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事业整合,系统优化-《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

  天刚亮,堂屋的木桌上已经摆开了几张图纸。林烨把笔记本电脑放在中间,屏幕亮着一张结构图,旁边是手写的分工表。

  大哥蹲在条凳上,手里捏着半截烟,眼睛盯着图上看。二哥站在一旁,手指敲着桌面,眉头没松开。

  “昨晚说的事,我理了个方案。”林烨点了点鼠标,“咱们现在做的不只是盖房子,得把事分清楚。”

  大哥吐了口烟,“怎么分?”

  “三条线。”林烨指着屏幕,“第一条是建筑施工,现有项目继续做,你来管。第二条是地产开发,将来接整村改造、安置房这类工程,二哥牵头。第三条是技术输出,新材料、新工艺,以后能卖设计、卖标准,这块我负责。”

  二哥停下敲桌的手,“听着是好,可真能跑通?”

  “先从样板间开始。”林烨翻出另一张图,“模块化农房七天建成,成本低,保温好。做成之后,既是产品,也能当展示案例。南城那边已经在谈试点,只要材料达标,合作就能落地。”

  大哥掐了烟,“生产这边我熟,但你要改流程,工人能不能跟上?”

  “不会全推倒。”林烨打开系统界面,输入当前人员和项目数据,“先试运行,老项目照旧,新模式只用于新任务。”

  话音刚落,屏幕上弹出一份报告:《组织效能评估》。林烨把内容调出来,逐条解释。

  “现在的问题是职责不清。采购归你,合同归他,审批又绕到我这。一个决定走三遍,耽误时间。”

  二哥皱眉,“那你说怎么办?”

  “设三个部门。”林烨在纸上画了三个框,“工程部归大哥,管生产、质量、施工队;市场部归二哥,对接客户、政府、设计单位;技术研发部归我,搞创新、专利、系统支持。每个部门自己做主,每周碰一次会,统一进度。”

  大哥盯着纸看了很久,“这不是分家?”

  “不是分权,是聚力。”林烨把笔放下,“你们各管一块,我不插手具体事。出了问题一起商量,但日常决策由你们定。”

  二哥低头不语,过了几秒才开口:“我手头还有两个镇上的旧改项目在谈,要是这时候调人,客户觉得我们乱套怎么办?”

  “双轨制。”林烨说,“老项目不动,原班人马做完。新架构只管新项目,比如这个样板间。三个月为限,见效就留,不行就撤。”

  大哥抬头,“签个字算不算数?”

  “签。”林烨从包里拿出三份文件,“《阶段性目标责任书》,写明各自职责和考核标准。三个月后看结果。”

  二哥接过文件翻了翻,“真要这么干,得有个名头。不能还叫‘林家施工队’吧?”

  “注册公司。”林烨早准备好,“名称、经营范围都查过,三天内能办下来。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同步走。”

  大哥站起身,“行。那今天就开始?”

  “现在就开始。”林烨打开系统后台,启动“运营效率监测”功能,设定材料损耗率、工期偏差、客户反馈三项预警指标。

  二哥把文件折好塞进衣兜,“我去趟镇上,先把合同压住。等公司名下来,直接用新主体签。”

  大哥走向门口,“我叫人腾车间,准备试产新材料。”

  林烨点头,“我调整系统参数,配合生产节奏。”

  两人出门后,林烨坐在桌前,重新检查了一遍流程图。系统提示音响起:【管理优化建议已生成,是否应用至实际运营?】

  他点了确认。

  页面刷新,出现新的进度条:“业务整合第一阶段完成度:41%”。

  半小时后,大哥回来了,身后跟着两个工人。一人抱着一叠报表,另一人提着工具箱。

  “这是上个月的账目,还有设备使用记录。”大哥把东西放在桌上,“你说要看,我都带来了。”

  林烨翻开本子,发现采购单和施工日志对不上。“这批钢筋用了十二吨,但入库只有十吨,差两吨哪去了?”

  “损耗。”大哥说,“切料有废头,现场也有丢的。”

  “以后每项材料进出都要登记。”林烨打开系统模板,“我做个表格,扫码录入,实时更新库存。”

  “太麻烦了吧?”大哥皱眉,“以前都是记在本子上,月底一结就行。”

  “现在不一样了。”林烨调出数据对比图,“光上个月,材料浪费超过预算百分之十八。省下这部分,就够支付工人工资。”

  大哥没说话,盯着屏幕看了几分钟,“那你弄吧,让会计跟着学。”

  中午饭是在堂屋吃的。母亲做了面条,端上来时还在冒热气。

  二哥一边吃一边说:“南城那边回信了,张工愿意来实地看看,下周到。”

  林烨点头,“正好赶上样板间地基浇筑,让他亲眼看看流程。”

  “我还问了专利的事。”二哥擦了擦嘴,“他们说可以挂我们公司名义申报,但得有人出面签字。”

  “我来。”林烨说,“身份信息、材料文档我都准备好了。”

  大哥夹了口菜,“厂里的老师傅说新流程报批太慢,昨天一根梁没及时吊装,耽误了两小时。”

  林烨放下筷子,“问题在哪?”

  “要找你签字,你不在。我又不懂技术细节,不敢代签。”

  “改。”林烨吃完最后一口面,“下午我就调整审批机制。”

  饭后他回到办公桌前,打开系统兑换界面,消耗五十贡献点,换取《扁平化管理操作手册》。

  翻了几页,提取出“项目经理直报制”方案:每个工地设一名负责人,拥有小额资金调配权和技术决策权,重大事项再上报。

  他在纸上画出新流程图,删掉中间两个审批环节,改成现场决策 事后备案。

  傍晚前,他召集大哥和二哥再次开会。

  “以后每个项目配一个经理,有权处理五千元内的支出和日常调度。”林烨把新制度念了一遍,“每天晚上发一次简报,我这边监控数据。”

  大哥听完,“那我要不要也按这个来?”

  “你是总负责人。”林烨说,“你可以抽查,发现问题随时叫停。”

  二哥问:“客户那边要不要解释?”

  “不用。”林烨说,“他们只关心结果。只要工期不拖,质量过关,流程怎么变都行。”

  两人点头同意。

  临睡前,林烨坐在电脑前,调试系统新功能。屏幕上显示着“运营效率监测”面板,各项指标开始录入。

  系统提示:【第一阶段整合进度更新:67%】

  【管理优化初见成效,持续运行将解锁‘智能调度模块’】

  他关掉弹窗,打开另一份文件——《技术升级路线图》。

  目光落在最后一栏:“绿色建筑标准对接”。

  窗外风穿过院子,吹动了桌角的一张图纸。林烨伸手压住,手指停在“太阳能屋顶集成方案”那一行。

  墙上的钟指向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