻只觉脸上发烫。

  马婷婷的手指无意识绞着账本边角,指节泛白。她最清楚这批货的分量——三百块电子表、一百台计算器,是他们凑了八千块本金,托广州外贸局的熟人走的海运,光运费就占了两千。若砸在手里,三个月都缓不过劲。此刻听着伊万的反馈,她喉头发紧,轻声道:“看来……这条路,真走通了。”

  萧远将电报轻轻放在柜台上。阳光透过玻璃窗斜照进来,纸页上的字迹泛着暖光。他望着两个伙伴发亮的眼睛,压下心头的震颤——这封电报的意义,远不止是试单成功。

  这是系统预测的第一次实证。从去年冬天在图书馆翻《中苏贸易年鉴》,到春节后跑遍广交会打听苏联市场需求,再到托外贸局验证伊万的信誉,每一步都像在黑夜里摸石头。如今石头落地,不仅验证了“轻工业品对苏贸易”的商业模型可行,更让那个素未谋面的“伊万”,成了能托付真金的伙伴。

  【系统提示:收到关键合作伙伴“伊万”的积极反馈。商业模型“轻工业品对苏贸易”可行性得到实证支持。与伊万信任度提升至“稳固合作”。建议:立即响应,巩固伙伴关系,同时评估自身产能与资金链承受能力。】

  机械音在脑海中响起时,萧远正盯着电报上“迫切等待回复”几个字。喜悦如潮水漫过,但更汹涌的是压力——伊万要的“更多货”,可不是加个百八十件的事。服装、食品……这些新品类的供应链、质检标准、运输成本,全是未知数。

  “远哥,”马婷婷率先开口,声音带着惯有的冷静,“我们现在账面有利润两万出头,日常周转得留五千,能拿出一万五备货。但服装和食品……服装至少得压三万起,食品保质期短,损耗风险大。”

  周伟华挠了挠头:“运输也是问题。上次走海运要四十天,万一那边催得急……要不我去问问王师傅?他跑长途货运的,说不定能找到更快的陆运路线。”

  萧远点点头,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苏联地图。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滨……这条横跨欧亚的贸易线,此刻在他眼里不再是地图上的虚线,而是沉甸甸的责任。他伸手揉了揉眉心:“先给伊万回电。就说我们已收到反馈,正全力筹备,让他等三天,具体数量和品类明细随后跟上。”

  “对,不能让他等急了。”马婷婷立刻翻出通讯录,“我记着邮电局的国际电报下午五点前发能赶上当晚班机。”

  周伟华撸起袖子:“我现在就去货运站!王师傅说他们最近接了批去满洲里的货,说不定能搭顺风车。”

  三人立刻行动起来。萧远揣着电报草稿往邮电局走,路过“金剪子”理发店时,张师傅正蹲在门口修自行车。见他行色匆匆,张师傅喊:“萧老板,急着去哪儿?”

  “去发个电报。”萧远笑着挥挥手,“要是成了,回头请您喝早茶。”

  张师傅眯眼笑:“成!我就说你们这电子行,迟早要发达。”

  邮电局里,萧远对着电报纸逐字推敲。他写:“首批货收悉,甚慰。已启动备货流程,服装拟选羽绒服、运动服(保暖性强,适合贵国冬季),食品考虑罐头(水果、肉类)、糖果(儿童喜爱)。具体数量待核算后另告。盼复。萧远。”

  寄完电报,他站在电信局门口,望着天边的积雨云。南方的雨季要来了,但这雨,浇不灭他心头的火。

  马婷婷留在店里核对新品类成本。她翻出厚厚的《全国轻工业品价格目录》,在“羽绒服”那栏画了红圈:“哈尔滨四月还穿棉服,羽绒服保暖性好,但成本高,得找性价比高的厂家。”又翻到“水果罐头”:“橘子、菠萝罐头保质期长,运输方便,就是得确认苏联那边的口味偏好……”

  周伟华则蹬着自行车杀向货运站。王师傅的正午货运站像个大火炉,货车轰鸣,汗水味混着柴油味。他挤到王师傅跟前:“王叔,听说您最近跑满洲里?”

  王师傅擦了把汗:“可不嘛!给边贸公司拉货。咋?你要发货?”

  “想问问,大批量发服装、食品,走陆运得多久?运费怎么算?”

  王师傅掰着手指头:“陆运比海运快,二十天能到哈尔滨。但得凑够整车,不然运费划不来。你们要是量够,我可以帮你们拼个车皮……”

  夕阳西沉时,三人陆续回店。萧远带回了系统对新品类的风险评估:“羽绒服毛利率高,但压货周期长;罐头周转快,但利润薄。建议先各试发一批,看伊万反馈再调整。”

  马婷婷摊开新的预算表:“流动资金加上可能的借贷,首批发货最多能凑五万。服装三万,罐头两万,剩下的留作应急。”

  周伟华拍着胸脯:“运输我谈妥了!王师傅帮我们拼车皮,运费能打八折。下周三就能装货。”

  窗外的晚霞把店铺染成暖金色。三人站在柜台前,望着墙上新贴的“诚信为本”锦旗,相视而笑。这封来自哈尔滨的电报,不仅是对首批货物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团队默契的验证——一个眼神就能分工,一句担忧便有人兜底。

  “明天我去文具店印新名片,”萧远说,“印上‘承接对苏轻工业品贸易’,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能做这生意。”

  “我联系文具店的老陈,”马婷婷补充,“他认识哈尔滨的批发商,说不定能牵线搭桥。”

  周伟华已经摩拳擦掌:“等货发出去,我得再招个帮手!现在打包都得咱们自己来,忙不过来。”

  暮色渐浓,店铺外的街道亮起了路灯。麻石路上的行人脚步匆匆,而“远婷电子行”的窗户里,三盏台灯依然亮着。他们在算账、在画表格、在对着一本《苏联消费品手册》讨论花色。

  这封电报,是信任的回响。它证明了陌生人的承诺可以兑现,验证了市场的需求真实存在,更让三个年轻人明白:所谓机遇,从来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无数个日夜的准备,在某个时刻突然绽放的花。

  窗外的木棉树沙沙作响,落下几片花瓣,飘进店里,落在摊开的账本上。马婷婷轻轻拾起,夹进“四月收支”那一页。

  新的征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