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渊推开西阁的门,沈知意正在写字。烛火闪了一下,她抬头看了他一眼,手里的笔没停。
“各地的消息回来了。”她说。
萧景渊走过去,拿起桌上的纸。第一页写着江陵县仓曹主簿被革职,官粮追回了八成,百姓已经领到了补发的米。
他翻到下一页。永安府修好了水渠,三千户人家不再受水灾。县衙前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惠民渠”。
“这名字谁起的?”他问。
“听说是百姓自己叫起来的。”秦凤瑶从屏风后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卷布条,“还有别的事。苏记钱庄在七州的分号都被封了,抄出来的账本显示,他们替贵妃党洗的钱有二十万两。”
萧景渊把纸放回桌上,笑了:“那我得请你们吃顿好的。”
“你还记得前天派出去的程猛吗?”沈知意放下笔,“他今早送信回来,说地方官员现在见了东宫的印信都会行礼,不敢装看不见。”
“以前怕京营,现在知道边军也盯着他们。”秦凤瑶靠在桌边,“有个县令不肯开仓放粮,结果半夜发现自家大门上插了支箭,箭上贴着秦家军的标记。第二天一早就开了仓。”
萧景渊笑出声:“是你干的?”
“我可没那么粗鲁。”秦凤瑶扬眉,“是父亲传的话。他说太子仁厚,但秦家刀快。谁敢欺负百姓,就别怪边军不讲规矩。”
沈知意接着说:“我们让户部把‘惠民六条’印成告示,贴到各州县。减税、修渠、建义仓这些事都写得清清楚楚。现在外城茶楼都在说书,讲的是‘太子不出门,天下也太平’。”
“真的假的?”萧景渊挑眉。
“小禄子昨天去听了。”沈知意说,“说书人讲你白天研究点心,晚上批奏折,三个月没睡好觉。听的人都哭了,说太子太辛苦。”
萧景渊愣住,然后大笑:“我什么时候批过奏折?”
“你没批。”沈知意看着他,“但百姓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赋税少了,粮价稳了,官府不乱抓人。这就够了。”
秦凤瑶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外面天刚亮,东宫演武场已经有侍卫换岗。她回头说:“老兵们说,这几天来东宫的官员多了三倍。以前躲着不来,现在抢着要见你。”
“图什么?”萧景渊问。
“图个安心。”沈知意收起文书,“贵妃那边倒了几个亲信,苏记钱庄被查,京营也不敢动。这时候站过来,不算冒险,反而是功劳。”
萧景渊点头,转身往外走:“走吧,厨房该开门了。”
“这么早?”秦凤瑶惊讶。
“早?”萧景渊回头笑,“我都闻到香味了。今天要做枣泥山药糕,还有新调的桂花奶羹。你们忙这么多天,总得补补。”
两人跟在他身后走出西阁。清晨风吹过回廊。小禄子跑过来,手里抱着几份新报。
“殿下!江陵又来了消息!”他喘着气,“百姓凑钱,在惠民渠边上给您立了块长生牌位!”
萧景渊停下脚步:“别立这个。”
“不是真拜您。”小禄子赶紧解释,“上面写的是‘愿太子千岁,风调雨顺’。县令不敢拆,怕惹怒百姓。”
沈知意轻声说:“这不是你的错。是你做的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萧景渊没说话,继续往前走。进了厨房,他卷起袖子洗手,打开柜子拿配料。沈知意坐在角落的小桌旁,开始整理今天的文书。秦凤瑶站在灶台边,看他干活。
“糖放多少?”他问。
“三勺。”秦凤瑶答。
他一边搅一边说:“我记得小时候,先皇后说我懒,不成器。可她不知道,我不想争那些东西,只想让大家过得舒服点。”
沈知意抬头:“你现在做到了。”
“我没做什么。”萧景渊把糊倒入模具,“是你们在做。我只是配合一下。”
“配合得好。”秦凤瑶笑了,“要不是你拿出那三千两私房钱,江陵撑不到开仓。”
“钱不重要。”萧景渊把模具放进蒸锅,“只要有人吃得上饭,我就高兴。”
锅盖盖上,蒸汽冒出来。沈知意合上册子,起身磨墨。秦凤瑶取下墙上一块木牌,是昨夜送来的进度表,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七个州,全部开始执行新政。”她念道,“三十七名贪官落网,十五万石粮食还给了百姓。数据不错。”
萧景渊掀开锅盖,热气扑面。他夹起一块糕尝了尝,点头:“熟了。”
他取出几盘,每人面前放一碟。沈知意轻轻咬一口,点头。秦凤瑶吃完一块,舔了下嘴角:“甜了点。”
“下次少放半勺。”萧景渊坐下,“对了,京城外面怎么样?”
“菜价降了。”小禄子进来回话,“米铺说进货顺利,没人收‘过路银’了。肉摊也便宜了两文。”
“那今晚加个炖肉。”萧景渊说,“让大家都吃上。”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年轻宫女端着茶盘进来,低头行礼,把茶放在桌上。她转身要走,被秦凤瑶叫住。
“等等。”
宫女停下。
“你的腰牌呢?”秦凤瑶问。
“在……在袖子里。”宫女伸手去掏。
沈知意突然站起来,走到她面前。她盯着宫女的眼睛,声音很轻:“你是尚食局调来的?”
“是、是的。”
“什么时候的事?”
“昨……昨天。”
沈知意伸手,捏住她的袖口。布料有点湿。她翻开一看,内侧有一圈淡淡的墨痕。
“你碰过账本。”她说。
宫女脸色变了。
萧景渊站起身,走到灶台边,顺手拿起了汤勺。
“各地的消息回来了。”她说。
萧景渊走过去,拿起桌上的纸。第一页写着江陵县仓曹主簿被革职,官粮追回了八成,百姓已经领到了补发的米。
他翻到下一页。永安府修好了水渠,三千户人家不再受水灾。县衙前立了块木牌,上面写着“惠民渠”。
“这名字谁起的?”他问。
“听说是百姓自己叫起来的。”秦凤瑶从屏风后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卷布条,“还有别的事。苏记钱庄在七州的分号都被封了,抄出来的账本显示,他们替贵妃党洗的钱有二十万两。”
萧景渊把纸放回桌上,笑了:“那我得请你们吃顿好的。”
“你还记得前天派出去的程猛吗?”沈知意放下笔,“他今早送信回来,说地方官员现在见了东宫的印信都会行礼,不敢装看不见。”
“以前怕京营,现在知道边军也盯着他们。”秦凤瑶靠在桌边,“有个县令不肯开仓放粮,结果半夜发现自家大门上插了支箭,箭上贴着秦家军的标记。第二天一早就开了仓。”
萧景渊笑出声:“是你干的?”
“我可没那么粗鲁。”秦凤瑶扬眉,“是父亲传的话。他说太子仁厚,但秦家刀快。谁敢欺负百姓,就别怪边军不讲规矩。”
沈知意接着说:“我们让户部把‘惠民六条’印成告示,贴到各州县。减税、修渠、建义仓这些事都写得清清楚楚。现在外城茶楼都在说书,讲的是‘太子不出门,天下也太平’。”
“真的假的?”萧景渊挑眉。
“小禄子昨天去听了。”沈知意说,“说书人讲你白天研究点心,晚上批奏折,三个月没睡好觉。听的人都哭了,说太子太辛苦。”
萧景渊愣住,然后大笑:“我什么时候批过奏折?”
“你没批。”沈知意看着他,“但百姓不知道。他们只知道赋税少了,粮价稳了,官府不乱抓人。这就够了。”
秦凤瑶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外面天刚亮,东宫演武场已经有侍卫换岗。她回头说:“老兵们说,这几天来东宫的官员多了三倍。以前躲着不来,现在抢着要见你。”
“图什么?”萧景渊问。
“图个安心。”沈知意收起文书,“贵妃那边倒了几个亲信,苏记钱庄被查,京营也不敢动。这时候站过来,不算冒险,反而是功劳。”
萧景渊点头,转身往外走:“走吧,厨房该开门了。”
“这么早?”秦凤瑶惊讶。
“早?”萧景渊回头笑,“我都闻到香味了。今天要做枣泥山药糕,还有新调的桂花奶羹。你们忙这么多天,总得补补。”
两人跟在他身后走出西阁。清晨风吹过回廊。小禄子跑过来,手里抱着几份新报。
“殿下!江陵又来了消息!”他喘着气,“百姓凑钱,在惠民渠边上给您立了块长生牌位!”
萧景渊停下脚步:“别立这个。”
“不是真拜您。”小禄子赶紧解释,“上面写的是‘愿太子千岁,风调雨顺’。县令不敢拆,怕惹怒百姓。”
沈知意轻声说:“这不是你的错。是你做的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萧景渊没说话,继续往前走。进了厨房,他卷起袖子洗手,打开柜子拿配料。沈知意坐在角落的小桌旁,开始整理今天的文书。秦凤瑶站在灶台边,看他干活。
“糖放多少?”他问。
“三勺。”秦凤瑶答。
他一边搅一边说:“我记得小时候,先皇后说我懒,不成器。可她不知道,我不想争那些东西,只想让大家过得舒服点。”
沈知意抬头:“你现在做到了。”
“我没做什么。”萧景渊把糊倒入模具,“是你们在做。我只是配合一下。”
“配合得好。”秦凤瑶笑了,“要不是你拿出那三千两私房钱,江陵撑不到开仓。”
“钱不重要。”萧景渊把模具放进蒸锅,“只要有人吃得上饭,我就高兴。”
锅盖盖上,蒸汽冒出来。沈知意合上册子,起身磨墨。秦凤瑶取下墙上一块木牌,是昨夜送来的进度表,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七个州,全部开始执行新政。”她念道,“三十七名贪官落网,十五万石粮食还给了百姓。数据不错。”
萧景渊掀开锅盖,热气扑面。他夹起一块糕尝了尝,点头:“熟了。”
他取出几盘,每人面前放一碟。沈知意轻轻咬一口,点头。秦凤瑶吃完一块,舔了下嘴角:“甜了点。”
“下次少放半勺。”萧景渊坐下,“对了,京城外面怎么样?”
“菜价降了。”小禄子进来回话,“米铺说进货顺利,没人收‘过路银’了。肉摊也便宜了两文。”
“那今晚加个炖肉。”萧景渊说,“让大家都吃上。”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年轻宫女端着茶盘进来,低头行礼,把茶放在桌上。她转身要走,被秦凤瑶叫住。
“等等。”
宫女停下。
“你的腰牌呢?”秦凤瑶问。
“在……在袖子里。”宫女伸手去掏。
沈知意突然站起来,走到她面前。她盯着宫女的眼睛,声音很轻:“你是尚食局调来的?”
“是、是的。”
“什么时候的事?”
“昨……昨天。”
沈知意伸手,捏住她的袖口。布料有点湿。她翻开一看,内侧有一圈淡淡的墨痕。
“你碰过账本。”她说。
宫女脸色变了。
萧景渊站起身,走到灶台边,顺手拿起了汤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