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创新引领,系统赋能-《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

  林烨关掉系统弹窗,墙上的钟刚过十一点。他没起身,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几秒,又重新打开任务面板。屏幕上“运营效率监测”的进度条停在67%,绿色的数字不再跳动。

  他盯着那一行数据看了很久。管理流程理顺了,部门也分好了,可这些只是让公司跑得稳。真想把林家村的东西推出去,还得有别人拿不出来的技术。

  脑子里又浮现出那张被风吹起的图纸——太阳能屋顶集成方案。这东西单做一块板子没用,得整个房子配合才行。怎么让老式农房自己保温?怎么不用电也能暖和?这些问题一直没答案。

  他点进系统界面,输入几个关键词:绿色建筑、低成本、适合当前材料条件。页面刷新了一下,跳出一行提示:【主线任务进度未达标,高级功能暂不可用】

  林烨皱眉。他知道这是卡在权限上。系统以前只给工具类支持,比如管理手册、流程模板,都是被动兑换的。现在他想往前走一步,系统却不放行。

  他调出任务日志,看到“事业整合第一阶段完成度”显示为67%。离70%的解锁线差一点点。这种进度靠常规任务慢慢攒太慢,得想办法加速。

  他直接在系统里发布临时指令:“优先分配资源至技术研发准备子任务。”

  系统沉默了几秒,回复:【检测到用户连续三周高频使用管理优化功能,判定具备技术引领潜力。触发隐藏成就——创新火种】

  下一秒,界面上弹出一个新模块:初级技术灵感池。

  【已开启,可每日获取一项符合时代背景的技术方向建议】

  林烨坐直了身体。这是第一次,系统主动给了东西,不是他花钱买或者完成任务换来的。说明系统开始认可他的角色不只是执行者,而是能带动变革的人。

  他点开灵感池。页面跳出三项候选技术:

  1 秸秆压缩建材

  2 地源热泵雏形

  3 被动式采光保温屋面

  第一条材料来源广,但强度不够,不适合做主结构;第二条需要地下钻孔设备,现在根本搞不到;第三条写着“利用建筑朝向、墙体蓄热与空气循环实现自然调温”,旁边标注“源自七十年代北欧住宅设计”。

  这个方向对上了。农村房子大多是坐北朝南,窗户不大,冬天冷得快。如果能把阳光存住,晚上慢慢释放热量,就能少烧煤。关键是,这套做法不需要复杂机械,全靠建筑设计本身。

  他选中第三项。系统立刻推送一份摘要文档,标题是《被动房基本原理简述》。里面提到几个核心点:南向大面积采光窗、高密度墙体用于储热、屋顶设置通风通道引导气流。

  林烨拿起笔,在纸上画草图。先把房屋南侧加宽窗户位置,再把墙体加厚到六十厘米以上,中间填充本地常见的黏土和秸秆混合物。屋顶斜角预留空腔,夏天打开出口形成风道散热,冬天关闭保存热量。

  他一边画一边算成本。这些改动不会增加太多开支,材料全是村里能找得到的。施工也不难,只要工人按图来就行。

  画完第一版,他拍了张照片存进电脑,新建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林建技研-001号项目”。里面放进了草图、系统摘要和一份初步计划表,写上每周要完成的设计修改节点。

  做完这些,他又回到系统后台,在项目名下标记“重点培育方向”,申请提前释放部分技术创新点数,用于后续材料测试。

  系统回应:【项目已录入,待人员到位后自动激活执行队列】

  他知道,现在技术研发部还没人。大哥管工程,二哥跑市场,暂时抽不出手。但这一步必须先迈出去。哪怕暂时只能一个人推,也要把框架搭起来。

  他把电脑合上,起身走到墙边。墙上贴着一张全村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几处准备改建的老宅位置。他指着最靠近村口的那一栋,自言自语:“就拿它当样板。”

  回到桌前,他打开抽屉,取出一叠白纸。这是之前印好的标准合同,还没来得及发下去。他翻到最后一页,在空白处写下几行字:

  1. 所有新建项目必须预留太阳能采暖接口;

  2. 外墙厚度不得低于五十厘米,优先采用复合填充结构;

  3. 屋顶设计需包含可调节通风装置。

  这不是强制要求,但可以作为推荐标准先推行。等样板房建出来,让大家亲眼看到效果,自然会有人跟着改。

  他把这张纸夹进档案袋,放在办公桌最上层。抬头看钟,已经凌晨两点。屋里只有台灯亮着,照着他面前的系统终端屏幕。

  他伸手摸了摸设备边缘,低声说:“这才刚开始。”

  外面风小了些。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的影子斜斜地投在窗纸上,一动不动。

  林烨站起身,绕到书桌侧面,拉开最下面的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本册子,是最近三个月的施工记录。他抽出其中一本,翻到中间一页,找到一处标注为“东区三号房墙体裂缝”的条目。

  上次检查时发现,那栋房的外墙用了旧砖混砌,结果热胀冷缩不均,出现了细缝。当时只是补了水泥,没深究原因。现在想来,如果墙体本身具备温度缓冲能力,这类问题或许能避免。

  他拿出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一个新备注:【考虑加入蓄热层结构试验】

  写完,他把本子放回去,顺手带上了抽屉。转身时碰到了椅子腿,发出一声轻响。

  他没在意,重新坐下,打开电脑。屏幕亮起的瞬间,系统界面自动弹出一条新消息:

  【今日灵感更新:建议增加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机制,可通过简易温湿度感应装置实现】

  林烨盯着这句话看了两秒。他记得刚才明明已经关闭了所有提醒。

  他点开详情,发现这条提示没有出现在正式任务栏里,更像是系统自发推送的一条建议。不像以往那样需要兑换或解锁,也没有附带贡献点消耗说明。

  他试着回复一个问题:“能否提供具体构造图?”

  系统沉默了几秒,回了一句:【暂无完整图纸,可根据本地材料模拟搭建原型】

  这不是标准格式的系统答复。以前要么直接给资料,要么提示权限不足。这种像对话一样的回应,还是第一次出现。

  林烨坐直身体,又输入一条指令:“列出可用的温湿度感应材料。”

  页面刷新,跳出三个选项:铜片与铁片组合的双金属片结构、干燥木条变形测湿法、玻璃管内液体热胀冷缩示数装置。

  都是能手工制作的简单器件。不需要电力,维护也方便。

  他立刻意识到,系统正在变。不再是单纯的工具箱,而像是有了某种判断力,能根据他的行动轨迹主动提供建议。

  他退出界面,重新打开项目文件夹。鼠标悬停在“林建技研-001号项目”上,右键选择“属性修改”。

  在备注栏里,他敲下一行新文字:

  “本项目目标:打造无需外部能源介入即可维持室内恒温的农房原型。”

  按下回车键的那一刻,系统突然再次弹窗:

  【检测到明确研发目标,启动长期追踪模式】

  【下次登录将提供环境适配建议】

  林烨盯着那行字,没有立刻关闭窗口。

  屋外传来一声鸡鸣。天快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