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百姓的称赞,董相国是真正的明君-《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

  渭水北岸,冯翊县的某个小村落。

  冬日的暖阳懒洋洋地洒在田垄上,驱散了清晨的最后一丝寒意。田里,一个年轻的庄稼汉正扶着一张造型奇特的犁,跟在老牛后面,步履轻快。那犁通体乌黑,犁铧闪着锋利的光,入土极深,翻起的泥浪却又轻又匀。与他擦肩而过的,是另一位村民,推着一个带轮子的木箱子,随着轮子滚动,饱满的麦种便均匀地落入犁开的沟壑中。

  田埂上,一个满脸褶子的老汉,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眯着眼看着这番景象,浑浊的眼珠里,满是看神仙下凡似的新奇。

  “爹,你看,柱子哥他一个人,一天干的活,比咱爷俩去年三天干的都多!”老汉身边的小儿子,眼睛瞪得溜圆,下巴都快掉到了地上。

  老汉没说话,只是又深吸了一口烟,吐出的烟圈在空气中慢慢散开,仿佛在诉说着某种不真实感。

  直到儿媳妇端着一个瓦罐,从村里走来,瓦罐里是刚出锅的,冒着热气的“地蛋”。

  “爹,柱子他娘让送来的,说是今年试种的第一茬,让咱家也尝个鲜。”儿媳妇脸上洋溢着一种以往过年时才有的喜气。

  老汉接过一个烤得外皮焦黄的地蛋,掰开,一股朴实的香气扑鼻而来。他小心翼翼地吹了吹,咬了一大口,软糯香甜的口感让他那双老眼瞬间湿润了。

  “好吃……真他娘的好吃……”老汉含混不清地嘟囔着,“这辈子,就没在冬天吃过这么实在的东西。”

  “可不是嘛!”儿-媳妇也拿了一个,喜不自胜地说道,“爹,您是没见着,就墙角那一小片地,刨出来足足两大筐!村正说了,这都是董相国的恩典,明年开春,家家户户都能分到种子。以后,再也不怕青黄不接饿肚子了!”

  “董相国……”老汉咀嚼着嘴里的地蛋,也咀嚼着这个名字。

  曾几何时,这个名字代表着恐惧,代表着洛阳的冲天大火,代表着从京城传来的,那些骇人听闻的暴行。村里人提起他,都要先往地上啐一口唾沫,再骂一句“国贼”。

  可现在……

  老汉看着田里那轻松省力的曲辕犁,看着那能自动播种的“神仙匣子”,再感受着手里这滚烫的、能填饱肚子的地蛋,他沉默了。

  “俺活了六十多年,”他沙哑地开口,像是在对儿子儿媳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见过桓帝,见过灵帝,见过那些当官的,见过那些举着大旗打来打去的将军。他们哪个,拿正眼瞧过咱这些泥腿子?税,一年比一年重。粮,一年比一年少。儿子,被抓去当兵,死在哪儿了都不知道。”

  他顿了顿,将最后一口地蛋咽下,用满是老茧的手背擦了擦嘴角。

  “这董相-国,外面都说他是恶鬼,是魔王。可他杀的,是那些骑在咱头上的大官,是那些不把咱当人看的世家大族。他到了长安,没问咱多要一粒米,反倒给咱送来了神仙种子,送来了神仙农具,还派那个刘皇叔,给咱修水渠。”

  老汉把烟锅在鞋底上磕了磕,站起身,望着长安城的方向,眼神里没有了恐惧,反而多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敬畏。

  “他或许是那些贵人的恶鬼,可对咱老百姓来说,他……比坐在龙椅上的天子,还像个皇帝。是个……真正的明君。”

  这话,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关中平原的无数村庄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起初,只是私下里的议论。渐渐地,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公开称颂。最后,汇成了一股洪流。

  当第一条由刘备亲自督建的主干渠,将渭水引入数百里外的干涸农田时,两岸的百姓自发地跪倒了一片。他们不是在拜刘备,尽管这位刘皇叔为了这条渠,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晒得像块黑炭。

  他们口中呼喊的,是“董相国千岁”!

  刘备站在新修的堤坝上,手里还拿着一个百姓硬塞给他的,热乎乎的地蛋。那温度,透过掌心,一直烫到他的心里。

  百姓们的欢呼声,称颂声,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无形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他的脸上。

  他实现了他年少时的梦想,他正在“下安黎庶”。他让百姓有了饱饭,让田地有了活水。

  可是,那份本该属于他的荣耀,那份来自万民的拥戴,那份足以凝聚成“天命”的无上威望,却一丝不落地,全都归于了他身后那个,他最痛恨的男人。

  他感觉自己像一个最可悲的戏子,在一场名为“仁政”的大戏里,卖力地扮演着一个拯救苍生的英雄,可台下所有的掌声与喝彩,却都是献给那个坐在幕后,一边剔牙一边看戏的恶霸。

  这种感觉,比在相国府大殿里被当面羞辱,还要痛苦一万倍。

  “大哥。”关羽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将一件大氅披在他身上。寒风吹过他那已经有些斑白的发鬓。

  刘备没有回头,只是将手里的地蛋,一点点地捏碎。

  “云长,我听见了吗?”他的声音,轻得像风中的叹息,“他们在称他为‘明君’。”

  关羽沉默着,他能说什么?他只能看着远方那些欢呼雀跃的百姓,看着他们脸上那种发自肺腑的、不掺半点虚假的幸福。

  那幸福,刺眼得让他睁不开眼。

  ……

  相国府,高高的望楼上。

  陈默正举着一个单筒望远镜,饶有兴致地看着远处渭水边那如同蚂蚁般的人群。这是他花了500反派点数兑换的小玩意儿,比这个时代最好的千里镜,清晰了不止百倍。

  “主公,大喜啊!”李儒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如今关中民心尽归主公!百姓们自发为您立生祠,颂功德,言必称‘相国圣明’,皆言主公乃是……百代未有之明君!”

  “噗——”

  陈默一口刚喝进嘴里的葡萄酒,直接喷了出来,弄得身前的栏杆上全是。

  【明君?我?】他心里咯噔一下。

  【系统!你听到了吗?这剧情走向不对啊!我的人设是天命大反派!暴君!国贼!怎么就成明君了?这算不算ooc?会不会扣我的反派点数?】

  “叮!宿主行为符合‘将反派扮演到极致’的隐藏逻辑。通过施展‘暴君’的雷霆手段,达成‘明君’的治世之实,形成强烈的认知反差,完美诠释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最高反派境界。此行为非但不会扣分,反而极大地巩固了宿主的统治根基,为后续‘薅全世界羊毛’打下坚实基础。评价:优。奖励隐藏修正值 5。”

  【……哈?这都行?】陈默愣住了。

  【合着我越是想当个纯粹的坏蛋,就越是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办?这叫什么?反向操作?你们这系统逻辑……还真是清奇。】

  他放下心来,转过身,脸上立刻换上了一副粗鄙而贪婪的表情,抹了抹嘴角的酒渍。

  “明君?狗屁的明君!”他朝着李儒,打了个酒嗝,“一群贱骨头,给口饭吃,就找不着北了。你告诉他们,别光顾着给咱家立牌坊,地里的活儿加把劲!多打粮食,多生娃!粮食多了,咱家的酒才能喝不完!娃多了,咱家以后才有兵源去踏平江南!这才是正事!”

  李儒躬身拜服,眼中全是崇敬:“主公深谋远虑,儒,不及也。先予后取,先养后杀,此乃牧天下之无上大道!”

  【牧你个头啊……】陈默懒得跟他解释,他挥了挥手,示意李儒退下。

  他重新举起望远镜,目光越过那些欢呼的百姓,越过正在沉默的刘备,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关中平原,这片龙兴之地,已经初步安定下来。粮食、水利、基础建设,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是他未来征服星辰大海的后勤基地,不容有失。

  但陈默知道,这还不够。

  一个政权的稳固,靠的不仅仅是刀枪和粮食。

  他转过身,看向挂在墙上的那副巨大的地图,目光从长安,缓缓移向了南方的荆州,落在了“南阳郡”三个字上。

  “肚子填饱了,脑子就容易胡思乱想。”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望楼,喃喃自语,“尤其是那些自以为读了几天书,就能指点江山的聪明人。”

  “得给他们找点事做,给他们换换脑子里的东西。”

  他脸上露出一抹恶趣味的笑容,像一只盯上了新猎物的狐狸。

  “文优说,南阳卧龙岗,有条很会睡觉的虫子,自比管仲、乐毅,是吗?”

  他敲了敲地图上“隆中”的位置,发出一声轻响。

  “是时候,派人去会会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