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陵异闻】
暮春的延陵带着江南特有的湿软,细雨刚过,青石板路泛着油亮的光,路边的乌桕树抽出新叶,沾着的水珠顺着叶脉滚落,砸在路过的秦军甲胄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李信勒住乌骓马的缰绳时,鼻尖萦绕着两股气味 —— 一是巷陌间飘来的糯米酒香,二是远处丘陵地带传来的潮湿土腥气,那土腥里还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青铜锈味。
“将军,前面就是延陵县署了。” 赵佗策马跟上,手指向不远处的青砖院落,“县尉说,那处吴王墓就在县城东南的浮丘山上,这几日夜夜有异响,百姓都不敢上山砍柴了。”
李信颔首,目光扫过县署门前候着的几人。为首的延陵县尉是个矮胖的中年汉子,穿着半旧的秦式官服,腰间挂着一柄锈迹斑斑的铜剑,见秦军仪仗过来,忙不迭地迎上前,躬身道:“下官延陵尉周平,见过李将军!”
“起来吧。” 李信翻身下马,声音沉缓,“说说那吴王墓的事,到底怎么个异法?”
周平直起身,脸上带着几分惶急:“将军有所不知,那浮丘山上的吴王墓,传说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札之墓,历代都有百姓祭拜。可自打上个月起,每到子夜,山上就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打铁,又像是兵器碰撞。前几日有个樵夫贪早上山,说看到墓道口有黑影走动,吓得他连柴刀都扔了,连滚带爬跑下来的!”
“黑影?” 赵佗皱起眉,“会不会是盗墓贼?”
“不像!” 周平连连摇头,“那墓道的封土是去年才重新夯过的,下官派人去看过,封土上有脚印,可那脚印整齐得很,不像是盗墓贼的杂乱痕迹,倒像是…… 像是军队操练时踩出来的!”
李信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秦剑的剑柄 —— 这剑是当年随王翦灭赵时所得,剑身刻着秦篆 “忠勇” 二字,此刻剑柄的温度似乎比寻常时低了几分。他想起昨日从太湖私铸岛带回的情报,刘邦与楚地残余势力勾结,延陵离太湖不过百里,这吴王墓的异动,会不会也和他们有关?
“备马,去浮丘山。” 李信当机立断,转身翻身上马。
一行人沿着山间小道向浮丘山行进,引路的是当地的老向导,姓吴,据说祖上曾是看守吴王墓的家奴。吴老走在最前,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时不时停下脚步,弯腰查看路边的草痕:“将军,您看这草,被人踩过没多久,露水还没重新沾上来呢。”
李信俯身一看,果然见路边的狗尾草有明显的碾压痕迹,痕迹朝向山顶的吴王墓方向,且间距均匀,显然是穿着鞋履的人刻意踩踏而成。他心中的疑虑更甚,加快脚步向山顶赶去。
浮丘山不高,半个时辰便到了山顶。山顶平坦处有一座巨大的封土堆,封土堆前立着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模糊的篆文,吴老凑上前辨认了片刻,说道:“这是‘延陵季子之墓’,季子是当年的贤士,连孔子都曾为他题过碑呢。”
李信绕着封土堆走了一圈,目光停在封土西侧 —— 那里的土色比其他地方浅,且有明显的夯打痕迹,像是被人重新开挖过。他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点土,放在鼻尖闻了闻,除了土腥味,还隐约有青铜的气息。
“赵佗,带十名弟兄,把这里的封土挖开看看。”
秦军士兵立刻取出工兵铲,开始挖掘封土。土层不算厚,挖了约莫三尺深,便露出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繁复的云纹,纹路间还残留着暗红色的痕迹,吴老看了一眼,脸色骤变:“这是…… 吴式云纹!是当年吴王墓的墓道石板!”
士兵们合力撬开青石板,一股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潮湿的土腥和青铜锈味。墓道漆黑一片,李信让人点燃火把,火光顺着墓道照进去,隐约能看到深处有金属反光 —— 那是兵器的光泽。
【二:剑冢惊魂】
“所有人戒备,跟我进去。” 李信手持秦剑,率先踏入墓道。墓道狭窄,仅容两人并行,两侧的墙壁上嵌着青铜灯台,灯台里的灯油早已干涸,只有残留的油垢泛着黑褐色。走了约莫五十步,墓道豁然开朗,眼前出现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 这哪里是墓室,分明是一处宽敞的演武场!
演武场的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纵横交错的线条,像是演武时的站位标记。两侧的兵器架上摆满了兵器,有青铜剑、戈、矛、戟,大多是春秋时吴地的制式,剑身长而窄,戈刃带着独特的弧形。最令人心惊的是演武场中央 —— 数十名身着黑色甲胄的武士直挺挺地躺在地上,甲胄上的铜钉泛着幽光,手里还握着兵器,像是瞬间被冻住的雕像。
“将军,这些人…… 是死人?” 一名士兵颤声问道,火把的光芒照在武士脸上,能看到他们面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连呼吸都察觉不到。
李信缓步走近,蹲下身查看一名武士的甲胄。甲胄是吴式皮甲,用犀牛皮制成,边缘缝着青铜片,甲胄内侧绣着 “吴” 字,显然是当年吴国的兵士装束。他伸手碰了碰武士的手腕,入手冰凉,像是摸在铁块上,可指尖却隐约能感觉到一丝微弱的搏动 —— 不是死人!
“小心!” 李信猛地起身,话音刚落,躺在地上的武士突然齐刷刷地睁开眼睛!
那些武士的眼睛里没有丝毫神采,只有一片浑浊的白,他们像是没有知觉的木偶,猛地从地上跃起,手中的青铜剑直刺向 nearest 的秦军士兵。秦军士兵猝不及防,一名士兵的胳膊被剑划中,鲜血瞬间涌出,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列阵!” 李信大喝一声,秦剑出鞘,寒光一闪,挡住了一名武士刺来的剑。两剑相撞,“铮” 的一声脆响,李信只觉手腕一麻 —— 这武士的力道竟远超寻常兵士,且招式狠辣,全是搏命的路数,没有半分破绽。
赵佗率领士兵迅速列成秦军方阵,长矛在前,盾牌在后,弩手在侧,箭矢上弦,对准了那些武士。可那些武士像是不知疼痛,即便被长矛刺穿身体,依旧嘶吼着向前冲,黑色的血从伤口流出,落在青石板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
“将军,这些人不对劲!” 赵佗一边抵挡武士的攻击,一边喊道,“他们不怕疼,也不怕死!”
李信心中一动,想起之前在太湖私铸岛遇到的吴越匠人,那些人也是这般悍不畏死。他目光扫过武士的脖颈,突然发现每个武士的脖颈处都有一道细微的红痕,像是被什么东西刺过。他侧身避开一名武士的剑,同时伸手抓住武士的脖颈,指尖触到一处凸起 —— 是一枚细小的青铜针!
“打他们的脖颈!” 李信高声喊道,“他们脖颈处有机关!”
秦军士兵立刻调整目标,长矛和秦剑纷纷指向武士的脖颈。一名士兵的剑精准地挑中武士脖颈处的青铜针,那武士动作一顿,眼中的浑浊散去几分,随即像失去力气般倒在地上,不再动弹。
有了先例,秦军士兵纷纷效仿,不过半炷香的时间,所有武士都倒在地上,有的昏迷不醒,有的还在微弱挣扎。李信让人将昏迷的武士绑起来,抬到墓道外的空地上,又让人仔细搜查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埋伏。
赵佗走到李信身边,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将军,这些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会躺在吴王墓里,还跟活死人一样?”
李信蹲下身,查看那枚从武士脖颈处取下的青铜针。针身细长,针尖涂着暗红色的药膏,凑近闻了闻,有一股苦涩的草药味。他摇摇头:“现在还不好说,得等这些人醒了,或者找到其他线索,才能知道答案。”
【三:假死秘药】
秦军的临时营帐设在浮丘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上,被俘的武士被分别关押在三个帐篷里,每个帐篷外都有两名士兵看守。李信让人请来随军的军医 —— 老军医姓秦,曾在咸阳太医院任职,擅长辨识草药和诊治奇症。
秦军医先查看了一名尚未昏迷的武士,那武士躺在草席上,眼神涣散,嘴里喃喃自语,说的都是吴地方言,李信让人找来吴老当翻译,勉强听出几句 “复国”“项氏”“刘亭长” 之类的字眼。
“秦老,你看看他这状况,是怎么回事?” 李信问道。
秦军医俯身,先摸了摸武士的脉搏,又翻开他的眼睑,最后查看了脖颈处的针孔,眉头紧锁:“将军,此人脉象微弱,气血凝滞,但五脏六腑并无损伤,倒像是…… 像是气血被什么东西暂时封住了,导致神志不清,肢体僵硬。”
“气血被封?” 赵佗不解,“难道是中了毒?”
“不是毒,更像是一种迷药。” 秦军医摇摇头,伸手从武士的腰间摸出一个巴掌大的皮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小包褐色的药粉,还有一卷竹简。“将军,您看这个。”
李信接过竹简,展开一看,上面用楚式隶书刻着几行字,开头写着 “假死方”,后面跟着一串草药名:曼陀罗花三钱、乌头一钱、当归五钱、菖蒲二钱,还有几味李信不认识的草药,末尾注着 “服之可致气血凝滞,如死状,三日后自醒,依《黄帝内经?灵枢》‘血气者,人之神也’所制”。
“《黄帝内经》?” 李信心中一动,他虽不精医术,但也听过这部医书的名头,据说那是上古传下的医典,记载着人体气血运行的道理。
秦军医凑过来看了看竹简,连连点头:“没错!这药方确实合《黄帝内经》的道理。《灵枢?本神》里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药方用曼陀罗和乌头暂时阻滞气血运行,让神气暂时‘舍心’,看起来就像死人一样;再用当归和菖蒲调理气血,防止伤及根本,三日后气血自行通畅,人就能醒过来 —— 这是很高明的医理,不是寻常郎中能配出来的。”
“这么说,这些人是故意服了这假死药,躺在吴王墓里装死?” 赵佗恍然大悟。
“应该是这样。” 秦军医拿起一点药粉,放在鼻尖闻了闻,“这药粉的配比很精准,多一钱乌头就会致命,少一钱曼陀罗又达不到假死的效果。看来配制这药方的人,对《黄帝内经》和草药药性都很熟悉。”
李信走到关押老武士的帐篷外,透过帐帘的缝隙看去,那老武士正靠在帐篷壁上,闭目养神,神色平静,不像其他武士那般惶恐。李信心中一动,掀帘走了进去。
老武士听到动静,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李信,眼中没有丝毫惊讶,反而露出一丝冷笑:“秦将果然厉害,连季子墓里的‘死士’都能识破。”
“季子墓?” 李信在老武士对面坐下,“你们不是吴王寿梦的后裔,也不是季札的部下,对吧?你们是项氏的人,或者说,是刘邦的人?”
老武士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平静:“将军既然知道,何必多问?我们是吴地遗民,秦灭楚,毁我家园,我们不过是想报仇罢了。”
“报仇?” 李信挑眉,“用假死药藏在古墓里,夜里操练,是想等时机成熟,突袭延陵,配合刘邦起事?”
老武士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刘邦亭长是个能人,他答应我们,只要能推翻暴秦,就恢复吴地的旧制,让我们重回故土。这些假死药,是他让人送来的,说这样能避开秦军的耳目,等会稽的项氏族人起兵,我们就从这里杀出,夺取延陵,截断秦军的粮道。”
李信心中一沉,果然和刘邦、项氏有关。他又问了些关于刘邦和项氏联络的细节,老武士却不再开口,只是闭目养神,任凭李信如何追问,都一言不发。
“秦老,这假死药有没有解药?能不能让这些人提前醒过来?” 李信走出帐篷,问向秦军医。
秦军医摇摇头:“这药方是按三日后自醒配的,强行解运会伤气血,弄不好会成残废。不过将军放心,这些人虽然悍勇,但没了假死药的支撑,就是寻常兵士,翻不起什么大浪。”
李信颔首,对赵佗道:“派人看好这些俘虏,不许任何人靠近。另外,再去浮丘山的吴王墓仔细搜查,尤其是那处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线索,比如他们和刘邦、项氏联络的书信,或者藏起来的兵器粮草。”
【四:竹简玄机】
赵佗领命,带着五十名士兵再次登上浮丘山,钻进吴王墓的演武场。演武场的地面已经被清理干净,那些倒地的武士被抬走后,露出了青石板上的刻痕 —— 那些刻痕不是简单的站位标记,而是一幅完整的练兵图,上面刻着吴式阵法的变化,从 “鱼鳞阵” 到 “鹤翼阵”,线条清晰,标注着兵力部署的位置。
“将军,你看这里!” 一名士兵突然喊道,手指向演武场北侧的兵器架。那兵器架是用整根楠木制成的,上面摆满了青铜剑,士兵在搬动剑架时,发现剑架的底座是空的,里面藏着一个木盒。
赵佗连忙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卷竹简,竹简用麻绳捆着,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是藏了有些时日了。他拿起一卷竹简,展开一看,上面刻着的是吴式练兵之法,记载着春秋时吴王夫差如何训练士兵,如何运用水军作战,字迹是楚式隶书,与之前假死药竹简上的字迹相似。
“这些竹简…… 好像是兵法?” 赵佗喃喃自语,将竹简递给身边的文书,“你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文书接过竹简,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一边看一边念:“‘夫吴水多,兵士习于舟楫,可以水战为长,以陆战为辅……’这是说吴国的兵士擅长水战,要以水战为主,陆战为辅……‘与敌战于江上,当以火攻为奇,以快船袭其侧翼……’”
赵佗越听越心惊,这些兵法记载的不仅是练兵之法,还有具体的作战策略,尤其是水战的部分,详细到了船只的形制、士兵的分工、火攻的时机,显然是经过实战验证的经验之谈。
“再看看其他竹简。” 赵佗说道。
文书又拿起一卷竹简,这卷竹简比之前的更薄,像是被人特意处理过。他展开时,手指不小心碰到竹简的边缘,竟从里面掉出一张薄薄的丝绢,丝绢上用墨写着几行字,字迹遒劲有力,带着一股凌厉的气势。
“将军!这丝绢上有字!” 文书惊呼道。
赵佗接过丝绢,凑到火把前一看,上面写的是对吴王夫差兵法的批注:“夫差之法,重水战而轻陆防,虽能胜一时,却难守长久。若遇强敌,当以陆战牵制,水战奇袭,避实击虚,方为上策。延陵地处江左,若起事,当先控水道,断秦军粮船,再联合会稽之众,首尾夹击 —— 淮阴韩信。”
“韩信?” 赵佗的瞳孔骤缩,他虽未见过韩信,却听过这个名字 —— 之前李信曾提过,沛县有个叫韩信的年轻人,曾受胯下之辱,据说精通兵法。
他连忙拿着丝绢和竹简,快步下山,直奔李信的营帐。
“将军!你看这个!” 赵佗冲进营帐,将丝绢和竹简递到李信面前,“在吴王墓的兵器架里找到的,这丝绢上是韩信的手迹!”
李信接过丝绢,目光落在 “淮阴韩信” 四个字上,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之前在太湖私铸岛听岛民说过,有楚国人来岛上联络,提到了 “项氏”,如今又在延陵的吴王墓里发现韩信的手迹,批注的还是吴王的练兵之法,甚至提到了 “起事”“控水道”—— 这说明韩信不仅与刘邦、项氏有联系,还在为他们谋划作战策略!
他仔细看着丝绢上的字迹,笔画间带着一股沉稳的力道,批注的内容精准地指出了夫差兵法的优劣,还结合延陵的地理特点提出了作战方案,可见韩信对兵法的精通远超常人。李信想起之前蒙武去沛县查探时,曾提到刘邦身边有个叫韩信的谋士,当时他还未在意,如今看来,这个韩信才是刘邦背后真正的智囊!
“将军,这韩信…… 会不会就是沛县那个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 赵佗问道。
李信点头:“应该就是他。没想到这个韩信竟有如此才能,能看透夫差兵法的弊端,还能为刘邦谋划起事策略。看来刘邦能在沛县、太湖、延陵布下这么多棋子,背后少不了韩信的出谋划策。”
他又拿起那卷藏着丝绢的竹简,仔细查看竹简的夹层 —— 原来这竹简是被人特意剖开,中间挖空藏了丝绢,再用胶水粘好,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竹简上的吴王兵法只是幌子,真正重要的是夹层里韩信的手迹。
“秦老,你看这竹简的材质,能看出是什么时候做的吗?” 李信将竹简递给秦军医。
秦军医接过竹简,用指甲刮了刮竹简的表面,又闻了闻:“这竹简用的是江南的楠木,做了有半年左右了。你看这上面的墨痕,是用松烟墨写的,这种墨在楚地很常见,沛县那边也有匠人会做。”
李信心中有了数:韩信应该是半年前就开始为刘邦谋划,先在延陵的吴王墓里埋下这些竹简,为吴地遗民提供练兵之法,又写下批注,指导他们如何配合项氏起事。这个韩信,不仅懂兵法,还懂谋略,比他想象的更难对付。
“赵佗,立刻写一封信,把这里的发现禀报王将军。” 李信沉声道,“就说延陵吴王墓发现吴地遗民潜伏,服假死药伪装,背后有韩信谋划,与刘邦、项氏勾结,意图在会稽起事,截断秦军粮道。另外,把这韩信的手迹和假死药的竹简一并送去,让王将军定夺。”
赵佗立刻取来笔墨,在竹简上写下禀报的内容,又小心翼翼地将韩信的丝绢和假死药竹简包好,交给一名亲信士兵:“务必亲手交给王将军,路上不许停留,更不许让任何人看里面的东西!”
士兵领命,揣好书信和竹简,翻身上马,朝着姑苏的方向疾驰而去。
李信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的浮丘山,心中思绪万千。从太湖私铸岛的 “汉” 字铜钱,到延陵吴王墓的假死士,再到韩信的手迹,刘邦的阴谋网正一点点展开,而这仅仅是江南一带的线索,他不知道在其他地方,还有多少这样的埋伏。
“将军,天色不早了,您要不要歇息片刻?” 赵佗走过来,轻声说道。
李信摇摇头,目光坚定:“不歇了。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加强延陵周边的巡逻,尤其是水道,绝不能让刘邦和项氏的人趁机作乱。我们在这里多守一日,王将军那边就能多一分准备。”
夜色渐深,延陵的街巷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秦军巡逻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回荡。李信站在营帐前,腰间的秦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知道,这场与刘邦、韩信、项氏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那卷藏在竹简夹层里的韩信手迹,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 这个淮阴来的年轻人,未来或许会成为大秦最大的威胁。
暮春的延陵带着江南特有的湿软,细雨刚过,青石板路泛着油亮的光,路边的乌桕树抽出新叶,沾着的水珠顺着叶脉滚落,砸在路过的秦军甲胄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李信勒住乌骓马的缰绳时,鼻尖萦绕着两股气味 —— 一是巷陌间飘来的糯米酒香,二是远处丘陵地带传来的潮湿土腥气,那土腥里还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青铜锈味。
“将军,前面就是延陵县署了。” 赵佗策马跟上,手指向不远处的青砖院落,“县尉说,那处吴王墓就在县城东南的浮丘山上,这几日夜夜有异响,百姓都不敢上山砍柴了。”
李信颔首,目光扫过县署门前候着的几人。为首的延陵县尉是个矮胖的中年汉子,穿着半旧的秦式官服,腰间挂着一柄锈迹斑斑的铜剑,见秦军仪仗过来,忙不迭地迎上前,躬身道:“下官延陵尉周平,见过李将军!”
“起来吧。” 李信翻身下马,声音沉缓,“说说那吴王墓的事,到底怎么个异法?”
周平直起身,脸上带着几分惶急:“将军有所不知,那浮丘山上的吴王墓,传说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幼子季札之墓,历代都有百姓祭拜。可自打上个月起,每到子夜,山上就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打铁,又像是兵器碰撞。前几日有个樵夫贪早上山,说看到墓道口有黑影走动,吓得他连柴刀都扔了,连滚带爬跑下来的!”
“黑影?” 赵佗皱起眉,“会不会是盗墓贼?”
“不像!” 周平连连摇头,“那墓道的封土是去年才重新夯过的,下官派人去看过,封土上有脚印,可那脚印整齐得很,不像是盗墓贼的杂乱痕迹,倒像是…… 像是军队操练时踩出来的!”
李信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秦剑的剑柄 —— 这剑是当年随王翦灭赵时所得,剑身刻着秦篆 “忠勇” 二字,此刻剑柄的温度似乎比寻常时低了几分。他想起昨日从太湖私铸岛带回的情报,刘邦与楚地残余势力勾结,延陵离太湖不过百里,这吴王墓的异动,会不会也和他们有关?
“备马,去浮丘山。” 李信当机立断,转身翻身上马。
一行人沿着山间小道向浮丘山行进,引路的是当地的老向导,姓吴,据说祖上曾是看守吴王墓的家奴。吴老走在最前,手里拄着根枣木拐杖,时不时停下脚步,弯腰查看路边的草痕:“将军,您看这草,被人踩过没多久,露水还没重新沾上来呢。”
李信俯身一看,果然见路边的狗尾草有明显的碾压痕迹,痕迹朝向山顶的吴王墓方向,且间距均匀,显然是穿着鞋履的人刻意踩踏而成。他心中的疑虑更甚,加快脚步向山顶赶去。
浮丘山不高,半个时辰便到了山顶。山顶平坦处有一座巨大的封土堆,封土堆前立着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刻着模糊的篆文,吴老凑上前辨认了片刻,说道:“这是‘延陵季子之墓’,季子是当年的贤士,连孔子都曾为他题过碑呢。”
李信绕着封土堆走了一圈,目光停在封土西侧 —— 那里的土色比其他地方浅,且有明显的夯打痕迹,像是被人重新开挖过。他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点土,放在鼻尖闻了闻,除了土腥味,还隐约有青铜的气息。
“赵佗,带十名弟兄,把这里的封土挖开看看。”
秦军士兵立刻取出工兵铲,开始挖掘封土。土层不算厚,挖了约莫三尺深,便露出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繁复的云纹,纹路间还残留着暗红色的痕迹,吴老看了一眼,脸色骤变:“这是…… 吴式云纹!是当年吴王墓的墓道石板!”
士兵们合力撬开青石板,一股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潮湿的土腥和青铜锈味。墓道漆黑一片,李信让人点燃火把,火光顺着墓道照进去,隐约能看到深处有金属反光 —— 那是兵器的光泽。
【二:剑冢惊魂】
“所有人戒备,跟我进去。” 李信手持秦剑,率先踏入墓道。墓道狭窄,仅容两人并行,两侧的墙壁上嵌着青铜灯台,灯台里的灯油早已干涸,只有残留的油垢泛着黑褐色。走了约莫五十步,墓道豁然开朗,眼前出现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 这哪里是墓室,分明是一处宽敞的演武场!
演武场的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石板上刻着纵横交错的线条,像是演武时的站位标记。两侧的兵器架上摆满了兵器,有青铜剑、戈、矛、戟,大多是春秋时吴地的制式,剑身长而窄,戈刃带着独特的弧形。最令人心惊的是演武场中央 —— 数十名身着黑色甲胄的武士直挺挺地躺在地上,甲胄上的铜钉泛着幽光,手里还握着兵器,像是瞬间被冻住的雕像。
“将军,这些人…… 是死人?” 一名士兵颤声问道,火把的光芒照在武士脸上,能看到他们面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连呼吸都察觉不到。
李信缓步走近,蹲下身查看一名武士的甲胄。甲胄是吴式皮甲,用犀牛皮制成,边缘缝着青铜片,甲胄内侧绣着 “吴” 字,显然是当年吴国的兵士装束。他伸手碰了碰武士的手腕,入手冰凉,像是摸在铁块上,可指尖却隐约能感觉到一丝微弱的搏动 —— 不是死人!
“小心!” 李信猛地起身,话音刚落,躺在地上的武士突然齐刷刷地睁开眼睛!
那些武士的眼睛里没有丝毫神采,只有一片浑浊的白,他们像是没有知觉的木偶,猛地从地上跃起,手中的青铜剑直刺向 nearest 的秦军士兵。秦军士兵猝不及防,一名士兵的胳膊被剑划中,鲜血瞬间涌出,惨叫一声倒在地上。
“列阵!” 李信大喝一声,秦剑出鞘,寒光一闪,挡住了一名武士刺来的剑。两剑相撞,“铮” 的一声脆响,李信只觉手腕一麻 —— 这武士的力道竟远超寻常兵士,且招式狠辣,全是搏命的路数,没有半分破绽。
赵佗率领士兵迅速列成秦军方阵,长矛在前,盾牌在后,弩手在侧,箭矢上弦,对准了那些武士。可那些武士像是不知疼痛,即便被长矛刺穿身体,依旧嘶吼着向前冲,黑色的血从伤口流出,落在青石板上,发出 “滋滋” 的声响。
“将军,这些人不对劲!” 赵佗一边抵挡武士的攻击,一边喊道,“他们不怕疼,也不怕死!”
李信心中一动,想起之前在太湖私铸岛遇到的吴越匠人,那些人也是这般悍不畏死。他目光扫过武士的脖颈,突然发现每个武士的脖颈处都有一道细微的红痕,像是被什么东西刺过。他侧身避开一名武士的剑,同时伸手抓住武士的脖颈,指尖触到一处凸起 —— 是一枚细小的青铜针!
“打他们的脖颈!” 李信高声喊道,“他们脖颈处有机关!”
秦军士兵立刻调整目标,长矛和秦剑纷纷指向武士的脖颈。一名士兵的剑精准地挑中武士脖颈处的青铜针,那武士动作一顿,眼中的浑浊散去几分,随即像失去力气般倒在地上,不再动弹。
有了先例,秦军士兵纷纷效仿,不过半炷香的时间,所有武士都倒在地上,有的昏迷不醒,有的还在微弱挣扎。李信让人将昏迷的武士绑起来,抬到墓道外的空地上,又让人仔细搜查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埋伏。
赵佗走到李信身边,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将军,这些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会躺在吴王墓里,还跟活死人一样?”
李信蹲下身,查看那枚从武士脖颈处取下的青铜针。针身细长,针尖涂着暗红色的药膏,凑近闻了闻,有一股苦涩的草药味。他摇摇头:“现在还不好说,得等这些人醒了,或者找到其他线索,才能知道答案。”
【三:假死秘药】
秦军的临时营帐设在浮丘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上,被俘的武士被分别关押在三个帐篷里,每个帐篷外都有两名士兵看守。李信让人请来随军的军医 —— 老军医姓秦,曾在咸阳太医院任职,擅长辨识草药和诊治奇症。
秦军医先查看了一名尚未昏迷的武士,那武士躺在草席上,眼神涣散,嘴里喃喃自语,说的都是吴地方言,李信让人找来吴老当翻译,勉强听出几句 “复国”“项氏”“刘亭长” 之类的字眼。
“秦老,你看看他这状况,是怎么回事?” 李信问道。
秦军医俯身,先摸了摸武士的脉搏,又翻开他的眼睑,最后查看了脖颈处的针孔,眉头紧锁:“将军,此人脉象微弱,气血凝滞,但五脏六腑并无损伤,倒像是…… 像是气血被什么东西暂时封住了,导致神志不清,肢体僵硬。”
“气血被封?” 赵佗不解,“难道是中了毒?”
“不是毒,更像是一种迷药。” 秦军医摇摇头,伸手从武士的腰间摸出一个巴掌大的皮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小包褐色的药粉,还有一卷竹简。“将军,您看这个。”
李信接过竹简,展开一看,上面用楚式隶书刻着几行字,开头写着 “假死方”,后面跟着一串草药名:曼陀罗花三钱、乌头一钱、当归五钱、菖蒲二钱,还有几味李信不认识的草药,末尾注着 “服之可致气血凝滞,如死状,三日后自醒,依《黄帝内经?灵枢》‘血气者,人之神也’所制”。
“《黄帝内经》?” 李信心中一动,他虽不精医术,但也听过这部医书的名头,据说那是上古传下的医典,记载着人体气血运行的道理。
秦军医凑过来看了看竹简,连连点头:“没错!这药方确实合《黄帝内经》的道理。《灵枢?本神》里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药方用曼陀罗和乌头暂时阻滞气血运行,让神气暂时‘舍心’,看起来就像死人一样;再用当归和菖蒲调理气血,防止伤及根本,三日后气血自行通畅,人就能醒过来 —— 这是很高明的医理,不是寻常郎中能配出来的。”
“这么说,这些人是故意服了这假死药,躺在吴王墓里装死?” 赵佗恍然大悟。
“应该是这样。” 秦军医拿起一点药粉,放在鼻尖闻了闻,“这药粉的配比很精准,多一钱乌头就会致命,少一钱曼陀罗又达不到假死的效果。看来配制这药方的人,对《黄帝内经》和草药药性都很熟悉。”
李信走到关押老武士的帐篷外,透过帐帘的缝隙看去,那老武士正靠在帐篷壁上,闭目养神,神色平静,不像其他武士那般惶恐。李信心中一动,掀帘走了进去。
老武士听到动静,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李信,眼中没有丝毫惊讶,反而露出一丝冷笑:“秦将果然厉害,连季子墓里的‘死士’都能识破。”
“季子墓?” 李信在老武士对面坐下,“你们不是吴王寿梦的后裔,也不是季札的部下,对吧?你们是项氏的人,或者说,是刘邦的人?”
老武士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又恢复平静:“将军既然知道,何必多问?我们是吴地遗民,秦灭楚,毁我家园,我们不过是想报仇罢了。”
“报仇?” 李信挑眉,“用假死药藏在古墓里,夜里操练,是想等时机成熟,突袭延陵,配合刘邦起事?”
老武士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刘邦亭长是个能人,他答应我们,只要能推翻暴秦,就恢复吴地的旧制,让我们重回故土。这些假死药,是他让人送来的,说这样能避开秦军的耳目,等会稽的项氏族人起兵,我们就从这里杀出,夺取延陵,截断秦军的粮道。”
李信心中一沉,果然和刘邦、项氏有关。他又问了些关于刘邦和项氏联络的细节,老武士却不再开口,只是闭目养神,任凭李信如何追问,都一言不发。
“秦老,这假死药有没有解药?能不能让这些人提前醒过来?” 李信走出帐篷,问向秦军医。
秦军医摇摇头:“这药方是按三日后自醒配的,强行解运会伤气血,弄不好会成残废。不过将军放心,这些人虽然悍勇,但没了假死药的支撑,就是寻常兵士,翻不起什么大浪。”
李信颔首,对赵佗道:“派人看好这些俘虏,不许任何人靠近。另外,再去浮丘山的吴王墓仔细搜查,尤其是那处演武场,看看有没有其他线索,比如他们和刘邦、项氏联络的书信,或者藏起来的兵器粮草。”
【四:竹简玄机】
赵佗领命,带着五十名士兵再次登上浮丘山,钻进吴王墓的演武场。演武场的地面已经被清理干净,那些倒地的武士被抬走后,露出了青石板上的刻痕 —— 那些刻痕不是简单的站位标记,而是一幅完整的练兵图,上面刻着吴式阵法的变化,从 “鱼鳞阵” 到 “鹤翼阵”,线条清晰,标注着兵力部署的位置。
“将军,你看这里!” 一名士兵突然喊道,手指向演武场北侧的兵器架。那兵器架是用整根楠木制成的,上面摆满了青铜剑,士兵在搬动剑架时,发现剑架的底座是空的,里面藏着一个木盒。
赵佗连忙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里面装着几卷竹简,竹简用麻绳捆着,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尘,显然是藏了有些时日了。他拿起一卷竹简,展开一看,上面刻着的是吴式练兵之法,记载着春秋时吴王夫差如何训练士兵,如何运用水军作战,字迹是楚式隶书,与之前假死药竹简上的字迹相似。
“这些竹简…… 好像是兵法?” 赵佗喃喃自语,将竹简递给身边的文书,“你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文书接过竹简,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一边看一边念:“‘夫吴水多,兵士习于舟楫,可以水战为长,以陆战为辅……’这是说吴国的兵士擅长水战,要以水战为主,陆战为辅……‘与敌战于江上,当以火攻为奇,以快船袭其侧翼……’”
赵佗越听越心惊,这些兵法记载的不仅是练兵之法,还有具体的作战策略,尤其是水战的部分,详细到了船只的形制、士兵的分工、火攻的时机,显然是经过实战验证的经验之谈。
“再看看其他竹简。” 赵佗说道。
文书又拿起一卷竹简,这卷竹简比之前的更薄,像是被人特意处理过。他展开时,手指不小心碰到竹简的边缘,竟从里面掉出一张薄薄的丝绢,丝绢上用墨写着几行字,字迹遒劲有力,带着一股凌厉的气势。
“将军!这丝绢上有字!” 文书惊呼道。
赵佗接过丝绢,凑到火把前一看,上面写的是对吴王夫差兵法的批注:“夫差之法,重水战而轻陆防,虽能胜一时,却难守长久。若遇强敌,当以陆战牵制,水战奇袭,避实击虚,方为上策。延陵地处江左,若起事,当先控水道,断秦军粮船,再联合会稽之众,首尾夹击 —— 淮阴韩信。”
“韩信?” 赵佗的瞳孔骤缩,他虽未见过韩信,却听过这个名字 —— 之前李信曾提过,沛县有个叫韩信的年轻人,曾受胯下之辱,据说精通兵法。
他连忙拿着丝绢和竹简,快步下山,直奔李信的营帐。
“将军!你看这个!” 赵佗冲进营帐,将丝绢和竹简递到李信面前,“在吴王墓的兵器架里找到的,这丝绢上是韩信的手迹!”
李信接过丝绢,目光落在 “淮阴韩信” 四个字上,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他之前在太湖私铸岛听岛民说过,有楚国人来岛上联络,提到了 “项氏”,如今又在延陵的吴王墓里发现韩信的手迹,批注的还是吴王的练兵之法,甚至提到了 “起事”“控水道”—— 这说明韩信不仅与刘邦、项氏有联系,还在为他们谋划作战策略!
他仔细看着丝绢上的字迹,笔画间带着一股沉稳的力道,批注的内容精准地指出了夫差兵法的优劣,还结合延陵的地理特点提出了作战方案,可见韩信对兵法的精通远超常人。李信想起之前蒙武去沛县查探时,曾提到刘邦身边有个叫韩信的谋士,当时他还未在意,如今看来,这个韩信才是刘邦背后真正的智囊!
“将军,这韩信…… 会不会就是沛县那个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 赵佗问道。
李信点头:“应该就是他。没想到这个韩信竟有如此才能,能看透夫差兵法的弊端,还能为刘邦谋划起事策略。看来刘邦能在沛县、太湖、延陵布下这么多棋子,背后少不了韩信的出谋划策。”
他又拿起那卷藏着丝绢的竹简,仔细查看竹简的夹层 —— 原来这竹简是被人特意剖开,中间挖空藏了丝绢,再用胶水粘好,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竹简上的吴王兵法只是幌子,真正重要的是夹层里韩信的手迹。
“秦老,你看这竹简的材质,能看出是什么时候做的吗?” 李信将竹简递给秦军医。
秦军医接过竹简,用指甲刮了刮竹简的表面,又闻了闻:“这竹简用的是江南的楠木,做了有半年左右了。你看这上面的墨痕,是用松烟墨写的,这种墨在楚地很常见,沛县那边也有匠人会做。”
李信心中有了数:韩信应该是半年前就开始为刘邦谋划,先在延陵的吴王墓里埋下这些竹简,为吴地遗民提供练兵之法,又写下批注,指导他们如何配合项氏起事。这个韩信,不仅懂兵法,还懂谋略,比他想象的更难对付。
“赵佗,立刻写一封信,把这里的发现禀报王将军。” 李信沉声道,“就说延陵吴王墓发现吴地遗民潜伏,服假死药伪装,背后有韩信谋划,与刘邦、项氏勾结,意图在会稽起事,截断秦军粮道。另外,把这韩信的手迹和假死药的竹简一并送去,让王将军定夺。”
赵佗立刻取来笔墨,在竹简上写下禀报的内容,又小心翼翼地将韩信的丝绢和假死药竹简包好,交给一名亲信士兵:“务必亲手交给王将军,路上不许停留,更不许让任何人看里面的东西!”
士兵领命,揣好书信和竹简,翻身上马,朝着姑苏的方向疾驰而去。
李信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的浮丘山,心中思绪万千。从太湖私铸岛的 “汉” 字铜钱,到延陵吴王墓的假死士,再到韩信的手迹,刘邦的阴谋网正一点点展开,而这仅仅是江南一带的线索,他不知道在其他地方,还有多少这样的埋伏。
“将军,天色不早了,您要不要歇息片刻?” 赵佗走过来,轻声说道。
李信摇摇头,目光坚定:“不歇了。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加强延陵周边的巡逻,尤其是水道,绝不能让刘邦和项氏的人趁机作乱。我们在这里多守一日,王将军那边就能多一分准备。”
夜色渐深,延陵的街巷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秦军巡逻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回荡。李信站在营帐前,腰间的秦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知道,这场与刘邦、韩信、项氏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那卷藏在竹简夹层里的韩信手迹,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 这个淮阴来的年轻人,未来或许会成为大秦最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