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陛下可高兴-《长公主渣了反派摄政王》

  而后两个月内,在梁王的主持之下,宫中准备起了陛下的国婚。

  两个月后,国婚如约举行。

  陛下牵着皇后钱氏,接受了臣民的朝拜!

  举国欢庆!

  “陛下万安!皇后千岁!”

  百姓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推搡着在城门下高歌欢呼,将城楼挤得水泄不通,目光所及,皆是欢喜的臣民。

  柳偌拂明眸皓齿,妆容精致,一身大红凤袍,头佩戴纯金珠翠冠冕,一身压得她有些头晕,可耳畔边传来的阵阵欢呼,却让她的心澎湃起来。

  她幼年知道自己出身名门,可却因为牵连,从贵胄沦为了布衣平民,虽然家境殷实,家中子女和睦,可她心中逐渐生出些别的心思。

  比如,为何她那才华横溢的兄长不能参与科考;比如为何她端庄秀丽的姐姐们不能嫁入高门,只能寻和草民布衣,他们一族本就无罪,更是开国功臣,为何锁在小小的城池之中,不应当受到这样的待遇!

  她是飞鸟,为何受困!

  柳偌拂发过誓,她绝不会这般平庸地活下去。

  所以,当父亲告诉她,梁王要推举他们入朝,推荐她入宫之时,即便她没有见过陛下,不知他是何模样,她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踏入宫门的那一刻,柳偌拂告诉过自己,她会超越所有人,成为皇后!

  她要让自己的人生,让家族回到原有的位置上去!

  想到这里,柳偌拂的嘴角不觉地扬起了一个弧度,今日的婚宴,她恪守礼节,始终规避看陛下,眼下趁着众人不注意,她轻笑着偷偷去看戚晟。

  “陛下,今日我很欢喜。”

  今日是他们的婚礼,他会是什么模样?

  可她愣住了。

  身旁少年,一身红袍,精美的绣花龙凤呈祥,却勾勒不出他的半点笑意,他紧紧抿着唇,就连眼睛都是冷漠的,他空洞的目光里,没有半点欢喜,他静静地看着城下的百姓,却如同一个局外之人。

  注意到了柳偌拂的目光,戚晟微微动了动眸子,可他蹙起了眉,露出了一丝冷笑,随后飞快地避开,仿佛看他一眼他都觉得厌恶,“皇后,别东张西望,朕没什么好看的。”

  一瞬间,柳偌拂感觉到了浑身的血液凝结了一般,她愣了愣,咽下了喉咙间的一抹苦涩。

  “知道了,陛下。”

  可柳偌拂很快便安抚了自己的情绪,她握紧了双手,缓缓扯出了一个笑容。

  她知道,陛下是因为梁王的关系,以及她为梁王作证未杀太后而耿耿于怀,对她生出了不少厌恶。

  可她问心无愧!

  “陛下,臣妾是您的皇后,请您相信臣妾,只会一心向着您,别无他想。”

  戚晟看也没看她,冷冷一笑,扯出了个嗤笑:“朕说过,会给你皇后的位置,但也仅限于此。”

  “朕不会,也不可能喜欢你。”

  “好自为之。”

  柳偌拂的欣喜消失无踪,她咬住唇瓣,告诉自己。

  没关系,她有信心,陛下有朝一日定会对她敞开心扉!

  这场婚宴,不高兴的大概只有戚晟。

  城楼一侧,蕈和站在戚晟与柳偌拂身后,她望着戚晟完婚,心中的担子不由地卸下了几分。

  若是一直这般下去,未尝不是件好事。

  戚褚渊曾经问她,愿不愿意成为那人上之人。

  说实话,她对皇位没有什么野心。

  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弟弟们,她这辈子一直在失去。

  蕈和一生最盼望的自然是花好月圆人团圆,在得知金佳氏是杀父母的凶手之时,得知是大纥在背后搅浑水之时,她曾恨得痛彻心扉!

  可她已经逼死了金佳氏,为父母兄弟报了仇!

  可戚晟也是她的弟弟,若是她将戚晟也杀了,那大齐唯一的皇子也没有了。

  她虽恨金佳氏,戚晟是父皇唯一的儿子,她不想再徒添杀孽。

  做个位高权重的孤独者,并非她所愿。

  所以她平生唯一的优柔寡断,恐怕就是这一次了。

  希望她没有选错!

  只是,阳光映照而下,迷了她的眼睛,蕈和看了看不远处,戚褚渊一身斐然,他依旧是那般的清贵疏离,可他的眼中没有她,甚至都不曾分了半个眼神给她。

  蕈和心中咯噔一番,他这场气未免也生得太久了。

  她垂头望着自己的足尖,闷声响着:“该怎么哄哄他?”

  明眼人都看得出,梁王故意在疏远长公主,忍不住小声地议论起来,“有没有发现,梁王平日里与长公主出双入对,最近两个月,却连见都不见长公主,恐怕长公主与梁王的婚事要告吹了。”

  “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前段时间不还好好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贵人们的事情,谁说得准,别是梁王不喜欢长公主了。”

  “那岂不是长公主要被抛弃了。”

  “胡说什么东西!”戚遥遥在后面听得越发恼火,她杏眼一瞪,气鼓鼓地说着。

  宫人们大吃一惊,赶忙跪下求饶!

  谢琰拉了拉她,“还是婚宴,别闹大。”

  戚遥遥最听不得他们说她堂姐的闲话,“你们在宫里当差,要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就好好看看自己的脑袋够几回?的,还不快退下!”

  “是是!”宫人们惊恐地离开。

  戚遥遥越想越生气,她犹豫地看着蕈和与梁王,这两人这么这么让人着急。

  婚宴结束后,便是一日一夜的酒宴。

  大臣们往日忙碌,难得在陛下的婚宴上得空,自然要多攀谈几番。

  不多时,酒盏声阵阵。

  京兆尹沈松峪酒意朦胧之间,只觉得大殿之中吵闹,想起身去透透风。

  屋外风吹来,他的头脑清醒了不少。

  这些日子,在朝上看到梁王与陛下如此针锋相对,他虽然与许多大臣一般没有说话,但心中却起了不少的波澜。

  钱氏的案子,交由刑司掌管,他不便插手,而后事关梁王与长公主,才命他着手,果不其然,其中暗藏太后的杀机,虽然长公主顾及陛下,较多真相被她掩藏了。

  可饶是沈松峪,也看出来朝堂之内,大齐戚氏,恐怕以后不甚太平。

  陛下与梁王、梁王与长公主、长公主与陛下皆是死扣。

  自从上次瘟疫的事实查清后,长公主已经有约一年半未曾召见过他,他感恩长公主当年微时的一饭之恩,受长公主的命令接近梁王,梁王对他也若近若离,他也无法扎入梁王势力深处。

  自从梁王赏识他开始,他便摸清了梁王的一些人,梁王掌握了大齐的财权、军权以及皇城内外布防,中枢的几位大臣对梁王的政务向来没什么反驳意见,如此梁王在朝中的势力便足以只手遮天。

  大司马周瑞清执掌武职、大司农王铮掌财权,这些都是梁王的人,以此之下,尚有钱氏将军以及元太尉,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等到沈松峪好不容易摸清了这些人,在梁王府上混了个脸熟后,与大司马昱大司农皆在朱雀楼宴饮过几番,这两位大人平日里兴趣相投,多喜好出入酒楼听曲等等。

  沈松峪有几次也一同前去,官场之人逢场作戏不可免,多有几位舞女饮酒助兴,他也见惯不惯。

  只是,让他有些在意的是,长公主已经有一年都未曾给他递过话。

  大概他也知道原因,或许长公主已经与梁王和解,无需再像之前一般默默蚕食梁王的根基。

  如此也好,他不必成为奸细,也能多些时间专心政务,京兆尹虽说官职不高,杂食诸多,但驻扎建康城,忙碌之时偏多。

  手上还攒了不少案子,等着他回去处理。

  星光璀璨,他顺着长廊往后花园走着,缓缓吐出了一股浊气。

  就着夜色,他行至廊桥门后,却忽然看到了远处树荫隐蔽处,一盏宫灯摇曳着昏黄的火苗,那一袭紫衣锦袍、身姿清贵之人好像是梁王殿下。

  沈松峪犹豫了一瞬,不知是否上前行礼问安,他眼尖地又看到了一人,正在他面前与他说些什么。

  他脚步一顿,自是不好上前打扰,可他离梁王近,微风拂来,将那些话也吹入了他的耳畔。

  “殿下明白,当年之事后,臣为保全一族退出建康隐居,臣当初应允殿下,柳氏再度还朝,甚至将小女送入宫中,并非是为了我一门荣辱,也并非是为了趋炎附势,如今再度回来都是为了殿下你。”

  沈松峪的眸光暗了一瞬,廊桥后四处无人,他往树荫之中藏了藏,可也不免递去了目光。

  竟然是柳父。

  只听得柳父的语气并非有多好,今日他的女儿将与陛下完婚,可他不悲不喜,并未有半点欣喜的意思,沈松峪讶异了一阵。

  听柳父这么说,柳氏入宫为后,是因为梁王?

  戚褚渊面对柳父之时,也不再是平日里的那般孤傲不可靠近,他面目温和,将柳父搀起,“我明白。”

  沈松峪眉心蹙起,梁王早已经大权在握,一向威严示人,在人前从不称“我”。

  柳氏是梁王推举入朝,按道理,应当是柳氏的恩人,怎么梁王面对柳父,竟然不用尊称。

  这不奇怪吗?

  梁王天生的上位者,何必对着曾经受逆贼牵连的柳氏如此尊敬。

  柳父叹息了一声,戚褚渊比他高了不少,他仰视着戚褚渊,眸光之中含着淡淡的无奈,“今日小女与陛下成婚,臣甚是惶恐。”

  “臣一族早已经适应了清净的生活,不再适合朝堂的斗争,小女当初愿意入宫是随了殿下的意,也是她对我们一族败落的不甘心与执念,臣劝不得,不过偌拂的心思并没有那么单纯,若是之后做出了什么违逆殿下的事,还望能手下留情。”

  戚褚渊低低地看着柳父,琥珀色的眼睛动了动,不显山不漏水地说着:“我答应你。”

  沈松峪不记得自己是如何离开的廊桥。

  他只是隐隐觉得梁王与柳氏一族之间的关系及其微妙。

  究竟是柳氏攀附梁王,还是梁王需要柳氏。

  回到酒宴上时候,不少同僚前来冲着他敬酒。

  “沈大人,快来宴饮一番!”

  沈松峪虽不喜这些,但还是提着酒盏,笑着应答。

  待到宫宴结束,他带着浑浊的脑子,回到京兆尹府上之时,一早却有人等着他的回程,在府前翘首以盼,一脸的急色,不住地往外张望。

  直到看到了沈松峪,才急急忙忙地冲上来,赶忙禀告:“大人,不好,入夜后秦淮河上冲出了两具浮尸,当时正值热闹的时候,河边许多人都瞧见了,闹了一阵子,影响甚重。”

  “大人去了宫中,我等不敢武断,已经命人去将浮尸打捞上来,仵作正在和鬓勘验。”

  月光清明,沈松峪的身体骤冷,忽然清醒了过来。

  他深深拧眉,提着灯笼,当机立断向着秦淮河的方向走去,边走边问,“是怎么回事,尸体的身份可有人认领?”

  手下将询问到的消息悉数说了出来,“浮尸是两具年轻的女尸,同时出现在了秦淮河的西侧,那离闹市近,夜里河流水急,尸身被冲了出来,身体已经肿胀认不出面孔,应当是泡了多日,已经在附近可有失踪的女子,尚未有回应。”

  话语之间,他已经赶到了河边,今日国婚,到了这个时辰依旧是人满为患,河边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京兆尹的府兵将河边挡住,远远地便可看见,两具女尸被布帛盖住。

  沈松峪刚出现,百姓的目光便看了过来,“来了来了,京兆尹来了。”

  一靠近,恶臭扑面而来,已经是四五月份,天气回暖,尸体腐败严重,气味难闻,他们不免捂住了口鼻。

  仵作将遮盖尸身的布帛掀开,众人的眼睛急匆匆地看了来,沈松峪皱起了眉头,尸体涨大,肿胀的看不清楚,身上衣衫凌乱,几乎是衣不蔽体,头发胡乱地垂散,只是缺了好几块头皮,身上青紫不断,想来死前受过不少的凌虐。

  两具尸身大小不一,仵作道:“大人,这两名女子年纪不一,这个年约十七八九,另一个小一些的约十二三岁。”

  “身上几处还有水草的痕迹,应当是从上游,冲下来的。”

  他眼睛转了转,看了眼围观的路人,想着先得将尸身带回去,“死因是什么?”

  “两人颈部都有扼痕,双眼突出,舌头外露,应当是扼死的。”

  沈松峪看了一眼,这两人身上都有凌虐的痕迹,想来死时在一道,忽而看到 大的一具尸体的耳朵上,带着一只成色极好的,水头翠绿的翡翠耳环,沈松峪指了指:“那耳坠成色尚佳,不似普通之物,当是贵重之物,你们取下,去附近的收拾铺询问是否有人见过,应当可确认身份。”

  手下齐声道:“是”

  到底不是杀人的现场,仵作勘验完后,沈松峪当即决定,将两具尸体带回京兆尹府上,在外面被百姓们看着到底影响不好。

  “先带回府衙。”

  众人连忙收拾东西,将尸身用布帛裹好,抬上担架,准备回去再仔细验师。

  可就在他们要离开之时,忽而从人群中冲出来个中年女子。